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座舱盖上的两条“花纹”是什么?
这东西名字叫“智慧”。
很多人都说歼-20的座舱盖使用了加强筋,不算是正儿八经的一体化座舱盖,不但影响隐身性能,而且还无法使用抛盖弹射方式,在飞行员需要弹射离开飞机时,就只能使用穿盖弹射了,但是穿盖弹射危险较大,有可能把飞行员的头撞在座舱盖上,因此需要在座舱盖上增加一套爆破索,也就是座舱盖上的两条“花纹”。但是其实,这并非是落后,而是一种“智慧”。
图为歼-20战斗机飞行员头顶的小型爆破索。
先具体说一下爆破索的功能。战斗机在作战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危险情况,比如被敌方导弹锁定等,此时就需要飞行员果断选择跳伞。跳伞的办法目前主要是弹射座椅,在使用弹射座椅时,座椅下的弹射火箭会启动,把座椅推到空中,然后打开降落伞,让飞行员安全降落。但是,现代战斗机速度较快,因此都有一个比较坚固的座舱盖,以防止飞行中出现撞鸟等问题,但也因为座舱盖较厚,因此飞行员在弹射逃生时,就必须要考虑把座舱盖的问题解决掉。
图为穿盖弹射测试。可见弹射座椅带着飞行员穿出战机座舱盖。
两种办法:第一个是抛盖弹射,也就是在弹射座椅启动之前,飞机先打开座舱盖,然后启动座舱盖下的火箭装置,将舱盖抛出。这样,飞行员头顶就什么都没有了,然后再启动弹射座椅,让飞行员顺利出舱,这种方式确实较为安全,毕竟座舱盖不抛出,飞行员就可以选择不启动弹射座椅,避免了把脖子撞断的风险。
图为F-16战斗机进行抛盖弹射测试,可见座舱盖已经抛出。
第二个方式就是穿盖弹射。这种方式出现比较早,较早的时候甚至是飞行员戴着头盔撞向座舱盖,直接穿过去,当时,使用这种方式弹射的飞行员,很多都出现了撞晕、撞断脖子等问题。现在,歼-20等战斗机都使用了一体化成形的座舱盖,虽然里面还有加强筋,但是舱盖依然是一体的,厚度和硬度都大大增加,此时就必须依靠爆破索,先把舱盖炸出一个大洞,然后再让飞行员穿盖弹射出去。
图为歼-20的座舱盖特写,可见其座舱盖上的爆破索。
由于美国在F-22A战斗机上应用了一体化座舱盖,使用了抛盖弹射的方式,因此这种方式被视作是先进的象征。当然,他也确实能带来一些好处,比如一体化舱盖扩大了飞行员视野,同时增加了舱盖的整体性,提升了飞机的雷达隐身性能。抛盖弹射也确实比穿盖弹射更为安全,因此,这种设计也成为我国追求的目标。
图为有加强框架的战斗机座舱,可见框架结构确实限制飞行员视野。
在歼-20战斗机尚处于验证机、原型机的阶段,我国也曾使用厚厚的一体化舱盖,而且没有加强筋,甚至也使用了抛盖弹射的方式,在当时是真的“火了一把”,充满了科幻度和时尚性。但是,在歼-20战斗机量产服役的型号上,却使用了较薄的一体化舱盖,并且安装了加强筋,还换成了穿盖弹射,一度让很多军迷表示失望,认为是落后的表现。
图为F-22A战斗机的座舱盖,是一体化的。
但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智慧!什么智慧呢?那就是实战,一切瞄准真正的战争。战斗机是战争机器,是要来参战的,而不是为了好看、为了时髦就去追求一些不必要的能力。纵然,类似于F-22A这般厚重的一体化舱盖,确实有利于隐身,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价格高昂、产量不足。在美国,F-22A与其说是国家的项目,倒不如说是私有企业洛马集团的商品,出售给军方使用。因此,洛马完全可以不考虑成本,反正总会有军方来买单,一架F-22A造价就有1.2亿美元,可谓惊人。
图为美国F-18战斗机进行抛盖弹射测试,可见座舱盖下点燃的小型火箭。
但是在我国,歼-20的生产、装备全靠国家立项和出钱,因此歼-20的研发、制造、装备中,那些卖相好、浮夸的设计就被取消掉,保留的都是性价比高、利于实战的设计。歼-20虽然使用了加强筋,但是加强筋在舱盖之内,对隐身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又极大的减轻了舱盖重量,降低了舱盖的造价,使得歼-20成为一种易于大量装备的战斗机。
图为歼-20座舱盖特写。
图为F-22A战斗机的座舱盖。
说起来,舱盖的技术含量稍微降低一些,还有利于大规模普及生产。毕竟成飞拿出的验证机,使用的舱盖是成飞自己制造的,在飞机产量小时,成飞可以一个一个制造舱盖,但是当战斗机需要服役数百上千架时,就必须要使用市场资源,利用我国丰富的产业链条来保证供应。但是在制造业链条中,能生产厚重一体化舱盖的很少,反倒是这种较薄的舱盖,可以拿到不少货源,因此歼-20的产量不需要受其限制,这更有利于应对大规模列装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
图为美国F-35战斗机的座舱盖,也使用了较薄的设计,内部有加强筋,这都是为了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的做法,同时,可见F-35座舱盖上的一条爆破索,爆破索如此简单,说明舱盖厚度肯定还不如歼-20。
因此,歼-20的“智慧”就是,研发的是实战用的战斗机,适应战争的作战飞机,而不是摆在展览场所的好看飞机、时尚飞机,这种一切向实战看齐,一切向实用看齐的设计理念,恰是我国军工发展和美国的最大不同之一。美国的洛马和波音竞标时,当然希望飞机性能更好、设计更时尚,但是这种商品化的思维在我国是行不通的,虽然我们也追求极致性能,但是我们更需要性价比和易生产。
歼20座舱盖上的两条“花纹”是什么?
