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潜艇一旦上浮就很容易发现而航母在大海中却不易发现呢?
似乎在军事理论中,有一个矛盾:小小的潜艇,一旦上浮,人人都喊危险,说是会被发现;然而庞大的航母编队,航行在大洋之上,却总是被人说难以发现。这是为何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对付侦察兵器的能力不同。航母难以被发现,并不是说雷达、侦察机无法搜索到航母编队,而是因为等到能搜索到时,往往侦察器材已经十分危险,很可能被航母编队消灭掉。潜艇就不同了,你就是把侦察机飞到潜艇头顶上,潜艇也拿你没有什么办法。
图为上浮中的潜艇。
航母编队是一种制空、制海能力强大的作战体系,以我国海军的辽宁舰为例,航母编队一般拥有1-2艘055大型驱逐舰、4艘052D型神盾驱逐舰、2-4艘054A型导弹护卫舰,这些军舰中,距离航母较远的是外围防空军舰,一般由055大型驱逐舰承担,可能在位于航母200公里的位置上,而内层防空圈的052D驱逐舰,则位于航母周围40公里范围内。
图为上浮中的潜艇。
055大型驱逐舰的对空搜索极限,可达300公里;而052D驱逐舰的对空搜索极限,也差不多是300公里。另外,055和052D驱逐舰的防空导弹,最大射程都是200公里。这样一来,位于052D驱逐舰160公里外的055驱逐舰,就位于052D驱逐舰的保护之下,而作为防空前哨和指挥的055大型驱逐舰,则把威胁轴线方向的对空防御范围,拓展到了距离航母500公里的位置。
图为我国空潜-200反潜巡逻机。
同时,航母自己也有舰载机。歼-15“飞鲨”战斗机一般可以组成两道防空拦截线,最远的第一道拦截线,在距离航母400公里处;中间的第二道拦截线,在距离航母200公里处。这个不是拦截距离,而是巡逻的位置,在第二道拦截线上,一般还有预警直升机活动,他们的对空最大搜索距离超过400公里。这样,预警直升机可以及时发现距离航母600公里外的空中来袭目标,同时指挥距离航母400公里处的第一道拦截战机,迅速前出到距离航母600公里处进行拦截。
当然,如果来袭的目标位置相当明确,那么歼15战斗机也可以发挥出最大1000公里的拦截半径,但是这对于情报侦察能力要求极高,因为这是从起飞后,就以高高高飞行轨迹,进行快速拦截,是明确标定目标后的直接打击,最多能确保有10多分钟的空战时间。由此可见,航母的打击距离较远,而且探测能力成体系,海上的防空舰梯次布置,空中的舰载机梯次防御,一般的侦察机想要突破拦截定位航母,很难。
图为美国P-8A海神巡逻机。
比如,美国的E-2C预警机,对海面目标最大发现距离是200公里左右,如果要他精确定位航母,需要接近到对方航母200公里附近空域,这还是理想状态,更有甚者,需要接近到100公里,这才是常态。而在这个距离,已经要面临多种武器的打击了。其实美国的航母编队也是如此,很难被侦察器材接近。要定位和打击航母,各个军事强国采取的办法都是海洋监视卫星+雷达卫星+预警机+侦察机+无人机+哨舰的综合方式。
图为日本P-1反潜巡逻机。
首先依靠卫星来定位航母编队的大致方位,然后派出自己的航母编队、海空编队,进行抵近和打击,从外围的防空舰开始打,然后是空中的拦截飞机,最后接近敌人航母,获取火控参数后,由后方直接发射高超音速导弹、远程反舰导弹进行打击。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潜艇就不一样了,卫星、飞机啥的都能靠近他,他要是敢上浮,侦察机飞到潜艇头顶都可以,别说是定位他,就连直升机都敢挂着鱼雷去反潜,所以说,潜艇上浮就会被发现,是很危险的,但是航母是很难被定位的。
为什么说潜艇一旦上浮就很容易发现而航母在大海中却不易发现呢?
