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和战列舰遇上依阿华级战列舰,谁会赢?
“大和”级和“衣阿华”级战列舰谁更强?当然是“衣阿华”级。这是一个经典的军迷架空问题了,如果我们不加“二战时”这个限制性条件,那么肯定是“衣阿华”级战列舰更强。不为别的,就为衣阿华级战列舰有核弹!就凭“衣阿华”级战列舰在二战后接受了现代化改装,加装了“战斧”式巡航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密集阵”近防炮、直升机、无人机等装备,他就肯定比二战中已经被击沉的“炮舰”大和号要强大的多。
图为发射导弹的“衣阿华”级战列舰,这种二战和现代相结合的画面,也只能出现在“衣阿华”的身上了。
“衣阿华”级战列舰在二战之后接受了现代化改装,甚至还参加了现代战争的“开幕之战”--海湾战争。完全可以说,“衣阿华”级战列舰是唯一一级现代战列舰。他后来配备有32枚“战斧”式导弹,这些导弹可以是对地打击型号,也可以是“反舰战斧”。其中,反舰“战斧”导弹射程800公里,可以携带1枚核弹头。由此,“衣阿华”级战列舰具备了反舰核打击能力,当然,他也具备对地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因为“战斧”式巡航导弹也有核弹头。
图为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的“衣阿华”级战列舰。
如果“衣阿华”级战列舰使用带核弹头的“反舰战斧”导弹攻击“大和”号,那么“大和”号肯定扛不住。有人总喜欢通过计算装甲厚度来解释“大和”号的生存能力有多强,但是在二战时期可没有“防核生化”的三防能力,“大和”号还不是一个封闭舰体的结构,就凭核弹轰击后产生的瞬间高温和持续的核辐射,就能让“大和”号上的海军士兵失去战斗能力,即便不会瞬间全部阵亡,也会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
图为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
回想二战结束之后,1946年7月,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了著名的“十字路口”海上核试验,堪称是海军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十字路口”,经过该实验证明,海军舰队面对核打击是没有持续战斗力的,海军可以抛弃重甲、重炮的发展思路,转而发展现代化装备。当时,美军拿“萨拉托加”号航母、“内华达”号战列舰、“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独立”号轻型航母、“彭萨科拉”号重型巡洋舰、“纽约”号战列舰、日本“长门”号战列舰、德国“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战舰作为测试军舰,一起拉到比基尼环礁进行核轰击测试。
图为比基尼环礁的核试验。
测试结果很惊人,上述军舰中的大部分直接沉没,一部分虽然没有当场沉没,但是也被核爆后的冲击波轰散了舰面结构,舰炮、飞行甲板、上层建筑都受损严重;而受损较轻的“长门”号战列舰也出现了装甲融化和上层建筑受损的情况。我们可以架空“衣阿华”号遇到“大和”号的情景,“衣阿华”号可以在400公里之外发射“反舰战斧”导弹,而“大和”号甚至不知道“衣阿华”号的存在,更不要提找到“衣阿华”号的位置,理由很简单,“大和”号无法发现海军士兵视距范围之外的目标,他没有装备先进的超视距对海搜索雷达。
图为在比基尼环礁被核轰击后的战列舰。
然后,“衣阿华”级一发带有核弹头的战斧式导弹打过去,“大和”号上的士兵直接全员失去战斗力、大部分阵亡,日本联合舰队引以为傲的厚重装甲,也开始融化,军舰上的舰炮等上层设施全部损坏,“大和”号即便不会当场沉没,也已经没有了战斗的能力。然后,“衣阿华”级再选择接近他,使用廉价的舰炮将其轰入海底。
当然,“衣阿华”级的舰炮也是有核炮弹的,口径为406毫米的MK-23核炮弹,威力巨大。“衣阿华”级战列舰有9门406毫米主炮,每分钟射速为2发,换言之,在1分钟之内,“衣阿华”号可以发射18枚MK-23核炮弹,这不用说是击沉“大和”了,即便是一个大型的城市也抵挡不住这样的火力。因此,“衣阿华”级战列舰是当时非常令人畏惧的军舰,号称“一分钟抹平一座城市”,就凭这一点,“大和”号也是断然没有还手之力的。
图为现代化改造后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可见其舰尾搭载的直升机和舰体中部的反舰战斧导弹发射架。
当然,很多人要说这样的对比不够公平。然而,历史和军事哪有什么公平可言,特别是二战到冷战时期的历史,从来都是倚强凌弱、弱肉强食。难道接受过现代化改造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就不是“衣阿华”级了吗?他仍然是二战时建成的那艘军舰,只不过进行了改造,总不能说他不是“衣阿华”级吧?因此,如果要问我,“衣阿华”级和“大和”级谁更强,我的答案就是“衣阿华”级,就凭他有核弹。
如果大和战列舰遇上依阿华级战列舰,谁会赢?
