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字用在不同的词语或成语中,同字却不同音,也不同义。例如参差(cī)齐、乳臭(xiù)味干、含情脉脉(mòmò)、虚与委蛇(yí)等等。

这些读音往往和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读音相差悬殊,也很难让人记住,就像虚与委蛇中的蛇(yí),和生活中常用的蛇(shé)字读音,这中间就有着判若云泥之差别。

蛇(yí)和蛇(shé)貌似也把一个简单的字变得更加的复杂了,为什么蛇(shé)字放在虚与委蛇(yí)这个成语中,便要读(yí)音了呢?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

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虚与委蛇(yí)最早出自《庄子·应帝王》,意思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它是由一个什么故事引申而成的呢?据说在春秋时期郑国有个占卜识相十分灵验的巫师,名叫季咸,此人知道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夭,

预卜的年、月、旬、日都准确应验,仿佛是神人。由于季咸太过神乎,郑国的很多人见了他便躲,害怕让他看到一眼就算出了自己的死亡和凶祸。

郑国有个灵验的大巫师

这可都不是什么好事,知道了反而心中惴惴不安。可壶子的徒弟列子听说有此等高深的巫师存在,他却从内心折服。

回去便在师傅面前夸炫了一番,并在壶子面前直言,原先我以为师傅的道行最为高深,如今又有更为高深的巫术了。

壶子一听这话大为不爽,我教给你的东西还只讲了道的外在,还未讲道的实在,你用所学到的皮毛就跟世人相比较。

而且一心求取别人的

列子

信任,因而让人洞察底细而替你看相,这怎么行?壶子把列子批评了一顿之后,便让他把季咸叫过来,

表示要亲自会会他,让他给自己看看相,到时你就知道真相了。列子约了季咸来拜见壶子,一连见了四天。

第一天:季咸看了壶子的面相,大惊失色的对列子说:“呀!,你先生快要死了!我观察到了他临死前的怪异形色,神情像遇水的灰烬一样”。

季咸第一次给壶子看相

这番话把列子吓得惊魂失色,急哭了他,他伤心地把这些话告诉了师傅壶子,壶子有条不紊地将原因告诉了列子,

“我刚才就是故意将那样寂然不动的心境显露给他看,他恐怕只能看到我闭塞的生机”。如果不信明天再试试。

第二天:列子又按照壶子的吩咐,约季咸巫师来看相,这次季咸一看壶子的面相大有改观,回去时他对列子说:

列子第二次带季咸给壶子看相

“幸好你的先生遇上了我,征兆减轻了,有救了,我已经观察到他闭塞的生机中神气微罢的情况”。

列子回到屋中,又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又向列子亮了剑,他说:“刚才我故意将天与地那样相应的心态显露给他看,

名声和实利等一切杂念都排除在外,而生机从脚跟发至全身。这样恐怕就是他看到的我的一线生机”。现在你明白了吧,若不信,明天再叫他来一试。

季咸第三次给壶子看相摸不着头脑

第三天:列子叫来了季咸巫师,一看面相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今天他看到的面相答案是:“壶子的心迹不定,神情恍惚,今天他的这种面相我看不了,要等他心迹稳定后才能再看”。

列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这又是我故意的,刚才我把阴阳二气均衡而又和谐的心态显露给他看。这样恐怕就是他看到我内气持平的生机”,明天你可以再试着叫他来看看。

第四天:列子果然又叫来了季咸,季咸一进门还未站定,就不能自持地跑了,列子也没有追上,让他跑掉了。

第四次季咸直接被壶子吓跑

季咸逃跑的行为让列子十分的疑惑,从来都是巫师吓人,这次巫师竟然被壶子吓跑了,之后壶子又跟他解释道:

“起先我显露给他看的始终未脱离我的本源。我跟他随意应付,他弄不清楚我,于是我使自己变得顺从,所以他逃跑了”。

从这一个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壶子的超凡智慧,他从学生那得知有巫师这号人物存在,就知道是在装神弄鬼,戏弄世人。

壶子给列子传授道理

季咸巫师以自己极有限的所知来揣度万物,是自信过了头,于是壶子通过此次对巫师的虚与委蛇将他的心理防线攻破,把季咸吓得落荒而逃,也不敢再来欺骗世人。

这就是藏在成语虚与委蛇背后的故事,也是这个成语的根源和出处。了解了这个成语典故和意思之后,我们再研究它的读音,虚与委蛇(yí)中的蛇为什么不读(shé)而读(yí)呢?

