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能成为舰载机吗?

歼-20目前看来是不能成为舰载机了。

原因并不是因为歼-20不适合成为舰载机,而是因为我国有了比歼-20更适合作为舰载机的战斗机。如果有人问笔者,FC-31和歼-20谁更适合作为我国海军的航母舰载机,笔者毫不迟疑的就能回答是歼-20,但是这次,把歼-20从舰载机选项上拉下来的,不是FC-31,而是笔者多次说过的那款飞机:海军想要的放大型FC-31。

图为歼-20舰载机设想图。

其实FC-31的机体布局要比歼-20更加适合作为舰载机,因为他更容易进行舰载机改造,加强结构,也有更好的可靠性,毕竟复杂气动布局飞机在海上使用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险。这里不是说鸭翼飞机就不能作为舰载机,法国的阵风也是鸭翼飞机,也是优秀的舰载机。但是歼-20的机体更大、体重更重,由于气动布局复杂,因此在结构强化上难度更大。

图为歼-31一号机。

图为刚刚公开的FC-31三号机清晰照片。

此前,歼-20能比FC-31更加胜任舰载机,是因为FC-31太小,小到没有大推力的发动机,小到没有足够的燃油和作战半径,甚至小到没有侧弹仓,有很多可能的作战环境需要外挂武器作战。我国海军是要面对强敌的海军,火力的密度从来都不是问题,一艘航母多载机10架,少载机10架,意思不大,意义更大的是,一艘航母,需要搭载航程足够远的战斗机,需要在尽可能远的地方建立交战线、拦截线,甚至要在敌人动手之前发起进攻。

图为歼-20,他是重型战斗机,性能非常先进。

战列舰从前无畏时代走到无畏时代,靠的就是提高了远程火炮的数量和统一口径,在更远的距离消灭敌人,是海军不变的永恒追求,毕竟海上没有高山、江河,海上没有任何遮蔽物,一寸远就是一寸强,航母从来都是发挥远程作战能力,这一点从二战时期就能看出来,航母的最大意义是把海上交战拉到了超视距的距离,如果要说火力的强度,航母不如战列舰,但是交战距离够远,航母就能压制战列舰。

图为歼-31和F-35的对比,他几乎是对标F-35进行设计的。

图为军博航母模型上的歼-20舰载机模型。

FC-31战斗机太小了,其1000公里左右的作战半径是显然不能满足海军对五代舰载机的需求的,而两台RD-93中推力发动机,让FC-31双发总推力只有18吨,飞机在高速性能上严重不足,虽说是和F-35的发动机总推力一致,但是F-35自己就是一个短腿、低速、空战能力弱的飞机,我国并不需要这样的飞机,还是要以制空权为主要作战目标。

图为歼-20舰载机设想图,我国需要重型的舰载机,中型战机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海军能用歼-20都不会用FC-31,就是因为FC-31的小和弱。笔者早就说过,海军需要的是一种以FC-31机体为基础,等比例放大,换装大推力发动机、大功率雷达,增加侧弹仓的新型重型舰载机,现在,这款飞机已经出现了。在FC-31的三号机,也就是31003飞机已经曝光后,沈飞更是直接公布了正在研发一种常规布局、有侧弹仓的五代机,他有可能使用WS-19发动机。

图为歼-31舰载机设想图。

要是和歼-20比起来,这款飞机显然更适合作为舰载机。首先,沈飞有足够的舰载机研发和使用、维护经验,他们在舰载机的机体结构特点方面有实际经验,在歼-15已经进行了上千次的航母起降后,他们也积累了足够的数据,比如战机在起降中,哪些地方受力最大,需要加强,哪些地方可以削弱等,对舰载机的设计把握更加精准。

常规布局的重型五代机,将不但能够在空战中压制F-35C舰载机,更能在对地攻击方面胜过歼-20,毕竟歼-20是完全照顾高空高速的五代机,海军舰载机还是需要很强的攻击力的,必要时是需要挂载反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进行隐身突击的,所以说,歼-20并没有这款常规布局重型五代机更适合作为五代舰载机。

