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对现代海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夺取和占领一个国家土地的战争形式,那么马岛战争就深刻影响了80年代以后的世界海军发展历程。
马岛海战改变了世界海军发展的历程。
马岛战争是阿根廷和英国之间就马尔维纳斯群岛发生的争端,最终因为阿根廷的战略冒进导致的一场让阿根廷损失惨重的战争。这次战争对海战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重新确立了航母的舰队核心地位,其次是建立了导弹时代的海军作战模式,然后是宣布火炮时代的海战正式成为历史,最后是宣告航空制胜理论开始成为主流。
无敌号航母在马岛海战中作用明显。
马岛海战中,虽然阿根廷最终失败,但是阿根廷利用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发动的针对英国舰队的几次袭击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让英国蒙受了两艘42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和考文垂号)和两艘23型导弹护卫舰的惨重损失。英国虽然是马岛战争的战胜一方,也展示了自己强大的远洋定点部署和机动作战实力,但是同时暴露了自己已经开始衰落的事实,体现出了非常多的失误和漏洞,此战后,英国基本明白自己无法抗衡苏联在欧洲的海上力量了。
图为被阿根廷击沉的谢菲尔德号在沉没前的照片。
要知道,仅仅是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就让英国海军损失这么多军舰,如果是苏联海军的载机巡洋舰、核动力巡洋舰、核动力潜艇和花岗岩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话,那么英国海军怕是要被全部揍到海里去了。所以英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那也是英国一个国力转折的战争,从那以后,英国彻底丧失了在欧洲的海上主导作用,沦为美国海军的马前卒。
马岛海战体现出的航母的重要性,因为航母不够用,英国临时改装了一艘货轮作为小航母使用,他的名字叫做大西洋输送者号,后被阿根廷当作英国航母击沉。
英国海军在此战之前,只有竞技神一艘轻型航母在服役,无敌号则还是一艘被称为是指挥巡洋舰的军舰,当时英国的工党政府并不同意继续发展航母,因此英国海军并没有将无敌号称为航母,不然就无法建造获取这艘载机舰了,皇家海军就要损失掉自己的舰载航空兵了,这是英国海军不愿意看到的,但是马岛海战之后,无敌号顺理成章的恢复了航母的称号,英国皇家海军证明了航母的作用。
图为阿根廷在马岛海战中的主力--超军旗攻击机,他的翼下挂载着飞鱼导弹。从此,飞机加反舰导弹成为反舰主流手段。
正如英国海军指挥官说的那样:如果没有无敌号,英国海军将很难打赢马岛海战,而如果没有竞技神号航母(马岛战争英国旗舰),英国将会输掉马岛战争。诚如所言,如果不是两艘轻型航母的奋力抵抗,争夺下马岛区域的制空权,那么阿根廷攻击机就肯定会一艘接一艘的击沉英国海军军舰。
图为马岛海战时期的英国海军竞技神号轻型航母,后被出售给印度。
此战后,舰载防空导弹的发展和近程防御系统的发展都进入了快车道,人们开始寄希望于发展先进的区域防空导弹来取代老式的点防空导弹,开始启了舰队防空导弹舰时代,美国也由此发展新型的标准2型区域防空导弹,苏联也发展出新的S300V导弹系统的舰载版:里夫导弹系统。由此可见,马岛海战对于世界海军发展的重大价值,这一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强大的海军必须要研究的经典战例。
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神秘来客
1982年9月22日这一天,北京迎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这位客人乘坐飞机到达北京机场后,立刻受到了中国政府热烈的欢迎。
这个来客是谁呢?他就是当时的英国首相,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她此行的目的,正是要与中国大陆政府商谈有关香港的归属问题。
(中英会谈在进行)
我们知道,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逐步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收回香港的主权、洗刷百年国耻也被提上了中央政府的日程。
为了实现此目的,中国中央政府积极开展与英国的外交谈判。可是,英国人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经营长达百年的地盘轻易交出的。于是,撒切尔来到了中国,并试图威胁大陆政府以保证英国对香港的长期统治。
自信从何而来?
这时有人提出了疑惑,是什么给了撒切尔如此之自信呢?要知道,当时的英国已不复近代之雄风。首先,其国内GDP增幅因受到70年代中东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影响而发展趋缓;
其次,国内市场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大有拖垮整个经济体制之势;
最后,在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下,英帝国海外殖民体系的迅速瓦解,也给这个老牌殖民帝国沉重的一击。这样来看,撒切尔似乎并没有可跟大陆政府叫板的工具。
但是,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因为就在3个月前,撒切尔所领导的英国政府刚刚取得了对阿根廷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极大提升了撒切尔领导下的内阁的支持率,还让英国的盟友对其刮目相看——“呦,瘦死的骆驼就是比马大,有人说英国已经沦为二三流国家,如果这样来看,或许定论尚早吗!”
那么,英国是如何赢得这场战争的呢?我们不妨来谈谈。
马岛纷争从何而来?
