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前八十回里刚提到探春亲事就没了下文,根据判词,她最终应是远嫁异乡想,那么探春为什么会远嫁?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中国的和亲历史悠久,在历代的统治者中,都会用和亲的方式来换取一些政治资本,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各种利益,而作为公主和郡主的肩上就担负了和亲的使命。在《红楼梦》中,探春就是因为和亲而远嫁,成为了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她本不是公主,也不是郡主,这和亲的重任为何会落在她的肩膀上呢?第一,因为南安郡王战死沙场,打了败仗

朝廷与海外的藩邦打了一场仗,朝廷这边派出的总指挥军是南安郡王,南安郡王不只没打赢这场战役,还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这场战役主战军被敌军打死,朝廷面临着的就是一场败仗,为了尽量避免损失,只好无奈的选择了和亲之路。

南安郡王打了败仗,他捅的这个娄子当然还得靠他来修补,和亲那就只能是他南安郡王的女儿,他的女儿虽不是公主,但也是郡主,又是南安郡王打了败仗,去和亲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可南安太妃又怎么舍得自己的女儿去趟这浑水,所以荣国府的府姑娘们就成为了南安太妃挑选的对象,而探春就是那个被她挑中的人。

第二,被形势所逼,探春和荣国府皆身不由己

探春想远嫁海外吗?贾府又同意探春远嫁吗?当然是不想的,只是身不由己。试想一下南安太妃自己的女儿不嫁,而要把探春认作义女,代为和亲,这是为什么?这可以从侧面证明,这趟和亲远嫁是风险重重的,如果是好事情当然是轮不到探春了,只是此时的荣国府又能拒绝南安太妃吗?

当然是不能拒绝的,这是国家大事,虽然是由南安太妃出面,这上面也一定有皇帝的授意。而此时的荣国府也非往日的辉煌盛景了,从贾母的叹息声中,仿佛预知了这个家族的未来。

朝廷或许已经把对荣国府的清理布上了日程,如果此时探春能够远嫁和亲,或许能给这个家族带来一定的转机,能够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我朝廷自然要看这一情面。拘于这样的形势下,探春和荣国府只能无奈的接受和亲远嫁。

第三,探春聪慧过人,让南安太妃一眼相中

南安太妃为什么没有挑中其他的姐妹,在这众多的姐妹中,偏偏挑中了探春呢?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虽是庶出女儿,但从小跟在王夫人身边长大,探春的能干南安太妃可能早就有所耳闻。

所以她到贾府时,就直接点名要见探春,见到探春的模样,就更加肯定了南安太妃要认作义女代为远嫁的心,可见探春不只有才能,而且人也长得漂亮,是集才华和美貌一身的女子。也正是因为南安太妃的相中,才有之后探春的远嫁。

其实从作者给探春的判词中,对于探春的远嫁早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就给出了答案:“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远嫁的结局是确定的,至于是因为什么原因,那就是南安郡王打了败仗,代替郡主远嫁和亲,由于自己家族的衰落,也没有拒绝的资本,只能顺从,或许皇帝还会念及三分情义,网开一面,当然贾府的落败也不是探春远嫁所能拯救的,对探春和亲的命运也亦无力反抗!

我是彩虹之南R ,感谢您的阅读!

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探春远嫁,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为在探春的判词与画图中早有蛛迹可循,但她为何远嫁,文中却模糊的很,读者们也只能靠猜测来窥探一二。

首先,远嫁的为什么是探春而不是迎春,惜春?因为在北静王妃与安南太妃去向贾母拜寿时,贾母把宝钗,宝琴,湘云,黛玉引见给她,探春做陪,安南太妃一见探春,便生欢喜,拉着她打量了一番,认了干女儿,事后我们不知是不是请了郡主,县主之类的称号,但我们却知道她算是半个皇家人了,皇家女儿的作用是什么?史上早有定论:和亲,拉笼外邦。过去,这样的事皇家是没少做过的。探春自从便走向了远嫁的不归路。为什么迎春与惜春没有出现?想是迎春怯懦,惜春幼弱。后来迎春早嫁,惜春是嫡女,不大舍得,因为国内联姻很讲究出身高低。探春是庶女,出身低微。同样情况,探春的利用价值要低惜春不少呢。