一、“蛇”字是多拼字

为了搞清楚这个字的读音,我特意去查阅了新华字典,在字典中蛇有两个读音,一个是(shé)音,另一个是(yí)音。

中国多音字

当这个字念作蛇(shé)时,表示的是一种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吃青蛙等小动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

那读作蛇(yí)时,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在字典上并没有详解,只写了个见1412页【委蛇】。

我们把目光再移到字典中的1412页,找到委蛇(yí)这个词组,委蛇(yí)它有七种基本释义:

汉字多音多义的演变

1、绵延屈曲的样子。

2、曲折行进的样子。

3、迂远的样子。

4、雍容自得的样子。

5、随顺、顺应的样子。

6、古代传说中的蛇。

7、草名。

一字多义

从这个字典上的解释来看,蛇字就是一个多拼字,读蛇(shé)作名词用,读蛇(yí)时,不能单独使用,与委组成固定搭配,蛇(yí)才有其意义。

从而我们也可以根据虚与委蛇(yí)背后的故事可得知,委蛇(yí)在这个成语中就是随机应变,顺着对方的思路来对付对方。

之后根据这个典故又引申出了敷衍了事,随便应对的新含义。因此在读音上也由蛇(shé)的本音引申出了(yí)的读音,是为了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意思。

一字多音

二、“委”与“蛇”组成一个联绵词读(yí)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例如窈窕、玲珑、委蛇等组成的词语都是联绵词。

像蛇在委蛇这个词语中,不读(shé)也不指爬行动物,因为联绵词是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组成词的两个字只表音,而不表义,

往往一个联绵词也有多种写法,比如委蛇还可以写作委它、逶迤、逶蛇、威夷等词形,在读音全部读作wēiyí,含义也都是绵延曲折的样子。

联绵词

当然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个名字意动的用法,也就是把名词动用。这会从一个字的本义上引申出新的解读,

有了新的释义,根据其意思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也就引申出了相对应的读音。

三、蛇(yí)是古音的延续

蛇在古代就是一个多音字,宋朝最著名的发音字典《广韵》就有记载:

古典记载

当蛇这个字表示那种爬行动物的时候,就读原音,当蛇表示曲折通过时,读音戈支切,同“移”。

也就是说在特定意境下有特殊的读音,不仅在古代汉字中很常见,现代也是屡见不鲜。例如“乐”字,表示快乐的时候读lè,

表示音乐的时候读yuè,表示喜好欣赏之意时读yào,用于地名时又读lào了。

汉字读音考研

"委蛇"有很多的例子,《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二十八字之间,委蛇曲折,含不尽之意。”

清唐甄 《潜书·匪更》:“委蛇合度,是谓从旧”。在这里说的都是绵延屈曲的样子,就读wēiyí。在明朝的《雅虐》笑话集中,还记载了宋朝欧阳修外甥关于蛇(yí)字读音的一个笑话:

欧阳修有个朋友叫刘原父,两个人经常斗嘴调侃。刘原父晚年娶妻,欧阳修就调侃他老牛耕不了地,刘原父就找机会反击欧阳修。

欧阳修被调侃

刘原父带欧阳修的外甥读书,读到《毛诗》里“委蛇委蛇”这句时,告诉他这个“蛇”字读(yí)。第二天这位小朋友在路上看人耍蛇,很晚才到家,大家就问他怎么回来这么晚。

小朋友说:“我刚在路上看见有人弄小姨,先弄了大姨,又弄了小姨,所以回来得晚。”一群人哈哈大笑。

这位小朋友的大姨和小姨都是欧阳修的妻子,欧阳修先娶姐姐为妻,后来姐姐病故,又娶了妹妹为妻。

刘原父玩段子的高手

刘原父为了报欧阳修的一次调侃之仇,他居然利用蛇字的读音就有力地回击了欧阳修的调侃,欧阳修只能甘拜下风吧!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小污,但是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在古代“蛇”在"委蛇"中就是读yí音,所以还用得着奇怪吗?蛇读yí音,也是古音的延续。

写在最后

汉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具魅力的语言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字的意境中,还体现在了字的读音上。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同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场景词语中,就会有其玄妙的变化,一字多音多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很常见。

也难怪老外一学起我们中国的多音字,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来,这也怪不得人家,我们中国文字的深邃并不在于只了解到一个字的表面。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需要下点功夫才能摸索清楚的。好了!旁话说了很多,最后言归正传。还是要回到“虚与委蛇”这个成语上来。

这个成语中的蛇为什么要读(yí),我们已经解释清楚了,但这个成语的意思还需要再强调一遍,这个成语教给我们的是一个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或是在职场中,面对季咸那样的人,我们就可以学习壶子老师的手段,用应付顺从的方法去打心理战,这也叫做“虚与委蛇”。

但是把“虚与委蛇”放在今天,它的引申意思已经赋予了他更多的贬义色彩,指对人假意殷勤,敷衍应付。

对于季咸那样的人,同意适用,但是对于以诚相待的人,我们就不能虚与委蛇了,应该返还一份真诚,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做人不能虚与委蛇,而是要从心出发,当然季咸那类人依然除外。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虚与委蛇”是我国2000多年前产生的著名且经典的千古成语,读音xū yǔ wēi yí,出自《庄子·应帝王》,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

那么,成语中的“蛇”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 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虚与委蛇”这个有趣的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个学生叫列子,跟他的老师壶子一同学习老庄之道。后来,列子遇到一个叫季咸的神巫,据说他能掐会算,能知人生死存亡、祸福寿夭,很是神秘莫测,人们都很害怕见到他,听说他来了,都吓得四散逃开。

这令列子很佩服,认为他法术高明、神通广大。列子就把季咸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壶子。

但壶子不信鬼神之说,也不信季咸那一套,就对列子说:“请他来见我,让他看看我能活多久。”列子就带季咸来看壶子,季咸看完后出来对列子说:“不好,你的老师命不久矣,最多能活10天。”

列子听后,很是悲痛,就哭着对老师说了季咸的原话。壶子听了却不以为然,笑着对列子说:“明日继续请他来看我。”

列子又遵师嘱请来季咸,季咸看完后却说:“今天你老师的气色还不错,10天内不会死,可再活1个月。”

列子同样向老师汇报了季咸的话,壶子听后神色淡定,说:“以后每天都请他来看我1次。”就这样季咸一连看了壶子4天后,竟吓得逃跑了,不敢再来看壶子了。

列子很奇怪,他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神巫能把别人吓跑,而你却能把神巫吓跑?”

壶子笑笑说:“这没什么,他只是有一点点能耐,就装作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普通人自然相信他,从而害怕他。而我对他那套装模作样早已看透,从而顺从他所谓的法术假意去应付他,敷衍他,用虚与委蛇的态度对付他,使他看不透我。他越来看我,我越装作一次次不同,后来他看出我在试弄他,就不敢张狂了,因此他越看我就越害怕,到最后便没什么法子了,就只好逃跑了。”

从以上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壶子的高超智慧,他听学生一番言语之后就能判断出巫师在装神弄鬼、戏弄世人。

于是壶子通过几次与巫师虚与委蛇,终将对方的心理防线攻破,并让对方吓得落荒而逃,不敢再来骗人。可见智慧的力量有多强大。

《庄子.应帝王》中原话,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这就是壶子评价季咸“总是以自己极有限的所知来揣度万物,而我不得不对他敷衍应对。”

