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东风下海,巨浪上岸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东风下海、巨浪上岸,是我国一个著名的军事典故,也体现了我国军工科技工作者的“大智慧”。

先说什么是东风下海,他是指我国将原本在陆基使用的东风-31型洲际导弹,经过改进后,变成了在潜艇上搭载的“巨浪-2”型洲际导弹,使得我国海军的海基核打击能力也进入了“洲际时代”。在巨浪-2服役之前,我国的潜射弹道导弹只有巨浪-1导弹,而巨浪-1导弹的射程仅有2000公里左右,虽然也能通过核潜艇的远洋航行来接近北美、欧洲等地,形成战略威慑,但是那样做需要冒很大风险。

图为公开展示的巨浪-2型潜射洲际导弹,他就是东风下海。

一般而言,战略导弹核潜艇都是需要进行战备值班的,不管搭载的导弹射程是多远,都需要进入远海大洋中的发射阵位,进行隐蔽待命,随时有什么突发情况,都可以快速在阵位上发射导弹进行反击,这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惯常做法。也因为战略导弹核潜艇隐蔽在大洋深处、不易发现,因此被视作是生存能力很强的二次核反击主力。

图为东风-31AG洲际导弹,据悉和最新的巨浪-2A洲际导弹也有关系,那就是第二次东风下海了。

但是,如果潜射导弹的射程足够远,战略核潜艇就无需冒险前往本国海军无法保护的海域,只需要埋伏在早已经构建好的近海“堡垒海域”即可。比如,苏联海军的导弹核潜艇,在60年代因为导弹射程不足,需要出远洋待命,在接近美国海岸的区域进行战备值班,这样做在实战中有风险性,因此苏联海军还需要在战时派出舰队保护核潜艇进入阵位;进入80年代后,苏联核潜艇的导弹射程达到了8000公里以上,无需再出远洋待命,只需要隐蔽在北冰洋、波罗的海等处的“堡垒海域”,就能够完成核反击,这样核潜艇的安全性会提升,核反击的可靠性也会提高。

图为东风-31A洲际导弹。

我国也是一样,在使用巨浪-1潜射导弹的时候,092型战略导弹核潜艇需要进入东太平洋才能够得着北美大陆,需要进入大西洋才有可能够得着欧洲,但是显然这么做需要突破的防线实在是太多。当时来看,我国的战略洲际打击能力,主要依靠陆基导弹,海基导弹能力还没有达到“可靠的二次核打击”水平。

而在东风-31型固体燃料陆基洲际导弹研发成功后,我国拥有了尺寸较小、发射准备时间短、展开发射速度快、打击精度高、储存时间长的新型洲际导弹,而这种洲际导弹不仅可以设计为在陆地上机动发射的导弹,还可以用于潜射导弹。因此,我国在陆基东风-31洲际导弹研发成功后,很快就将其修改设计,使之成为新型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搭载的洲际潜射导弹,后来就是大家熟知的“巨浪-2”导弹。

图为巨浪导弹发射出水。

“巨浪-2”导弹研发成功后,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不用外出远洋,只需要在我国近海防御力量能够覆盖的海域进行战备值班,也就是在堡垒海域活动,就足以威慑到北美、欧洲。有人说,他用尺子专门量过,从我国任何一个海域到北美,都超过了8000公里,换言之,巨浪-2恐怕还是不能够得着北美。这就是大错了,毕竟地球可不是平的,巨浪-2导弹如果走向北发射,过北极到北美的路线,还是能够得着北美的。可以说,东风-31变成巨浪-2,是我国核力量的一次重大提升。

图为东风-21D型反舰弹道导弹。

那么巨浪上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上文提到,092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搭载的导弹是巨浪-1,该导弹后来被改造为东风-21弹道导弹,成为我国前些年最先进的中程导弹,而且在此基础上改进出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成为了改变海战形态的重要装备。在东风-31导弹、东风-25导弹服役之前,巨浪-1导弹曾是我国射程最远的固体燃料导弹,为了提升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技术水平,我国将巨浪-1导弹改造为陆基机动式导弹。

图为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东风-21型导弹使用越野式机动发射平台,可以在陆地上快速活动,而且活动范围较大,便于隐蔽在山地、丛林之中,其射程可达2000公里,足以覆盖我国周边大部分区域,特别是可以对第一岛链上的军事基地形成精确打击能力。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更换了东风-21导弹的弹头,使其可以在大气层外以钱学森弹道机动,并且增进了空气舵,使其成为可以打击移动目标的弹道导弹,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反舰弹道导弹。