潜艇上浮就会被发现?这种事件最好不要生硬的去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深入大洋的航母和潜艇都是极难被发现的。而那些“潜艇上浮就会被发现”的地段,航母也别想着能隐藏。
在大国面前,航母战斗群都是被牢牢锁定的,航母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哪艘航母在哪个位置、最大航速以及航行半径、可能执行的任务种类等等都不是秘密,通过海洋监视卫星能轻易的进行重点跟踪和扫描。
但是,在实施了电子对抗措施并深入大洋以后,一艘无线电静默的航母就变得很难找了。毕竟对于茫茫大海而言,航母战斗群也只是沧海一粟。即便出动卫星,也无法密切监控每一寸海面,顶多对关键的航道、航线、海峡进行侦测,尽可能的发现航母群的蛛丝马迹。
在大洋中潜艇与航母作为军舰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只是因为任务能力而产生行为上的差异,这就为逮航母和逮潜艇提供了前提条件。
现代航母除了打海战,是绝对不会吃饱没事儿跑大洋中心窝着的,她需要把舰船开到舰载机的攻击半径内才能发挥功能。这就给了侦察系统以可趁之机,对重点区域和航线进行航迹侦察、潜艇埋伏、侦察机巡逻,总能有发现航母的机会。
然而航母是个进攻兵器,战场上讲争分夺秒,航母不求能通过静默迷惑你多长时间,晃你个两三天足以突击到令人头痛的战略位置。所谓的航母不易发现往往症结就在这里:航母的布局速度极快,而侦察机航程不够,卫星扫描难有精度,陆基雷达受地球曲率影响难以远探,等到发现时航母已经处于战斗位置了,她藏着干什么?
而核潜艇则恰恰相反,许多核潜艇的战略值班任务就是驮着核弹找大洋中心窝着,以便保持核威慑能力,确保核战爆发第一时间进行报复。所以对于进入大洋的核潜艇而言,甭管是“太平洋拖拉机”还是“大洋黑洞”,都是难寻踪迹的蛟龙。
这也是为什么冷战时各国都极为强调对核潜艇的“掩护”,苏联甚至拿“明斯克”这样的载机重巡进行潜艇入海支援。潜艇要么就别放它进入大洋,要么就在声呐的探测距离死咬住不放,否则等它溜了就再也别想找到。
进入大洋一切都好说了,过去的远洋潜艇往往会借用这个机会上浮充电,不过随着现代探测技术的愈发先进,现代核潜艇往往选择全程匿踪行驶,绝不露出水面。
这并不代表潜艇上浮就真的会被发现,而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军事警惕性。现代潜艇其实是个“瞎子”,它们不能随意进行无线电联络,通讯必须在约定的时间的时长内进行,通讯的数据也极为简洁。这种情况下就更别提无线电探测了,它们必须将自己的存在感降低到极限。随意上浮?你知道水面是什么情况?任何疏忽大意都会产生不可承担的后果。
潜艇在某些水下还得通过复杂水道。比如遍布探测器的宫古海峡,谁都知道是解放军的常用潜艇通道。在这种地方上浮?这种地方也就只有潜艇能打起十二分的小心隐藏通过,航母是想都别想。
不过呢,潜艇这玩意儿为了实现战略威慑,也不能太过于消灭掉自己的存在感,所以有些时候,它们会故意浮出来露个头,这就是让你发现的。
为什么说潜艇一旦上浮就很容易发现而航母在大海中却不易发现呢?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这是在卫星眼中的海军舰艇编队,箭头指向的就是一艘航母,虽然这视角还可以继续放大,但是这已经是提前知道航母位置的情况下拍摄的,如果没有事先确定航母的具体方位,想要依靠卫星在茫茫大洋中找到一个航母打击群则是非常不容易的,航母虽然大,但是跟海洋比起来可能就算不上什么了,那如果把目标换成是体量更小的潜艇呢?
