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满清在入关以后,为了迅速镇压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开始起用明朝的一些降官和降将进行统治。摄政王多尔衮代顺治帝分别册封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俗称“三藩”。
但是,随着政权的日渐平稳,三藩的存在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而且,三藩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开始与清廷分庭抗礼,尾大不掉之势非常明显。
1673年,年轻的康熙皇帝乾纲独断,终于下定决心,公然下旨撤藩。据《清史稿》记载:
圣祖初亲政,举大事书殿柱,即首“三籓”。可喜乞归老,曷尝言撤籓?撤籓自廷议,实上指也。三桂反,精忠等响应,东南六七行省皆陷寇。
吴三桂表面顺从朝廷的旨意,暗中却与平南王和靖南王进行勾结,积极筹备起兵事宜。之后,吴三桂斩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旗号,公开举兵反叛清廷。很快,另外的两藩势力也纷纷起兵响应。
由于他们准备充分,蓄谋已久,而且宣扬恢复汉人的河山。所以,叛军由云南开始,一路所向披靡,攻陷贵州后开进湖南,几乎就完全占据了湖南全境。一时间,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湖北等省份,纷纷落入叛军之手,战火席卷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王辅臣(?——1681年),山西省大同人,原本姓李。他长期追随王进朝并成为其义子,遂改姓王,原本为明朝将领,清军入关后投降英亲王阿齐格。王辅臣逐渐得到了朝廷重用,在洪承畴的保举下追随吴三桂作战,一举擒获了南明的永历皇帝。
后来,因为贪图私利而与吴三桂的侄子闹出了激烈矛盾,主动选择离开吴三桂,被授予陕西提督一职。
吴三桂在起兵前,专程联络过王辅臣并许以重利,拉拢他一起造反。结果,首鼠两端的王辅臣在经过权衡之后,立即向康熙帝告密,从而赢得了康熙的信任。
1674年11月,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陕西提督王辅臣,被康熙下严旨南下入川进行平叛。为了对王辅臣进行就近的监督,康熙还派出了满族将领莫洛作为他的副将协同作战。
当平叛的大军进至宁羌一带时,因为粮饷问题,王辅臣率领的汉军主力与莫洛率领的八旗军发生冲突,八旗将领莫洛中箭身亡。据《八旗通志·莫洛传》记载:
王辅臣亲自鼓噪上阵,攻击莫洛军营。
之后,康熙没有对王辅臣治罪,而王辅臣也没有公开反叛康熙,但却以种种借口停滞不前,等待清军和叛军之间战争局势的明朗化。
吴三桂眼见王辅臣有机可乘,立即进行联络并加封他为平远大将军,同时提供大量的军资和粮草。从此,王辅臣又开始听从吴三桂的号令,加入到了叛军的阵营中,寻机对清军作战。
原先负责镇守沔县的清廷定西大将军董额,眼见王辅臣加入了叛军,战场形式瞬间出现逆转,只得同原来镇守汉中的镇西将军席仆臣,一同撤兵退回了西安,完全丢失了汉中之地。
汉中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它北起秦岭,南至大巴山脉,是连接关中和四川的必经之地。占据了汉中,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东出可得南阳,西进可至陇右,北上可取关中,南下可入四川。
清廷丢失汉中之地,实在是严重的错误,而且是战略性的错误,对于战局的影响非常巨大。
当时,不但湖广、浙赣等东线战场,面临着叛军的巨大军事压力;在西线战场,伴随着汉中的失陷,王辅臣果然选择向北出击,效仿当年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控制了陇南和陇西等地,西安顿时就危在旦夕。
陕西西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中部第一重镇,一旦西安有失,那大清丢掉的将不仅仅是中部地区,就连整个西北地区也被彻底分割。
面对这种危局,康熙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平叛方略。集中优势力量,首先对付王辅臣所部,下令董额部和阿密达部攻击秦州和平凉;下令甘肃提督张勇所部、武威总兵孙思克所部、宁夏总兵陈福所部,多路协同作战,一举收复了兰州和陇西等地。
在整个陕甘宁晋一带,康熙下令清军几乎倾巢出动,从四面八方向王辅臣的叛军合击,完成了战略性包围。
眼见康熙调兵遣将,王辅臣立即向吴三桂求援。吴三桂派出王屏藩和吴之茂等部,火速增援王辅臣。
与此同时,为了缓解王辅臣在西线的压力,吴三桂命令东线的叛军全力出击,逼迫康熙从西线战场分兵去救援。
危及关头,康熙将自己最后的战略后备军图海派出,令他节制陕甘宁各省清军,统一指挥对于王辅臣的围剿,务求尽早铲除王辅臣所部叛军。
1676年,在图海的强大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面前,四面楚歌之下的王辅臣再度降清。但是,此时的康熙已经完成了对三藩的战场形势逆转,王辅臣已经没有太大的存在价值。