图为拥有侧弹仓的歼-31放大型舰载战斗机设想图。

最后,歼-20作为一种飞行速度高达2.8马赫的重型五代机机,他的配置实在是太高,拥有全动垂尾、三面式相控阵雷达、襟翼雷达等设备,还有EOST/EODAS光电观瞄合成孔径系统,飞机的配置高自然价格就高,海军的重型舰载机还需要考虑成本问题,毕竟海军不是空军,战斗机不是主要资产,如果战斗机挤占了太多经费,那会影响海军的发展,所以海军的重型五代机,也将会是性能比歼-20稍弱,但是价格要便宜很多的一种款式。

图为歼-31舰载机设想图。

以上就是歼-20不会成为舰载机的理由,如果没有这款重型常规布局五代机,歼-20比FC-31更适合作为舰载机,但是在这款战机已经摆明了存在的情况下,歼-20就不再适合了。

歼-20能成为舰载机吗?

自歼20装备服役以来,很多网友都一直在期待我国能基于歼20衍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隐身舰载机,毕竟美国已经开始在多艘航母上部署最新的F35C舰载机,而航母又作为一个国家的军事作战实力代表作之一,所以及时的为航母配置性能更为先进的舰载机很有必要,特别是随着我国下一代弹射型航母即将亮相之际,更早的开始隐身舰载机的研发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歼20真的想成为舰载机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从实战角度来说的话,歼20“真的不适合”作为舰载机“选型也是有原因的。

一、歼20的整机尺寸太大了,并不适合在空间狭小的航母甲板起降。很多人说重型战机的综合作战实力远超中轻型战机,所以在能够选择的答案中更应该选择像歼20这种双发重型舰载机。但是从全球范围内舰载机使用最有经验、也最有发言权的美国舰载机更新换代来说,美国在舰载机的选择上并没有一直 一味追求越大越好,反而从近两代健在几点耳朵选择上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变,其始终贯彻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双发中型舰载机的尺寸、双发重型舰载机的性能“。比如从现役的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机、到最新的F35C这两款舰载机其实都适用这个概念,比如超级大黄蜂舰载机在前型F/A-18C/D基础上整机尺寸放大了25%,使得其保持原有舰载机甲板停放空间的优势下,最大起飞重量恰好达到重型战机的30吨级别,带来的好处就是载弹量更大、作战半径更远。同样在替代机型F35C身上也是如此,F35C整机尺寸也要比F35A/B放大不少,而且最大起飞重量也都超过30吨以上,达到重型舰载机标准的同时,整机尺寸却要比传统重型舰载机小很多。这样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 首先对于航母而言,装备的舰载机数量更多了,而航母的综合作战实力高低主要由舰载机来决定,特别是舰载机的数量、种类更为重要,比如同为4万吨级别的法国戴高乐航母能够装备多达45架舰载机,但是同样是4万吨的印度维克拉玛蒂亚号却只能搭载不到30架舰载机,这就是差距。而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不折叠机翼的阵风M舰载机占地面积依然要比能够折叠外翼的米格29K小一些的同时,阵风M的综合作战实力也要比米格29K强不少。所以对于歼20而言,歼20的整机长度比F22还长不少,虽然小于我国我国的歼15舰载机,但是占地面积依然很大,比如歼20放在美国10万吨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上,舰载机的数量至少得下降1/3,整个航母战斗群的综合作战实力还得下降一半。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沈飞的FC31一直在改进之中,并且时不时传出FC31将要衍生我国下一代隐身舰载机的原因所在。比如FC31整机尺寸适量放大,随后换装推力更强的涡扇19发动机后,那么FC31舰载机也将具备双发中型舰载机的尺寸,但是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0吨级,达到双发重型舰载机的综合作战实力。总结来说的话,虽然很多网友希望已经装备服役的歼20能够衍生双发重型舰载机,但是航母的尺寸在那摆着呢,而且航母的满载排水量基本到10万吨就是最佳的选择,比如美国最新的福尔级航母虽然满载排水量已经超过11万吨,但是航母甲板的尺寸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歼20虽然很先进,但是真的不适合作为舰载机。

歼-20能成为舰载机吗?