▲卫星眼中的舰艇编队
所以,“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谁说潜艇上浮后就比航母更容易被发现的?在茫茫大洋中,想要找到一艘潜艇比找到航母难多了,不管此时的潜艇是不是处于上浮状态,结果都一样,先不说别的,就是单对比两者的体量大小,航母的排水量也要甩现在的潜艇几条街,俄罗斯的“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水下潜航时的排水量也不过46000多吨,而除了“台风级”之外,其他的核潜艇大的也就一两万吨排水量,小的更是连10000吨都达不到。
而对比航母呢,老美的“尼米兹”级航母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0万吨,哪怕是一些中型航母,比如我们的辽宁舰,满载排水量也超过了6万吨。潜艇和航母两者在体量上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好吧,而且潜艇即使处于上浮状态时,也不是完全暴露出来的,仅仅是露出围壳以及部分艇身,如下图所示,并且潜艇的颜色也更加接近大海的颜色,所以,你说谁更容易被卫星发现吧?
还有一点,航母是不会单独作战的,人家都是整个航母打击群一起出动,而潜艇也刚好在这个航母打击群里面,对于天上的卫星来说,是一整个航母打击群的目标更大,还是单一艘潜艇的目标更大?即使不是用卫星,而是用雷达侦查,一整个航母打击群的雷达反射信号怎么也要比一艘潜艇的要大吧,所以,不管潜艇上不上浮,找到整个航母打击群,也总比找到一艘潜艇要容易得多。
为什么说潜艇一旦上浮就很容易发现而航母在大海中却不易发现呢?
先看看图一,下面黄色方框中是海军南海阅兵时的卫星图片,这样的编队里如果有两艘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会基本看不到,但中间的航母就很明显了。同样角度拍摄下,潜艇与航空母舰比起来就是个小不点,同等条件下发现潜艇的难度显然更大!
先来看如何在茫茫大海中发现航母,对有立体探测能力的国家来说,发现航母根本不难,如何探测航母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侦查卫星,而且是数量非常多的侦查卫星,因为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是周期性的,而不是随意可以针对某一个点进行持续的侦查。
如果一颗卫星发现了海面上的航母,等环绕地球一圈再飞回来时航母可能就走远了,因此只有拥有大量的在空卫星,可以用接力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航母进行跟踪探测,才能掌握航母的实时行踪,这个方法说起来简单,不过拥有足够卫星的国家少之又少,因此具备实时探测航母的国家并不多。
对航母的探测还有大型长航时战略无人机、陆基大型雷达等等,但这样的探测手段局限性非常大,远不及卫星探测效率高,因为卫星图探测基本无死角。那么卫星可不可以探测潜艇呢?如果潜艇是在海洋深处,卫星基本就没什么作用了,如果潜艇浮出水面,卫星有一定的概率能发现潜艇,但这样的发现没有意义,航母不可能钻到水下去,但潜艇随时可以进入潜航状态。
平日所说的潜艇在水下探测难度很大,一但上浮就容易被发现,这指的是反潜作战环境下,与探测航母根本不一个概念。潜艇携带的反舰武器射程有限,想要展开攻击首先就要接近目标,但此时的潜艇也进入了对方反潜装备的探测范围内,如果此时潜艇处于潜航状态,探测的难度就非常大,如果潜艇处于水面航行状态就相对简单一些。
如果潜艇不是要攻击目标,只是在大洋深处航行,那么此时的潜艇即便处于上浮状态,探测的难度也远远超过航母,因为潜艇的体型比航母小的多,而且即便是上浮状态潜艇的大部分舰体也处于水下,不像航母有巨大的甲板卫星可以轻易发现,而且潜艇的外部涂装与海洋颜色更接近,分辨率低的卫星很难发现潜艇。
美国海军航母最多但也只有11艘,在大量卫星的探测下,这些航母每天在哪里,要往哪里航行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但美国海军的核潜艇就很难掌握其行踪,只能通过对港口码头的监控等手段来判断潜艇的大致部署情况。
为什么说潜艇一旦上浮就很容易发现而航母在大海中却不易发现呢?
