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在临死前要焚烧诗稿?为什么不留给宝玉作为念想?

曹雪芹《红楼梦》
林黛玉为什么临终死前要焚烧诗稿,为什么不留给宝玉作为念想?

林黛玉由于母亲早逝,从小贾母就把她接到身边,她和宝玉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虽然在封建礼制下自由爱情是受到局限的,但在他们俩个心里,爱情的种子早以萌芽,他(她)俩的思想精神完全可以达到合一的境界,他(她)们想冲破封建礼制的束缚,实现他(她)们的自由爱情和理想人生,但结果不尽人意,宝玉在太多的无可奈何下娶了表姐薛宝钗,而林黛玉也含恨泪尽而亡。为什么林黛玉在临死前要焚烧诗稿呢?

第一,对她和宝玉感情的祭奠和哀悼,和对封教礼制下无可奈何的一种反抗

宝玉已经娶了她人,她诗中所期望的爱情已经是绝望,属于她的宝玉也已成为他人的丈夫,属于她和宝玉的一切已经化为泡影,走到这里已然是终点,这是对过去所拥有过的划上了一个句号,但这个句号无疑是悲哀的,绝望的。她选择用焚烧诗稿来祭奠曾经属于她的那份最真挚且纯洁的情感。同时也是她对当时社会的最后一次反抗。

第二,希望破灭,心中有恨,逝去的再也回不来

逝去的终究一去不复返,与其留下这些不存在的感情诗稿,不如她自己带走,这唯独是属于她的,同时也说明她已经对这份爱情丧失信心,不再有任何的念想,心如死灰,含恨而终。

第三,为何要烧掉这些诗篇,不留给宝玉作为念想呢?

因为宝玉已经不在是她的宝玉,她对自己和宝玉的爱情已然没有信心,连最后的一点念想也随着宝玉和宝钗的结婚而烟消云散。她不再有念想,又为何还要留念想呢!这也是她对宝玉做出了最后的决裂。

想起黛玉焚烧诗篇的情景,甚至可以体会到她内心的疼痛和无奈,或许对于爱情也好,对于时代的反逆也好,这是她内心里发出的最后呐喊,不知谁可以听到,谁可以感受得到,是她的宝哥哥吗?

林黛玉为什么在临死前要焚烧诗稿?为什么不留给宝玉作为念想?

林黛玉因为母亲亡故,投奔到外婆家,没几年她父亲也去逝了,她彻底寄居在日浙衰落的贾府。虽然贾母宠她,宝玉爱她,姐妹们尊敬喜欢她,可寄人离下的生活和先天病症让她变成生性敏感,言语刻薄,爱哭哭啼啼喜欢耍小性子的千金小姐。她生性聪敏,文学造诣极高,写得一手好诗,这些诗大部分是感怀身世、抒发情感的经典作品,

林黛玉笔下的诗我记得一些,比如

咏絮的诗: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掩留。

菊花诗: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海棠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桃花诗: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当宝玉娶了宝钗,黛玉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病情恶化,不久于人世,她之所以焚诗,是因为宝玉负了她,她心里怨恨宝玉,想要把和宝玉的一切情感记忆化为灰烬,来实现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愿望。她只当宝玉负了她和当初的诺言,这些诗不可能留给宝玉。

二、因为封建礼教对大家小姐的要求是三从四德,婚姻大事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不允许自由恋爱私定终生。她和宝玉的感情是封建礼教所不能接受的。再者清末对贵族小姐的要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只要会针线活,能管理安排家里大小事务,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将来像王熙凤哪样管家)。她作为千金小姐,文学修养那么高,诗写得比她本人还漂亮,这就犯了禁忌,不为当时社会所容,所以不得不焚诗。

林黛玉为什么在临死前要焚烧诗稿?为什么不留给宝玉作为念想?