这个事得从苏27、歼11、歼15谈起。

歼11和歼15的血统全都能追溯到苏27,一脉相承。有人认为歼15仿制苏33,这也没毛病,苏33也是从苏27来的,都一回事。沈飞先在苏27的基础上,开发国产化的歼11。在有了一定经验以后,又借鉴苏33,开发了歼15。所以歼11和歼15在外形上非常像,感觉很像一个系列。但最终给的歼15是一个单独的编号,没编在歼11的体系里,没叫歼11X。

这么做完全合理。不是好大喜功,单纯的为了新编号,显得好看,充门面。因为歼15虽然很像歼11,甚至也借鉴了很多经验,但基本上属于里里外外完全重新设计了一遍,确实是全新的战机。

舰载机都是拦阻降落。落地的一瞬间,尾勾勾住拦阻索,产生的拉力非常大。常规的飞机,譬如歼11,这么干,直接解体。所以开发舰载机的第一步是加强机体结构。机身骨架、构件、起落架全都得大幅度加强。然后还得加上尾勾。舰载机降落距离短,落地的冲击力也远大于常规陆基战斗机,这也要求加强机身,尤其是起落架。同时舰载机在海上执勤,海水盐分的侵蚀非常严重。陆基战斗机的机身蒙皮扛不住,得换上特殊材料的新蒙皮。外皮也得换。这一套下来,战斗机全重大幅度增加。整个飞机变重了,飞行特性变了,飞控系统,还得跟着改,数据要重新实验,重新飞。而且还不能增加太多,因为歼11和歼15的发动机还是一样的,推力一样,重量增太多,影响起飞以及机动性能。所以里面的东西还得适当减一部分。机身骨架、构件加强,往往也会加粗加大,又会挤压一部分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又变了。

还得再改内部:雷达、座椅、显示器......里面的所有设备都得重新设计,重新布局。显示器、雷达这些部件同时也得增加强度。不然拦阻降落,显示屏掉了、雷达歪了......

航母是舰载机的平台,空间很宝贵。为了节省空间,多装设备,舰载机都要折叠机翼。这样一来,机翼得重做,要能折叠。而折叠部分又要增加很多非常重的部件,又会导致飞机变重,对飞行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又涉及到飞控设计、实验。

然后歼15和歼11又都是从苏27来的,最后的情况就变得很有趣:这两款飞机看着很像,但实际上小到螺丝钉又都不一样。骨架、构件、蒙皮、起落架、尾勾、机翼以及里面的设备,软件,全都不一样。所以只能给歼15独立的新编号,不适合放到歼11系列里。

歼20如果上舰,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里里外外全都得改,跟设计一款新飞机差不多。

加强机体强度。歼20是空军项目,追求的是极致飞行性能。机身要尽量的轻,够用就行,强度方面没有太多的冗余,直接上舰肯定是不行。如果歼20做的足够强,能直接上舰,这对空军本身又是巨大的损失:太多没用的重量,影响战斗力。

歼20上舰,机身骨架、构件、起落架以及其他设备、零件要大幅度增强。但加强也意味着增重,挤压内部空间,对设备、武器、燃油都有影响,这些东西也得跟着改。

加装尾勾,折叠机翼。又要增加一部分重量。这涉及到飞控,要重新写软件,重新做测试。歼20的蒙皮还是挺有一套,直接能上高原,不用专门的机库,露天停放。非常皮实。但即便这样,恐怕也扛不住海上的情况,正常讲,蒙皮也得换新的。蒙皮增强,重量应该也会增加一些。

等歼20按照这些改完了,还是歼15和歼11的局面,看着很像,但已经是一架全新战机。改动的工作量不比设计新飞机少。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款改完的歼20还是不是歼20?

