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谢谢邀请。
隆裕太后(1868年2月——1913年2月),本名叫做叶赫那拉·静芬,闺名叫喜子。她出生于北京,是满洲上三旗的镶黄旗人,清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由于自己的外貌普通,而且性格保守,加之她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所以光绪皇帝从来都没有真正喜欢过隆裕,甚至都没有宠幸过她。可以说,隆裕太后的婚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交易。
1908年11月,统治大清朝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过世。一生贪恋权力的慈禧,在临终前指定醇亲王载沣三岁的儿子即皇帝位,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同时,册立载沣为摄政王总理朝政。
为了防止载沣的专权,慈禧特意留下遗旨:
军国大事,摄政王当秉承隆裕太后意办理。
当时,满朝文武都纷纷担心,老的叶赫那拉氏过世后,这个新的叶赫那拉氏也会效仿姑母而实行垂帘听政。
但事实证明,朝臣们的顾虑是多余的。隆裕太后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久居深宫,既没有政治经验,更没有慈禧的能力和手腕。所以,隆裕太后放政于摄政王,在国家大事上并没有指手副脚,太过于干涉。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全国。由此,标志着传承了260多年的满清王朝风雨飘摇,几乎到了寿终正寝的最后时刻。
紧接着,迫于无奈的摄政王载沣交出了权柄,不仅宣布解散了“皇族内阁”,更是任命了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负责国家的一切军政事务。从此开始,阴谋家袁世凯完全掌控了满清王朝的命脉。
1912年1月25日,处心积虑的袁世凯表面上为了结束南北之间的军事对峙,公开通电全国,宣称自己完全支持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
袁世凯一边向清廷施压,一边又停止了军事行动,秘密同南方的革命党进行接触和谈判,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1912年2月,在袁世凯的主导下,南北和谈接近完成。在得到孙中山答应推举自己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保证后,袁世凯开始公开逼迫清帝退位,为自己早日成为大总统而积极铺路。
根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的回忆:
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泪,地上的红毯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
书中提到的这个粗胖老头子,就是正在向隆裕太后施压的袁世凯。
但是,顽固不化的满清王公贵族们,却誓死不从,表示要坚决抵抗,甚至不惜退守东北老巢,造成国家的分裂也在所不惜。
在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隆裕太后显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力排众议地表示宣统帝可以退位。此举,既避免了继续流血冲突,又维护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当然,隆裕太后也通过积极的斡旋,尽力为皇室争取到了足够的优待条件,使得爱新觉罗能够体面的退出历史舞台。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宣统帝溥仪,在紫禁城举行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一次朝会。朝上,隆裕太后无奈地宣布清帝退位并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伴随着满朝上下的痛哭声,清朝正式灭亡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紫禁城长春宫内病逝,终年四十五岁。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安葬于崇陵。
隆裕太后过世后,袁世凯的民国政府为她举办了极其隆重的国葬,并盛赞她是“女中尧舜”,匹配了她末代太后的尊贵。而且,驻京的各国公使都对隆裕太后的薨逝,表示惋惜和遗憾,纷纷在使馆下半旗致哀。
或许,隆裕太后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是,在国家危亡的重要关头,她顺应了潮流,既为皇室获得了优渥条件,又避免了国家的战乱甚至是分裂。
仅此一点,隆裕太后就应该得到国人的尊重。
回答完毕!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
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民国二年(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据史书记载,隆裕太后患病后,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
当时的脉案是这样写的:“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以现代医学来判断,隆裕太后的症状像是肝病引发的腹水,后世说她心情抑郁,脾胃不和,肝气郁积,郁郁而终不无道理。
隆裕太后过世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与光绪皇帝合葬崇陵。
宽惠慎哲协天保圣,的确是她一生真实的写照,但盖棺定论世人唏嘘的背后,却是一个命运错位,半生凄凉的可怜女子。
她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从小出入禁宫,与光绪早早认识,但光绪皇帝从没有喜欢过这位大他三岁的姨表姐,可以说,从结婚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剧。
她没有秀丽的外表,也没有性感的身材,
据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描述,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
正因为这些原因,就连姑妈慈禧太后对她也不满意,玩伴们更是送给她一个绰号:大木头。
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特殊的身世把她变成一枚棋子,任人摆布。
二十一岁,依然待字闺中,坐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只因为姑妈想把她嫁给皇帝,以监视这个蠢蠢欲动、意欲亲政的外甥,纵然这个外甥更喜欢活泼灵动的珍妃。
姑妈的话就是天条律令,无论光绪还是隆裕,都没有反抗的余地,就这样,他们成婚了。
大婚那天,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箭在弦上的慈禧断然决定,婚礼如期举行,而北京城的能工巧匠们,硬是连夜在火场搭出一个几可乱真的太和门。
结了婚,拜了天地,看似尘埃落定,却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光绪根本不爱她,相传洞房花烛之夜,面对含苞待放的表姐,光绪大哭说道: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精神上为难,肉体上也为难,因为幼时的放纵,光绪落下了早泄遗精的毛病,久治不愈,隆裕自然更加被冷落。
冷酷的姑妈对此毫不在意,在她看来,监视光绪、掌控权力才是这个侄女最大的价值,至于她的婚姻幸福与否,与别人何干。
过了河的卒子,哪管生死,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那是女人的问题!