这样一场纯粹的战列舰对决其实很多军迷都设想过。毫无疑问,衣阿华会赢。
虽然大和号火力更强,吨位更大,装甲也更加厚实,但是大和号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火炮命中率低。美军已经将雷达瞄准应用到了战列舰上,而日本却比较缺乏这一类技术。先看下图从左至右:俾斯麦号、衣阿华级、大和号
从排水量来看,俾斯麦约4.2万吨、衣阿华4.5万吨、大和号6.4万吨。从体型上来看大和号的确更为宽大,理论上来说吨位大的更抗揍,抗沉能力也更强。从这个方面看大和号略胜一筹。
战列舰对决的主要火力是舰炮,俾斯麦装备8门380毫米舰炮,前后各四门。衣阿华主炮口径406毫米,共9门,前6后3。大和号也是9门,口径460毫米,配置与衣阿华一致。主炮口径毫无疑问大和号又赢了。
俾斯麦侧面装甲厚度最大处达到了300毫米,衣阿华装甲稍厚,平均厚度约为300毫米。大和号主装甲为400毫米,其中硬化层120毫米。
上图为大和号内部隔舱图以及主龙骨布置图。简体布置大体还是合理的。如果说大和号是战列舰时代的王者,恐怕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可惜二战的海洋已经不是战列舰的海洋,二战的海战也不是战列舰之间的对决。战斗机不仅统治了天空,战斗机与战舰的结合体——航母统治了海洋。
眼看着这些上万吨的庞然大物在空中打击下轰然倒下,时代造就了一切,时代也毁灭了一切。大炮巨舰从此跌入了历史的尘埃。
如果大和战列舰遇上依阿华级战列舰,谁会赢?
醉了,什么姿势水平的人都敢随便出来回答问题误人子弟,张口闭口“大和命中率低”“衣阿华有雷达所以命中率比大和高”,这种姿势水平是怎么能当上问答达人的?
首先战列舰玩斗兽棋,你总要把条件给我给全啊!所在地的海况?天气?昼夜?这些都会影响战列舰斗兽棋的结果。既然原贴没有给出,那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大和vs衣阿华,两舰在太平洋某海域相遇,并且同时发现对方,海况一般,白昼,此时两舰距离25km。
好,首先我们来算算免疫区间。什么叫免疫区间?说直白点就是本舰装甲盒可以免疫敌方战舰穿甲弹的一个范围,叫免疫区间。敌方战舰在免疫区间内是无法用穿甲弹击穿本舰的核心区防护的。大和对于衣阿华的mk7mod6型穿甲弹的免疫区间大概为[20--30.6km],(具体计算过程我就不给了)意味着衣阿华想击穿大和核心区装甲,必须在30.6km外或者20km内,否则无法对大和造成致命伤害。而衣阿华对于大和的免疫区间,则在[26--29km]。这意味着大和可以在26km内,或者29km外击穿衣阿华的核心区。这几乎可以说是全距离击穿了...