歼20完全可以改成舰载机,就像歼11可以改成歼15。技术上、理论上都完全可行。但改完以后,应该还是老规矩,给个新编号,譬如歼25,而不是歼20X。

咱们也能看出来,把歼20改成舰载机,工作量不比设计一款全新的隐身舰载机少。而且改来改去,有歼20先天条件限制,反倒更麻烦。一张白纸好好画,如果从零开始,设计全新的隐身舰载机,应该更容易。不用考虑歼20的问题。

但是这样一来就更有趣了。

中国的舰载机一定是大飞机,双发重型机。这是必然的。新的舰载机必然是隐身的。隐身、双发、重型,可以定下来。如果这架全新的战机采用鸭翼设计,最后又成歼20了。鸭翼、隐身、双发、重型,还是歼20。

如果没有鸭翼,就是放大版的歼31。

歼20本身是重型机,改成重型舰载机,工作量、难度恐怕都要大于重新设计新飞机。至于歼31,小飞机,改大飞机,肯定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歼31一个螺丝钉都保留不下来。硬件软件全重新来。歼31想上舰,即便是小飞机不改大飞机,机体还这么大,工作量、难度都是相当于设计新飞机。幻想歼31能上舰的,是太低估这件是的难度了。而且中国也不可能用那么小的舰载机。

所以歼15也确实是全新设计,从零开始研发的舰载机。只不过使用什么发动机,先定好了,还是歼11的发动机,还是双发重型机,还是这群设计师,还是熟悉的工作,还是要发挥自己最有经验的领域......最后飞机做完,唉?歼11!很像。

现在即便是搞全新的隐身舰载机,恐怕也跑不出歼20、歼31这两个圈。像歼20的可能性是60%,像放大版歼31的可能性是40%。不管多像,也肯定是里里外外全新的。

歼-20能成为舰载机吗?

不能,歼-20属于对标美国F-22的重型战斗机,属于典型的陆战空优性第五代战斗机。歼-20长约20.3米,最大起飞重量约37吨,滑跑距离约700米,从技术指标来看,歼-20也不适合当做舰载机。目前我国现役的舰载机是歼-15,未来歼-31是作为第五代舰载机进行设计的。

图、现役的歼-15舰载机

我国现役的舰载机歼-15和乌克兰的苏-33舰载机有很多类似之处,并融合了大量歼-11B的技术,其搭载了前翼,增强了起落架强度,机尾加装尾钩等舰载机特有的部件。由于我国唯一的航母辽宁号没有弹射装置,只有一个14度的滑跃台,2条105米长的短距跑道和195米长的长距跑道。

舰载机的关键在于在超短的距离内升的了空,降得下来。2012年11月23日,飞行员戴明盟驾驶完全拆除武器的歼-15成功降落再辽宁号航母上。2013年6月30日,歼-15在辽宁号航母的105米短跑道上成功起飞。此后歼-15进行了不同跑道的最大起飞验证试验。

相关数据显示,歼-15在使用105米跑道时,最大起飞重量为28.7吨,携带武器的参数为2枚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2枚霹雳-8B格斗弹,加油方案为8吨。歼-15在使用195米跑道时,最大安全起飞重量约29.3吨至31.5吨。武器配置为6枚500千克自由落体炸弹或2枚霹雳-8B格斗弹或2枚鹰击反舰导弹。

未来的舰载机则肩负在歼-31身上。歼-31采用DSI进气道、梯形主翼、倾斜双垂尾和内置式单舱设计。

歼-20能成为舰载机吗?