1895年戊戌变法的失败更是加剧了这场蓄谋已久的家庭矛盾,光绪被囚禁在赢台,隆裕虽然能够见他,但双方再无所言。
从此以后,隆裕就变成了紫禁城一个多余的人。
姑妈不待见她,丈夫不信任她,太监不尊重她,宫女不搭理她,那些大臣们,更是见都见不到她。
她就像一个幽灵,隐没在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中。
花开花谢花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谢人亡两不知!
1908年,姑妈丈夫相隔一天离世。
这个多余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大清国的皇太后!
恍惚间,她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母慈子孝,天下大治,几十年的委屈、寂寞、生离死别都是值得的!
但1911年武昌的一声枪响,把她从幻梦中又拉了回来。
大清亡了。
那个曾经寄予厚望的汉人袁世凯跪在她的脚边,涕泪横流,所有人都知道他在演戏,但他那么的投入,让久居深宫的隆裕觉得,也许他真的是为了天下苍生。
她一生错位,皇后太后,俱是有名无实,但当大厦将倾,男人们避恐不及的耻辱一刻,她却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这是她对大臣说的原话,从一个羞答答的弱女子口中说出来,纵然大势所趋,依旧让人心酸不已。
1913年她的生日,袁世凯遣人以外国使节的礼仪拜见,满清宗室却多半回避,不肯入贺,一年前还人声鼎沸的御殿,此刻冷冷清清,比北京的天气还冷。
她就此一病不起。
1913年2月22日,她在痛苦和失落中死去,临行前,她对年幼无知的溥仪说道: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茫然、奈何,可能是她一生最无能为力的际遇,如今轮到她的过继儿子,何等凄凉。
她死了,世人却没有忘记她。
正是她懦弱中的果决,挽救了千万苍生的性命,孙中山说她:
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女中尧舜,也是袁世凯为她上的挽联!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裕隆太后是被架上了清朝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因为溥仪的年幼,逊位诏书也只能是裕隆太后来颁布,但这位太后确实是一位有大局观的女性,被民国政府喻为“女中尧舜”,但我并不认为裕隆太后去世后的全国性悼念是对她的尊重,这只不过是优待条款里该呈现出来的“作秀姿态”,尧舜之名对于民国政府是褒美之称,而对于大清太后来说,更多的是讽刺吧!