而列子呢?常言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传说列子经过此事后,一下就顿悟了,知道自己对老师的智慧啥也没学到,就回家给妻子老老实实做了3年饭。此后对待任何有生命之物,都像待人一样恭敬,对任何事物都不敢妄称了解,只虚心求教,他像泥土一样任行自然,最终得道。

以上是千古成语“虚与委蛇”的来源~~

我们了解了成语故事,对学习古成语也就易如反掌了。那么“虚与委蛇”究竟什么意思?其中的“蛇”为何不能读作she而读yi呢?

其实,蛇在古代就是一个常见的多音字,是一字多音

这里有一个典籍出处,在宋朝著名的发音字典《广韵》里记载过,当蛇表示那种爬行动物时,就读原音she;而当蛇表示“曲折通过”之意时,读音为“移”

显然“虚与委蛇”中的“蛇”指的是后者,读作yi,这与爬行动物的蛇关系甚少,自然也就不能读作原音she了。

那么,成语“虚与委蛇”又该怎么理解呢?

在“虚与委蛇”成语中,其实有两组通假词,我们只要了解了通假词,对学习古代成语,就很有帮助了。

虚,指虚无、虚假、不真实的意思;与,通予,是给予的意思。“委蛇”也是通假,通现代的“逶迤”,逶迤是我们很常见、熟悉的词语,意思是蜿蜒曲折、起起伏伏

看到“逶迤”一词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伟人著名的七律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逶迤”,就是指五岭山这座山的形态蜿蜒曲折、绵延不绝,其意思同“虚与委蛇”中的“委蛇”并无二致。

从典故中我们可看出,“虚与委蛇”原意是指随机应变,顺着对方的思路去应付对方。在古代,这是一种聪明智慧,也是一个褒义词。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遗憾的是,后来这个成语引申出了新的含义,那就是敷衍、应付了事,词性也就发生了改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周瑜对蒋干的虚与委蛇)

但不管怎样,“虚与委蛇”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那些不真心实意、虚情假意的人,我们的态度可以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而虚与委蛇,也就是敷衍应付对方。

钰姐认为认为,这倒不一定是对他人的不真诚、不坦诚,而是一种智慧且明智的做法。

在历史上并不乏虚与委蛇的智慧案例。赤壁之战前夕,蒋干过江东劝周瑜投降曹操,结果周瑜虚与委蛇令蒋干反中他借刀杀人之计;隋末李渊父子虚与委蛇,成功取得江山等。

在生活中,我们对待家人,其实也不必过于较真以激化矛盾,可以适当虚与委蛇,这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在职场中,面对上司的诘难,我们不能针锋相对,这时可虚与委蛇。

在为人处世方面,必要应酬我们推脱不了时,需虚与委蛇、假意应付。在战争中,如果我们处于劣势时,也可对敌人虚与委蛇,以麻痹大意对方,然后再伺机反扑……

………………

总之,钰姐认为,虚与委蛇是一种智慧,一种战略战术,一种力量的博弈,我们不可小觑,这也是我们对老祖宗智慧结晶的传承

因此“虚与委蛇”大意就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其近义词有“敷衍了事、虚情假意”等,反义词有“心口如一、真心实意”等, 如此我们对此成语就有了直观的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千古成语就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如古人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态度、人性的善恶等

因此,学习中华文化,领悟中华文化的底蕴内涵与魅力,你我都在路上。

以上是我对千古经典成语“虚与委蛇”的理解,仅为一家之言,作抛砖引玉之用,敬请指导,谢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虚与委蛇”是成语,出自《庄子·应帝王》篇中。这个成语中的“蛇”字,读音yi。但是,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成语“虚与委蛇”中的“委蛇”是不能拆开理解的,“委蛇”就是一个词,与“虚与”结合为成语。它所表达的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蛇,而不是生活在大自然中距今1.3亿年的蛇。