谁是迫使探春远嫁的幕后推手?有人说是贾母,是她把探春推向安南太妃面前的。仔细想想,却又有疑问,如果贾政不同意,王夫人不同意,贾母可能做得了主?想一想迎春的婚事,贾母可是不曾插手的,倒是贾政,还劝了贾赦两回。可见,探春远嫁,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贾政和王夫人。

贾政为什么会舍得让贾探春远嫁?封建社会大户人家的女儿大多是为了政治或经济利益而做联姻工具的。和亲远嫁,则是骨肉分割,亲情抛舍的。看探春判词可猜得几分: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生于末世运偏消”一句说明贾探春生活于贾府的衰败之际,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终将大厦将倾。运气已是由盛转衰了。估计此时,贾元春已死,贾家获罪于朝延,贾政为了扭转家族命运,又适逢安南郡王战死兵败,朝庭又有了欲借女人而求得和平的想法,他正投其所好,把精明志高的探春推上了和亲的路程。

可惜,探春远嫁并不能阻止贾家衰败的步伐,终是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红楼梦》里的贾探春,出生在荣国府这个豪门公府。

探春出生的时候,荣国府早已经没有了勃勃的生机,变成了一个腐朽的大家族。

这个大家族衰败是迟早的事情,一切外因都只是催化剂。

荣国府表面上诗礼传家,可这个优良传统其实并没有继承下去。

以贾赦为代表的荣国府男人,是纨绔子弟;

以邢夫人、王夫人为代表的荣国府女人,是自私冷酷、争权夺利的典型。

这些人甚至没有基本的文化素养,自己尚不能修身,自然也无法做到培养下一代,形成良好的家风。

探春,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她的婚姻大事,主要由贾政、王夫人做主。

王夫人是一个冷酷,且愚蠢、自私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她甚至可以将亲生女儿送进宫;

从她的女儿入宫起,到封贵妃之前,十几年的时间里,王夫人居然可以做到同女儿没有任何联系。

王夫人这个人的冷酷,可想而知。

王夫人为了权利,可以做到丝毫不在乎亲生女儿的幸福。那么探春这个庶女的幸福,对于王夫人来说,更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一.和亲郡主

探春是贾府三春中,最优秀的那朵玫瑰花。

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判断: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

探春说王夫人对她好,那都是场面话。探春非常明白,在荣国府,没有一个人会真正地关心她。

她只能拼命在各个方面武装自己,把自己培养得出类拔萃。

只有这样,才能让贾母看中她;

才有可能为自己赢得好的前程,而女子的前程,在古代就是婚姻。

探春的努力,其实很有效果。

南安太妃和北静王妃,是到访荣国府的贵妇中,地位最高的二人。

贾探春有机会拜见这二位王妃,这是荣国府姑娘中的唯一。

那时的探春,已经成功地在真正的贵妇面前,展示了她的风采。

如果荣国府不出意外,探春将有机会,留在真正的贵族圈中。

可作者对《红楼梦》的设定是,荣国府会衰败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那一天。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荣国府所有人,会用尽方法去避免。

秦可卿激流勇退的高见,绝不会为贾府这些被声色所迷之人接受。

贾元春被封妃,已经让荣国府,重新回到了烈火烹油时光。

暂缓了贾府的衰败。

有了这个先例,探春的婚事,必然也会被荣国府之人利用至极。

《红楼梦》的对话中往往一语成谶,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李纨有过这样的话语:

我们家已有了一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

王妃与王妃也不一样,探春属于藩属国的王妃。

探春,是如何成为藩属国王妃的呢?

二.藩属国王妃

公主琵琶幽怨多,任何一个女子,都不愿意走上和亲的道路。

在我国的历史上,和亲公主大多数是宗氏女,有的朝代则直接就是宫女。

比如,大名鼎鼎的王昭君。

皇帝一般,不会用真正的公主去和亲的。

87版电视剧《红楼梦》,给过探春一个经典的结局。

南安郡王战败,议和,探春以南安太妃干女儿的名义,作为和亲郡主去和亲。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剪辑的问题,导致这个故事有瑕疵。

和亲是国事,这样的大事无法绕开一个人,那就是皇帝。

小说《红楼梦》中对所有宫闱之事的描写,用的全是暗笔。

虽然读者可以从文字中读出宫廷的暗涌,但表面上,作者对皇帝全是歌功颂德。

作者直接描写战败、和亲,这种可能性极低。

作者会为皇帝歌功颂德,说皇帝要怀柔天下,安抚四方,所以才会派出一个和亲郡主。

一帆风雨路三千

成为和亲郡主绝不是什么美差,自然会令世家大族,唯恐避之不及。

当时的荣国府是什么状态?