为了保全家人的性命,王辅臣最终畏罪自杀。不过,王辅臣如果泉下有知,也算是欣慰了。因为康熙帝在王辅臣畏罪自尽后,并没有太过为难他的家人,就连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也只是被革职而已。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有“马鹞子”之称的王辅臣,也算是清朝荡平南明,一统天下的大功臣。王辅臣,山西大同人,出身于明朝官宦的仆人家庭,地位非常的低。明末时局动荡,王辅臣辗转投靠在了大同总兵姜瓖帐下,成为其手下重要的将领。
后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随后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路追击并消灭了李自成。而此时姜瓖也在权衡利弊之下,选择了向清朝投降,王辅臣也随之降清。
然而投降后的姜瓖担心自己会遭到清朝朝廷的猜忌,同时对于清初多尔衮执行的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颇为不满,于是在大同起兵反清,史称“姜瓖大同反正”或“戊子之变”。
在这场姜瓖起兵反清的战事中,王辅臣将自己无畏的勇猛和过人的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率兵两次打退多尔衮的亲政,从此名声鹊起,甚至多年后,已经重新投降清朝的王辅臣仍被顺治皇帝提及:
“闻有马鹞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在“大同反正”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清朝,并且在辛者库中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被重新启用,并且先后受到了洪承畴和吴三桂的赏识。
特别是吴三桂,可以说对于王辅臣有着重要的知遇之恩。
他先是向顺治皇帝请旨,封王辅臣援剿右镇总兵官,随后又让王辅臣跟随自己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彻底荡平了南明势力,在此期间,王辅臣也是厥功至伟。
之后,王辅臣被调任平凉提督,成为了专制一方的大将。
有人说此时的王辅臣已经不甘于寄人篱下,想要自己撑起一片天下,也有人说因为吴三桂之子吴应麒对于王辅臣的嘲讽调拨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令两人关系上出现了巨大的不和。但是不管怎么说,王辅臣调任平凉提督,对于后来历史的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三藩之乱”爆发,王辅臣在吴三桂和康熙之间,采取了首鼠两端的策略。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撤藩的决定。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开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起兵之初,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三藩之乱”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吴三桂想到了曾经的老部下、此时坐镇陕甘的王辅臣,于是吴三桂派人暗中联络王辅臣。
但是此时的王辅臣确是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待价而沽”。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极力拉拢王辅臣及其子王吉贞,纷纷委以重任,王辅臣也将吴三桂派来劝降的人交给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以换取更大的封赏。
然而在吴三桂加大了招降的筹码之后,王辅臣是马上翻脸康熙,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宣布起兵反清,同时更是占据了陕西、甘肃、四川等大部分地区,直接威胁到了的康熙皇帝所在的京畿地区,毕竟这里离着北京太近了。
此时的王辅臣并没有同吴三桂兵和一处,将打一方,而是积极的攻城掠地,扩充地盘,对于吴三桂几次协同出兵的邀约,他也是置之不理。
可以说,此时的王辅臣将“首鼠两端”发挥到了极致。
之后,伴随着战局的推进,康熙皇帝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反击,“三藩之乱”的局势逐渐发生了逆转。
此时,已经平定了北部察哈尔叛军的抚远大将军图海,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命令,前往陕甘处理王辅臣的问题,并且开始于王辅臣进行了军事对峙。
而此时,另外一个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便是周培公。
