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斗机一旦被锁定,基本就逃不掉了?
因为战斗机的机动过载没有导弹大。
飞机对付锁定最好的办法就是隐身,这是五代机最大的优势。
战斗机的机动过载没有导弹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战斗机并不是光要考虑机动能力,还需要考虑挂载和探测搜索等能力,飞机的重量和气动构型也更加复杂,导弹则比较简单了,第一是小,第二是轻,也没有复杂的气动外形,不需要考虑强度和挂载,不需要起降机构,也不需要考虑其他指标,它可以做到短小灵活,甚至可以实现过肩发射、360°攻击等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飞机难以作出有效的机动动作去规避导弹,因为你能飞出来的机动,导弹都能做到更加敏捷,所以飞机必须在机动时继续采取其他手段去规避导弹。
采用多机编队飞行,可以较好的掩护友机不被锁定。
其次是因为战斗机里有人在驾驶。这造成了两个影响,第一个影响是即便飞机还有机动过载的余量,但是人已经承受不了了,人可以承受的机动过载很难超过4-6个G,但是导弹可以进行的机动可以承受10个G甚至是20G以上的机动过载,就算是飞机可以承受10个G的机动过载,人也受不了,所以飞机很难作出超过人的承受范围的机动动作。第二个影响是人的反应问题,人的反应绝对没有电子计算机和机械系统的反应那么敏捷和可靠,人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不出现头晕、反应慢、紧张就是好的,至于能快速、敏捷的作出当时最正确的机动动作,还是不要指望了,所以飞机对付导弹的锁定是很困难的,一般近距离的锁定就等于击落了。
飞机的机动性再强也不如导弹,所以尽量不要仅仅依靠机动去规避导弹,而是要依靠机动去争取锁定敌人的飞机。
最后啊,是因为导弹并不是采用击中才能爆炸的碰撞式引信,而是采用近炸引信,也就是说,导弹并不需要一定就能准确命中飞机,他只要能在可以杀伤飞机的半径内爆炸就可以,他可以发射到一个大略的方位就可以,这对于飞机而言是很难躲避的,因为你无法判断导弹的杀伤半径,也许等到你准备机动的时候,他就已经爆炸了,他的碎片就已经损伤了飞机了,所以飞机很难躲避。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为什么战斗机一旦被锁定,基本就逃不掉了?
战斗机一旦被火控雷达锁定,凭借现代导弹技术灵敏度的进步,基本上能够逃脱的概率非常低。即使现代战机拥有极强的机动性能,可以做到9个G的过载机动,但是空空导弹都能做到50G以上,相对而言,9个G的过载根本不算什么了。
打击作战飞机的导弹一般分三种制导模式,一种是红外制导的导弹,一般毁伤率都在90%以上。第二种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一般毁伤率都在80%以上。而第三种则是被动雷达制导的导弹,毁伤概率相对于前两者比较低,能达到70%左右。在这样的概率面前,几乎战机逃脱的概率非常低。AIM-9X红外导引头
一,红外制导导弹,我们以空空导弹为例。红外制导就是通过战机向外辐射红外光,被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捕获,并且一直追踪到目标为止。而战机最大的红外辐射区就是机尾的发动机尾喷口,所以现在空战很多时候都是要占据对方的尾部位置。AIM-9X的红外导引头
随着现代战机的红外抑制技术的发展,单纯的依靠最大红外辐射信号追踪战机,已经被战机携带的红外干扰诱饵所欺骗。空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进一步升级。已经拥有可以捕获战机红外轮廓,这样即使再多的红外干扰诱饵也几乎不起作用了。在近距离空战中,一旦被对方的锁定,基本也就没有什么逃脱的机会了,只能拼命的释放红外干扰诱饵了。释放红外诱饵的日本F-15战机
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这种导引头的导弹一般会装在中程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之上。主动雷达制导引头所以拥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依靠导弹自身携带的雷达系统搜索发现,跟踪,锁定目标,并发动最终的攻击。而目前这是中远程空空导弹的主流发展方向,比如我们的PL-15,美国的AIM-120这都是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空空导弹。AIM-120主动雷达空空导弹
由于战机被对方的火控雷达锁定,发射中程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就已经拥有了对手大致的方位。由于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随着导弹的逼近越来越大,主动雷达导引头锁定的概率越来越大,击落对手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主动雷达导引头。
三,被动雷达导引头(也叫半主动雷达导引头),这是利用战机携带的火控雷达,或者说是地面防空火控雷达为导弹指引目标的导弹。我们留按战机火控雷达说话,当战机发现并锁定对手战机时,发射被动雷达导弹。需要战机火控雷达的持续照射目标,直到导击中目标。F-16战机的雷达
在这个过程中,战机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动,需要在导弹飞行过程中为其修正目标导引信息。相比较前两者而言,弊端很大,最载机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处于逐渐被主要军事强国淘汰之中。被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空空导弹所取代。面对被动雷达导引头的空空导弹,战机脱逃的机会还能大一点。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对于现代作战飞机而言,毕竟其机动过载是有上限的,而作为导弹却完全不同,只有技术能达到,80个G的过载它也能做到。更加现代化的空空导弹已经让现代战机几乎很难逃脱,除非战机拥有超越“SR-71黑鸟”的速度,或者安装主动防卫系统,击毁来袭的导弹!