1982年4月2日,载着全副武装的阿根廷士兵的运输船,在巡洋舰与部分空军的保护下靠近了马克维纳斯群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被英国官方称作是福克兰群岛。这一群岛由两个大岛和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在19世纪30年代,该群岛成为了英帝国属下的殖民地,近千名白人移民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不过。问题也来了,该岛虽然被英帝国收入囊中,但是它因距离阿根廷本土不到300英里(且蕴藏的油气资源丰富),而引起了阿根廷的注意。阿政府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己方对该岛拥有主权,可英国却对此多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由于双方政府未进一步行动,这一争议也被搁置了下来。
孤注一掷——加尔铁里突袭马岛
到了20世纪80年代,搁置的争议再一次被当政者们摆到了前台。
这时,在阿根廷,国防军将领加尔铁里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阿的民主政府。
加尔铁里获得了政权,可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阿根廷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量的财富掌握在寡头们手中,所以上台伊始的加尔铁里也并不轻松。
面对弊病百出的经济状况,加尔铁里的部下为他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为向国际申请贷款援助来发展经济,这条路很快被证明走不通,因为获得贷款的前提是必须接受联合国相应的“人权调查”,而这显然同加尔铁里的独裁政治相冲突,他赶紧否决了这一提议。
二是追求时效,即以一场外部战争来转移国内的视线,战争的爆发不仅可以为国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会在全社会掀起一种热情以淹没不满的声音。
对于军旅出身的加尔铁里来说,这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那么朝哪里动手呢?加尔铁里很快将目光锁定到了与英国长期存有主权纷争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上,于是,在经过一番紧张动员后,便有了阿军官兵登上岛屿的一幕。
消息传到英国
阿军侵占半岛一事很快传到了伦敦,英国国内舆论像炸了锅一样,从白金汉宫到英国的工薪家庭,都在讨论着这件事。而最紧张的,便是当时英国的保守党内阁。
英国此时的内阁首相,正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撒切尔明白,如果不对此事及时作出回应,马岛被阿军占领一事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而最后被推倒的一张牌所毁灭的,便是自己的政治生命。
撒切尔没有过军队的经历,但她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就在马岛被阿军占领的第二天,撒切尔随即对外宣布要对加尔铁里的挑衅做出反击,一支英军特遣舰队在人群的欢呼声中出发了,两个星期后,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血战。
英国展开舆论攻势
在向阿根廷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撒切尔也没有放弃通过外交斡旋来解决马岛纠纷。英国代表向联合国提交了要求阿军撤出马岛的502号提案,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苏联投了弃权票)。
同时,撒切尔还通过美国国务卿黑格同阿政府沟通,希望阿军能够尽快撤出群岛,但加尔铁里对黑格的警告置之一笑,全面战争的爆发看来已是无可挽回了。
“两步走”的夺岛战略
和平谈判无效,英国人便把精力集中在了军事上,为了彻底打垮阿军,英军采取了“两步走”的军事行动。第一步,即是在马岛周围海域寻找阿军的舰艇编队与空军,并寻机将其歼灭。
在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后,英军再走第二步,那就是出动伞兵和登陆部队发动突袭将马岛夺回。
阿军的报复
英军依照计划展开了军事行动,可阿军的实力及之后的抵抗却被他们明显低估了。英军为了保证大力神级航空母舰的安全,事先用鱼雷打沉了阿军虎视眈眈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并认为这样做就可以大大震慑阿军。
不料,两天后,阿军即作出回应,阿根廷军队用飞鱼空舰导弹将英军的数艘舰艇送入了海底深处,向英国人强调了自己的军事存在。
在空中,阿军从法国进口的幻影战机频频出动,多次拦截英国人的轰炸机,而英国人也早有准备,格斗机从云层中冲出,杀向阿军的战机编队。双方鏖战在一处,不断有战机起火从空中坠落,望着天空中的燃烧着的飞机,许多参战者竟有些发怔。
英国人终究更胜一筹,战争爆发的一个月内,英国得到了新西兰、秘鲁等国家的舰艇和资金援助,同时,英国从世界各地向南大西洋调兵遣将。
加尔铁里一方四面楚歌
相比之下,加尔铁里就有些焦头烂额了,由于之前拒绝了美国人的调停,不少国家已在美国影响下暂时断绝了同阿政府的贸易往来;在国内,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阿民众也被持续的战争折磨的十分疲惫,怨声载道。
5月21日,英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在进攻中,英军不断有人员伤亡和舰艇的损失,可他们此时面对的阿军,已是强弩之末了。
1982年6月14日清晨,数名英军伞兵降落在马岛斯坦利港的高地上,当他们还未构筑起简易的防御工事时,一面白旗在阿军阵地上缓缓升起,战争结束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阿根廷的军人政府在战败的冲击下全面垮台,阿根廷国内的政局再次陷入到了动荡当中。而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可也损失了两百多名官兵和20艘左右的舰艇(国防开支更无法估量)。