贾府之人,早就被卷入了皇权的斗争中,不能自拔。

不想成为皇帝的眼中钉,贾府之人,就必须为皇帝立功劳。

当时荣国府的男人要么是纨绔;要么就是贾宝玉之流的风花雪月之辈,早就丧失了祖辈驰骋沙场的骁勇。

荣国府的男人,已经没有本事在前朝罩住自己的家族。

他们只能,把眼光放的后宫。

贾元春这个可怜的姑娘,表面上是高贵的贵妃娘娘。

可实际上呢?

她不过就是被皇帝利用的傀儡、棋子,是个可怜虫。

在皇帝面前根本不得宠,也说不上话。

她同样需要立一个功绩,让自己在后宫中显得不那么落魄。

于是无论是荣国府的众人,还是后宫的娘娘贾元春,都会看法一致地,让这个和亲女子出自荣国府。

昭君出塞千古留名,这真是一件大功劳!

这种功劳,不会让荣国府的男人丧失任何的权与利。

如果用一个女子的终身幸福,可以换来荣国府男人的光彩与荣耀。

任何一个男人,都不会吝惜这个女子。

荣国府住着好几位姑娘,那么被选去和亲的会是谁?

当时荣国府中未嫁的姑娘,有四位:

林黛玉、贾探春、贾惜春、巧姐。

当时的巧姐,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首先被排除;

林黛玉姓林,不能代表荣国府,其次被排除。

荣国府选定和亲的候选人,会是贾探春和贾惜春。

贾珍和尤氏不会真心疼爱惜春这个妹妹,但相比之下,惜春的利用价值,要比探春大很多。

惜春的父亲是进士出身,哥哥是三等将军,她本人是嫡岀。

对于贾府来说,惜春的身上有足够的利用价值,可以去高攀真正的权贵。

真正的权贵,无论如何看不上探春。

探春把自己充实得再能干,再有才华也毫无用处。

仅凭庶出这一点,权贵就不会选择与探春结为婚姻。

那么和亲就不一样了,本来就不是什么美差,有家族自愿派女儿前往,连皇帝都不会去挑三拣四。

皇帝会赋予贾探春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郡主。

这样的身份会给王夫人带来荣光,所以这个女人,一定会极力促成此事。

然后呢?

探春的画卷是这样的:

有一艘大船,船上有一个女子掩面涕泣

这象征着,她会嫁到南方的一个藩属国。如果是嫁到北方,会出现昭君出塞,围着大斗篷的典型画卷。

探春没有选择退缩,她用一个女子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族的责任。

探春的担当,属于于国有功。

等到贾府被抄家后,皇帝对贾政这一房,明显处罚更轻,直到最后赦免了贾政这一房。

同时,作者也给了这个玫瑰花一般的女子,开放性的结局。

探春远嫁,自然为贾府留下了希望的种子;

探春远嫁,也许会凭着他一流的才貌,为自己开创一片新天地。

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探春远嫁,让人扼腕叹息。贾家从此少了一个改革者,南国从此多了一位中国女子。

由于后四十回遗失。我们无法按照后四十回的描写给出探春远嫁的真想,进而推测出什么原因诱发了探春的远嫁。只能靠前面的蛛丝马迹,进行一下推理。

探春的判词是“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在元宵节做的灯谜也是风筝,结合判词i风筝就代表了探春,我们知道风筝只有一根细线牵扯,一旦断了,将再也无法收回。而那两个放风筝的人,就应该是探春远嫁的幕后推手。

探春嫁去了哪里?一只大船大船有一女子再哭泣。哭泣的女子自然是探春。大船代表的不光是走水路,还行还是海路才用的着大船所以我们认同红学家的考证,探春嫁去了南洋某个国家。联系风筝的远走高飞,也代表探春将永远回不来了。

那谁才是探春远嫁的幕后推手呢?南安郡王一定跑不了的。《红楼梦》中四大郡王和贾家都有交好。最好的就是北静王和南安郡王。尤其是南安太妃,大概是和贾母一般辈分,往来贾家很频繁。两家交往密切。贾母生日的时候,南安太妃亲来道贺,就见了探春以及宝钗,黛玉湘云几个女孩子。