应该说,无论是东风下海,还是巨浪上岸,都饱含我国军工科技的智慧,都是我国导弹技术和实力的重大提升,我国也在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智慧中,建设了完备的海基核力量,打造了强大的陆基中导部队,维护了国防安全,也维护了和平发展。

中国的东风下海,巨浪上岸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东风下海、巨浪上岸,这是我国军工发展的一种智慧,也是战略武器发展节约研发经费、节约时间的有效途径,未来武器的研发会越来越昂贵,通用化武器必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东风下海,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东风31导弹,经过改进和发展成为巨浪2,成功下海装备在094战略核潜艇上,填补了我国海基远程战略核武器的空白,并且一艘094能够载12枚巨浪2,每一枚巨浪2能携带10颗核弹头,也就是说每一艘094战略核潜艇可以同时攻击120个大型目标,最大射程达到8600公里,这样的威慑力是任何国家都不敢小看的!而且经巨浪2改进发展而来的下一代海基远程战略导弹射程更是达到10000~12000公里射程,做到对美国全境的覆盖。

巨浪上岸,则是指我国第一代战略核潜艇092携带的中程弹道导弹巨浪1,射程只有2000公里左右,在此基础上经过改进,发展成为大名鼎鼎的东风21中程路基弹道导弹,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世界第一款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可以打击2000公里外的大型航母,如果在此遇到类似“台海危机”事件,美国航母恐怕就不敢这么轻易的靠近过来了!

东风下海、巨浪上岸是武器发展通用化的一种表现,是中国研发武器的一种思路,用最简单的方式,陆基改海基,海基发展陆基武器,充分利用成熟技术改进模式,一弹两用,不用另起炉灶从零开始,而且技术风险要小很多,即节约了研发经费,还节省宝贵的研发时间。

而且这样的案列可不止巨浪1与东风21,东风31与巨浪2,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火箭军的东风-10巡航导弹(长剑10),变成海军的东海10;红旗9下海变成海红旗9;海红旗16上岸便是红旗16等等,这些都代表了军工科研人员的智慧,未来这样的发展模式继续,武器的通用化必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的东风下海,巨浪上岸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东风下海是指,改进后的陆基东风31,已经成功改造成为潜射型的巨浪-2。巨浪上岸,是指潜射型的巨浪1转为陆基型的东风-21。都这么说,其实好理解,利用陆基导弹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向潜射型转变;利用潜射导弹技术,实现陆基导弹技术的跃升。这个事说法新奇,并不算稀罕,因为大国都是这么干的。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利用技术的共通共融性,从速实现各军种之间的技术切换。

▲东风不错。成为庞大的一个大家族,从传说中的东风-5,发展东风-31,乃致东风-41,一代代衍进不息,不断发展,技术不会浪费,不满足只在岸上,要下海没有什么不可以,只不过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容易,潜射不同陆地,虽有一定共通性,但陆基真要发展成潜射,也是细思极恐的一件事,块头太大,潜艇空间不足,实现起来非容易。一个例子可见,如印度,烈火-5打到5000公里之遥,改巴一下,不就成了,现实确也骨感,它的潜射导弹射程最多也就700公里。靠着诸大国帮助,而有烈火,“烈火”生生干不过“大地”,一因不可靠,二是体积大,成为十分头疼的问题。有人帮助是不错,可是真要把技术操在手中,印度没有五十年,根本实现不了。

▲巨浪靓丽。真要是这样,东风-21为巨浪所演进而来,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其中包括发动机,弹道控制,燃料技术等等,一大堆的问题。巨浪1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专配导弹,能上岸即说明技术非常成熟可靠,要不然快递也不会以它为构形。东风-21作为我国近海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铩手锏,其潜心细研处,并不能为世人所熟知,世上至今质疑的声音不断,因为不清楚其技术源流,及其演变,乃有不断质疑的声音。质疑能如何,以我们从来脚踏实地的精神为证,东风-21之后乃有东风-26,大多琢磨不透罢了。

▲墙内开花墙外香。技术共通之后,可以相互促进,以实现更快发展,款款不简单,个顶个地大名鼎鼎。有人想偷师学艺,偷得一时,偷不了一世,2017朱日和亮相东风-31AG,液体化身固体,增加新的制导方式,在速度和航程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技术变化。东风-26反哺潜射导弹,那也注定更加威风。无法被掌握的弹道,传说钱学森弹道也多年,是不是谁复知道!我们也要看到,各国弹道导弹发展,自有一套,我们的,人家学不去,人家的我们也学不了。总之有了就好。

