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的CH-53K直升机,比F-35隐身战斗机还贵?
CH53K是很先进,但是其1.2亿美元的采购单价超过了F35战斗机的8800多万美元的单价就有点过分了,但是这样的过分也有其道理,因为毕竟物以稀为贵,这样性能的直升机在美军就这一种,你爱买不买,要是不买,你连这样的都没有,你说你买不买?
可是F35不同,他虽然足够先进,成本也够高,可是他是廉价型的五代机,是F22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用来弥补美国五代机规模需求的战斗机,成本降低本来就是其硬性要求,如果生产商坚持F35的价格在1亿美元以上,那么美国倒不如都去买F22算了,谁还会买F35?这就好比说,有些中国足球运动员,在中超联赛中身价可以突破1个亿人民币,大概是1000多万美元的价格,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也就100来万美元的身价,一样的道理。
为啥?因为你要是不买,你连这个都没有了,在这个环境中,他就是值这个价钱。美国海军陆战队有大量的两栖攻击舰,你要不要重型直升机来投送部队?要,那么你要不要买俄罗斯的米26或者中国的直18什么的?当然不要,而且也看不上眼,那么美国要不要自己研发?当然要了,研发完了,一共花了几十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多不多?其实也不算很多。
于是美国开始小批量的采购,买了200架,生产商要不要赚钱了?要,那么生产商就要做一笔计算了,为了生产这个直升机,我多养了多少工人,新建了多少条生产线,购置了多少机械设备和模具?这些要不要钱,新买的土地投资的成本要不要赚回来,当然要,不然我研发这个直升机干嘛,于是生产商就要把他在研发--生产这款直升机中所有的成本,从这200架飞机里收回来。
包括为了生产直升机采购的运输卡车,以及雇佣的卡车司机的经费!虽然CH53K不见得比F35先进,但是生产他用的人,用的司机,消耗的机械产品,购买的土地,建立的生产线花的钱确实一分钱不少的,总不能说你运的是F35的零件,我运的是直升机的零件,你工资就比我高吧?其实都是一样的!
于是,F35已经生产了450多架,冲着500架就走了,所有的成本可以分摊到这500架,和以后的近1000架的订单之中,而CH53K超级大仲马只能分摊到这200架直升机中,于是,成本就高的离谱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采购量。所以,其实一个飞机的成本并不是他的用料成本,而是包括了研发和生产的所有成本,如果你只买1架,那么恭喜你,生产商就要从这一架里收回所有成本了,那么一架的成本就可以达到近百亿美元,就是这个规律。
为什么美国的CH-53K直升机,比F-35隐身战斗机还贵?
奇迹!这绝对是商业奇才们导演的一出商业奇迹!足够令每个销售员跪拜!
不服气?西科斯基和洛马光明正大将一架总体性能提升不到5%,皮都懒得拉的所谓升级款直升机翻三倍价格卖给美军,大众卖桑塔纳都没这么黑。
CH-53K的采购套路直白得无语,实际上美军并不缺乏CH-53系列的运输直升机,但突然之间,谁都不清楚为什么部队原先用得好好的CH-53E开始变得“恶评如潮”、“可靠性渣渣”,似乎所有的声音都在叫嚷着要换掉这些“破烂”。
于是,就有了CH-53K的换装议案,相关的意向合同也很快被甩出来。
CH-53K这种西科斯基生产的改进型CH-53,早期的报价是8710万美元,但K型比起E型,最大的进步其实只有载荷,前者36000磅,后者35000磅,才多出1000磅而已,价格就从4500万提了一半,确实没法说厚道。
要知道90年代时一架CH-53直升机才2436万,哪怕计算上通货膨胀,价格也升得太快了点。
其实最需要CH-53的是陆战队,但这些年陆战队早已将MV-22“鱼鹰”建成了骨干运输部队,鱼鹰倾斜翼机尽管一直毁誉参半,却不可否认其具备强大的运输能效。
V-22的开发方是贝尔和波音公司,它们毫无疑问是洛马和西科斯基强大的对手。于是趁着掀起淘汰CH-53E浪潮的时机,洛马硬是运作出了CH-53K的采购案。
一架CH-53K仅售8710万,一架V-22也要将近8000万,47500磅的载重虽然比CH-53K强,但战场挂载、悬停、起降性能,以及论皮糙肉厚它都比不了CH-53系列。而且,据称一架V-22的小时运营成本与F-22差不多。
这些埋汰V-22的理由加上那几年美国的共和党时代,让洛马公司简直横行无忌,他们几乎顺理成章地拿下了CH-53K的采购,毕竟洛马公司就是共和党背后的大金主。
但年这还没完,大财阀扒美国墙角的事儿从来套路多多,当采购议案被进行下去之时,CH-53K的价格又涨了,直接涨到1.22亿美元,后来又变到1.38亿美元。
为此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海军重型直升机项目经理范德堡表示,原先的8710万刀肯定是不够的,因为这个数字只是报出来的整机单价,但实际费用必须加上辅助和开发成本。
这个账怎么算的呢?