这哥俩存在于海洋的意义完全不同。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潜艇,尤其是核潜艇。它的使命基本上属于战略性质的。其中的战略导弹艇更是如此。
五个核武大国,都有战略导弹核潜艇。它的任务就是悄悄出海巡航。悄悄回港休整。始终让不太友好的他国心存忧虑。以防万一出现核战危机时,自己手里的筹码他人无法准确确定状况。让对手不敢肆意放手一搏,这样的目的达到了,建造这昂贵潜艇的经费就算没白花。核潜艇除非是万不得已,绝对不愿意在光天化日之下,堂而皇之地施施然起浮在公海海面上,即使是被他国的商船看见了也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更别说是战争状态下了,哥们,不是国家需要您给敌国雷霆一击之时,还是呆在深海下悄悄远遁爲上策啊。姆巴!
这可不是容易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想让人连想到它的问题。
先说的这位是独行大侠,而后说的这位就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土地爷了。它可不怕抛头露面。
航空母舰编队,基本上出行的目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爲上也。只要对方不是同等体量的军事大国,没有自己完全独自操控的卫星天网,航空母舰才不会怕呢。问题本身有点说反了,大部分时刻,航空母舰编队的出航,恫吓的意味是多于实战可能性的。(毕竟世界上目前只有美国才有随时可差遣的航母舰队。)
美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编队,能够一边巡航,一边由舰载机随时保持直径一千公里的空中防护圈。它怕人发现?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持有能击退击沉航空母舰利器的?况且单有一两件自制的远程超音速重型战术导弹并不能够如愿以偿。还需要有自控的全球卫星监测天网、安全性、保密性极高的数据链传输技术做后盾才成啊。
确实,因为航母编队出行终究也是军事行动,它也不会尽走在那些繁忙的商船航线上,而在大洋深处,除了远游的须鲸、抹香鲸们,没有太空上的定点(凝视卫星),谁能告诉我某某编队现时的准确经纬度呢?这可是时速五六十公里的航母编队啊。每24小时后,它可能已在上千公里之外了。派侦察船跟着?那大黄蜂贴着船桥的轰鸣声会让人发疯的,谁知道下一步它会干啥?还是省省吧。这样的回复您觉得如何?
为什么说潜艇一旦上浮就很容易发现而航母在大海中却不易发现呢?
潜艇和航母作为海军的一部分,潜艇就是给别人闷头棍,在你不注意的时候,突然发射鱼雷攻击你,打完了你还不知道在哪里。核潜艇最大的作用是带着核弹在海洋中心,就是让别人知道你在那里,刷存在感,而有的核潜艇还从水里紧急跳出海面,也是为了展示自己核潜艇的技术,对国外表现出自己海上力量,起到震慑的作用。
如果核潜艇有任务的话,他们就特别的老实,毕竟现在的声呐技术越来越强大,如果不小心就跟容易被水上的军舰发现,如果潜艇被锁定就难搞了,所以现在潜艇是不轻易出水,除非出现了故障或者被敌人发现,躲避敌人的攻击,现在的核潜艇很少需要上浮充电,对于无人机、侦察机、卫星想锁定潜艇的位置,还真不容易。
但是航母在大洋中其实很多行动,很多国家都会知道,因为战斗航母每个国家都会关注,毕竟航母带来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每个国家都会记录航母的行动,就像上班打卡一样,如果发现异常,而且对自己的国家靠近,危及到自己领海的话,就会出动军舰、无人机警告,现在卫星那么先进,只要出动就会被跟踪。
现在美国的航母群在波斯湾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一样,被各国死死的盯住,对于伊朗来说,他们要时刻关注美国航母的走向,如果航母有异常,就会进入一级战斗准备,很多时候,航母就是用来迷惑对方的,而航母的防空系统也不能说破不了,如果伊朗饱和攻击,可以把美国的航母打崩。
所以潜艇上浮不一定被人发现,但是航母出动的话,动静比较大,很容易就会被发现,航母就像一条狗一样,招摇过市,人家都看见了,不咬人,别人不觉得怎么,但是露出爪牙,那么别人就会那是锄头、木棍准备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