这个距离对于衣阿华来说尴尬无比。因为这个距离大和可以击穿衣阿华的垂直主装,但是衣阿华却捅不穿大和的核心区。衣阿华想跟大和炮战,就必须拉近距离,那么在他拉近距离的这段时间,会被大和白嫖数轮。只要大和能取得有效命中,那可以说战局已定。当然,衣阿华也可以选择全速跑路,33节+摆了航向角的主装,我估计大和也不会去追。摆明了,在战列舰斗兽棋方面,大和就是第一,无可争议。当然除非你是现代化改装后的衣阿华
然后就是说大和命中率不行,这点我真是无力吐槽。大和在二战确实没啥战绩,这点也只能怪蝗国把她当宝贝养着+生不逢时了。首先大和在萨马岛海战时,大和打出了在30km距离上跨射白平原的优秀炮术,注意,跨射=炮术命中,这证明大和的火控非常优异。在随后的战斗中,大和更是打出了在18.5km(美国人说是21km)的距离上命中约翰斯顿号驱逐舰的优秀炮术。所以说,说大和命中率差??那二战还有哪个bb命中率能看的?
最后我想谈谈二战时期米帝雷达的作用效果。老看见一帮人吹美国有雷达balabala的,敢问米帝在二战里有哪场海战是雷达校射立大功的??这破玩意二战技术都还不太成熟,连米帝自己的战列舰炮击教科书里都明文写到“以光学测量为主,雷达为辅”,不是很懂一帮人天天吹米帝的雷达作甚。二战后的某次军事演习里(注意是二战后),前卫依靠优秀的火控雷达,在战列舰炮战中连续取得了多次有效命中,反观米帝的新泽西号,在炮击命中率里被前卫打出翔.....要吹也请吹英鬼的MKX好么....这玩意不知道比当时米帝的火控雷达高到哪里去了(也是战后科技就是了)
最后的最后,bb玩斗兽棋这点是一个很不好开棺定论的话题。因为战列舰之间的炮战,不确定因素实在是太多。上面说了海况,天气跟昼夜,其实远远不止这些。比方说还要看一点人品(确实要看人品),万一某一方运气好,首轮直接命中,而另一方跨射了呢(跨射也算炮术上的命中),这只能说命中那边运气太好了。
总之,同时期的战列舰,跟大和单纯对炮的话,没有一个能捞着便宜的。毕竟大和就是为主力舰对决而产生的。衣阿华vs大和,大概46开吧。衣阿华4大和6
如果大和战列舰遇上依阿华级战列舰,谁会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自然是大和号获胜。
我们一个个来比较。
首先,吨位。
大和号满载排水量为7万2000吨,依阿华级为5万8000吨,差了整整14000吨。
而1万4000本身都可以制造一艘战列舰或者航母了,可见双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其次,火炮。
1945年的大和号,装备3座45倍口径460毫米3联装炮塔,也就是一共有9门460毫米口径主炮。
依阿华级是3座三连装 Mk7型50倍径406毫米舰炮,一共也是9门。
虽然火炮数量差不多,但大和号火炮口径要大得多。
不过,虽然口径有差别,但依阿华级的主炮可以射击较重的1.2吨炮弹,在14.5海里的距离上可穿透570毫米的垂直装甲。
虽然这个威力比大和号还是略差,但海战中一旦击中都可以造成对方致命伤。
所以说,大和号和依阿华级的主炮威力差不多。
再次,火控设备。
这点就是依阿华级占优势了。
如果大家都是白天炮战,都采用了非常巨大的观测用望远镜及测距仪,精度相差尚且有限。
如果是夜战,依阿华级就有很大优势。
大和号的雷达水平较低,探测距离只有10公里(美军为30公里),而且只能探测正面目标,精度还有500米误差。如果利用这个雷达进行炮战,基本就是瞎打,靠运气击中敌人。
而装备衣阿华级MK8型雷达的弗吉尼亚号,在夜战中于35000米锁定山城,21000米开火就取得首发命中。
依阿华级除了装备先进的雷达,在夜战中非常厉害以外,还有很先进的火控设备。
MK8 火控系统,集成了雷达和光学设备,还使用了火控计算机的雏形。它会计算出火炮的设计参数,引导火炮炮击。
战列舰可以在不断转动时,准确炮击某一个目标,这是日本战列舰不具备的。
同时,火控雷达还可以探测炮弹的着弹点,采用精确扫描时可以探测到18500米外406mm炮弹落水的水柱,引导主炮自动校正,距离高达30公里,这也是日本战列舰不具备的。