CH-53K需要采购许多辅料和其它外订设备,比如发动机罩,采购成本高达192亿。
西科斯基需要把一部分内容交给东家洛克希德马丁制作,包括由洛马开发配套的飞行模拟器和训练装置,“集装箱式飞行训练设备”(CFTD)、仿真维修训练设备(HEMT)和、复合维修训练设备(CMT)。
使用的工程师、试飞员、技术人员和工人,以及配套产生的安保和人工费用、接待费、奖金、保险、保密费用,都要算进成本里。
所以,光研发费CH-53K就使用了近70亿刀,整个总体成本高达261亿美元,一切说得通就行,做个账而已嘛。
穷酸的美军截止到2029年才下了200架的订单,就算是1架按1个亿卖出去,我西科斯基和洛克马丁都要血本无归呀!单价1.38亿刀已经很厚道了!
谁叫美军这么不识相,把F-35喷成垃圾,还一边缩订单,一边跑去跟波音眉来眼去订购F-18呢?洛马那边砸了锅,这边肯定要捞回来的,谁上面没睡个大佬?
嫌贵?F-35哲学嘛,增加订单就能降低成本,价格不就便宜下去了?比如让德国等外国军队购买 CH-53K,或者允许海军陆战队与盟国分担成本,多简单的事儿?
就这样,单价比F-35B还贵的运输直升机,就这么被美军买回去了,哪怕它比前型号贵3倍;反正各方都很满意,喜气洋洋,浮一大白。
为什么美国的CH-53K直升机,比F-35隐身战斗机还贵?
2018年,美国海军陆战队期待机已久的CH-53K“种马五”直升机,终于开始交付了,一款极为昂贵的装备,其单价达到12200万美元,目前美军最贵的直升机了,竟然比F35A战机都要贵!
美军为什么要决定采购这款史上最贵直升机?原因很简单,这是全球仅有的二款重型直升机之一,属于花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的东西。
如果说起CH-53直升机,那么大家都知道,这是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就研发的一款重型直升机,主要执行笨重货物的运输工作,常被布置在海军的两栖攻击舰上,为美军陆战队垂直输送力量的主力,为少数能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借助自身设备在标准军用基地自行起降的直升机之一。
即便美军已列装V22旋翼机,但是在载重量远低于CH-53,故而美军依然离不开它,还得开发新型号,别看CH-53是一款50年前服役的型号,但是CH-53K几乎就是重新设计的,经典的旧瓶装新酒,比如:动力变成3台6000轴马力的涡轮发动机,此前的CH-53E也是3台发动机,但是功率仅4400马力,其它方面的变化也不小,采用了大量新材料,比如:新型旋翼材料,以及更宽敞的机舱等。
如今CH-53K最大起飞重量接近40吨,能够轻松吊运12.3吨的外挂,最大能吊运15吨的外挂,并将其运送到200公里外,这都是CH-53E没法比的。至于航电方面的提高更大,当然其最大的改进还是电子系统,其已经能够完全融入现代编队体系,所以这个是十分重要的。
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将该机描述成“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重型直升机”,代表着美军重型空中突击能力的未来,成为实施远征任务的主力运输直升机。
至于高价也是没办法,重型直升机属于极端产品,其技术难度大,成本自然也不便宜,选择由旧型号进行升级也属于无奈的办法,研发全新型号在成本上难以承受,既便如此产量也有限,即便算出口等,其产量也不会超过300架,自然带来高价。好在,它与早期型号有一定的联系,使用与维护等方面有继承性,可以降低成本。
为什么美国的CH-53K直升机,比F-35隐身战斗机还贵?
