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坚持发展中国制造2025,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和决定因素,加上国家的政策和财力倾斜,从审批上就限制粗放企业的审批,加快推进和支持科技和创新企业的审批,大力扶持我国有战略需求的科技企业,比如芯片和高难度机械加工业。

图为长征5号火箭。

我国现在已经在科技上走出了一条很不错的路子,那就是以互联网的发展牵引电子科技和信息化技术的提高,随着小米、华为等实体企业和百度、腾讯等虚拟业务企业等这些创新型的科技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我国的科技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社会的资金开始大量涌入,人才开始汇聚、产品开始爆发式出现的阶段,这个阶段持续的越久,积累越深入,牵引越强,给国家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就越大。

图为我国已经开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等量变产生了质变,超级计算机、高科技加工制造业、材料科技、高铁、高科技能源如核电等企业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且逐步吸引消费的倾向,那么国家的科技力量就会越来越集聚,形成规模和市场效应,最终借助各种资源的累积优势,最终科技创新企业就会进入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阶段,也就是美国现在经历的阶段。

人工智能将会称为未来高科技的代表性领域。

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已经部分开启了,我们距离成功不会很远了,坚持发展,坚持中国制造2025,坚持不懈的努力必将会让国家享受到高科技时代带来的好处。

中国如何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在这条世纪,中国的科技全面走向全球,己经成为超级大国。

中国的科技才是刚刚开始!从大环境来说,无论是否像Greg,willian所分析的:当其他国家(特朗普上台,英国退欧)政治骚动之时,中国却通过贸易、经济、科技重塑全世界,把它置身于世界之林。但是,中国科技创新应用的领先全球己是铁板一块。

滴滴、小米、美团点占据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创新五强中的三个席位,中国独角兽惊人以惊人的速度掘起,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广泛使用,网约车、共享单车、020服务、人工智能的活力四射,无不证明中国科技力量的掘起。

目前,中国科技企业正以一个领路人姿势在摸索前行。

中国如何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全球最善于模仿外国产品和品牌的国家

多年前,中国不存在科技这个说法,所有的产品都是抄袭模仿,山寨风盛行。过去中国人的模仿能力有多强呢?有人说,中国是全球最善于模仿外国产品和品牌的国家,这个世界上,没有中国人模仿不来的东西。几万块的产品,中国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大批量生产出来,而且价格便宜到让人咂舌。

对过去的中国来说,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开始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如果人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去大力发展科研,简直是笑话。在温饱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无法吸引人才,做出的东西也啼笑皆非。

“山寨”国的突破

你对中国的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我只记得,高中的时候还在用500块的山寨诺基亚,中国当初没有什么像样的手机,中兴、步步高算是大品牌。突然到了今天,国产机的品牌已经走进全世界,而且比起苹果、三星等国外产品丝毫不差。

中国人的设计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在以光速发展着,新的科技企业大量涌现,过去在北京中关村出售廉价电子产品的租户似乎在一夜之间全部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新科技企业,以BAT为首的科技企业,把太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真的已经做了太多的突破。

由中国引领的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某位在中国和硅谷工作的投资者说过,他在硅谷还总是碰到以为中国只会copy他们点子的人,但现在这种想法已经落伍,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公司在模仿中国。在眼下,中国的未来和中国的过去正在并存,而更让世界越来越关注的,是新生企业主推动的(新)中国,人工智能、基因研究、无人机等与日俱增的实力,在一些方面正在改变着全球科技的未来。

在国内,几乎已经看不到用现金支付的情况,智能手机的支付已经是家常便饭,人们开始谈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到来之快让人都感到吃惊,似乎在一夜之间,大批科技公司突然冒出,有专家曾说,这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不同以前,很快能够成为独角兽。

在如今消费之外的中国科技领域,许多西方人也在使用中国制造产品,在如今,中国的创新者和投资者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相信不久后的中国在开拓和创新上有更大的成就。

中国如何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我们在国外发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1、35岁以下的研究人员,中国人非常厉害,但过了35岁后,就逐渐被外国同行超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一调查,国内35岁以上但凡科研做的好的,都转了行政领导,每天应酬开会哪还有时间踏实做科研!科研需要长期持续积累的,国内很多鬼才级的人物一旦当官后都中断浪费了。

2、美国的高端科研领域,华人占比1/3,侧面也反应了中国人才流失之严重。和这些人接触之后,普遍反应的问题,并不是收入差距,而是适应不了国内的交际、官场文化,弯不下腰。要想踏实、安静地做点事情,只能留在国外。

因此,官本位几乎是科研的死敌,如何提高中国科技水平?短期看,立即、彻底、全面消灭科研体系行政化;长期看,官本位不除,永不可能攀登顶峰。

中国如何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在上个世纪,企业规模越大意味着越好,大企业在待遇、福利、发展前景方面总是给人一种“我很牛”的感觉,而整个社会也都对大企业有着无限的向往,不仅毕业生要挤破头进入大企业,有些人甚至要花费天价成本进入央企和国企,投资者也更愿意同大型企业合作,喜欢把钱借给CEO们,而老百姓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乐意购买大型企业的品牌产品,而且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毫无疑问,大企业在资本、流程、信誉和抗风险能力方面,都有着自己天然的优势,但显然,他们也有着不可克服的顽疾,比如官僚主义盛行、效率太低,会议PPT要求太多等等,这些都桎梏着大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也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因无法处理好这些事情而停滞不前,一些企业甚至轰然倒地,让人唏嘘。

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的革新,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工具,中国正涌现出越来越多“小而美”的企业和商业模式,一些大型企业虽然保留着宏大的集团品牌,却也正借助新式的工具,在内核上被肢解为“小而美”的企业,在这种氛围下,去官僚化、清新、实用主义开始盛行中国企业和商场,推动社会和百姓更加贴近生命本质。

辉煌十年,科技工具如何肢解巨型商业?