“委蛇”长的样子大体是人头蛇身,并且还长着两个头。它的身子颜色为紫色,而头部是红色。它的长度与车辕差不多。传说“委蛇”对雷声特别讨厌,每当打雷时,它都会呆立在那儿一动不动。

“委蛇”的意思就是蜿蜒曲折,跑起来拐来拐去,起伏逶迤。后来,人们解释为随便应顺,产生了《庄子·应帝王》中的“虚与委蛇”成语,这个成语所指的意思,就是对人虚情假意而敷衍的应酬。

“虚与委蛇”中的虚,是空,虚无,不真实而虚伪,而“与”是给予,参与。“虚与委蛇”是讲了一个对人虚情假意而敷衍应酬的典故。

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壶子和一个巫师斗法。说是这个巫师很厉害,神神秘秘会相面,巫师扮演着似神似鬼的样子,吓得人们就怕见到他,只要一听说他来了,立刻四处逃散。

壶子听说后,不相信,认为这个巫师是虚伪的故弄虚玄。为了百姓安宁生活,壶子决定与这个巫师面对面较量。接着壶子指使他的学生列子,去把巫师找来,并对列子说,我要让他看看,我还能活多少天?

壶子斗巫师

这个巫师见过壶子后,对列子说,你老师只有10天的活头了。列子听后心里很难过,哭着对老师壶子说了。壶子却笑了笑,对列子说,明天,你再请巫师来看看我。列子遵照老师的叮嘱,第二天巫师又来了,看后对列子说,你老师运气不错,我可给你老师续命了。壶子听了列子的汇报,指令学生列子继续请巫师来看我。就这样不断地请巫师来给壶子看相,结果,吓得巫师不来了。学生列子很奇怪,问老师壶子,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巫师能把别人吓跑,而您却把巫师吓跑了呢?壶子笑了笑,回应,没啥。壶子告诉学生列子,巫师全凭着自己那点儿知识来揣测着面相,而我呢,与他“虚与委蛇”,对他的虚情假意,用敷衍应付的态度,使他看不懂我,因此,他朝着我害怕了,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狂妄了。这就是“虚与委蛇”的典故。

“虚与委蛇”本来是随机应变,顺着对方的思路来对付对方。可是这个典故,引申出了敷衍了事,随便应对的新的含义。这个成语的关键字是“蛇”这条蛇是“委蛇”,而不是大自然中的蛇,是神话传说中的蛇。这样去解释,具有特定的新的含义。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解读“虚与委蛇”中的“蛇”字,为什么发音不读she,而读yi了。这里的最大区别就是真实与传说,蛇是大自然活生生的动物,而蛇yi却是神话传说中的,人头蛇身的怪兽。为了区别这两个意思,因此,才有了“蛇”不读she而读yi的“虚与委蛇”的成语

“虚与委蛇”中蛇(yi)的读音,是由蛇(she)读音和本义引申而来的。同时,提示读者,“蛇”字是个多音字,蛇(she)是它的本音本义,指的就是大自然中,爬行纲动物演化史上最迟出现的一个类群。而蛇(yi)是蛇(she)的引申读音读意。显然,蛇字是多音字,多层意思

今天,我们重新解读“虚与委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个成语是在告诫人们,在社会上面对那些虚情假意的人,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对于他们的表现,能敷衍了事最好,目的不去招惹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为妙

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虚与委蛇”,语出《庄子.应帝王》。含义大多明白,不再赘述。

“虚与委蛇”的“蛇”,读“yí”——

简单地说,先秦的时候,就读这个音了。

复杂地说,“蛇”还读“ch픓y锓tuó”;大约隋唐以后,读“shé”。

《诗.小雅.斯干》云:“维熊维罴,维虺(huǐ)维蛇。”

汉代研究先秦古音,即以《诗经》为据。《斯干》诗里,“罴”“蛇”同韵无疑。

(甲骨文“蛇”字,同“它”)

《广韵》曰:“蛇,戈支切,音移。”

《韵补》:“龙蛇之蛇,亦读为移。”