所以,依阿华级炮击的精确度比大和号要厉害得多。
还有,装甲。
大和号舷侧410毫米、甲板200-230毫米、主炮防盾650毫米、舰桥500毫米。
依阿华级侧舷装甲带307毫米(倾斜角19度)、水密隔舱装甲287毫米、甲板装甲19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500毫米、炮塔座装甲295至439毫米。
显然,装甲方面又是大和号占优势。
但是,如果双方都是主炮对射,由于依阿华可以在远距离击穿570毫米装甲,所以除了打不碎大和号主炮以外,其他部位还是都能够击毁的。
而即便大和号主炮放盾有650毫米,被击中一炮就算不是全毁,也会失去作战能力。
所以,装甲防御是大和号占优,但实战起来其实差别不大。
战后,美国研究了日本军舰性能,发现很多数据都是空的。
比如大和号的装甲,以主炮的650毫米装甲板为例,经过测试仅为美国战列舰新式装甲的百分之八十四的强度。
也就是说,650毫米也就是540毫米,。同依阿华差别很小。
最后,航速。
大和号为27节,依阿华为32节,显然依阿华优势很大。
简而言之,大和号和依阿华是一个档次的军舰,可以说大和号单纯的白天炮战是占优势的,但依阿华只是略逊一筹,很难说谁会获胜。
如果是夜晚或者气象恶劣时候炮战,依阿华就占有很大优势。
如果大和战列舰遇上依阿华级战列舰,谁会赢?
大和的装甲质量一点都不差。美国人战后用来测试的是信浓号留下的钢板,质量比建大和时的低了N个档次,当然会差了。实际上后来美国人也承认大和的装甲质量不逊于衣阿华。
460毫米的巨炮比起406可不是大了几十毫米那么简单,不论是炮弹重量还是射程都大出一截。菊水作战里面,斯普鲁恩斯有6艘战列舰对大和一艘,但最后还是采用了航空攻击,可见即使是美国人对大和还是有一份惧意的。
另外大和的舰员战前是经历了魔鬼训练的,要说素质的话比起衣阿华占优势。
当然衣阿华也有自己的优势,航速快使它可以尽快冲进自己的射程,不至于被大和打靶子不能还手,大和要想命中高速运动的衣阿华还是比较困难的。还有一点就是楼上说的雷达和火控,这个是占绝对优势的。
总体来讲,如果是在天气海况良好的白天的话,大和占上风。如果是夜晚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衣阿华凭借火控和雷达吃定大和。
大和级上,测距设备给出目标距离后,射击诸元是由一个六人火控小组利用计算盘(和计算尺原理相同)人工解算,然后通过声力电话通知炮塔内的人员装订射击诸元,射击时机由火控军官掌握(具体就是军官对电话喊声:开火!炮塔内的操作人员就人工击发火炮)。而弹着点是由观测员利用望远镜观测(在夜间和能见度不佳的情况下,对20公里外的水柱观测效果值得怀疑)。
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衣阿华凭借航速和火控系统的巨大优势,对大和作战时至少不会吃亏。因为航速优势,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交战距离和时机(比如夜间和雾天)。但是战列舰单挑时运气因素不容忽视,相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只能说两者性能相近。当然,若论技术水平,显然时衣阿华强。
如果大和战列舰遇上依阿华级战列舰,谁会赢?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大和战列舰和衣阿华战列舰,这都是巨炮大舰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
当航母出来以后,尤其是二战的实战应用,这种巨炮大舰思想就被彻底地甩到了时代的垃圾堆里了。
没办法,任何巨舰在遇到小飞机丢下来的炸弹,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所以这个问题,最好先说说巨炮大舰的开始和终结,然后在来说说大和战列舰和衣阿华战列舰的对比。