原因它非常先进,处于全球尖顶水平,1、ch-53k配备涡轴发动机,该引擎研发难度相比战机涡扇发动机更难,这些技术是他国难以突破的,可以说独家“首播”,2、ch-53k配备了三台涡轴发动机,单发输出功率为5466kw功率,这相比前型发动机功率提升了57.5%,耗能减低为20.5%,3、ch-53k最坚挺的起飞为39.8吨,载重能力为15.7吨,4、它可以在899米高度吊装12吨重的装备,同时能够飞越200公里,而且直升机空间之大,可以停放一辆四驱吉普车,5、它适合恶劣环境工作,可以做到多个高难度动作,如侧飞、悬停、倒飞等。如此强劲直升机,是全球首架,虽然说全世界可以生产重型直升机的国家,为数不多,只有俄美,但美帝的重型直升机技术远超俄罗斯,你要知道,美帝有大量资金,才有这样成绩。
图1多架ch-53k直升机正在机场演练大象漫步呢,你们觉得是大象漫步吗?美军以单价为1.22亿美元采购了重型直升机200架,
一、ch-53k直升机相比隐形战机的f35贵,ch-53k单价为1.23亿美元,相比f35的单价为7500万美元高出了数千万,这是ch-53k植入了大量创新技术,如各个系统都有新技术,而且安装了三台先进涡轴发动机,而f35才配备一台涡扇发动机,如果说两者动力系统相比,后者是望尘莫及,之前在视频中看到ch-53k直升机把一辆车悍马塞进去,另外还可以运载多名特种兵,同时能吊起一辆轻型坦克,这种承载能力相当大,这些技术需求是f35做不到的。
图2是ch-53k直升机正在吊装重型物资,但前提不能超越900米以上。
二、看到ch-53k直升机外形设计,没有什么创新,依然外形难看,各种流水线不协调,外形还处于上个世纪的设计,但ch-53k直升机的五脏六腑代表世界顶尖水平,也是美军最先进的重型直升机,虽然价值昂贵,物有所值,美军不惜投入重金大量采购ch-53k直升机,这是为美军特种部队而准备的。前些时候,在电视中得俄罗斯重型直升机和ch-53相对比,俄罗斯的重型直升机依然停留在过去水平,但美军重型直升机不断更新换代,这速度在他人眼里,是无法追平的。美国被疫情折磨到遍体鳞伤,其军事力量依然坚挺,坚挺是有高科技武器的支撑,现在你明白这个道理吗?
图3是f35战机正在空中飞行,看到其尾焰是橙色的,证明该战机已经巡航多时。
总言之美军的ch-53k相比f35昂贵,原因ch-53k重型直升机的研发过程中,难度不亚于航母核动力系统的研制,所以f35便宜过ch-53k,一点也不惊讶。
为什么美国的CH-53K直升机,比F-35隐身战斗机还贵?
谢邀!