其实,《诗经》里,已经有了“委蛇”这个词,“蛇”读为“移”。

《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笺》:“委蛇,委屈自得之貌。”

“委屈自得之貌”,古人亦解为“雍容自得貌”。或写为“逶迤”“委移”“威夷”“委佗”“逶迟”“威迟”等等。

(甲骨文“蛇(它)到金文、小篆等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发音,从发音部位到发音方法,与现代有很大不同。

比如,《广韵》说“蛇,戈支切,音移”,用现代汉语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以“戈”的声母“g”与“支”的韵母“i”相拼,无论如何拼不出“移”的读音。

这就是,汉语起源的久远性,加之中国 “广土巨族”的特点,使汉字虽然是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的同源文字,但其在字的读音上,也形成了丰富性、变动性和差异性。

(小篆中的“蛇”,是“它”的异体字)

前面说到的“蛇,戈支切”,以古汉语来“反切”,亦可读作“chi”和“ye”。

《春秋传》:“盟于殴蛇。”“殴蛇”,地名。《公羊传》作“殴虵”,音“驰”。

《集韵》:“蛇,陈知切,音驰”。

《字汇补》:“蛇,以遮切,音耶。”

“蛇”,原来音“移”,很可能因为“广土巨族”的原因,不同地域的“方言”有发音上的细微差别,天长日久,就区分出“移”“驰”“耶”不同读音了。

比如,“移”和“侈”,原来的读音一定是相同的,后来才变得似乎差别很大。

再比如,前面说到“委蛇”古时候也写作“逶迟”“威迟”,可知“蛇”与“迟”原来的读音是相同或接近的,也是后来“拉开了距离”。

为什么“蛇”还读为“tuó”呢?

因为,“蛇”字,最初写为“它”。

甲骨文中有“蛇”字,就是一条虫子的象形——也即后来的“它”字。

《说文.虫部》,收字153个,没有“蛇”字。

而《它部》中说:“它,虫也。从虫而长。”或许即是俗称“长虫”的由来。

但是,许慎在“它”字目下,又收入了小篆的“蛇”字——虫旁加它,说,“它或从虫”。他认为,“蛇”是“它”的另一种写法。

所谓“另一种写法”,即“异体字”。“虵”,就是“蛇”的异体字。也可知,“驰”“池”“弛”等,皆因“也”这个“声旁”而确定读音,又可证明古音“yí”与“ch픓yé”相同或接近。

许慎说:“上古艸凥(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这是说,上古的时候,人们居于草地,最怕草中的蛇,所以人们相见,要问候“没被蛇咬吧”,这与“别来无恙”的道理一样。

段玉裁说,这是“它”的引申义,引申之后,读音也随之变化,于是有了“tuó”的读音,后来又有了“他”这个“它”的“俗字”。

至于“他”指人、“它”指物,又是过了许久许久之后的事了。

张衡的《西京赋》里,“感河冯,怀湘娥,惊魍魉,惮蛟蛇。”陆机的《答贾谧诗》:“我求明德,济同以和。鲁公戾止,衮服委蛇。”

《韵会》云:“蛇,本作它。汤河切。” 上述两个“蛇”,皆读为“tuó”。

“坨”“沱”“陀”“驼”之读为“tuó”,亦为引申义造成音变的结果。

《唐韵》:“蛇,食遮切。”

唐代,“蛇”,才读“shé”。这是与“tuó”这个读音不无关系的。

《集韵》《韵会》并注宋代“蛇”,读“时遮切”。

《康熙字典》注:蛇“今俗作食遮切。”

“蛇”字的读音变化,大致就是这样。

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假意殷勤,敷衍应付时,常用一个成语“虚与委蛇”。但很多人将成语中“蛇(yi)”读成“蛇(she)”。那么这蛇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呢?