南安郡王一定是负责南方事物的王爷。虽然历史上除了明朝的王爷在南方层出不穷,其他朝代并不显赫。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南方小国要和亲求到了南安郡王于情于理,南安郡王都要给面子的。而皇帝自然也乐见其成。但将探春嫁出去。显然那个国家不那么重要。是可以找个差不多的家族,认个女儿就嫁出去的。

南安郡王和皇帝自然不会傻到将自己的公主郡主嫁出去。所以就有了南安太妃出马,帮忙选择合适人选的描写。

南安太妃在贾母生日上见了贾家的几个姑娘,其实所有人都是合适的。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和探春都是上上之选。但探春从身份上来说最合适。毕竟第一南安太妃想从贾家选姑娘。这样政治上等于卖给了贾家一个好。远嫁对于探春来说是悲剧。但对于贾家来说是好事。后边贾家抄家还留下一口气,未尝不是探春的牺牲换来的。

其次,探春是庶出。这一点终于给探春带来了坏的影响。我们一直都觉得探春很强势。不像是庶出对她有影响。但庶出的女儿关键时刻就是被牺牲的。换个角度。如果当年求到贾家是黛玉的母亲贾敏,是绝不可能被嫁出去的。

所以探春远嫁,第一对贾家有利,第二,南安郡王对皇帝,对和亲对象都有交代,庶出的女儿,对于他们这些大人物来说并不比一个丫头金贵多少。探春就这样被牺牲了。至于探春嫁过去了是不是当了王妃,这是很可能的。毕竟曹雪芹之前已经用伏笔写了贾家会再出一个王妃。但这个王妃太远了,对贾家毫无利益。

我们没法知道探春最后的结局。远嫁是她的遭遇。但我们相信凭借探春的手段,必然不会甘于寂寞,一定会在异国他乡有自己的一番作为。但孤独异乡终老,也是探春薄命的宿命,无法改变。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贾探春远嫁,隐藏的是一段真实历史。前八十回中,都是用隐喻暗示了贾探春的“远嫁”,却没有任何一个情节做照应,实写探春的婚事。八十回之后,高鹗续书中说,贾探春嫁给了镇海总制周琼,算是“应验”了原著中贾探春的册页画、判词、《鄯骨肉》曲。但是,高鹗写得不对,或者说,高鹗为掩藏原著真相,有意歪曲了原著。

《红楼梦》前八十回没写探春远嫁,高鹗又写得不对。那么,以原著中的伏笔和暗示,贾探春究竟为何远嫁,又嫁到了哪里?远嫁之后,结局如何呢?

秦可卿之死隐伏探春“远嫁”

第五回书中,贾探春的册页画的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九天薄命司的册页和“红楼梦曲”预示了人物故事和结局,在前八十回书中都是有细节照应的,贾探春这副册页画,时而在后文故事中浮现,第一次就若隐若现于“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回书中。

却说薛蟠得知贾珍要给秦可卿寻一副好棺木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

什么是“樯木”,脂砚斋批注道:“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以这则旨批理解,樯木应当是做船用的木材,或者是船上做风帆的桅杆。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应当就是《红楼梦》中的“樯木”。

薛宝琴刚进大观园,就奉献了才华毕露的《怀古十绝》,第一绝就是《赤壁怀古》:“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这首七绝不仅借鉴了苏东坡原词意境,更是照应了脂砚斋的批注,说的就是贾探春“远嫁”。

这样联系起来解读,那就有点“细思极恐”了。贾探春的册页画,竟然画的是一副棺木,探春坐在棺木中哭泣。“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这只大船再一次暗出场,但却是“喧阗一炬”,化为灰烬。

贾探春的册页画所隐伏的故事,就从秦可卿之死开始。这条草蛇灰线因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一直到贾探春命运的终点。这个终点,又与贾元春的结局重合,在《红楼梦》中,元春、探春都将如元宵灯谜所预示的那样,“回首相看已化灰”。

如此说来,难道是那只大船如赤壁之战那样,被一把火烧毁了,贾探春以及贾元春和大观园,乃至贾家的人都将随之烟消云散而“无限英魂在内游”吗?