为什么战斗机一旦被锁定,基本就逃不掉了?
战机一旦被锁定,就逃不掉了?不一定。
真实的空战并不是打游戏,充满了技战术、心理因素,甚至运气的碰撞。
当年海湾战争时,有架传奇的伊拉克空军米格-25“狐蝠”,它与美军机群共同演绎了一场经典的锁定与攻击大戏。
伊军的“狐蝠”其实早已被锁定了,但它反倒如关羽诛文丑般,万军从中干掉了一架“大黄蜂”后全身而退。
驾驶这架MIG-25的是祖哈尔·达乌德(Zuhair Dawoud) 中尉,他当天躲在卡德西亚(Qadessiya)基地的飞机掩体中待命,接到命令后仅3分钟就升空,然后按照塔台指示,懵头懵脑地杀向“南方的一组机群”。
达乌德打开加力,爬到8000米高空,将飞机加速到1.4马赫,此时他的雷达还在预热。
美军当时的机群是海军组成的“大型打击编队”,主力是来自CV-60萨拉托加航母的VFA-81、VFA-83中队的10架FA-18“大黄蜂”。
对地攻击梯队是来自CV-67肯尼迪航母VA-75、VA-35的8架A-6E“入侵者”攻击机。
为了保险,美军还从VAQ-130“杀手”中队调来了3架强悍的EA-6B“徘徊者”电子战机。
此外,为了增加空战能力,还有4架VF-32中队的F-14A“雄猫”护航。
“大黄蜂们”组成了矛头,每架飞机相隔2-5英里,上下间隔1000英尺,形成了一堵“鹰墙”。
这是美国当年惯用的套路,通常情况下,谁进了这堵“鹰墙”谁就是死,可怜兮兮的伊军战机往往触碰到美军的雷达波就光速逃窜了。
达乌德中尉的米格-25PD是当时仅有的还在战斗的伊军战机,此前曾有两架米格-29曾试图袭击美军B-52,但被挫败了。
他不太清楚自己面对的是多大的一帮敌人,时间也容不得人多项。等米格25雷达堪堪预热完毕的时候,美军的机群已经抵达了卡德西亚基地112千米处,美军飞行员安德森的AA401号“大黄蜂”当时高度为7600米。
按照美军飞行员的回忆,他们当时已经得到了即时的雷达信息,能看到一架敌机从机场窜出。
后来美军飞行员在夜空中甚至能看到“米格25极长的橘黄色的尾焰”。
安德森的“大黄蜂”锁定了伊拉克的米格25,然后“狐蝠”察觉到了,企图以逆时针的方向绕过美机的锁定,双方就这么绕了几圈。
在美军飞行员眼里,这架“狐蝠”就像个大风筝,他始终保持在雷达锁定的边缘乱窜。
无语的是,美军当时发生了混乱。
几架EA-6B忙着进行电子干扰,连雷达都没开机的“狐蝠”似乎没什么好对付的。
巡曳的F-14“雄猫”缺乏机载电子识别 (EID) 能力,为了不与空军的F-15发生自相残杀,它们不被允许先于打击团清扫前方区域。
FA-18“大黄蜂”们的确在追敌,但这帮人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不敢拉开队形不说,还脑子缺筋地“等待呼号”,以彻底确保敌我识别起作用。
当时“大黄蜂”们已经确定了EID电子识别和VID视觉识别两项,然而伊军的“狐蝠”雷达预热太慢,始终无法被美军战机检索到敌对雷达信号,美军飞行员便僵硬地等待AWACS(空中预警及控制系统 Airborne Warning and Control System)反馈。
后来达乌德中尉在回忆中也证明了这件事:“当时我的雷达仍然在预热,当敌机用雷达锁定我时,为距离目标编队约90千米……”
就这样,“狐蝠”冲着美机群上空穿了过去,与“大黄蜂”对着绕了一下,然后喷着明亮的加力尾焰错了过去。
这次袭击让美军流出一身冷汗,安德森一刹那就失去了狐蝠踪影。
伊拉克飞行员对塔台报告了情况,然后塔台命令他继续返回战斗,于是他重新组织了一次截击飞行。
这时候狐蝠的雷达才刚刚预热完毕,他很快搜索并选择了一个38千米的目标,按下了R-40RD导弹的发射按钮。
伊拉克战机冲到29千米处时,右翼的导弹才射了出去,达乌德放弃理会那些滴滴乱叫的告警蜂鸣,用雷达死死照射着美机,朝着它直冲而去。
他攻击的目标是大黄蜂机群尾端斯科特·斯派彻海军少校的AA403号机。
斯派彻当时似乎没有觉得危险,他在03:49:43时断开了自动驾驶仪,微微提升了加力,把速度提到了1000kmh,还选择了一颗对地攻击的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准备攻击地面目标。
他却不知道,猪队友们此时已是满头大汗了。
美军的预警机在03:50时看到“两个目标重合”,然后RD-40导弹在AA403号的左侧机舱下爆开,飞机当场被炸得右旋50多度,侧向的力量甚至拉断了副油箱和挂架,将一个“哈姆”导弹甩飞。
