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究竟是怎么回事?

裹足是中国历史上残害妇女的一种恶俗,被后世广为唾弃,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精神压迫和生理摧残。

中国妇女开始裹小脚,中国社会开始推崇“三寸金莲”的风气,最早开始于五代十国的南唐。据史料记载,后主李煜不善于治国,也不喜欢治国,长期沉迷于酒色之中。一般的娱乐项目已经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他开始关注于女人的走路姿势,尤其是小脚女人的走路模样。就这样,女人裹小脚的风气,开始传播并蔓延开来。

为了打造出一双“三寸金莲”,古人们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通常情况下,女子在年龄越小时,缠足越容易,年龄变大后,足骨已经成型,就算遭受再多的痛苦,也缠不出“三寸金莲”。

后来,赵匡胤建立了北宋,并最终在赵光义手里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我们都很清楚,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上层的统治阶级喜欢附庸风雅,有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癖好,就是喜欢妇女的小脚。

随着汉族妇女裹小脚的兴起,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比如蒙古族、女真族、朝鲜族的女子,也开始裹足,只是程度没有汉族那么夸张而已。

伴随着明朝的灭亡,汉人政权被推翻,满人入关开始统治中国。满族不同于汉人,马背上得的江山,严禁妇女裹足,入关后的前两个皇帝顺治和康熙,曾多次下令禁止妇女裹足。

但是,由于受此毒害已经过了数百年,满清的政策终究没有太大的影响。满人一看裹足现象难以更张,而且并不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也就对此予以默认了。

裹足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严令废除妇女的裹足制度。直到此时,裹足这一封建陋习才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回答完毕!

三寸金莲究竟是怎么回事?

谢谢悟空邀请!

老兵答题,客观犀利。

三寸金莲:指女性缠足,又叫裹小脚。毫无疑问,妇女缠足是古代的中国社会的一种陋习。据史料记载,缠足始于北宋后期,兴于南宋,终结于新中国成立。

上下近千年,缠足社会风气严重伤害身心权利,女性从四五岁开始缠布,直到长大成人,骨骼定型后才解开。期间以摧残肢体为代价,甚至皮腐肉烂,鲜血淋漓不止,哀鸣不已。受尽屈辱百般痛苦。

在思想愚昧的旧时中国的古代,裹脚兴起因素:

一方面由于时代统制者的意愿,强制推行,以三寸小脚为美。

一方面古代男尊女卑,以缠足达到禁锢妇女作用,错误以为由此引起妇女本身体态和性生理等变化,从而更好地承当延嗣后代的生育工具。女子的脚缠成了“三寸金莲”,劳动和交往方面大受制约,甚至站立、行走都要扶墙,女性只有困守家中,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生活,同时让“男强女弱”成了铁定事实,女性唯有忍气吞声,听任摆布。

还有一方面:一群酸腐、变态低俗的文人,视小脚为女人阴部及乳房以外的第三“性器官”。以小脚激起男人性兴奋为理由,狎妓的嫖客把酒杯放入妓女的小鞋里来传递、斟酒、饮酒,以行酒游戏作乐。使缠足逐步形成了社会普遍现象。

缠足方式手段多样,残酷残忍,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成型。有夹竹片、压石板、碎瓷、棒锤等等裹法,妓院鸨母对待买来的小孩,继母对女儿的,家庭对童养媳的,以更为残忍的手段达到目的。

所谓的“三寸金莲”,听起来富有诗意的名字,其实背后无非就是妇女的悲剧,社会的伤痛,民族的悲哀。愿世界大同,愿历史不演,愿人世安祥,愿世间无恙。

为答题花费了半小时,朋友看到这里赏个赞再走吧!谢谢!

三寸金莲究竟是怎么回事?