日边红杏倚云栽,贾探春的“贵婿”究竟是谁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回书,是第五回的照应,作者以这段读来令人颇感悲凉的故事,进一步暗示了贾家的命运结局。这回书的回目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灯谜都是“谶语”。谶语,其实也是一种以谜题的方式,“预言”未来之事,猜中谜底,就等于提前“预知”了未来。

贾探春所出的灯谜是这样的:“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贾政不愧是猜谜高手,猜中了探春的谜底是“风筝”。脂砚斋在此批注道:“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我觉得庚辰本应当是脂砚斋“初评石头记”,因而,与原著隐喻最为接近,也最靠谱。后来的旨批就显得有点闪烁其词,而且有故意误导读者,刻意掩盖真相的嫌疑了。庚辰本的这则旨批,并没有说探春“远嫁”,而是“远适”,到很远的地方去。脂砚斋透露,如果探春没有“远适”,贾家子孙也不会四处流散,不至于如秦可卿说的那样“树倒猢狲散”。

“盧雪廣”割腥啖膻,割的是“蕉下客”,啖膻者便是胡孙(猢狲)。蕉下客是贾探春的雅号,隐藏的是一只鹿,“盧雪廣”,其实是“鹿血黄”,天下逐鹿,“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贾探春“远嫁”,就与“割腥啖膻”有关。所谓“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探春远嫁就与这两句词的意象紧紧相关。

贾探春的这则灯谜不仅照应了册页画和判词,而且,又为第六十三回探春掣花签伏笔。“莫向东风怨别离”这句话,典出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中的第四句。因而,探春所掣的花签,其花语就是“日边红杏倚云栽”。

这条花签有一句批注,说的是:“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同饮一杯”,其实是探春灯谜处旨批的注脚,因为探春得“贵婿”而远适,大家都将因此而“流散”。“杯”,就是“万艳同杯”之杯,也就是“万艳同悲”。

贾探春的命运不仅与贾元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涉及到贾家共同的命运。导致这一命运结局的,就是“贵婿”。所谓“贵婿”,指的是“桂婿”,其中所隐藏的是一段末世劫难,“桂”,指的是桂林靖江王、桂王、吴三桂。

难道说,贾探春“远嫁”是嫁给了这几个人?

二十年来辨是非,贾探春究竟远嫁哪里

贾探春掣得“好签”,众人一齐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若是读懂《红楼梦》,这句话足以令人泪目。

我们家的“王妃”,一定指的是贾元春,但元妃却不是王妃而是皇妃。“日边红杏倚云栽”,日,肯定指的是皇帝,在皇帝身边,就一定是皇妃。那么,作者为何误把皇妃写成了“王妃”呢?贾探春得此花签,大家又是“同饮一杯”,又是“大喜”、“大喜”,究竟意味着什么?

上面讲到,贾探春得“贵婿”,其实是得“桂婿”,隐藏了桂林靖江王、桂王(朱由榔)、吴三桂。贾元春与探春的结局在末世交集,“二十年来辨是非”,辩的是南明纷争之时,谁才是大明皇统,谁是忠臣,谁是贼子。南明时期,以万历子孙为正宗皇统,也就是薛蟠说的,以樯木做棺木“万年不坏”。

但是,朱家藩王并不这样认为,在南明时代纷纷以皇统自居,割据一方自称监国(代理皇帝)。其中,最后两代桂林靖江王最后两代王朱亨嘉、朱亨歅都自称监国。这两代靖江王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于缢杀。

朱兴隆原本是朱元璋一母同胞,却在《朱氏世德碑》中被贬为“庶出”。靖江王朱亨嘉称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满“庶出”身份,遂以洪武为年号,取代了大明正统。桂林靖江王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后代,“兴隆街的大爷”是靖江王一世祖。贾探春极端不满庶出身份,其中就有靖江王称帝争夺大明皇统的隐喻。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敕建桂林靖江王城,这座王城坐落于漓江北岸,背靠独秀峰。漓江的源头是灵渠,独秀峰就是石头峰,王城以石头成,桂林靖江王城就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靖江王城原本是宋朝铁牛寺所在,薛蟠说的“铁网山”,贾家的家庙铁槛寺,其中之一寓意就是说的靖江王城,樯木就出自这里。桂林靖江王城最终毁于一场大火,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除了大明皇统纷争之外,降清的大明战将也纷纷加入到南明大火并之中,时而又反叛清廷,高举反清复明大旗,令人莫辩忠奸。吴三桂是灭掉南明的最大元凶,但因为引发三藩之乱而被相关史料谅解,把他说成了姜维之类的“假投降”。诸如此类的人物贯穿了南明十八年历史,“二十年来辨是非”之“二十年来”,指的是这个时间段。谁是真皇帝,谁是假皇帝,于是,王妃、皇妃傻傻分不清。