架上政治舞台裕隆太后如果按照人物关系来看,实际上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表姐,但出于慈禧的政治安排,被钦点为光绪的皇后,也就是说表姐嫁给了表弟。这桩婚姻就是单纯的政治安排,慈禧利用侄女监视光绪,光绪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光绪与裕隆太后的关系并不好,而众所周知的是光绪一生最宠爱珍妃,因此虽然掌领后宫的裕隆太后并不受待见,不仅皇帝不喜欢,又由于性格柔弱,也并没有达到慈禧所要的政治效果,因此慈禧也并不喜欢她。
1908年,光绪和慈禧前后脚离世,慈禧在遗诏中立三岁的溥仪为新帝,这才有了裕隆皇太后的垂帘听政。因为溥仪是载沣的亲儿子,所以裕隆皇太后与摄政王载沣是两个不同的权利集团,自进宫都不受待见的裕隆太后只能拉拢权贵和重臣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她就拉拢了大清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庆亲王弈劻,并逐步拉拢权臣袁世凯为亲信。但毕竟载沣摄政,权势滔天,又怎能被一介女流所节制呢,在一番较量之后,裕隆皇太后就只是单纯的保护自己,再不过多参政。
“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裕隆皇太后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载沣才被迫辞去摄政王的职位,也是从此时开始,裕隆太后成为大清王朝最后的实际责任人。而她第一个要面对的则是“南北议和”,因为南方各省已经宣布脱离清庭独立了,裕隆太后则全权委托袁世凯主持,唐绍仪为代表参与议和。而在谈及政权体制和清帝退位优待条款上,裕隆太后表现出了仁慈的一面,她并没有气急败坏的处理大臣们,而是说“你们办的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
“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裕隆皇太后在诸多王公大臣反对清帝逊位共和的时候,裕隆太后则表现出了大局观,在国家破败不堪的时候,已经是无力回天了,共和也许是拯救苍生的唯一出路,因此她是坚定了决心颁布《清帝逊位诏书》的。与此同时,她说出了那句“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此话也让人联想到崇祯皇帝上吊前于龙袍上写下的“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这也许就是亡国统治者最后的其言也善吧。
国葬的背后裕隆太后是1913年去世的,根据《清史稿》所载,她是下诏逊位后郁闷至病而亡,也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祖宗的基业是在她的手上丢失的。并且当袁世凯为其办生日宴会的时候,清室旧臣王公皆不恭贺,由此可见,那些清朝旧臣和宗室成员都视裕隆太后为罪人,避之而不及。这样的心里压力最终压垮了这位“丧权辱国”的大清皇太后。
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吴景濂但与清朝旧臣遗老相比较之下,民国新进权贵们相当积极的为裕隆太后哀悼,特别是大总统袁世凯,这位被裕隆太后提拔的投机者率先臂带黑纱,举哀致祭。既然总统都带头哀悼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全国性的哀悼行为。民国政府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天,举办国民哀悼大会;参议院休会,军政各界要员致电“逊清小朝廷”以示哀悼,并由参议院议长吴景濂提议,全国各地响应追悼裕隆皇太后;驻京外国使馆纷纷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追悼会,并降使馆半旗致哀。与此同时,各大报刊都在为裕隆皇太后的大局观和对于共和做出的贡献歌功颂德。
“德至功高,女中尧舜。”——黎元洪前清遗老与民国新贵们对于裕隆皇太后的评价差别很大,作为大清朝的亡国责任人,裕隆太后是被定在了耻辱架上的。但对于民国来说,裕隆太后的大局观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是为民主共和做出杰出贡献的,而她所说的天下太平也体现了心存人民的善念,但她并不能预测出未来的局势会如何发展,窃取革命成果的袁世凯并没有共和之心,而随后的军阀混战带来的并不是天下太平,而是人间炼狱!
袁世凯政府所做的一切哀悼声势也都是按照清室优待条款里的“视为外国君主”而进行,只因孙中山说过“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袁世凯的这种“作秀”式的宣传无非是为了掩盖他即将暴露的野心。
裕隆皇太后死后赢得的国人尊重,是因为她有心系百姓的善念,但更多的尊重来自民国政府这一成功者的宣传,疾苦百姓中饱腹都难,又能有多少人知道裕隆太后的那句“天下太平就好”?要不是剪了辫子,恐怕百姓都不知道大清亡了吧!
棍哥原创,侵权必究!