这个时候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帐下的一名普通幕僚,在图海等人力主强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提议由他进行劝降。而周培公凭借过人的胆识和“三寸不烂之舌”,还真的劝降了王辅臣。
之后,图海向康熙皇帝请旨,康熙皇帝降下赦诏,并重新册封为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其子王吉贞也继续担任总督。
至此,西北地区的叛乱算是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而投降后的王辅臣则开始跟随图海,为清朝效力,这一年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三藩之乱”接近尾声,王辅臣也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生命。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是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的时候,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的,然而历史上的王辅臣并不是康熙下令杀死的,而是自尽而亡的。
王辅臣在重新投降清朝之后,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早在随同图海镇守汉中期间,就有过一次自杀经历,只不过是自杀未遂。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时的“三藩之乱”以基本平定,王辅臣也跟随图海准备回京复命。
然而,路途中的王辅臣先是在白天痛打自己的妻子,并且将其休掉,并安排其岳父将妻子带走,然后又在深夜召唤一众亲信,将自己的财产分给众人。
之后,王辅臣服下一杯毒酒,自尽身亡。
此时的王辅臣非常清楚,他的死已然是无法避免的了。
首先,康熙皇帝准其投降,并且仍对他委以重用,是因为在“三藩之乱”的特殊时期,国家尚属于用人之际,对他进行优待既是间接削弱了吴三桂的势力,同时也能对其他吴三桂的旧部将领起到榜样的宣传作用。而这些作用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终结都会戛然而止,王辅臣自己也自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其次,王辅臣早年跟随姜瓖,就有过降而复叛的经历,“三藩之乱”期间,又一次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首鼠两端”,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还在西北犯下了一系列罪行,这些必然也是无法原谅的。
再次,王辅臣作为军人,也希望用一个非常体面的方式死去,他也不想用诸如凌迟、水刑等极度痛苦的方式死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辅臣选择了自尽。
而事情也如同王辅臣所预想的那样,如果他真的到了北京,等待他的将是非常严厉的处罚,耿精忠就是例证。作为“三藩”之一耿精忠,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选择了投降,但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尸骨还被范文程的孙子、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拿去祭奠先人,可谓是悲惨至极。
不过令王辅臣感到欣慰的是,康熙皇帝也因为王辅臣的畏罪自尽,没有过分的为难他的家人,就连他的儿子王吉贞也只是革职而已,也算是得以善终吧。
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这个问题宋安之来回答!
首先纠正一点,历史上康熙并没有处死王辅臣,但这恰恰体现出了康熙恐怖帝王心术的一面。
我们先来大概看看王辅臣这一生,可谓是相当曲折复杂的,生于明末,参加过农民起义军,后来流窜到大同总兵姜瓖麾下,被姜瓖手下将领王进朝收为干儿子。
清军入关以后跟着姜瓖降清,之后又随着姜瓖反清复明。姜瓖大势已去之际,王辅臣见势不妙提前降了清朝英亲王阿济格,同时也因为作战勇猛而声名鹊起。
到了顺治帝亲政以后,王辅臣当过御前一等侍卫,后来又到了吴三桂账下,因为不甘屈于人下,所以又花钱找路子,成为了平凉提督。
可以说王辅臣这一生轨迹到当时来看,如同明末乱世中崛起的草根将领一般,大顺来了降大顺,大清来了降大清,然后成为降将,开始了泯然众人矣的后半生。
但很明显王辅臣并没有泯然众人矣,反而进一步遗臭万年了。到了三藩之乱时,王辅臣是首鼠两端,先反清响应吴三桂,后为大将军图海和周昌所破,再次归顺大清。
王辅臣降清以后,康熙并没有惩罚王辅臣,仍旧表现出重用的样子,当然架空是肯定的。康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三藩之乱当时并没有平定,所以康熙要以王辅臣来树立一个榜样,让那些首鼠两端反反复复之人来赶紧投降。二是利用这种行为,来给王辅臣造成极大心理负担,使王辅臣自己惩罚自己,而自己落下一个仁君名声。