目前,全世界有能力独立研制重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20吨以上)的国家只有美俄两个国家,可以说是门槛比核武器都要高。俄罗斯/苏联上世纪70年研制的最大起飞重量56吨的米-26重型直升机至今是“一骑绝尘”未有能望其项背者!俄罗斯/苏联在研制出米-26之后就再无多大进步,而美国在重型直升机方面则是更新一代又一代。
目前,美国最新研制的CH-53K“种马王”重型直升机已经服役,代表了美国目前在重型运输直升机方面的最高水平,也号称领先全球20年。不过,CH-53K在先进的同时价格也不便宜,单价达到了1.22亿美元,超过了美国购买F-35隐身战机的1亿美元均价。那CH-53K“种马王”究竟有何厉害之处,如此昂贵的价格美国扔坚持购买?
首先,CH-53K“种马王”确实有着超高的性能,其机身全长30.18米,最大起飞重量可达39.9吨,外部载荷最大15.8吨,巨大的内部空间可以放下一辆“悍马”,在900米的高度吊起12吨的重物可持续飞行200公里,可以完成悬停、侧飞、倒飞等动作,并且可以轻松面对复杂环境!
另外,重型直升机的研制难度在涡轴/涡桨发动机,这是大多数国家的难以克服的难题,甚至比战斗机使用的涡扇/涡喷发动机更难,CH-53K使用三台T408涡轴发动机,单台T408发动机可以输出5467kW功率,相比于CH-53E使用的T64涡轴发动机功率提高了57%,能耗减少了20%。
而且,对于研制门槛比核武器都要高的重型直升机,不是其他国家花钱就能买到的,况且CH-53K“种马王”直升机代表着美国以及全世界的最高水平,拥有一定的“垄断”地位,想要买到这样的直升机“就此一家,别无分店”!
即便面对CH-53K“种马王”重型直升机1.2亿美元的单价,由于海军陆战队,陆军的大量需求美国仍然会大量购买,预计未来美国会采购200架该型直升机。
为什么美国的CH-53K直升机,比F-35隐身战斗机还贵?
谢邀,到现在其实还没有CH-53K的真机
尾翼在柏林航展上的这架其实还是CH-53K的概念机
这架飞机很难产的,2018年预计是在2020年5月可以服役,但是由于疫情的关系这架飞机得到年底才能进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呢。
至于价格……制造单价仅仅是8710万美元 (Est. 交機成本); 而1.2亿的报价是研发成本加上一架样机的报价。
但1.2亿的价格其实是很便宜的,为研制这架飞机,西科斯基飞行器公司2010年在美国康乃狄克州的斯特拉特福成立资产价值两千万美元的“精密部件技术中心”。这个研究中心唯一的建立目的就是在CH-53E的基础上进行CH-53K的研发。人家盖房买设备的成本都得分摊到这第一架样机上的。剩下的研发人员折腾10年的成本,也得摊到这架样机上。1.2亿美金还贵吗?
为啥改型要这么折腾?这个“精密部件技术中心”到底又在做什么?
我们能看到的CH-53K和普通的CH-53E的最大直观上的改变就是旋翼的颜色变了,这件事挺不得了的——新型号的飞机已经换成了复合材料所制造的桨叶。在大多数的CH-53这样的重型直升机上用的桨叶都还是传统的材料。换成更轻的复合材料在CH-53K上则是一个创举。为啥有点受累不讨好的去用更轻的旋翼呢?
其实CH-53K本身的减重需求特别高,而且结构上有很大的变化。
通常美国的重型直升机例如CH-53E携带悍马吉普的时候是吊装携带。
受制于机舱的限制,车子是开不进去的。
而这次则是可以在内部装入一辆悍马
简单的说这架飞机货舱变宽了,变得皮薄馅大了。
于是就需要利用更多的高强度复合材料将这架飞机重新设计结构。最终导致了这架“改型”飞机需要更多的研发成本。
不过,话说回来,CH-53K这次内舱加宽其实也就加宽了25厘米,达到了270厘米的宽度。对于悍马2.1米的宽度来说,如果CH-53E想装入悍马也只需要拆掉货舱两边的折叠椅子就够了。研发一个能够快速在CH-35上挂装固定的椅子成本也只需要几万美元吧,呵呵。让W君想起来了美国的太空圆珠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