参考资料:《清史稿》、《翁同龢日记》、《中国末代皇太后裕隆的大丧》
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古代皇室的婚姻,很少有过爱情,大多带有政治色彩,慈禧如是,隆裕太后亦如是。
隆裕太后何许人也?隆裕太后是光绪的原配皇后——孝定皇后,满洲镶黄旗,慈禧太后的弟弟桂详之女。官方历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名字,后来,著名的“德龄公主”以及孝定皇后的后人称她“静芬”,多数人也就逐渐默认“静芬”是她的名字。
光绪是慈禧的妹妹所生,静芬是慈禧的弟弟所生,比光绪大三岁,因此,他俩也是表姐弟。
1888年,光绪已经十八岁了,这在清朝皇室属于绝对“晚婚”的年龄,但他却没有选妃。究其原因,还是慈禧暗中作祟。因为光绪一旦结婚,就意味着成年,成年的皇帝要亲政,慈禧就要归政。权力欲极强的慈禧,自然不愿意退出权力舞台。她要为将来做打算,即使光绪亲政,还是要由她说了算。
慈禧本人是从普通妃嫔逐渐爬起来的,她深知后宫对皇帝的影响力。而要控制光绪,巩固自己的权力,安排一个“靠谱”的皇后至关重要。
早在光绪刚入宫时,慈禧已经开始布局其婚事。当时,慈禧安排静芬入宫,与小光绪一同玩耍,企图让他们从小就能建立青梅竹马的感情。“光绪只向静芬看了一眼,心上便老大不高兴。他觉得这个小女孩绝对不是理想中的同伴。”慈禧的这种安排,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但是,看不上归看不上。对于那些乾纲独断的帝王来说,可以自由选择皇后。光绪呢?作为一个傀儡,从小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性格懦弱,在婚姻问题根本没有自主权。
慈禧利用自己的权威、祖宗家法与孝道,将光绪与静芬“捆绑”到一起。她这么做,与推迟光绪婚姻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权:
一、亲上加亲,可以让光绪更加听长辈的话;
二、将亲侄女立为皇后,无异于在光绪身边安插一个“监控器”。光绪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慈禧掌控,尤其是归政后退居颐和园,及时了解光绪动向尤为重要。
在早已“内定”人选的前提下,慈禧亲自主持“选后”活动,安排了一场纯粹的政治婚姻。这场活动中,当事人光绪和静芬并不愉快。
静芬是叶赫那拉氏家族,是“后党”成员,事事都与慈禧一致,与光绪唱反调。他们明为夫妻,实际上同床异梦,甚至是政敌。本就没有感情,加上立场不同,导致静芬从未得到光绪宠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光绪去世。
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隆裕太后被迫做了一件好事1908年,光绪去世,第二天,慈禧也跟着去了。当时,静芬仅仅四十一岁,被尊为隆裕太后,取得相当一部分的清廷权力。
隆裕太后本想效法慈禧垂帘听政,但她实在庸碌无为,魄力、才干远不如慈禧。隆裕太后未能如愿,心中不快,因而迁怒于摄政王,对载沣执政期间的朝政横加指责,多次掣肘,间接给了外部力量(孙、黄等人)发展的机会。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都督相继宣布独立。清廷失去半壁江山,形势岌岌可危,隆裕太后毫无主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清廷只好请袁大头出山,并给予他军政全权。
老袁是一位老江湖,深喑纵横之道,他一面利用清廷的武装力量要挟南方各省;一面以南方势大为由,逼迫清帝退位。此外,老袁还外贿奕劻、那桐等重臣,内贿宫廷太监小德张,利用他们向隆裕太后施加压力。
关于退位问题,清廷召开多次御前会议讨论。会上理解争论,意见始终没有统一。隆裕太后不知所措,除了抱着宣统哭以外,别无他法。
为了保住清廷,隆裕太后尽力拉拢袁大头,还特地封其为一等侯,使他效忠朝廷。老袁虽然接受了“甜头”,但他不仅没有忠于清廷的打算,反而软硬兼施加紧逼宫,一边联合北洋将领威胁清廷,一边以“优待条件”为诱饵。隆裕太后无路可走,被迫接受退位的条件。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发布懿旨,宣布清帝退位。不管她是否处于自愿,持续了两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在她手里宣告结束,客观上缓和了当时剑拔弩张的形势,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因此,隆裕太后去世时,朝野都比较重视,其葬礼也算庄严隆重。老袁下令降半旗致哀,文武百官穿孝二十七日,在京的王公、要员参加祭典者达三百多人;向清廷发唁电者不计其数,副总黎元洪还称赞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秋媚说:作为一个女人,隆裕太后是失败的,她没法拥有一个正常女人的爱情、亲情与幸福,仅拥有过一个婚姻的外壳;作为一个政客,她同样很失败,既没有能力驾驭臣子,也没有才干力挽狂澜。唯一被认可的是,她被迫退位,顺应了时代潮流。
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隆裕太后,清朝最后一位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在她生前,清朝结束了276年的统治,在她死后,得到了国葬的优待,生前生后,隆裕太后都值得国人尊重。
隆裕太后,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按辈分,还是光绪皇帝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慈禧钦点与光绪成婚,次年册封为皇后。隆裕的一生其实是非常不幸的,作为政治婚姻的被利用者,隆裕并不受光绪宠爱,在光绪与隆裕大婚之前,他最宠爱的是珍妃,隆裕一直被认为是慈禧派来监视他的“奸细”,因此光绪对她多有防备,再加上隆裕姿色平平,性格柔弱,身为皇后不得宠, 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的欢心,在诸王命妇面前也缺乏自信,可想而知身为一国之母的隆裕,当时的处境有多艰难,她与光绪十几年婚姻,没有生下一子半女。