而王辅臣的压力的确是大,等到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被平定的当年,王辅臣知道大局已定,康熙必然要秋后算账,所以自己选择了自杀来保全家人。
而王辅臣死后,康熙帝知道以后,并没有株连他的家人和部属,仅仅将其儿子王吉贞革职了事。当然后来康熙还是不放心,后来将王辅臣儿子王吉贞秘密处死。
由此可见康熙的恐怖的帝王心术,杀人不用刀而是攻心为上,自己不用动手,就逼得王辅臣自杀。然后看似宽容的赦免了王辅臣的亲属和部下,落得一个仁君评价,事后再秘密杀死王辅臣的儿子以斩草除根,其帝王心术是相当恐怖而炉火纯青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说起三藩之乱,就必然要提及吴三桂。吴三桂是明末清初最大的投机分子,谁对他有利,他就倒向谁。这样的人,将欲望和利益总是摆在第一位,他们丝毫不考虑国家,更不会顾及百姓的生死。作为吴三桂曾经的手下,王辅臣深受吴三桂影响,这或许就是近墨者黑吧,三藩之乱发生后,王辅臣也成为了一位投机者,或者说王辅臣的本性彻底暴露了。
王辅臣其人,绰号“马鹞子”,他身长八尺,面颊白晳,人称“活吕布”。他早年投奔李自成农民军,声名鹊起。清军入关后,王辅臣力战不敌,于是便跟随大顺将领姜瓖投降于英亲王阿济格。王辅臣被没入辛者库为奴。不久,因名声在外,被顺治帝重新启用。王辅臣先侍洪承畴,后经吴三桂拉拢,跟随吴三桂出兵缅甸,擒获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自此,王辅臣因功被授予陕西提督,镇守平凉,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吴三桂自是非常欣赏王辅臣,二人称兄道弟,把酒言欢,好不痛快。王辅臣奉旨离开云南时,更是得到了吴三桂的大把赏金,多少呢,有两万两银子之多。吴三桂拉拢王辅臣可谓下足了血本。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遣信使汪士荣联络王辅臣,约其一同反清。王辅臣将来使汪士荣和招降书一同解送京师,得到了康熙的赞许。而事实上,王辅臣之所以不为所动,只是在等待时机罢了。不久,清廷与吴三桂乱军陷入相持状态。而王辅臣因与八旗军统领莫洛产生矛盾,王辅臣率军冲入军营,击杀了莫洛。王辅臣反象已露,他率军占据陕甘要冲,扼守平凉,清廷震动。吴三桂闻报后,立即加封王辅臣为平远大将军,与之遥相呼应。
事已至此,康熙急忙调兵遣将,以图平定陕甘。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清廷先是派豫亲王多铎之子董额前往陕甘平叛。可惜董额用兵无方,久攻平凉八月不下。无可奈何,康熙又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直扑平陕。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出征,康熙为图海专门调运了红夷大炮,以壮其势。
图海能征善战,又有良臣周培公辅佐。平凉被彻底围困。王辅臣人困马乏,在红夷大炮的轰击下早就失了心志,城中粮草也时日无多。周培公出马了,他只身前往城中,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王辅臣一方诸侯最终再次降清。
康熙念及王辅臣往日功劳,而且他也没在清廷最危急之时反叛,对王辅臣,康熙采取了既往不咎的态度。王辅臣被加封太子太保,与图海一起镇守平凉。
但是,王辅臣自觉心中有愧,所谓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他担心日后被清廷怪罪,祸及家小。康熙二十年,王辅臣遣散家财,安置好家人部下,他最后选择用毒酒结束了自己。这位明末清初的投机者最终因投机害了自己。他能慨然赴死,这也足以说明,他还是有一定的政治眼光的。虽然康熙赦免了他,以后的皇帝就不见得了。
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这个王辅臣实在是不争气,首鼠两端、胆小怯懦,最终断送了自己,还连累了儿子王吉贞
可以说,康熙给了王辅臣足够的面子,可在三藩之乱时,他却背叛康熙倒向了吴三桂,无论康熙有多么大度,也不可能放过他。
王辅臣出身卑贱,祖辈做过库兵。所谓“库兵”,就是看守仓库的,这里的仓库是国库,就是国家存储银子的地方。
在清朝,库兵出身的人是富而贱,虽然因工作便利富得流油,却被人瞧不起。
国库是重地,管理当然是非常严格,为了防止有人偷偷带出银子,库兵进出都要被脱得精光。
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制止库兵偷窃,因为不偷,每个月的月例,是无法养家糊口的。
所以,他们从小就用石头、蒜杵之类的东西,把肛门渐渐撑大,出库时常把银块塞进肛门带出 。
这是人人皆知的秘密,而王辅臣一向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从来不与人提及自己的出身。
康熙九年的春天,作为陕西总督的王辅臣回京述职,康熙在储秀宫接见了他。
两人聊了很久,王辅臣第一次见康熙,没有想到这位少年帝王如此随和。可当康熙问到他的出身时,他却为难了。
他对出身讳莫如深,此时又不能不回答皇上的问话,于是他含着眼泪答道:“臣祖辈微贱,乃是库兵出身。”
康熙有些意外,随即安慰他:“朕不知你出身如此寒贱。不过,自古大丈夫不论出身!”