中国的东风下海,巨浪上岸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这是我国弹道导弹发展过程中一个节约成本的操作,也是武器系列化,家族化,通用化发展的表现。导弹是一个复杂的武器系统,研制成本非常高。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因为和核武器相关,更是在超高的技术门槛基础上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到目前为止,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9个,但是拥有投送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只有5大国。而且五大国之中的英国和法国已经放弃了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仅仅装备有海基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其中英国还装备的是从美国进口的“三叉戟II”洲际弹道导弹,战略武器方面高度依赖美国。1955年10月8日,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携妻儿回到祖国的怀抱,开始主导我国的导弹火箭研制工作。从此,我国的导弹发展步入正轨,并在五年后的1960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这枚导弹被命名为“东风一号”导弹,是我国军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个基础上,先辈们突破一次有一次难关,终于在1971年研制成功可以进行洲际飞行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东风-5在1980年进行过一次全射程测试,共飞行9070公里,最后数据舱落入南半球,由海军成功回收。现代洲际弹道导弹分为两种三个类型,分别是使用固体燃料的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使用液体燃料的发射井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和核潜艇搭载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按道理来说,因为燃料类型不同,发射平台不同,技术指标不同,这三种类型的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应该是三条独立的研制路线。这就需要更多的研制经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这对当时国际环境恶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我国来说,根本没钱同时研制多个型号。但是没有什么是可以能够难倒中国人的!当时我国已经研制成功第一款潜射弹道导弹“巨浪一号”。不过,其射程仅仅在2200公里左右,仅仅是解决了潜射弹道导弹的有无问题,性能堪忧。这个射程对于潜射弹道导弹来说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公路机动的中程弹道导弹来说,2200公里已经完全足够。如果能将装在091型战略核潜艇上的巨浪一号导弹搬上公路机动导弹发射车,那既可以获得一款全新的中程弹道导弹,也能够大幅节约经费。于是巨浪一号就上岸成为了东风-21弹道导弹,这就是所谓的巨浪上岸。后来,东风-21弹道导弹又进行多次改进,共发展出了一个系列,东风-21甲,乙,丙,丁四个型号。其中东风-21丁是军迷们最为熟悉的,它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东风-21D,也就是我国第一款反舰弹道导弹。

所谓的东风下海则指得是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改进成为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总重22吨,射程8200公里,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射+姿态变轨发动机,可以携带6个核弹头。巨浪-2也叫做东风-31水下增程型,射程8000到10000公里,但只能携带5枚核弹头。其实巨浪上岸,东风下海是我国在弹道导弹领域的一次尝试,但并不是我国在装备研制通用化的第一次尝试。稍微留意我国的各种武器可以发现,730B舰载近程防空系统在岸上发射车叫做陆盾-2000,红旗-16上舰叫做海红旗-16,还有红旗-9是这样,红旗-10也是这样。武器系列化,家族化,通用化发展是一条既能够节约时间,还能够节约成本的路,更是未来武器发展的一条捷径。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武器改进之后出现在各式各样的战场之上。

中国的东风下海,巨浪上岸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东风下海指的是东风系列陆基导弹部署到海军舰艇上,巨浪上岸则指在潜射导弹巨浪-1的基础上研发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巨浪上岸有定论,东风下海则纯属猜测。

按照时间顺序,先说巨浪上岸。巨浪-1是我国第一代潜射导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研制成功,比预期时间推迟了几年,导致一段时间核潜艇有了但导弹出不来。巨浪-1使用固体燃料,这一点使我国潜射导弹起点比苏联高,苏联(俄罗斯)不仅一开始是液体导弹,后来也一直以液体为主。巨浪-1成功的时候,我国陆地导弹全部是液体燃料,包括东风-3,东风-4和东风-5。而从国际社会主流来看,美国的弹道导弹已经全部固体化,苏联也有一部分导弹使用固体燃料。中国要提升自己的核威慑能力,当然要上固体型号。既然巨浪-1使用了固体燃料,那为何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款陆基弹道导弹呢?这就是东风-21的由来。巨浪-1的射程决定了东风-21只能是中程导弹。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东风-21正式服役。