“虚与委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翻译:我让他看到的只是玄虚幻的表象,并且随时和他应付,使他搞不清楚彼此,这就让他感觉自己变得颓靡低顺,就好比水滴那样,随波逐流,所以,最后他只有逃跑了。

在这里,“委蛇”中的“蛇”字是不读shé的,是读yí。

其实“蛇”有两个音,shé和yí。但只有“委蛇”中的蛇读作yí,其他都读she。这是怎么来的呢?

“委蛇”的蛇读yi而不读shé,是因为它的意思说的是绵延曲折的样子,这与蛇这个动物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有专家认为“委蛇”只是一个联绵词,它只记音而不表义。

屈原的《离骚》中:“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宋代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中:“二十八字之间,委蛇曲折,含不尽之意。”

清代朱凤起《辞通》中也有解释:“委蛇”也可作“逶迤”、“威迤”、“威夷”、“委隋”。

同时也有关专家考证说,蛇字之所以发yi的音,是从蛇字的上古音传下来的。宋代字典《广 韵》介绍说,如果“蛇”字 用来表示爬行动物时,读原音shé,如果“蛇”来表示“曲 折 通 过”的意思时,就读“弋支切”,读音同“移”字。

在这儿,可能有些人看的不太懂了,我简单说一下,“弋支切”是中国古代字的“拼音字母”,字典上常用,是为生字“切”音的,古时这叫切音法。

切音,又叫反切,就是给汉字的注音方法,是用二个字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加上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就拼成了一个字的读音,一般称切。

比如“冬”字,它的注音就是:都宗切,或都宗反。就是用“都”字的声母d加上“宗”字的韵母ong和声调,拼出dong,这就是“冬”字的读音。

所以,蛇(yi),它的注音为:弋支切,就是用弋的声母y,加上支的韵母i和它的声调,就是蛇(yi)的读音。

除了蛇(yi)有可能是古音传下来的外,也有人认为是古音通转。

明代《字汇补》中就有这样的解释:“委蛇”之“蛇”古音为“以遮切,音耶”。而“也(yě)”——“耶(yē)”——“移(yí)”,就是说蛇字最早也念yě,后来读着读着就续成yē,最后和yí相通了。

这也是有可能的,中国有许多汉字的读音,从上古音到今天,发音可以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字的读音今天已和它的上古音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虚与委蛇”的“蛇(yi)”,它的读音也可能就是上古音,之所以没有改变,有可能就是因为它和委字联在一起,所以,它的读音没有改变,依旧读yi。也就是说它在和委字的组词中,继续保留了它古音的读法。

但在大多数字和蛇字组的词中,蛇的读音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变成了今天的蛇shé的读音。

“虚而委蛇”的故事:

传说郑国有一个叫季咸的神巫,这个人本事大,据说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死生存和祸福。

列子对此很相信,就赶紧告诉了壶子,壶子于是说:“你就请他来见见我。”

次日,列子就请来了季咸神巫,季咸看了眼壶子,就出来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活不了几天了。”列子一听,大哭着进屋告诉了壶子,壶子说: “那是我装的”。

后来,季咸神巫就隔一天来看壶子一次。可季咸说壶子的情况也是一次一次不一样。当他最后一次着到壶子,还没站稳扭头就走,快的连列子也没追到。

壶子笑着对列子说:“我其实就是看透了他的所谓法术,就是在敷衍他,逗他玩呢。我就是想看看这个人倒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几次不同的表现,就让他我是在戏弄他呢,因此,他也就不好意思了,最后干脆逃走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壶子是列子的老师,列子是跟着他学习老庄之道的。一次列子遇到郑国的神巫季咸,就介绍给老师壶子了。

这样,壶子和季咸就开始在一起斗法争高低,壶子就跟季咸虚与委蛇,这让季咸捉摸不透,最后只能败下阵来,落荒而逃。

列子通过这件事,就更加努力学习老庄之道,最终修炼到一种忘我的境地。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虚与委蛇

蛇:多音字~she、yi皆读二声。

蛇she~爬行动物,体长有鳞,无四肢,种类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

蛇yi~委蛇~抛弃、舍弃、委弃之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