把碎磁片放在脚掌上,用粗布带子用力缠,让脚指关节脱臼、变形,肌肉、血管、神经坏死,形成粽子大的小脚,小时候听姥姥讲缠脚的事,觉得就是在渣滓洞受酷刑。

姥姥有一双非常小的脚,这是她年轻时候的骄傲,全村女妇的脚都比不过她。

姥姥的脚看起来挺可怕的,除大拇指外,其他四个脚指弯向脚的内侧,紧紧地贴在脚心。脚指和脚后跟之前,有一道很深的沟,脚后跟看起来,和现在女人的高跟鞋的后跟一模一样。

这样的脚是怎么长成的呢?姥姥说,把脚扎烂了,用带子使劲缠,缠的时候疼死人了。姥姥给我们讲起缠脚的旧时。

在她约摸四五岁的样子(农村说的是虚岁),母亲就开始给她缠脚,用很长的布带子将脚指使劲向里固定,抹上白矾,然后绑紧,用线将布带子死死的缝在脚上,再套上一双尖尖的小鞋。

脚指被捆得生疼,但是还被逼下地走路,将脚指踩平,疼得走不成路总跌跤,也不能休息。晚上不但不能松开,反而要穿很小的睡鞋固定,疼得睡不着觉。她母亲就对她讲,不听话,以后嫁不出去。

缠了一段时间,虽然走路摇摇摆摆像鸭子,但基本适应了,没想到更痛苦的事情还在后面。再次缠脚时,竟然将茶杯打烂,把碎磁碴子用盐水煮过后,裹进了脚心和脚指间,而且这一次缠的更紧,缝的更密实。然后逼着踩着磁碴子走路。每走一步,磁碴子就会割烂脚指的皮肉,跟上刑一样,脚肿得像小馒头,就这样,每天被逼着扶着墙和炕沿,练习走路。

疼得厉害,在地上打滚耍赖,她母亲就吓唬她,村西头的臭女不好好走路,结果脚缠歪了,这些天把骨头打断,用夹板整骨头呢,比这疼多了,你不好好走,也得受那罪……吓得又扶着墙练习走路。

过了十来天,打开厚厚的裹布,臭气熏天,脚底和脚指上的肉全烂了,流出脓水。用烧开的盐水泡脚后,换上新布子,继续缠,由于脚指上的血管、神经全坏死了,关节脱臼后也压服帖了,脚反而不怎么疼了。

四个脚指全部折进脚心,脚的指头变成了尖尖的菱角样子,但缠足工作还没有完成,还要“裹弯”,就是把脚前后长度缩短。将脚后跟使劲向前推,将脚背向下压,让前面一段脚掌与脚后跟紧靠,之间形成一道深深的缝,有的深达4、5公分,这样就成功的将长脚,缩短到10厘米左右,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寸金莲”。

缠足过程就你施酷刑一样,非常痛苦,缠足后的小脚非常不方便,记得姥姥走路时就像鸭子一样,弯着腰,上身向前倾,感觉非常吃力,有时我们调皮倒蛋,姥姥要抓我们,但从来没有追上过。

而且“三寸金莲”看起来很怪异,很丑陋,不知道古人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清朝有个叫方绚的,还了一本女子缠足的专著——《香莲品藻》,大谈女子小脚的妙处,说女子小脚有“三贵”:一曰肥;二曰软;三曰秀。还分为九品,神品上上、妙品上中、仙品上下、珍品中上、清品中中、艳品中下、逸品下上、凡品下中、膺品下下,可见当时的审美多畸形、多扭曲,以至于清朝皇帝下禁令也没能禁止。

三寸金莲究竟是怎么回事?