这个花纹是微型爆破索,用于拆除部分需要快速拆除的东西。这是为了保证飞机发生故障或者空战中飞行员需要弹射离开座舱时而安装的。
大家都知道,飞机由于其在空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战争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敌方击中。但是,由于飞行员的培养难度大和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飞行员的价值往往都超过了飞机本身。所以,目前国际上通常都认为,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保留保全飞行员的生命比保全飞机更有意义。
因此,出于保护飞行员安全的目的,大部分飞机都配置了弹射座椅,一旦飞机在飞行中发生了故障,弹射座椅要必须能迅速的将飞行员弹射出去。 微型爆破索的用处就是在紧急情况下,把座舱盖炸掉、摧毁座舱,协助弹射座椅保护飞行员的人身安全。当然,这种微型爆破锁并不会对飞行员的身体造成损伤。
歼20座舱盖上的两条“花纹”是什么?
那东西叫做“耻辱”。里面是歼-20的黑历史,不喜欢千万别点进来看!
军用飞机会在严重受损不可控的时候将飞行员弹射出去。弹射的座椅咱们就不详细说了,说说飞机在弹射飞行员的时候的舱盖。
如果不处理飞机驾驶舱舱盖,那么飞行员弹射的时候会撞上舱盖玻璃导致弹射失败。为此飞行员弹射的过程中首先要破坏掉飞机驾驶舱舱盖。通常破坏舱盖的方法有两种:1.抛弃整个舱盖;2.破碎舱盖的玻璃。
歼-20上座舱盖子上面的两条花纹正是为了破碎座舱盖玻璃的两条爆炸导索。
用途是在飞行员弹射的时候炸开玻璃的。
为啥是“耻辱”呢?这就要说下歼-20黑历史了。
歼-20的项目最早是以F-22为超越目标而设立的,当初设计飞机的设计班子认为我们的战斗机比F-22要晚了将近20年,因此后发优势强大,因此一切设计最早都是以超越F-22为目标的。然而我们的航空工业的底子还是很薄,即便成飞能够将歼-20整体设计的完美无瑕但很多配套厂商的工作就很难做好了。
座舱盖就是一个问题点。
五代机为了降低雷达反射信号一般会考虑使用整体座舱盖的设计。也就是在舱盖上没有框架,整个舱盖是以一块完整的玻璃进行成型的。这个设计在歼-20的早期版本也是如此做的。
这样的设计对玻璃的要求很高,但最终发现我们的玻璃成型工艺上还有很大的漏洞,导致整体玻璃舱盖会在高速飞行过程中出现破裂、失压等问题。
后来就逐渐折衷,改成了分体框架式座舱盖子。
是不是能注意到后面版本的歼-20的座舱盖成了两块玻璃中间加了一个独立的框架?
这是因为我们的座舱玻璃强度不够,因此就改换成了两块玻璃(对比最早期的2001号机)。
再仔细看看2001号机,还会发现2001号机的座舱盖抬起后,前端下部有一个小白点。
看看F-22的同样设计。
白色的设备叫做抛盖火箭,在弹射的时候这个火箭(左右各一枚)被点火,将飞机整个座舱扯下去,飞行员可以得以安全弹射。
如果我们的座舱盖做成了两段式,那么这个火箭也没有办法工作了,于是就耻辱的改成了爆破索。这样飞行员在弹射过程中,由于舱盖不能完全脱离,实际上弹射危险系数急剧加大。
玻璃工业的不合格已经危害了飞行员的安全——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还会反驳W君。说F-35也是爆炸索的形式弹射系统。
但F-35的座舱盖已大幅度修改,爆炸索可以在爆炸瞬间将舱盖炸成左右两片。并且F-35的舱盖开启方式是向前开启,如果装抛盖火箭的话座舱盖抛出的时候会危及飞行员安全。但F-35的舱盖要求很薄的玻璃,目前美国也无法做到很完美因此还需要在F-35的整体座舱舱盖上安装一条加强筋。
歼20座舱盖上的两条“花纹”是什么?
