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是白居易吗?白居易为何自称江州司马呢?

《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是白居易吗?白居易为何自称江州司马?

《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是白居易自己,为何自称江州司马,因白居易当时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的一年里,倒没有什么不开心,由于有一天听到了琵琶女的悲情弹奏,勾起了他一直藏在内心深处被贬的哀伤,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琵琶女弹奏的曲中人仿佛也是白居易自己!

《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是白居易吗?白居易为何自称江州司马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千古名句,道不尽人生沧桑,多少人以此相知相交身同感受。

大诗人白居易在这首《琵琶行》里还写下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江州司马”,指的就是白居易本人。

白居易早年可谓是春风得意,十年间,三登科第。也正是白居易的少年得意,使他当了谏官后,把自己当做了魏征,常常奋激上书。可是当时皇帝是唐宪宗不是李世民。

在白居易四十四岁时,他担任太子身边闲职,不该自己谏官的秉性,上书直言刺杀武元衡案件,结果得罪掌权派,被贬江州刺史。他的上书,按照现在来说是跨界了,他一个闲职小官,根本挨不上他管的事。

再则,白居易人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尚,自然是得罪了不少的人。在他被贬江州刺史不久,有人叫王涯告他不孝顺,不可以当治府的官。缘故是白居易的母亲,因为看花掉井里淹死了,他还在赏花吟诗。

其实白居易的母亲是有病,按现在说是精神病,坠井而亡是真事。白居易曾写诗怀念,并悔恨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这纯属意外的事,被朝廷接纳。白居易又被贬成了江州司马。

经历了这一番变故后,白居易深有感触,从曾经辉煌的皇帝身边京官,一下被贬到远方最低级的官职。加上母亲的去世。他觉得自己成了“天涯沦落人”,才写下了这千古名篇《琵琶行》。

“江州司马”,其实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文化职员。应该是九级,身穿官服是青色的,就是黑色。所以有了“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是白居易吗?白居易为何自称江州司马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当时的三大诗人之一(另两位是大李杜)。和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代表作长诗有《长恨歌》、《卖炭翁》、当然,还有这首《琵笆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在民间流传甚广。

《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就是白居易本人,为什么说是他,当然得从他自身的经历讲起。

《琵琶行》创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在浔阳江头送客,偶遇一年轻时红极一时,年老色衰后被“重利轻别离”的商人抛弃的歌女,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触景生情,作六百一十六字歌行长诗,送给她。其实,也是送给他自己。

  • 那么,大诗人白居易遭遇了什么,让他对一名歌女惺惺相惜,甚至觉得自己和她一样“天涯沦落”呢?

白居易任左拾遗时,以“济天下为己任”,忠实地履行谏官职责,“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据说他领的谏纸都不够用;同时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甚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以此补察时政,针砭时弊。他的大胆和直接得罪了太多的人,有时候弄得皇帝也下不来台。他在《与元九书》中说“权贵豪尽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可见他树敌之多之广。元和五年,一次朝廷“面论之后”,皇帝对他在朝堂之上和自己直接辩论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的事深感不快,任命他为京兆府户曹参军,明升暗降,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他的谏官发言权。其实这就等于给他提了个醒,让他少说话;后来又任了个虚职左赞善大夫,可是生性耿直的白居易还是没能学会低头折腰,更没有学会闭嘴。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当时掌权的官僚集团都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却挺身而出,主张严缉凶手。于是被权贵们抓住把柄说他越职言事,大肆打压,被贬谪为州刺史;而他得罪过的中书舍人王涯又趁机诬谤他写的“赏花诗”和“新井诗”有伤孝道,因为他的母亲是看花掉井而坠亡的。说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又被再贬,为江州司马。其实,这是纯粹的“欲加之罪”,白居易的赏花诗和新井诗都写于母亲坠亡之前。可是“墙倒众人推”,当权者们一起发力报复,活活把白居易从繁华的京城推到了江州,做了司马。所以说《琵笆行》末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江州司马就是白居易本人。

那么,白居易为何要自称江州司马呢?

白居易“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被心怀嫉恨的当权者们联手逐出京城;“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当起了江州司马。

  • 我们来看看这“司马”是个什么官?

唐朝时,司马这个职务相当于当地刺史助理,徒有虚名,没有实权,基本上是被贬的代名词,但可领俸禄,所以白居易说它是“养老官”。而且一般情况下,官员们轻易不会和司马们交往,怕被牵连;同时又因为不知道哪一天风水转了,他们再调回京城,所以也不会太怠慢,大多会敬而远之。故而司马们很难有朋友,难免孤寂落寞。司马本是从五品以下,但如果是散职,则会品阶更低。按《旧唐书•與车志》:"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诗中是“青衫湿”,可见当时白居易所任司马是八或九品,是地位低微的“芝麻官”,他心中的失落和烦闷可想而知。

他在诗中写下“江州司马”,以这个微不足道的被贬后的官职自称,一方面以示和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另一方面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一种自嘲和无奈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是白居易吗?白居易为何自称江州司马呢?