巨炮大舰话说所谓的巨炮大舰,具体指的就是以战列舰作为一支舰队的核心力量,然后辅以大口径舰炮作为海上舰队的突击力量的一种战术思想。
而这一种战术思想,其实都是从十九世纪以前,各种海战的经验总结所得。
毕竟在当时可没有什么制空权不制空权的说法,谁的炮够大,谁的破坏力就强,拆船的速度就快。
而舰体够大,就意味着舰船的抗揍能力越强,对轰的时候,就能多轰对手几下。
所以炮越大,船越大,在海战中就越能笑到最后。
那么这套理论,最终是被美国的海军理论专家马汉给提出来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人还是一位准将。
这个理论一经推出,各个国家,尤其是沿海国家都重视了起来,花费重金打造自己的巨炮大舰。
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种各样的无畏级战舰就跑出来了。
比如说在1906年的二月十号,英国的无畏号装甲舰就下水了,这艘舰艇算是二十世纪第一艘战列舰,光排水量就逼近了一万八千吨,航速是二十一节。
当然了,大炮是必须的,三百零五毫米的火炮就装备了十门,两个一对组成一个炮塔。除此之外还有五具四百五十七毫米的水下鱼雷发射管。
火力有了,那也得能抗揍,所以装甲的厚度就有二百八十毫米。
就这么一艘巨炮大舰,从1907年开始服役,称霸海上就有四十年。
这艘舰一出来,英国又随后造了七艘,排水量更是全部都超过了两万两千五百吨。
而当时德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殖民国家,一看英国这么干,也不能落后不是?
所以德国推翻了原计划中制造的军舰,也一律改成了无畏级舰,前后一共生产了七艘。
从这里开始,所谓的大炮巨舰就开始走上了舞台。
那么真正意义上,让人们看出大炮巨舰确实是海上霸主,是在1916年发生的日德兰海战中。
这一战,德国和英国对战,双方光出动的战舰就达到了二百五十四艘,而无畏级战舰就高达四十四艘。
当时因为鱼雷的广泛使用,双方的主力战舰,都不会靠得太近,只能在鱼雷的射程之外,进行远程对轰。
这种作战模式下,小炮小舰是最吃亏的。
这一战前后打了十二个小时,英国被击沉了十四艘,德国被击沉了十一艘,德国是赢了。
但德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海军本来就不是强项,这损失的十一艘,对德国来说是要命的。
所以后来还是被英国庞大的海军舰队所压制。
不过这一次的实战,让所有的国家都看到了,未来海上的霸主只能是巨炮大舰当家作主。
从这里开始,各个国家又进一步加重了对战列舰的重视。
大炮巨舰的辉煌时刻到来了。
这种认识很快就受到了教训,这个教训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
毕竟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下子涌现了很多的新式装备,这些装备很多都是可以威胁到战列舰的。
比如航母,潜艇,飞机等等。
被潜艇打沉的战列舰相当多,比如英国的凯旋号战列舰,被德国的U型潜艇一发鱼雷就给打漏了。
航母和飞机一结合,舰船遇到了飞机,就剩下挨打的份了。
就算是有防空火力,对于飞机来说威胁也不是很大。
世界上第一次航母实战,1914年的八月二十三号,当时日本对德国宣战,日本开着他们的航母若宫丸号,袭击了德国的阵地,德军给予还击,但也仅仅是让飞机受点轻伤而已。
但问题是,虽然在一战中,战列舰这种巨炮大舰思想下涌现出来的武器装备,已经看到了不适合突飞猛进的军事装备的发展要求了。
但当时的人们还是陷在巨炮大舰的思想里出不了。
比如一战的航母大户英国,一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就有十艘航母,到了1918年一十月十一日停战协议开始签的时候,英国就已经有了四十八艘专门制造或者改装除了航母,除此之外还有十艘搭建了甲板,没上飞机的航母。