在过去十年,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进化都是围绕“移动互联网”展开的,也正是移动战略的成功,使得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企业快速成功,他们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巨无霸,生意却是靠着零散的个体完成,正是他们之于“小微”经济的扶植,才得以使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马云激情四射的演讲,正如欧美企业家经常说:自己办企业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让世界变成更美好的地方,同样,马云也非常不爱钱,他创办阿里巴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一些普通人开张自己的店铺,事实也正是如此,曾几何时,超市、店铺连同小卖部在内,都需要不菲的资金,但淘宝的出现直接把“大型”的店铺肢解成为一家家小型的商铺,而随着“双十一”概念完全变现且大获成功,由阿里巴巴主导的“平民商铺”已经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除却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之外,淘宝上还能淘到厨师技能、代写论文、家政服务等等,在上世纪,这些都不得不依托于企业或者平台,而现在只要把自己的技能挂到网上,普通人就能开一个小型的服务公司,专业而且价格低廉。

如果说淘宝店铺说是个人经济有些牵强,那么,滴滴打车的出现则彻底将个人经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相信很多人都记得2014年滴滴和快的的烧钱大战,双方联手烧掉30亿元的补贴,看似是不理智的斗气营销,实则是一种创新性的宣传方式。

上世纪,企业在推广自己的品牌时,需要邀请大明星、树立大的广告牌,然后支付巨额的代言费,如果滴滴请范冰冰给自己代言,估计30亿元怕是不够她的代言费,但两家网约车别出心裁地把天价的代言费,肢解成为一份份小额的补贴,直接惠及普通消费者,老百姓得了好处会口口相传,媒体也因好奇之心而纷纷报道,营销效果要远胜“明星的呐喊”,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培养起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网约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司机和消费者又总是把“补贴”存到软件中,这些钱都可以让巨头们继续使用,如此模式又衍生出支付宝红包、微信扫码拉票等活动,让普通消费者代言,自己给自己代言,可以说,滴滴等网约车的出现完美诠释出了“小而美”的内涵,自此,司机们再不用寄生于“出租车公司”这个大平台,大家都有权利开自己的车,开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

另外,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也让普通人得以快速发声,我们可以在朋友圈里塑造个人品牌,或积极向上、或热爱运动、或痴迷读书等等,中国普通人第一次有了“个人品牌”的概念,而日益发达的社交App,也彻底肢解了硕大的实体办公室,毕竟,只要有一个微信群,老板就能随时随地找到员工,让他们完成一些该死的PPT报告。

巨头转身,大型企业如何优雅的死去?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科技工具被开发出来,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将会非常痛苦,毕竟,有些CEO依旧生活在古代,依旧希望通过设立办公室、开大会、培养嫡系,灌心灵鸡汤,让自己找到一种“皇上”的感觉,久而久之,机构臃肿不堪,办事效率低下,创意被压抑在人情关系网络中,得不到充分地释放。

毫无疑问,大型企业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或者说,随着新兴科技工具的兴起,更本质的工作、生活会被无限地挖掘出来,那些“人玩人、当皇上、人浮于事”的企业会迅速垮掉。再举一个例子,现在的外卖小哥基本上属于“散养”状态,他们不需要办公室,不用每天听领导安排工作,只要领一件美团或者饿了么的衣服,就能快乐地奔跑在“送外卖”的路上,他们一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个体消费,一头又连接着规模或大或小的门店,有些味道绝佳的外卖,可能仅仅出自于一个“家庭式”的小厨房,而传统的方便面巨头们,则不得不建设工厂,建立管理体系,需要分一二三级经销商,找明星代言等等,如此颇费周折的经营,所能提供的味道比之外卖小哥要逊色50倍,渐渐地,“小而美味”的外卖已经逐步击垮了方便面巨头,事实上,粗糙的调料包和干面条已经越来越填不满宅男、宅女的胃了。

笔者预测,巨型企业将会逐步消融于“小而美”的商业模式中,因信息透明、个性化需求增强,消费者越来越少于批量定制,自然地,也会降低之于“名牌”的盲目追求,而类似广告行业、职场政治学等本就不应该存在的东西,都将变为时代的“赘肉”而被彻底减掉,一些巨头企业现在要讨论的应该是:如何转型,或优雅地死去?

中国如何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就目前来看,这个目标是遥遥无期的,不是我看不起自己的祖国,我的忧患意识还是很强的,我深深地爱着脚下的土地。我说一点看法,首先,我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说失败太伤心),投入不少,但就是培养不出前沿科技人才,改来改去还是应试教育,没有触及根本,一直在圈内循环,冲不出禁锢。为什么中国很多人一出国门就成科技精英呢?看看我们国家当初搞“两弹一星”的顶尖专家大多是美国培养出来的。可惜没人去反思。再者,中国的制造业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是求湊合,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很多东西做的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差得多,假冒的东西更别说了,如此怎么得了呀?这不是小事,主要重视不够,打击不到位。其次,国有企业担当不够,要么行业垄断吃民众,要么亏损吃国家,毫无竞争意识,因为它们旱涝保收,无需操心,所以,它们不太注重科技创新。看看美国上市企业,科技型企业占绝对优势,都是私企(我们叫民营企业),我们知道的洛克西德.马丁、波音、通用、微软、苹果等都是顶尖企业,它们毫无例外是科技引领的现代化企业,它们创新能力极强,科技的日新月异带动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当然,我们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有的是智慧的源泉,就看怎么办了。结束语:不拘一格才能出人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