再说说东风下海。关于东风下海,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东风-31下海,二是长剑(东风)-10下海。前者指的是东风-31变成巨浪-2,后者指的是长剑-10陆基巡航导弹变成海军舰艇发射的海基巡航导弹。我认为,东风-31下海的可能性很小。陆基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的使用环境,技战术要求差异很大,俄罗斯白杨下海变成布拉瓦,实际效果很不理想,这是造成导弹研发过程一波三折的主要原因。而且,东风-31和巨浪-2并不是同一家科研单位出品,把甲做好的东西交给乙去改造,即便是国企之间也是十分不妥的(白杨-M和布拉瓦是一个厂家)。所以,巨浪-2只可能是立足于巨浪-1独立研发的结果。

相比之下,另一种东风下海是可能的,即长剑-10(也被民间称为东风-10)巡航导弹变成舰载巡航导弹。巡航导弹通用化是国际惯例,而且用舰艇发射更灵活,打击范围更大,对于军事大国而言,这是比陆基发射更理想的使用方式,也是军事大国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象征和手段。中国巡航导弹受制于海军舰艇的吨位和技术,到目前为止都是陆基车载机动发射,但上舰是趋势。正在建造中的055万吨大驱肯定要换上类似于MK-41那样的通用性更强的垂直发射装置,从而改变目前驱逐舰上的垂发装置只能发射防空导弹的尴尬。所以,长剑-10下海既是必然的,相对来说也容易得多。

中国的东风下海,巨浪上岸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所谓的“东风下海,巨浪上岸”主要指的是一个历史时期我国海陆弹道导弹发展的时代缩影,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先有巨浪上岸,后有东风下海,因为这两次大项目在时间轴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搞了巨浪上岸,九十年代以后才有东风下海。

众所周知,“巨浪”是我国潜射弹道导弹的代号,“巨浪上岸”从字面上直白解释就是,潜射弹道导弹技术移植到陆基弹道导弹上,型号的转变就是根据第一代海基潜射弹道导弹巨浪-1号技术,研发出了火箭军陆基使用的我国第二代东风-21系列陆基中程弹道导弹。

我国第一代中近程弹道导弹有东风-2、东风-3两大家族,主要使用传统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我国在研发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时,采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巨浪一号中程潜射弹道导弹研发成功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以巨浪一号中程潜射弹道导弹为蓝本研发我国第二代陆基固体中程弹道导弹,研发代号东风-21,东风-21也成为火箭军装备史上第一种固体中程弹道导弹。

基于这一历史背景,后来就有了“巨浪上岸”的说法,至于“东风下海”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与巨浪上岸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海陆转化逻辑倒过来;主要特指上世纪90年代我们研发第一代陆基洲际固体弹道导弹东风-31后,基于东风-31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开始研发我国第二代潜射弹道导弹巨浪二号,也就是今年7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展示的巨浪-2号洲际潜射弹道导弹。第一代巨浪一号射程只有2700公里,属于中近程弹道导弹范畴,基于东风-31研发的巨浪-2号将射程提升至8000公里,首次在潜射弹道导弹领域突破洲际导弹的射程门槛。这就是第一种“东风下海”的说法。

第二种“东风下海”就有些特殊。它和我国发展的反舰弹道导弹有很直接的关系,主要指的是陆基弹道导弹具备打击海上目标的能力,属于一种作战功能的拓展。我国陆基弹道导弹以东风命名,主要用于地对地精确打击,我国基于东风-21技术发展了世界上第一种实际列装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通过使用更先进的雷达寻的末制导技术,使得该型导弹具备打击海上1600公里范围内的大型舰船能力,作战功能由原来的对地打击固定目标拓展到打击海上移动目标,作战功能的转变,促使出现了“东风下海”的第二种说法。

在9.3大阅兵上,我国首次展出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同时还推出另外一款射程更远的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届时我国成为国际上唯一一个研发成功并实际列装部队,同时装备两种反舰弹道导弹的国家;这也是东风下海的本质内涵。

另外,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有部分回答是错误的,尤其是涉及到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制导技术,我国弹道导弹末制导技术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近程弹道导弹使用光学末制导技术,中程弹道导弹使用雷达末制导技术,洲际弹道导弹则多使用惯性制导技术,所谓的东风-21D电视制导技术纯属胡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鹰鸽分析头条号文章《探究东-21D与潘兴Ⅱ技术渊源,驳东-21D技术来源美国废品的说法》,对于东风-21D相关技术原理有详细的解读。

东风下海,巨浪上舰是我国弹道导弹发展史上的一个时代缩影,见证了海陆弹道导弹发展的艰辛历程,也是弹道导弹技术通用化发展的一次探索。长剑在手,束缚苍龙,试问谁能也我争雄?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还是一种自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