光绪三十四(1908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驾崩,时间仅隔不到一天。遗命醇亲王载沣之子,三岁的溥仪继承大统,改年号为宣统,隆裕被尊为“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垂帘听政,与监国摄政王载沣同掌朝政,共同支撑起已处在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隆裕太后性格柔弱,不懂驭人之术,在与醇亲王载沣执掌朝政中常受打压,“垂帘听政”名不副实。而此时的大清王朝,因为南方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烧,大有席卷全国之势,清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险境地。身为皇太后的隆裕,既无威信也无权术,几乎就是个权利被架空的太后,只能听任载沣胡搞乱来。
宣统三年(1911年),南方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武昌起义,三年监国无所作为的载沣被撤去摄政王之位。继续垂帘听政的隆裕,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当时因为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多有交集,隆裕太后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负责与南方革命党谈判。
但是,共和已是大势所趋,继续保留帝制已经难收民心,废除帝制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有感于大清王朝终将断于她之手。在召见庆亲王奕劻,内阁大臣袁世凯等王公大臣的时候,声泪俱下的表示大小事决于诸卿,我们孤儿寡母的听你们安排就是。至此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就初步定下来了。
宣统三年(1912年)2月22日,养心殿,袁世凯呈览早已草拟好的《清帝逊位诏书》,隆裕太后未看完诏书已是泪眼婆娑,悲伤难掩。随着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在诏书上盖上御宝,清朝的统治也宣告结束了。此时,心有不甘的保皇党党魁恭亲王溥伟请求面圣,隆裕太后大声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禁绝一切满清贵族入内觐见,表现出了坚决的逊位态度。帝后母子就这样抱成团痛哭不止,袁世凯及诸大臣也伏地同声而哭。
逊位诏书是隆裕太后主持盖印的,大清王朝之亡,实亡于隆裕之手。隆裕太后对此是久久难以释怀,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郁结于心,终至染病。1913年的“万寿日”(太后寿辰),隆裕太后是过的最冷清的一次生日,除了接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有点讽刺);宗室王公大臣们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隆裕太后抚今追昔,悲痛不已,竟至一病不起,熬到2月22日,终在长春宫御崩,享年四十六岁。
隆裕太后御崩后,民国政府为她主持了盛大的国葬,大总统袁世凯率军政要员臂戴黑纱祭拜,全国连续三日下半旗致哀。5万各界人士参加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横幅,举国上下无不对隆裕太后的薨逝感到惋惜。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顺应时势,力排众议,一手终结了大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中国迎来了共和民主,封建帝制的结束,是历史的巨大跨越。隆裕太后的伟大之举,当受全国同胞之尊敬。
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隆裕太后死后之所以能够赢得国人尊重,非是因为她“亡”了大清朝,而是因为她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点上“亡”了自己。
隆裕太后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太后,也是大清历史上最“窝囊”的太后之一。如果不是大清国亡在她手里,就像很少有人知道同治的皇后尊号嘉顺一样,隆裕这个尊号也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隆裕太后姓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也姓叶赫那拉氏。仅仅从姓氏上看,慈禧与这个儿媳妇就关系匪浅。
事实上,慈禧是隆裕的亲姑姑;隆裕嫁给光绪之后,慈禧又成了她的婆婆,算是亲上加亲。有慈禧太后给隆裕撑腰,隆裕在皇宫里是不是应该底气特别足?恰恰相反,隆裕在皇宫里的日子非常憋屈。
据说,每次隆裕给光绪皇帝请安时,光绪就会把鞋子脱下来扔她、赶她走。
有一次,慈禧太后大宴宾客,隆裕皇后作为“国母”也出席了这场宴会。宴会上设置了三个主坐,分别是慈禧、光绪、隆裕三人。
宴会那天,三个主坐上隆裕皇后第一个到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紧接着是光绪。当光绪看到隆裕的座位在他旁边时,立刻就变了脸色。若不是在场还有外国嘉宾,估计就要脱鞋子扔过去了。隆裕见状,非常尴尬地让太监将自己的桌子抬到离光绪比较远的地方,等大家都开始用餐时,隆裕默默离开,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
受到如此“非人”待遇,隆裕从来都把这些憋在肚子里,很少向外人道。
大多数情况下,隆裕很少主动与人打招呼;如果有客人跟她打招呼,她也仅仅是还礼,然后就不再说一句话。即便是太监和宫女,对待她的态度,也没有对待光绪的两个妃子那般尊敬。
△隆裕太后
从隆裕的这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她生活中谨小慎微、不与人争。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隆裕毫无主见。
1908年11月中旬,慈禧和光绪先后辞世。一夜间,隆裕皇后变为隆裕太后,成了大清帝国最尊贵的人。
然而,隆裕太后“贵”不过三年。
1912年2月12日,一份隆裕太后署名的《清帝退位诏书》昭告天下,预示着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大清帝国灭亡。
一向没有主见的隆裕太后,怎么忽然开了窍,竟然主动签署“亡国诏书”?