美机们汗流浃背地看着这架大黄蜂像团燃烧的棉絮,静静地坠入无边的黑暗。
飞机最后摔到了卡德西亚以南约13千米处的荒漠里,斯派彻少校跳伞却依然殒命。流浪的贝都因牧民收敛了他的残骸,但直到21世纪美军才用筛沙子的方式找到了他的一点残骸。
在正常的空战情况下,由于导弹速度远超战机,所以战机躲无可躲,可只要战争是人在操控,永远会发生各种意外或惊喜。
为什么战斗机一旦被锁定,基本就逃不掉了?
可能在二月二七日击落印度空军米格-21战斗机的“霹雳-5”EⅡ型红外制导“格斗导弹”。
空-空导弹是现在空战的最主要武器!飞行速度、打击目标的精确性是过去“航炮”不能比拟的!现代空战中敌机只要是被导弹锁定就非常难以逃脱了,因为在导弹的射程内飞机的飞行速度远不如导弹的飞行速度!更主要的是现代空-空导弹的制导跟踪系统分成:红外制导(近距离“格斗弹”)和中段半自动、数据链制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离拦截弹)这两种制导方式都非常先进!比如:图片上的“红外引导头”,采用多点128×128红外光感材料基阵(锑化铟),红外线非常敏感!所谓“多点”设计就和“蜻蜓的复眼”一样,可以准确的发现/跟踪战机发出红外线光源,并且引导头可以安装在“万向支架”上可以随目标的飞行轨迹/角度的变化进行跟踪…直至将目标击落。
现代空-空导弹的制造工艺都很先进,让导弹自身的结构强度很高,这样才能做出大过载机动,否则在跟踪做复杂机动的战机时把自己撅断了!所谓过载简单的解释就是: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在突然变换飞行轨迹时自身所承受的重量,单位用G来表示,也就是自身结构强度可以承受几倍的自身重量。
现代的“格斗型”空-空导弹都能做50G的大过载机动动作,而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虽然有“抗荷服”,但是人最多可以承受9G的过载,超过这个数值飞行员身体就会承受不了,会马上失去各种知觉…。
所以,只要被导弹锁定了受飞行速度和大过载机动的影响,飞行员就算做出任何机动动作都不能和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大过载数值相比…所以是很难逃脱的!另外一种空战中打击敌人飞机的方式是“中等距离”进行拦截,所谓“中等距离”指的是在25~200公里之间的距离,现代战机都尽量利用技术优势,要将敌机在“格斗导弹”的最远飞机距离外将敌机击落,因为敌机进入到格斗导弹的距离双方进行“狗斗”,自己和敌人被击落的可能性都很大!美制AIM-120“中距离拦截弹”的制导部分,“中距弹”打击飞机先得由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并且将探测到敌机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链制导给飞行当中的导弹,直到导弹飞行的最后20公里时(不可逃逸距离),由导弹自身携带的雷达对目标照射自行跟踪(自末端制导)…直到击落目标,“中距离拦截弹”在飞行速度和机动过载能力上都大大战斗机,所以在“不可逃逸距离内”战斗机也很难“甩开”导弹。米格25战斗机曾经躲避过四枚来袭的“响尾蛇”格斗弹。
现代格斗弹和中距弹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很多次的改进,性能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水平,而现代有人战斗机就是因为机体设计的关系和载人的关系,飞行速度和抗负荷量都远不如导弹,在被锁定后被击落的概率是很大的。
当然,事情也没有绝对的,目前世界仍然有个别几型战斗机即便是被雷达锁定,甚至发射导弹后也没有被击落。
导弹或者其它防空系统与各种飞行器之间的“斗法”,从一战时期开始到现代已经近百年的历史了!两方在技术水平的支持下胜率此消彼长,但目前来看,导弹一方的胜率在50%左右,没有太高的胜率!而飞机一方目前除了自身的机动性能在提高之外,各种软硬方式反击导弹一方的努力也在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还在继续。
为什么战斗机一旦被锁定,基本就逃不掉了?