然后,他就下了一道旨意:立传内务府,王辅臣举家脱籍抬旗,改隶汉军正红旗!
出身寒微的王辅臣成,因为康熙的一道旨意,就成了身份高贵的正红旗人,这怎能不令他感激涕零?
康熙之所以送给王辅臣这么大的人情,也就是想感动他,使他在形势复杂的南方发挥点积极作用。
当时,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个藩王极不安分,时刻妄想自立门户,康熙为防患于未然,正紧锣密鼓地准备撤藩。
王辅臣和吴三桂的关系很铁,早年他跟洪承畴南征,后来又归于吴三桂麾下。
吴三桂对这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特别欣赏,也倍加关爱,连王辅臣也觉得,吴三桂对他,比对自己的儿子还要好。
康熙对这些情况早有耳闻,在王辅臣陛辞的时候,他动情地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朕本想留你在京城任职,朝夕可以相见,但平凉重地,没有你这样能干的战将,朕更不放心。西边、南边麻烦事多,朝廷还要依仗你马鹞子(王辅臣外号),你好自为之吧!
王辅臣是聪明人,他已听出康熙的话外之音,当即表明了态度:皇上待臣之恩天高海深,一旦西边、南边有事,臣虽肝脑涂地,也绝不负圣恩,请主上宽心!
康熙也激动了,他解释说:“朕不是对什么人不放心,是真舍不得像你这样的人才在边陲吃苦。”
说着,回身拿出两把银制的蟠龙豹尾枪,郑重其事地递给王辅臣一支,说道:
这对枪是先帝留给朕护身的,今儿送给你一支。你是先帝留下的臣奴,赐别的东西都不足为贵。你带到平凉,见抢如见朕;朕留下一支在身边,见抢如见卿……
至此,康熙彻底征服了王辅臣的心,王辅臣掩面痛苦、暗暗发誓:定要尽股肱之力,报效皇上!
不久,远在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接到了撤藩的谕旨,表面上答应离开云南回京养老,暗地里却勾结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积极准备逆反。
云南巡抚朱国治,看出了吴三桂的心思,便不断地催促他早一点上路,吴三桂却残忍地杀害了朱国治,并用他的鲜血祭了旗。
接着,吴三桂就举起了“兴明讨虏”的大旗,率军由云贵开进了湖南,继而又占据了四川。
朝廷一边组织军队对付吴三桂,一边派钦差莫洛去联系王辅臣,商议平叛事宜。
而此时,吴三桂也派人来拉拢王辅臣,想把他拉到自己一边,一起与清军决战。
王辅臣并没有答应,吴三桂对他不错,康熙对他也有恩。但根据他的判断,与吴三桂相比,康熙才是真正的明主。
可是,王辅臣刚与莫洛商量好对付叛军的计谋,第二天莫洛就被其部下所杀,原来其部下被王辅臣的谋士策反了!