战争结束后,英阿双方的关系再次出现了回暖,而撒切尔也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为自己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万千英阿家庭相比,撒切尔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了。
“我们成功阻止了国家的倒退”。撒切尔如是说。
参考文献:
房兵《马岛战火启示录》 未来出版社2014年12月
李柏槐《铁腕柔情——撒切尔夫人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
世界大战100年:马岛战争全程实录
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对近代军事发展的影响仅次于伊拉克战争,它决定了很多军事武器的发展走向,比如航空母舰的防空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军事家注意到,而导弹武器也被确定为战争的王牌角色,很多贫弱国家纷纷发展高性能反舰导弹以确保强国威胁下的国家安全,我国就是受此影响不遗余力的发展“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
法国的“飞鱼”反舰导弹一战成名,这种低空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成功警醒各国海军专家,如何提高对低空高速飞行物的监控和拦截成为防空系统发展的课题之一。飞鱼的成功让险些退出历史的近防炮起死回生,事实证明由高射速武器组成的舰队最后防御圈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马岛战争的胜利其实就是英国海军航空兵的胜利,虽然鹞式战斗机的航程有限、载弹量不多,但是防御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的作战中还是取得21:0的惊人战绩。在性能有限的鹞式战斗机防御下英军航母始终屹立不倒,阿根廷军队也无法突破空中防御圈与岛上陆军取得联系。而由于鹞式战机航程有限导致防御圈外围的驱逐舰接二连三的被击沉,英国下定决心退役轻独立级型航母和鹞式战机。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苏格兰分离主义和脱欧风潮之后英国终于再次获得海军航空兵,新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排水量达到65000吨与辽宁舰相当,也是首次配备四代隐身舰载机的航空母舰。英国皇家海军几十年如一日的卧薪尝胆就是受到马岛海战的影响,决心一定要装备高性能航母确保自己的海上强国地位。
马岛战争还催垮了刚刚上台不久的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这位军人政变上台的领导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转化尖锐的社会矛盾而挑衅貌似江河日下的大英帝国,结果领导人的位置还没坐热就被愤怒的国民赶下台了。他的倒台顺利阻止了南美洲军事强人执政的风潮,片面的维护了南美洲的民主政治格局。
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阿根廷军政府统治出现了经济危机重重,国内矛盾激烈,政府需要对外转移矛盾;铁娘子凭借坚定反共立场和推行经济私有化理念,带领英国重新开始出发。两个隔着大西洋少有往来的国家,开始了一场奇葩的局部战争。
英国人对于阿根廷军队进攻马岛感到吃惊,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没有什么资源和战略价值,英国人基于国际法上先占原则获得了马岛主权。英国人针对阿根廷的入侵派出了特别海军舰队,结果被阿根廷人从法国进口的”飞鱼导弹”击沉了,消息传到英国举国哗然。撒切尔推行的经济私有化无禁区运动,将国家垄断电力,天然气,石油甚至皇家军工集团的股票提供出来由人民购买,同时限制工会组织的权力,实行国家控制货币政策,这种巨大经济改革触犯了金融寡头的利益,撒切尔的政府面临巨大压力,所以马岛战争失利更是雪上加霜。
马岛战争升级了,英国触动了皇家海军舰队,举国之力对抗不入流阿根廷的海军,为了避免飞鱼导弹的攻击损失。撒切尔向法国总统施压,要求法国提供飞鱼导弹的飞行轨迹数据和承诺不再向阿根廷提供新飞鱼导弹。撒切尔还向美国总统里根咆哮,要对阿根廷动用核武器,威胁利诱美国支持英国。
马岛之战,双方实力悬殊,阿根廷战败接受了合约,但是没有放弃马岛主权。撒切尔赢得了马岛战争,点燃了英国举国爱国热情,推动了自己经济政治改革,带着马岛之余威,她来到了中国,企图威胁中国同意以香港主权换治权,但是统帅过百万大军的邓小平明确表示:中国穷是穷了点,不过硬骨头还是有几根,你们不同意我们就打过去。玛格丽特当然不敢面对数亿人口大国的战争,美国人都在中国面前尿了三次(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自己能够怎么样?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2013年去世了,她一生以马岛战争为自己最大政治成就,所以葬礼充满军事色彩。撒切尔夫人的孙女阿曼达·撒切尔朗读了第一段《圣经》经文: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实力在说话落后挨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距离阿根廷只有400公里,属于阿根廷的固有领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英国,法国,西班牙都曾占领过马岛,后来由英帝国主义一直占领。1982年4月,阿根廷军政府武力收回马岛。后来,英国又派来航母战斗群抢占马岛,英阿双方发生夺岛之战,最后,以阿根廷战败而告终,英国又占领了马岛。
工业革命后,英国迅速崛起,在全世界疯狂掠夺,抢夺了无数财宝,杀了无数人民,占领无数领土,二战后,被英国占领的国家纷纷独立,应该的殖民地逐渐缩小,但目前还侵占不少国家的领土。马岛本来就是阿根廷的领土,应该距马岛一万多公里,在大洋彼岸,根本没有任何理由侵占阿根廷的领土。阿根廷人民一直谋求祖国领土完整,弑杀成性的英国侵略者滚回英国去,把马岛归还阿根廷是你们唯一的选择,否则,终有一天会被阿根廷人民把侵略者赶回老家去。本人支持阿根廷人民的祖国统一的诉求,支持阿根廷人民收回领土,赶走无耻的侵略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