在这些舰船,尤其是战列舰改装出来的航母,都有一个原则,不能消弱本战舰的战斗力。
什么意思呢?在战列舰上铺设甲板没毛病,但战列舰上的炮塔必须保留。
这其实就是当时巨炮大舰军事思想的一个影响。
所以说道这里,其实就已经能看出来,一战结束之后,巨炮大舰其实已经落伍了。
毕竟光英国一家,一战的时候,就能弄出了五十多艘航母了。
战列舰必然会成为了未来海战中的累赘了,可当时的人没有发现。
所以在发展航母的同时,战列舰依然被放在了各国发展海军的日程表上了。
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战列舰在二战中最后的辉煌。
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拥有的战列舰就有十五艘,巡洋舰三艘,另外还有五艘乔治五世战列舰还在建造之中。
其中在1920年的时候完工的胡德号巡洋舰,更是后来二十年内世界上最大,最长的战舰。
不过这艘巡洋舰在1941年五月二十三号和德国的战列舰俾斯麦号作战,仅仅七分钟之后就被打沉了。
而全舰一千四百一十九名官兵,活下来的仅有三人。
怎么说?整个太平洋战争,其实打到最后,就是航母舰载机之间的海空较量。
一旦舰队失去了制空权,什么样的战列舰都得成为活靶子。
就说这个大和号战列舰,排水量六万九千一百吨,九门四百六十毫米的巨炮,这首战舰完工的时候,就号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大,最强的战舰。
结果呢?
1945年的四月六号,大和号去进攻在冲绳登陆的美军。
七号的时候,大和号就被堵在了大隅海峡,三百多架美军舰载机对着大和号一通狂轰滥炸。
大和号被十枚鱼雷,二十四颗炸弹击中后,发生了大爆炸之后就沉没了。
那么为二战做准备的战列舰,最为出名的就是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以及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
接下来就看看大和战列舰和衣阿华战列舰。大和号战列舰: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一级的战列舰,上边的装备有三联装的四百六十毫米口径的舰炮三座,还都是四十五倍径。
当然日本海军还对外保密,宣称他们造的大和号,是四十五倍径四百毫米火炮,口径直接扣掉六十毫米。
这种主炮,光一个炮身就有一百六十五吨重,而一座炮塔塞进去三门火炮,总重量就超过了一千七百吨,请记住这还不包括炮弹的重量。
就这么一座炮塔,就相当于日本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了。
而一发炮弹的重量更是惊人,直接就有一千五百公斤,而这一发炮弹里边塞进的火药就有三百三十公斤。
大和号上全舰一共九门炮,一旦这九门炮同时开火,就会产生大约八千吨的后坐力,所以发射炮弹的时候,冲击波相当强劲。
九门炮向着同一个方向开炮,估计能把大和号给掀翻了。
那么日本海军为了保持大和号的战斗力,为每一门的主炮装备了一百二十发炮弹,其中有一百发是穿甲弹。
一根这样主炮的炮管据说是二百到二百五十发的寿命。
接着是副炮。
那么大和号战列舰的副炮,是日本从他们的最上级重型巡洋舰拆下来的主炮。
这个最上级重型巡洋舰,是日本海军为了避开当时签署的条约,所打造的一级轻型巡洋舰。
之所以叫重型巡洋舰,是因为日本海军留了一手,在建造之处,就预留了能够改装成重型巡洋舰的空间。
所以大和号的这些副炮的口径也不小,是十六倍径一百五十五毫米三联装火炮,一共四座。
这些副炮的炮塔就重一百五十吨,除此之外还设有二十五毫米厚的装甲板。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的战列舰只能做到一半的副炮同时指向一侧开炮,而大和号可以做到三座同时指向一侧开炮,而他的副炮是四座。
再说防御力。
这么说吧,大和号战列舰算是战列舰历史上装甲最为厚重的一艘了。