对于《红楼梦》的文本一直都只以曹公原创前八十回作为分析和读书的根据,对于高额续写的后四十回,不是说不好只是两个在境界和格局不同,所以对他的续写的书并不是很认同。但是其中有一个场景却觉得似乎有一点可圈可点的地方,那就是黛玉死前焚稿断诗情。对于这里觉得很符合黛玉的性格,至于为什么不留给宝玉,或许可以细细分析一下。

第一,诗词是黛玉一生的情感与心血所系,烧了就是断了联系

诗词是黛玉一生最在意的事物,因为诗词是她多年所学的成果,她所有的情感也都是借着诗词传达和抒发,所以诗词在黛玉的生命力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黛玉从小出生在书香世家的林家,她在初进贾府的时候就已经念完了四书,可是宝玉都还没有开始学,所以黛玉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后来随着贾府诗社的兴盛,大家在一起学习、作诗的时候更多了,黛玉的诗词兴趣也被大大的开发。

黛玉这段时间写过很多的诗词,比如自表胸臆的《葬花吟》和《桃花行》,把花比做人,桃花的悲伤也是黛玉的悲伤,宝玉第一次见到《桃花行》的时候尽然都哭了,这是他看懂了黛玉的心里的伤感。黛玉在诗社里写过的诗词也很多,比如连中三甲的《问菊》、《菊梦》、《咏菊》,第一次开诗社写得《咏白海棠》还有填写的柳絮词等等。

第二,黛玉对宝玉很失望,你若无意我便休

黛玉对待感情是纯粹和热烈的,她对宝玉的感情很简单,只求我所爱的人也同样的爱着我,这不是奢求如果宝玉不喜欢黛玉的话,或许黛玉也不会这样的喜欢他。感情是一件相互的事情,你从别人的行为举动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

黛玉这一生都深深的爱着宝玉,但是在她将要去世的时候宝玉居然在成婚,这对黛玉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黛玉对宝玉的失望很大,可是黛玉也是也一个清醒与理智的姑娘,既然这段感情里宝玉已经变了心,走远了那么她也不会留下任何可以让宝玉记起她的东西,烧了所有的诗词也不会留给宝玉念想,正所谓你若无意我便休。

宝玉在被贾政打了之后特意送给了黛玉两块旧手帕,黛玉当时读懂了宝玉的心意和守护之情,所以她在手帕写下了三首诗词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但是此时也该放弃了,所以黛玉毫不犹豫的烧了这手帕,断了自己的念想也不想任何人知道这段过往。

第三,黛玉想要保留一份清静,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本来就不多,好像她随时都会消失不见一般。黛玉也是喜欢洁净和清静的人,她在这个世界上可以留恋的人与事已经不多,除了宝玉,就是紫鹃和雪雁这两个一直配帮着她的丫头了,她们的后路她想必已经为她们安排妥当,如今她也要回到离恨天了,所以黛玉也不想留下任何东西。

这就入黛玉曾经的诗词中所说“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来到人间体会过一份挚爱,那么她已经心满意足,至于最后大家还是有缘无分,这是命她不怨但是也不想留恋,把试稿烧完,她在人间的执着也就没有了,她的离去也会比较安心。

黛玉对宝玉深深的爱了一场,如果最后如愿在一起那么是幸运,但是走到这样无缘的局面,也是造化弄人。黛玉不能去强求和抱怨宝玉什么,她能够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物所扰所感。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林黛玉为什么在临死前要焚烧诗稿?为什么不留给宝玉作为念想?

性格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决定,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点。

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这着实不多的笔墨却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性”。这就给读者心中种下林妹妹是“一株集天地之精华的仙草”的形象,极具灵气,所以后面塑造的才女形象就显得很自然。

黛玉因自身的性格和家庭环境,她经常以自尊掩饰自卑。书里有一段,周瑞家的送宫花,本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黛玉的多虑:“这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立即就回到:”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黛玉这种”唯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唯恐被人小看了去“的自我保护,最受不得别人的伤害。