空战导弹自问世以来,对战斗机就一直处于弯道超车,得益于体积小、重量小,还有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空战导弹对战机的性能上已经处于碾压的优势,逼着世界各国对战斗机发展已经从机动性优先开始向隐身性优先转变,就是为了达到“尽量我能看见敌人,而敌人却看不见我”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四代隐身战机才大行其道成为主流。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成就了空战导弹的飞跃,10年前的空战导弹的红外引导头,到如今也许感觉就像小孩玩耍的玩具一样简单了,10年前也许还能用满屏的红外诱饵弹让导弹失去目标,10年后导弹红外引导头上已经具备了凝视功能,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电视视觉的方式来分辨飞机的外形与红外诱饵弹的区别,让飞机无处遁形,空战导弹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知道奔着空中红外源最强的信号点而去的时代了,这大大的提高了导弹的制导能力。
而得益于导弹尺寸优势、更强的飞行适应能力、还有更强大的推重比,以及更简单的构造,空战导弹的设计难度和性能都远远低于飞机的设计难度,直接的展现出来的效果就是空战导弹的速度、机动性成倍的提高,最新的空战导弹能够轻松的做出10个G以上负荷的机动动作,但战斗机限于飞行员的承受能力最大设计只能限制在9G。速度能突破3~6马赫的空战导弹一旦发射等待战机的结果就是一个噩梦,如今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域能够轻松达到50公里以上,因此在这个区域的战斗机99%的命运就是被击落,谁能先发现对手,谁能优先开火就占据着空中战场的绝对的优势。
局座也在多期节目中说过:现代空战,发现即意味着击落!因此各国对未来战机的发展都争先恐后的放在了尽量早发现敌人,于是各国战机雷达都向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展,并为机翼前缘配置L波段雷达;还有就是尽量晚的被敌人发现,于是四代隐身战机成为了主流,这都是给导弹逼出来的。
为什么战斗机一旦被锁定,基本就逃不掉了?
firecontoIradar/火控雷达、雷达扫描系统与火力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铺助系统综合为火炮、导弹提供目标、速度、方位……/防空导弹/空空导弹接受到火控雷达的目标信息后结合自身的电视、红外线“寻找”跟踪系统飞向目标……
(舰载火控雷达系统) (机载火控雷达系统)(雷达系统弹炮一体联合作战系统)(现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系统)(防空导弹Air.defense.missiIe)(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纳粹德国的“X-4”型)(空空导弹air-to-air.missiIe)(现代空空弹的开创者美国人的/AIM-9x响尾蛇空空导弹)(机载多种型号近、中远程空空导弹)(世界上第一种武装直升机专用/空空导弹中国的“TY-90”)(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
空战中、一旦被对方飞机或者地面火控雷达照射、空空导弹/防空导弹发射后、逃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空空弹/地空弹的飞行速度高达2~4马赫数、远高于现代作战飞机的速度。从导弹发射到击中目标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被火控雷达/导弹跟踪追迹的飞机驾驶员接收到预警系统报警后唯一的选择就是大过载机动摆脱、打干扰弹迷惑来袭导弹……(被火控雷达导弹跟踪飞机打干扰弹)
实在不行只能保命跳伞逃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