朝廷钦差死在他的地盘上,他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再加上他的部下大多是前明留下的,都想归到吴三桂“兴明讨虏”的旗帜之下,王辅臣便成了孤家寡人。
无奈之下,王辅臣拿起康熙赠送的那把蟠龙豹尾枪,就想来个一了百了,不料被部下拦住了。
王辅臣本来想报答康熙的知遇之恩,却落到进退两难的境地,真真是造化弄人啊,他把这称为“天意”。
既然“天意”如此,只能顺应天意了!于是,王辅臣便背叛了康熙,带领他的部下投靠了吴三桂。
莫洛被杀、王辅臣逆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康熙失望了:难道对王辅臣看走了眼?
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和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都住在京城。说到底,他们就是在京城做人质的。
既然他们的父亲反了,就没有留他们的道理。可令大臣们不解的是,康熙杀掉了吴应熊,却释放了王吉贞,而吴应熊还是当朝的驸马爷。
王吉贞回平凉之前,康熙把他招来,对他语重心长地说:
回去转告你父亲,杀莫洛是有人背着他干的,朕不信他会真反。他罪在大意,当年朕曾赐他一支蟠龙豹尾枪,你叫他好好看看,把事情挽回来,朕会重重赏赐他的。
原来康熙是理解王辅臣的。王吉贞快马加鞭赶到平凉,把皇上的谆谆教诲,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图海和周培公的大军正开往平凉,吴三桂的援兵也在路上,这一仗已不可避免,王辅臣认为还是观望一下再说。
就是这一等,他错失了天赐的良机。清军一到,周培公一把大火烧了他重兵把守的虎墩,然后叛军节节溃败,退到平凉城内不敢出战。
而吴三桂的援兵迟迟未到,军中粮草严重短缺,士兵只能杀战马充饥,王辅臣又一次走进了绝境。
决战时刻,图海欲用大炮攻打平凉城,来个速战速决,而周培公担心城中百姓牺牲太大,主动请求前去劝降王辅臣。
图海和周培公许诺,只要王辅臣弃暗投明,可以保他性命安全。王辅臣被说服,终于放下武器,投降了大清。
可是一切都晚了,康熙听说王辅臣已降,立马下旨让图海把其押送回京,图海知道王辅臣凶多吉少,便顶着抗旨的罪名,自作主张让他自绝了。
写在最后——
康熙是一代明君,他礼贤下士,对出身卑贱的栋梁之才王辅臣,是既欣赏又爱惜。
康熙亲自把王辅臣抬进旗籍,又赐以蟠龙豹尾枪,即使在王辅臣变节的时候,他也给王辅臣留下了一条后路。
他理解王辅臣的处境,所以他没有杀掉其儿子王吉贞,还让王吉贞转告王辅臣,钦差被杀,不是他的罪,只是他大意了。只要悬崖勒马,一切还来得及。
只是王辅臣没有把握住自己,在关键时刻忘记了自己的誓言,背叛了康熙,成了大清的敌人。
试想,如果王辅臣在危机时刻像朱国治一样,不惧威逼利诱,而是以身殉国,在历史上的形象将是另一个样子。
说到底,王辅臣还是不够勇敢,他太让欣赏他爱护他的康熙失望了,康熙杀了他也难平心中之怒,不杀他才怪呢。
因为王吉贞曾经劝降过父亲,有立功表现,康熙当时没有追究他。可后来,总觉得不解恨,还是偷偷地除掉了他。
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王辅臣这个人是自杀的,政治压力太大,心理崩溃了。
王辅臣被戏称为清朝的“吕布”,既是因为他像吕布一样先是投奔大顺,后又投降清朝,接着又反叛清朝,颇有一点“三姓家奴”的意味。
他长得也像吕布:
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号曰马鹞子—《广阳杂记》王辅臣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并不坏,早年他投降清朝又反叛清朝并不是像吕布那样不讲情义。起初他依附于姜瓖,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以后,姜瓖杀了李自成的部下并带着王辅臣一起投降了清朝。
由于清朝对姜瓖不够重视,赏罚不均,姜瓖带着王辅臣又背叛了清朝。所以王辅臣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犹如吕布那般,这一阶段他没有什么势力,主要是跟着姜瓖混。
王辅臣不仅长得像吕布,作战也很勇猛。
辅臣乘黄骠马,时出剽掠,来则禽人以去,莫有撄其锋者。清兵远望黄骠马骋而来,辄惊曰“马鹞子至”,即披靡走。因为作战勇猛,这为后来王辅臣的发达提供了实力证明。姜瓖被击败以后,王辅臣投降了清朝,当时的满人听说他投降以后都很高兴,都以认识他为荣耀,因为他有着作战勇猛的赫赫威名。能够认识这么一位大佬级的人物,肯定能够成为吹牛的谈资,也能彰显自己的身份。
这就跟你认识马云是一个道理。
城克,姜襄降,八王子以辅臣为虾,随入都,都中满汉,无不以一识马鹞子为荣矣王辅臣得到了顺治帝的赏识,先是追随了洪承畴和吴三桂,最终在康熙朝成为镇守平凉的一方大员,康熙对他寄予厚望,“朕欲留女于朝,朝夕接见,但平凉边庭重地,非女不可”,而王辅臣也“臣即肝脑涂地,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涓埃”。
后来发生一件事彻底改变了王辅臣的一生,王辅臣受命和张勇镇守平凉之地,同时又派满人莫洛为经略,可以调动山西和陕西的兵马。
吴三桂密谋起事,因为王辅臣曾经追随过他,所以派人来拉拢王辅臣,被拒绝,并把降书上交给了康熙,但是他没有通知张勇。
康熙表彰了王辅臣,张勇听说这件事情很生气,他认为这是王辅臣在独自邀功,导致朝廷就会怀疑他和吴三桂密谋,“吾二人事同一体,女即欲作忠臣,亦宜先使知,会同遣使入。背我独献忠于朝廷,令朝廷疑我,是卖我也。我看女作忠臣者作至几时”
而这个莫洛曾经和王辅臣有过节,又和张勇的关系好,所以就经常对王辅臣加以限制。这一来,终于闹出了事情,因为粮饷马匹分配不均,想必应该是莫洛故意为之。
王辅臣的部下便率兵冲击八旗兵营,杀了莫洛,这就是秦州之变。事情发生后,陕西督抚上疏康熙说王辅臣造反。
这时候的王辅臣骑虎难下,而他的儿子王吉贞这时候做了一件蠢事情。康熙听说王辅臣谋反以后,并没有立刻就要治他的罪,也许是考虑到吴三桂,所以康熙不愿再看到王辅臣也起来造反。
所以他对王吉贞说:
无恐。朕知女父忠贞,决不及此。由经略不善调御,平凉兵变,胁女父不得不从耳。女宜亟往,宣朕命,女父无罪,杀经略罪在众人,女父宜竭力约众破贼立功,朕赦众罪,不食言也但是王吉贞见到自己父亲时,在众将领的怂恿下就把康熙的嘱咐不当成回事。两父子就这么反了,康熙只好派出图海前去讨伐,王辅臣孤城难支,在图海的劝降下息兵了事,后又跟着图海去平定叛乱。
图海平叛以后就被召回京城,王辅臣也在诏令之中。但是王辅臣预感自己可能不会被康熙轻易饶恕,在加上康熙之前对他寄以厚望,他或许自己心里面也觉得没有脸面再见康熙。
于是就自杀了,图海回到京城以后在康熙面前还替王辅臣求情,但是被康熙责备了一顿,还说他和王辅臣是一路人,图海畏惧,竟然吞金自杀了。
王辅臣死的有点冤,谋反不是他的本意,如果不是莫洛在捣乱,王辅臣也不想造反,再加上儿子王吉贞的神助攻,王辅臣颇有骑虎难下的困扰。
总的来说,他还是一个比较忠诚的人,而且宽仁宅厚,在自杀时还替图海着想,担心给图海带来麻烦,就让侍从以纸蒙面窒息而死。
怎么说呢?
他可能不必死,但是没有跨过自己心理这一关,既认为康熙不会轻饶自己,也认为自己辜负了康熙,所以他就只好自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