林黛玉在书中也表现得很小心眼。在没有和贾宝玉定情之前,黛玉对情敌—薛宝钗、史湘云的打趣是毫不掩饰。一次,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这本是合情合理事,但黛玉见了,心中不悦,便说道:“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得宝玉和薛宝钗都下不来台。黛玉这种毫不掩饰的表露自己的情绪,表明她眼中和心中容不得灰尘。

所以黛玉对待爱情执着,但也决然。她对宝玉爱得真诚,她可以为爱情抛出生死,但绝不允许被践踏。这一点从她葬花时可以影射出来。她看到掉落的花瓣,认为即使把花放在干净的水里,当水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合在一起,仍旧把花糟蹋了,还不如把它埋起来,隔绝这世间的尘埃。

她的诗稿是爱情的流露,是一生的心血,即使自己的爱情最后是悲剧,也应当保留体面,化作灰烬,保留这些诗稿最初的“模样“。

林黛玉为什么在临死前要焚烧诗稿?为什么不留给宝玉作为念想?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是高鹗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黛玉焚稿是高鹗写的续书内容,这一段倒是很符合黛玉的性格,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浓厚的悲剧色彩 。

黛玉焚的是何诗

黛玉先是要雪雁给她拿诗稿,再拿题诗的旧手帕。

这些诗稿肯定有咏白海棠,有咏雪联句,有《葬花吟》,有《桃花行》,有咏絮词。这些诗词无不记录着大观园美好的回忆。

题帕诗是写在宝玉送的旧手帕上的。当时宝玉因为结交戏子和金钏之死,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黛玉心疼的眼睛都哭肿了。宝玉为免黛玉担心,命晴雯给她送了两条旧手帕。

其实在宝玉挨打之前,宝玉已经向黛玉诉肺腑,剖白了心迹。黛玉明白了宝玉心意,在手帕上题了三首诗,表达自己对这段感情的真情和伤感。

黛玉为什么会焚稿

先看看黛玉焚稿前发生的事情。

黛玉无意中听傻大姐说宝玉宝钗要成亲,她悲痛欲绝,病情加重。

她误会宝玉变心,对他伤极恨极。稿子是他们爱情记录,特别是题诗的手帕。当年的心有灵犀,心意相通,却原来都是谎言。

此时的黛玉肯定会认为宝玉以前的深情都是假意,她以前对爱情的记录都成了虚化。她不愿意再把自己真情留在冷漠的世间。她已感觉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把所有的诗稿付之一炬,跟着自己“飞到天尽头”。

林黛玉为什么在临死前要焚烧诗稿?为什么不留给宝玉作为念想?

林黛玉在临死前焚烧诗稿的情节,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但这是高鹗续书中的一大亮点,简直可以和前八十回中的黛玉葬花相媲美。

“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不愿在世间留下自己曾经来过的任何痕迹。

黛玉的前身是天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她到凡间来,是为了用自己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对她的灌溉之情的,宝玉就是神瑛侍者的化身。

一段愁肠百结的恋爱,已经使黛玉为宝玉流尽了眼泪,债已尽还清了,黛玉也就要回去了。

黛玉希望自己的这次还泪之旅,就像飞过的大雁一样,转眼即逝,在天空中不留下一点痕迹。

“哀莫大于心死”,宝玉对黛玉的变心,使得黛玉对宝玉的爱也失去了意义,变成了愤恨、无奈。

黛玉自从进了贾府,就是和宝玉在一起成长起来的,并逐渐产生了爱情,可是,偏偏又来了一个宝钗,便引起了黛玉的猜忌,所以当宝玉去探望宝钗的时候,黛玉不久也摇摇地去了那里,她知道宝玉是爱他的林妹妹的,只是怕他“一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了。

当宝玉准备大婚的时候,黛玉一开始还以为会是自己呢,结果却是宝钗,黛玉一直以来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宝玉以前的那些誓言呢?难道他一见了宝钗,就把他以前对自己说过的话都忘了吗?

黛玉并不知道宝玉是被骗的,她还以为是宝玉对她变心了,又怎么会给他留着自己的诗稿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