女人的“三寸金莲”是怎样弄出来的,是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哭声强抑而成的,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之乎也者矣焉哉的先生们逼迫出来的,是那个男权社会造出来的。

我的外祖母在光绪二十八(1902)年出生,到一九八六年去世,享寿八十四岁,那时也算高龄。

外祖母年老后是在我家居住的,因为我唯一的舅父在考功名那年得病去世了。舅父没有成家,我母亲是外祖母唯一的后人。

外祖母的脚,是真正标准的“三寸金莲”,脚趾只在小腿柱前伸一点点。

现在我们的脚几个指头虽不是平的,但也斜的很慢,斜的很少。

我看着外祖母的脚,大母指伸的较前,小母指几乎接近脚柱不远,五个脚指斜度很大,与脚柱几乎成为三角形。

外祖母说,她很小就包脚了,她们那个年代,大脚的女人会被看成是怪物,没有人敢娶的。刚

记事又不记事的时候就开始包脚了。

小时,自己不会包,是我的外曾祖母帮她包的。用一根很长很长的大约三寸宽的土布条,一圈又一圈的紧包起来。

人的身体在成长,脚也在成长,可要把它梱绑起来,不要脚长。那个痛呀,别人是体会不了的。

外祖母有时晚上躲着母亲,在黑夜想松一下,缓解一点痛苦,往往换来的是母亲的一顿教训。从小一直痛到大,才让脚成为那些文人赞美的“三寸金莲”。

现在的女性称半边天,跟男性一样,什么事都能做,因为一双大脚可以站的稳,可以跑,可以跳。

可旧社会的女人,我看着我的外母,走路全身的重要都在很短的脚柱上,没有我们长脚一样的脚掌分担重量,脚底没有弹性,走起路来步伐较碎,挑起重担来掌握平衡很差。

为了减轻脚柱被压时的疼痛,外祖母哪是六月炎天,那长长的、厚厚的绑带,除了洗脚的时候,总是绑着脚的。一直到去天国,外祖母都是绑好脚带的。

那些文人,笑话别人的文章:“王母娘娘的裹脚带,又臭又长”,拿女人的裹脚带说话,可有多少年了,有几多人批判过造成产生这种裹脚带的人呢?

我的母亲是民国十四(1925)年出生的,也包过脚,后来随着所有女性放脚,才不绑脚,我母亲的脚比外祖母的脚要长许多,但比现代的女性脚要短,要窄许多。成为一种较之绑和未绑的两种脚外的一种另形脚。

我外祖母、我母亲都痛说过她们包脚的痛苦,和日常生活生产的不便。这就是古代妇女的不幸,是那些提倡忠孝礼义的、之乎也者矣焉哉的尊师们的杰作!这就是他们欣赏的女性美!

三寸金莲究竟是怎么回事?

“三寸金莲“的形成,是历史的一大悲剧!

关于“三寸金莲”的起始,众说纷纭,有上自公元前几百年前(孔子时代)的说法,也有下至唐后五代时的,都各有佐证。不论哪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三寸金莲”这一残害女性的做法的直接起因是由古代统治者奢靡的宫庭生活所致,这正是我要回答的“三寸金莲”是怎么弄出来的:

由于“三寸金莲"源自宫庭,就逐渐至民间流传,人皆仿效。最初,成年妇女用布帛裹足,久而变形,骨胳畸形,肌肉萎缩,脚呈三、四寸长的三角形状,穿上精绣金帛、花草等图案的花鞋,以之为美。继而,成人们将女孩从小以布帛缠足,抑制脚的正常生长。久而久之,脚呈三角形,穿上精心缝制的鞋,走起路来只能“轻移莲步”,亦以此为美,并认为女孩若脚大,就无人愿娶。于是便有了“三寸金莲”。

幸而,历史的车轮终会滚滚向前,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提倡解放妇女,才让“三寸金莲”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三寸金莲究竟是怎么回事?

旧社会,为朿缚女人的手🦶……三寸金莲大大盛行女人以小脚为美!在李汝珍《镜花缘》可窥一斑!女人走起路来。颤巍巍,笑微微。东倒西歪地。另一方面可以控制自由行动!女生在四岁左右开始束䐚.将嫩趾尖并林,拢!左缠➡️缝的!一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