秦可卿之死隐喻的是崇祯之死,大明进入南明时代,是“樯木”作舟,贾家第一次从北京“远嫁”到南方“都中”(汉南春历历)。这段历史继续演绎,崇祯堂弟朱由榔再度“远适”,于某年清明节期间逃到缅甸避难。也就是说,生于清明节的贾探春,最终的“远嫁”之地是缅甸。“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说的就是这段历史。脂砚斋说的因为探春“远适”,贾家“树倒猢狲散”,寓意永历帝逃离,大明彻底灭亡。

生于末世运偏消,贾探春的结局究竟是什么

《红楼梦》以秦可卿之死标志故事的背景进入南明时期,刘姥姥所说的“花儿结了个大倭瓜”,对应的是薛宝钗栊翠庵品茶的茶具——“瓜分爮斝”。“瓜分”,分的是大倭瓜,倭瓜就是南瓜,指的是南明时期朱家藩王纷纷称帝,瓜分皇统,展开大火并。

南明总共有四个被承认的皇帝,即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江南甄家四次接驾,说的是这段历史,而不是什么曹家四次接康熙的驾。康熙在《红楼梦》中也有隐伏,探春掣签大家道贺“大喜,大喜”,就是说的康熙。为什么?

贾探春的判词是这样写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精明”即清明,是清取代明的“末世”,《红楼梦》写的就是“末世”,哪里是什么康雍乾三朝,这三朝怎么可能是“末世”呢?

清明涕送江边望”,指的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十三年)清明节时,永历皇帝朱由榔从大金沙江乘坐缅甸大船,逃到缅京阿瓦(今曼德勒)。“探春远嫁”并不是得“贵婿”,而是曾经袭桂王王爵的朱由榔在末世纷争中,被吴三桂逼到了缅甸。

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进入缅甸,逼迫缅甸王交出朱由榔。第二年正月,朱由榔落入吴三桂手中。同年四月二十五日(阴历),吴三桂以弓弦将朱由榔、朱慈烺父子,以及国戚王维恭的儿子(两个放风筝的小孩)勒死于昆明篦子坡金蝉寺。第二天,也就是四月二十六日,吴三桂命昆明知县聂联甲带领员役搬运柴薪把三人棺木焚化于北门外

“回首相看已化灰”,苏东坡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中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也是《红楼梦》以薛小妹《赤壁怀古》,借苏东坡“赤壁”之意隐写南明终结历史的原因。所谓“兰桂齐芳”,说的是“天香”,指的都是明朝,桂王(永历帝)其实就是一只承载大明国运的“樯木”船。

《鄯骨肉》曲中说:“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两地就是“圭”,林黛玉“玉带林中挂”也隐藏着“圭”。圭加木字辈,就是“桂”,香菱“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都与贾探春的“远嫁”有关。因而,大家都是“大喜”,便要“同饮一杯”。“大喜”,是对即将被押上刑场者所说的暗语,哪里是什么祝贺之词?

上文讲到,“大喜”又隐藏着康熙,贾探春故事中所暗喻的这段历史与康熙有关吗?

薛宝琴暗示真真国,贾元春弓弦耗香魂

贾元春的册页画,正是朱由榔被弓弦勒死的真实写照。元春的册页上“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香橼即“香缘”,隐写的是朱元璋出世前夜,他母亲陈氏太后在梦中吃下了神仙的“冷香丸”。这个梦,就是红楼第一梦,是书中的“天香”以及一切“香”。香橼,也就暗示了与朱元璋一母同胞有着“香缘”关系的桂林靖江王。

《恨无常》曲唱道:“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芳魂,即“香魂”,贾元春也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结局。香缘既了,也就意味着大明皇统彻底灭亡。大明建立于猴年,崇祯自缢于猴年,大明没了,岂不就是“树倒猢狲散”?