歼-20性能全球排名前列,除F-22外几乎找不到敌手,再加上国产航母舰载机目前只有歼-15。性能上三代对四代自然而然就想到将歼-20上舰,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歼-20的个头在隐形战斗机中最大,这是设计之初的大航程、大载弹量定位造成,当然也有发动机的因素。个头大了在陆基机场跑道上看不出问题,但是上舰就存在合不合适的情况,细长造型歼-20机翼不好折叠很占位置。

特别是现有国产航母都是滑跃起飞型,辽宁舰可以携带24架歼-15,山东舰则可以携带36架歼-15。这已经是最优化的载机数量,如果更换成歼-20首先载机数就将下降,带来的影响是出动架次减少战斗力下降。

隐形战斗机对比

当然,大家可能认为歼-20性能这么强少数量少战斗力却不弱,但不要忘了以歼-20的定位来看注重空优。要确保隐身性能的情况下无法挂载对地、反舰导弹,成本这么高的战机作战目标单一就有点不划算了,横向对比又有人会提到美国F-35战斗机。确实这是目前入役的全球首款隐形舰载机,但F-35要么和F/A-18“大黄蜂”配套空优加空对面一体作战,要么采用类似野兽模式的外挂作战。考虑到成本以及体系优势,F-35面对潜在对手优势明显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反过来我们也有一款类似产品——FC-31“鹘鹰”。

歼-20舰载机效果图

这款和歼-20前后脚首飞的隐形战斗机,在性能和定位上类似于F-35,中型战斗机上舰可携带量更多。而且从性能上来看FC-31并不会差太多,采用的是双发布局对于舰载机来说相当适用,就目前各渠道消息“鹘鹰”入役时间不会太长,可能明年就可以看到它的实用身影。当然随着海军003型弹射航母就快下水,“鹘鹰”(歼-31)可能直接以弹射型号出现,到时和歼-15T(弹射型)配套,一个负责空优一个负责空对面打击效果更加理想。

FC-31“鹘鹰”战斗机

简而言之,歼-20作为空军未来几十年间的主力,定位不同上舰可能性太小。而FC-31“鹘鹰”从设计之初考虑的就是和歼-20高低搭配,以及外销或上舰,从研制的沈飞来说可以保持和歼-15技术延续性,因此下代隐形舰载机只能是“鹘鹰”(歼-31)。

FC-31“鹘鹰”舰载机

歼-20能成为舰载机吗?

这主要看军方如何计划了。歼20从设计开始就是一款地面起飞的重型隐形制空战机。而在世界上所有的航母舰载机从图纸上开始,就决定它是舰载机,这一点很重要。

舰载机从根本上与地面基地战机有一不同,它的机身结构与起落架必须比其它战机更坚固。地面战机起飞与降落都是借助长长的跑道,机身受力冲击很小,負载、过载都是均衡的。机体、起落架不用经受硬性的撕扯拉拽。可舰载机就没有如此幸运了。

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都有刹那间的硬性加减速。这就要求它的机体与起落架结构更加能承受冲击力。但凡飞机总体设计建造完成到定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逐步改进过程。如果需要从整体上增强结构承受力,这样的工作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卡车,在横梁上焊几块钢构件!)真是这样的话,就等于重新设计制造了!需知任何飞机的外形是经过風洞实验论证的。根本不能有任何变动,而机体内部的空间,各设备系统也都是见缝插针,牵一发而动全身。完全没处下手啊。

举个例子,一架战机它本身的起飞空重,就包括了所有设备。机体、武备、添加就如同摄像时的光圈、距离、曝光三者之间的联系一样。但有改动,打破平衡,就又得重新调度。这可是战机,不是玩具。

再说了,歼20战机的设计使命就是:隐形的侠士,从敌人后方发起其无法承受的突袭。正面迎敌时,也是作为踹门者的角色。以它的长航程、长航时,完成指定的任务,作为以地面爲基地的战机非常合适。

照上面所叙情况分析,歼20用不着再费心费力地改制舰载型的。国家军工部门应该有相应的新机型生产计划,以满足航母载机所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