江州司马就是白居易!

千古绝唱《琵琶行》表面上是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不幸经历,其实是白居易对自己“怀才而不被大用”的怀抱寄托。

说白了,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遭遇,就好比又看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作为文人、男人和名人,他又不可像女孩子一样抽抽搭搭地自诉委屈,于是,就借用琵琶女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委屈和不甘!

所谓‘执手相看双泪眼,同是天涯沦落人 ’正是白居易当时的心理写照。

在《琵琶行》的结尾,白居易写道: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其中,“江州司马”是白居易当时的官职,也是他自称的“称号”!

古代文人常以出任过的最高或者最显耀的官职作“称号”

古代的文人、诗人经常使用地名、官职或表字作为“称号”来自称,主要用来区分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提示和标榜意义。

比如柳宗元,其作品称为《柳河东集》。河东就是柳宗元的出生地。

柳宗元自称:“河东,古吾土也”。这是因为柳氏一族得姓于柳下惠,后来迁到山西运城,发展成门阀士族,柳宗元常常自豪地说:“柳氏之分,在北为高”,可见,他以河东籍贯为傲。

又如王维,其诗集又称为《王右丞集》。这是因为王维曾经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虽然出身于河东王氏,但王氏已经没落很久,所以,他以正四品的尚书右丞为名号,也有光宗耀祖的自得之意。

白居易写这首《琵琶行》时,正任职江州司马这一官职,按照文人的习惯,他是可以称自己为江州司马的!

不过,在唐朝中后期,“司马”一职是京城贬官的独属职务,没有实权,清闲而又憋屈,地位卑微。

因此,白居易这里自称“江州司马”显然不是褒扬自己,而是别有怀抱的。

白居易为什么自称‘江州司马’这一低微的“称号”?

前文已经说过,古代文人喜欢以最高的、或最显耀的官职作为称号来自称,除了具有很高的区别度之外,也是一种从政成就的炫耀。

因为,文人的心底一直都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梦想。其中,官职位置的高低正是他们从政治国能力的体现。

在白居易出任“江州司马”这个卑微的小官之前,他先是被贬为江州刺史。再早之前则是正五品上的太子左赞善大夫,更早之前则是左拾遗这样清贵、显耀的谏官。可见,他从左拾遗开始,是一路被贬下来的。

白居易从小就很出众,才华横溢,初到京城即因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名满京华。后被唐宪宗赏识而提拔为左拾遗,品秩虽然只有七品,但却是登上相位最快捷的路子!他一再被贬,上进的希望显然越来越渺茫,也难怪他满腹自怜自惜,竟然使用“江州司马”这一低微的官职做称号,令人唏嘘!

后来的白居易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他认清了朝廷的政治形势,开始走上“独善其身”的路子。

《琵琶行》一诗写完不久,也不知道是唐宪宗动了恻隐之心,还是他诗中卑微的“司马、青衫”打动了赏识他的大佬。白居易开始走上飞黄腾达之路!

一年后,白居易转任忠州刺史。

四年后,他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五年后,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又一年,加上柱国、中书舍人!

《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是白居易吗?白居易为何自称江州司马呢?

丨《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当然是白居易自己了。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处于人生低谷,此时因母亲离世守孝期满,国家正处于动荡之时,自己虽时常进谏得唐宪宗赏识,然唐宗也只是为了得一从善如流的虚名,其实对他早有抱怨。当堂堂一国宰相武元衡遭人刺杀,竟无下文时,白居易上书皇上,请求抓捕凶手,严加惩罚。却遭对手诬陷,说是越权,又因自己写过花诗,而母亲却因赏花不慎跌落水中淹死,竟成了打击诽谤他的理由,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有次在歌坊中听到凄凉的琵琶声,了解到弹琵琶女子身世坎坷,联想到自己仕途,由感而发,遂写下《琵琶行》这一千古绝唱,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识何必曾相逢。"正是自己坎坷遭遇的真实写照。本文在最后两句"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已经点出,其中的江州司马就是自己,可谓"同是天下沦落人"!

《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是白居易吗?白居易为何自称江州司马呢?

非常著名的《琵琶行》,学生时代,能全文熟背,后来也写过相关的一些美文。

原文是: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感同身受的白居易哭的最惨。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再来看看江州司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儿?

江州是一个地名,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 唐代在今江西九江因长江流经设江州,因沿袭时间较长,特别是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名篇更令九江这个“江州”比较出名。一直到宋代、元代。

司马是一个官职。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马# 的职能有:管理军赋、组织军训、执行军法,与主管人民的司徒和主管工程建设的司空协作,从事“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等大量非军事的工作。

江州司马是江州刺史的副官,一般用于贬官任职,唐朝的刺史类似于纪检委,但是偏重于军事。司马相当于个参谋长,军区的参谋吧。但是没有实权,#白居易# 本来是个高位的文官,宋朝重文官。白居易左迁江州后,就成了个参谋,心里也是一万个不悦呀。结果,琵琶声声落到心坎上,触动了泪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