防弹外壳做得还不错,什么四百一十毫米的装甲,角度为二十度倾角等等。据说这样的设计和厚度,大大增强了大和战列舰的防弹性能。
可以做到四百六十毫米的火炮,隔着二十公里的打击。
介于当时舰载机在海战中的应用,中甲板可以做到从近四公里高度丢下的八百公斤的航空炸弹的轰炸。
为了提高防御力,整个大和号战列舰使用的装甲就重达两万三千吨,这些重量就占据了大和号排水量的三分之一了。
水下防护做的也不错,可以承受四百公斤TNT的爆破。
为了防水雷,光底就做了三层。
接着是雷达。
刚建成的时候,大和号是没有雷达的,后来又装备了三款雷达。最远可以探测三百公里外的目标。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的雷达技术整体要比美国的落后很多的。
衣阿华战列舰衣阿华战列舰是美国最大一级的战列舰,是衣阿华级战列舰的第一艘。
不仅参加过二战,后来的朝鲜战争,两伊战争都参加过,到了2012年的时候,被当作博物馆使用了。
衣阿华战列舰的长度比大和号长了三米,宽度没有大和号宽。
原因是衣阿华战列舰为了方便穿梭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这个宽度就受到了限制。
毕竟要想快速的从大西洋进入到太平洋,必须从巴拿马运河通过,所以衣阿华战列舰的宽度最大也只能做到三十三米(大和号是三十八米)。
那么装备呢?
衣阿华的主炮是四百零六毫米,五十倍径,因为使用了最先进的冶金技术,衣阿华上装备的MK7型号比原型MK2型舰炮要少三层,身管的重量也少二十二吨。
其实衣阿华原本是要装MK2型的,但因为这款舰炮的体积太大,衣阿华装不下,这才使用了最先进的冶金技术,成功的让MK2型减高减重的。
那么这款舰炮使用的MK8型穿甲弹,弹丸的重量是在一千二百二十五公斤,使用的炸药是十八公斤。
而身管的寿命是三百发,明显比大和号最高值还要多五十发。
所以从这个细节其实就能看出来衣阿华的钢铁材料要比大和号的好上不少。
那么衣阿华上一共有三座三联装的主炮塔,每一座光旋转部分就有一千七百多吨。
而想要把这一座炮塔运转加起来,就需要二十二个人。
使用的副炮是MK12型,一百二十七毫米双联装高平两用炮,一共十座。
除此之外,还有十五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炮,和六十们二十毫米高炮,用于对空防御。
当然,后来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这些对空防御力量全部被拆除,换成了战斧巡航导弹了。
数据都有了。
那么从吨位上来看,大和号是最大的,比衣阿华要多一万多吨。
而大就意味着抗揍,所以在防御力上,大和号要比衣阿华好上一些。
接着是主炮对轰。
显然衣阿华的四百零六毫米要比大和号的四百六十毫米的少了五十多毫米。
大和号又是完胜。
所以如果单单拿两艘舰来对轰,很大可能衣阿华是吃不住大和号的攻击的。
当然了,对轰的过程中,还要看弹丸的能力。
其实光从数据来看,大和号的弹丸初速度,和射程都比衣阿华要好,也就是说装甲弹的穿透力比衣阿华的好。
要是从数据上看,大和号在二十公里到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开炮,一旦击中衣阿华号,直接就能穿透他的主装甲。
不过大和号的主炮精度却要比衣阿华号差点。
最后一点,舰船的稳定性。
这一点在军舰对轰中很重要的。
而衣阿华为了追求巨炮大舰的效果,宽度是按照巴拿马运河做的,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长了军舰的长度,让舰体的长宽比达到了8.18:1的程度。
一般的舰船都是在7:1以下。
所以衣阿华的稳定性差一点,这在大海上对轰还是很吃亏的。
不管怎么说,数据就只能说道这里。
而两舰并没有对轰过,还真不好说,毕竟实战可要比数据的变化大很多的。
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