原本,隆裕太后并不想签署这份“亡国诏书”。任凭脑子再愚钝的人,也知道这份诏书一旦签下去,就会成为亡国之罪魁祸首,会被族人唾骂。隆裕太后虽然没有主见,不代表她真的傻。
真正使隆裕太后下定决心“亡国”,是因为袁世凯的手下段祺瑞向她采取“兵谏”,若是不签署诏书,恐怕连活路都难保。
无奈之下,隆裕太后只好签了这份诏书,成了大清亡国的背锅侠。从这一天开始,隆裕太后由帝国最尊贵的人,一下子成了遗老遗少唾骂的对象。
每天夜里闭上眼睛,隆裕都会想起签署《退位诏书》的情景。那一天,是她人生“光辉”的顶点,也是她“噩梦”的起点。
在隆裕太后的噩梦里,最经常出现的人是慈禧和光绪:光绪和慈禧像两个恶魔,一个拿着鞋子拼命扔她,一个张牙舞爪向她扑来;害怕之极的隆裕太后,畏畏缩缩地东躲西藏不敢正视他们。
噩梦正浓时,隆裕太后会一身冷汗地惊醒,继而整宿的失眠。有时候,隆裕太后不得不在枕头底下放个护身符才能入睡。
1913年2月15日(正月初十),是隆裕太后45岁的生日。往常,这一天是紫禁城最热闹的日子,王公大臣、各国使臣都会前来祝寿。偌大的紫禁城,有时候甚至找不到一间大殿,以将祝寿之人安排在一起用宴!
隆裕太后过去始终不明白,什么是人走茶凉?直到她退位后的第一次生日礼,同时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过生日。
生日这天早上,隆裕太后冒着严寒拖着病体,早早地起床然后盛装打扮,来到正殿等待“王公大臣”祝贺。
让她倍感失望的是,等了整整一个时辰,除了进进出出的宫女、太监,以及偶尔出现几个不明真相的外国使臣,宗室王公大臣一个都没有出现!
仅有的中国人来给她祝寿的级别最高的,则是新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派来的秘书梁士诒。与往次不同,梁士诒此次祝寿,使用的是对外国元首的礼节。言外之意,隆裕太后虽贵为前清太后,已经是民国的“客人”。
既是客人,早晚就要被请出去。
此情此景,隆裕太后不免悲从中来,加上亡国之恨与沉珂病体,仅仅挨了一个星期,在2月22日这天深夜,隆裕太后带着怨愤离开人世。临死之际,隆裕太后拉着溥仪的手说道: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可叹!可叹!大清国最后的皇太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真真凄惨!
隆裕太后的死,引起了北洋民国与前清遗老的高度重视,南方的革命党人也对她深表惋惜。在报刊舆论的鼓动下,社会各界也对这位“命运可怜”的皇太后感到不平。
于是,一场“尊重”逊皇太后的葬礼呼之欲出。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挽黑纱、戴白花;各国驻京公使均下半期致哀;革命党的精神领袖孙中山称赞她为“女中尧舜”;各大报业均把隆裕太后哀悼会放在头版头条;隆裕太后出殡那天,社会各界有5万人前来送行!
隆裕太后生前之落魄,与死后之哀荣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尊重,与其说是尊重,倒不如说是一种可怜。如果说隆裕太后死前的生日,是人走茶凉;那么隆裕太后死后的葬礼,更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对于那些前来“哀悼”的各界“友好人士”,大多心怀鬼胎,但是有一点不会错:借着隆裕太后的“亡”,给大清国的“亡”上个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