微型爆破索。是飞行员弹射逃生的时候将座舱盖的玻璃炸碎后弹射逃生用的。战机在遇到危险或者被击毁的时候,抛弃飞机保住飞行员是最后的选择。固定翼战机都设计有弹射逃生系统。不过当弹射座椅被弹射之后,上方的座舱盖是个阻碍,所以为了飞行员的安全,必须将这个障碍清除。微爆索就是将剥离炸开用的。
歼20座舱盖的材质是新型高分子材料。现代战斗机的座舱盖所使用的材料,并非只是普通防弹玻璃,它必须满足高透光率、最好的能达到90%以上,另外要求曲面光学变形小,飞鸟在高速下撞不穿,还要求重量轻,2马赫飞行时飞机座舱盖外部温度高达110℃、必须能耐高温,还要求在高空的低温环境下有电加热除雾、除冰功能等等苛刻条件。歼20座舱盖别看着很轻盈,其实强度很大。如果座舱盖在弹射过程当中清楚的不彻底,弹射座椅上升过程中,飞行员头部先接触到座舱盖,极有可能飞行员会颈部骨折,受伤严重。
飞行员弹射逃生时,这种水泡型座舱盖的清除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美国F22的方式,就是在座舱盖底部加装火箭助推器,在飞行员弹射逃生前将座舱盖整个给推飞出去。另外一种就是我国歼20的座舱盖清除方式,将座舱盖玻璃炸掉。这样的话不用清除座舱盖边框,飞行员一样会顺利的弹射出去而不遇到阻碍。
不过两种清除弹射逃生障碍的方式各有优缺点,比如F22战机采用的抛盖方式比较安全,在座舱盖弹起的时候不会有碎片产生,不会伤害到飞行员。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反应迟钝。大概从飞行员打开弹射逃生装置之后需要不到一秒的时间才能将座舱盖抛弃。这个时间在高空没什么,可是在低空进行弹射作业的时候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战机低空急速下坠每秒可以达到300米以上,倘若飞行员开始弹射逃生的时候不能马上弹射出去,零点几秒的时间足以造成飞行员身亡了。
针对火箭助推抛盖的时间延迟,微爆索破窗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没有任何时间延迟。飞行员执行弹射指令之后立马就会爆炸破窗。这时候有同学会问,那样的话,炸开玻璃座舱的同时,飞行员不也挨炸吗?岂不是很危险?人类科技发展到了今天,这个问题还是很容易解决的。所以也不同担心微爆索会炸伤飞行员。
微爆索管道以金属制成,将紧贴座舱盖的一侧制作的薄一点,将对着飞行员的一侧制作的厚点。然后将爆炸索用厚厚的密封胶粘在座舱玻璃上,这样爆炸的时候,几乎全部微爆索内的炸药能量都会作用在座舱盖的玻璃上,不会对飞行员造成任何影响。爆炸索本质上跟定向爆破的原理差不多,虽然不能完全将座舱盖清除,但是将其强度降低到对弹射作业无害的强度就行了。只要飞行员人身安全得到保证,那就是成功的设计!
歼20座舱盖上的两条“花纹”是什么?
歼20座舱上头的两条‘’花纹‘’,原来我还以为是窗子破了,哪晓得是特意装的飞行员的‘’救命索‘’呢?人们都说飞行员有绝招,关键时刻要保命呀!这一招却被中国的歼20用上了,这一招不是什么神秘的绝招,而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司机老壳上那两条绳子‘’,一有什么事情,飞行员只要保住生命,就还有生存的希望,而且还可以继续飞行,还能够教人开飞机,关键时刻,灵机一动,拉着那两根绳子,就会把你弹出座舱,随即降落伞自动打开,飞行员就可能得到生还。告诉每一个同胞,两条绳子不是飞机上的装饰品,而是两条救命索,不可以乱动啊!
歼20座舱盖上的两条“花纹”是什么?
是爆破索。
对于战机而言,座舱是一个相当纠结的设定,既要确保飞行员在空中飞行时,高速所带来的强大压力下,座舱的安全;又要确保在飞机故障的时候,确保飞行员能够安全打破座舱玻璃快速逃离。
这就是一对矛盾,怎么解决都不是很舒服。绝对不能顾此失彼。
早期的时候,飞行员的弹射座椅上会有一个破盖锥,这个尖锐的东西能够让弹射座舱在弹射后暴力打破座舱,但是这有可能会造成飞行员颈椎出现问题,严重了会导致瘫痪。
后来设计人员决心加上一个爆破索,在座舱弹射起来之前,将座舱炸毁,确保飞行员能够顺利弹射出去。
事实上,爆破索应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战斗民族设计的直升机卡52的弹射系统,其爆破索是安装在旋翼上的,一旦弹射之前,会将旋翼炸毁,然后飞行员弹射出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