香缘因“冷香丸”而兴,便是“冷子兴”,薛宝琴作《怀古十绝》预示了红楼结局,“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冷,还是说的“冷香丸”,英魂即“芳魂”、香魂,说的就是明朝最终灭亡于一场焚毁“樯木”的大火之中。

薛宝琴不仅以《怀古十绝》预示了贾家的结局,还讲了一个真真国的故事。西海沿子真真国是“水国”,一是说缅甸(泼水节,咒水之难),贾探春“远嫁”到了真真国。又暗喻的是清朝,宝琴说真真国有个会作汉诗的女子,其中就暗藏了“女真”

宝琴是八岁时,随父亲去西海沿子真真国的,“八岁”指的就是康熙。吴三桂入缅是顺治十八年底,勒死朱由榔则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十六年)。这一年,康熙八岁。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贾探春“远嫁”所导致的结局,就是“明清之交”。“喧阗一炬悲风冷”,“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贾家集体“爬灰”,红楼中人在“水国”中呻吟。

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红楼梦》前80回,提到了探春的婚事,可是王夫人以贾政外放刚回来,不忍骨肉分离为由拒绝了。后来就没有了下文。

从探春的判词和图画来看,她嫁到了海岛之上。从宝玉生日抽花签来看,探春必有贵婿;从李纨的疑问来看,探春当了王妃。综合分析,探春远嫁海疆,成为某岛国的王妃。

那么,为什么探春远嫁为王妃呢?贾政因为孙绍祖不是诗礼之家,而不同意婚事。他心目中的乘龙快婿应该是林如海那样的诗书之家,为什么探春没有成为诗里之家的儿媳妇,反而远嫁他乡呢?探春远嫁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贾母八十大寿,南安太妃相中了探春为和亲姑娘。

贾母八十大寿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其他王妃都没有要求见姑娘们,只有南安太妃要求见姑娘。

按说王妃等贵客要求见姑娘,贾母应该很高兴地推出姑娘们,以便将来找一个好婆家。然而,贾母婉拒了。

贾母笑道:“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有的是小戏子,传了一班在那边厅上陪着他姨娘家姊妹们也看戏呢。”

贾母这段话有两个意思,第一,我家的姑娘们,有的生病,有的体弱,不方便见人。第二,“姨娘家姊妹”来了,姑娘们在陪客人,不能丢下客人前来。

可是南安太妃不答应,她执意叫人请姑娘们。

贾母无奈,只能让人请姑娘们。

当时,“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林之孝赖大家的带领众媳妇都在竹帘外面伺候上菜上酒,周瑞家的带领几个丫鬟在围屏后伺候呼唤。”周瑞家的就是负责传话办事的领头人。

请姑娘这样一个小活儿,贾母令周瑞家的派人去请就可以。但是,贾母没用周瑞家的,也没有用丫头跑腿儿,她回头命凤姐儿亲自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凤姐亲自去请来了宝钗、宝琴、湘云、黛玉和探春。因为湘云和南安太妃最熟,所以南安太妃先和湘云开玩笑,然后她仔细观察了其他四位姑娘。看完姑娘,喝完茶,南安太妃便告辞了。显然,南安太妃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相看姑娘。她相中了顾盼神飞的探春。

可以推测,南安太妃回去之后,就进宫和皇后、皇帝禀报,贾府的三姑娘探春年龄、容貌、言谈举止都符合要求,可以和亲!于是皇帝下旨,封探春为郡主,与番邦联姻。

就这样,探春在清明节出发,前去海外和亲。

第二、贾府私藏犯官甄家的财物,如果不同意探春和亲,就会获罪,贾府不敢抗旨。

八月初三日是贾母八旬之庆,甄家还送了礼。贾母过完寿,邢夫人还为贾母不让迎春见王妃、众公侯诰命夫人而耿耿于怀,就发现了绣春囊。于是王夫人下令查抄大观园。

抄到探春房里的时候,探春说了一句话:“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地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地来了。”从这句话可知,甄家已经被抄家。几天的时间,甄家就被抄家了。甄家是贾府的老亲,唇亡齿寒啊!

查抄大观园的第二天,尤氏来荣国府。尤氏听婆子悄悄说道:

“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做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

由此可见,甄家预感不妙,提前转移东西,那边抄家,这边就把东西运进了贾府,由王夫人负责接待,应该是替甄家藏了这些应该白抄家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贾府的行为,属于犯法,理应惩处。也许是南安太妃用这个把柄来要挟贾府,送女儿和亲。

贾政没有办法,只好把女儿探春送去和亲。

探春在番邦异国,过得怎么样呢?

自然是悲剧。探春的图画是:一艘大船,船上有一个女子掩面涕泣。我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探春远嫁后,获得藩王的宠爱,也曾经有过一番作为。

不久,藩王死了,太子继位。王太后和新皇帝疯狂报复探春,探春被流放到茫茫无际的大海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