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日系车不容易坏,别的品牌和国家的车容易坏?

日系车不容易坏是一种惯性思维,现如汽车的品质都不错。无论是五大车系还是咱们自主车品牌的车型品质都不错,都不容易出现问题。不可否认早期已进口车形式进入咱们国内的日系车型品质的确很好,但最近这些年来日系车的品质也在逐年下降,而其它车系的品质则在不断提高。

所以现如今无论哪个车系都很耐用、都不容易坏,但从整体上看以丰田为首的日系品牌的车型出现故障的概率还是更低一些。但有差异不是重点,重点是究竟差多少,谈好坏与高低不能不考虑“程度”。比如班级考95分的是好学生,难道考93分的就不是好学生了么?95分就好比日系诸品牌,而93分的可能是德系车,也可能是美系、韩系车。

现如今关于各个车型故障率的信息是很透明的,很多汽车评测机构、门户网站每年都会公布关于各个品牌车型故障率的信息,所以朋友们很容易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只看名次,而是要看具体差了多少;比如排第一的品质一定比排第二的好,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但重点在于第一究竟比第二强了多少,如果仅仅如上文例子那般第一95分、第二93分,或者是故障率仅差万分之零点几,那么这样的差异可以直接无视。

日系车的设计理念

日系车品质相对更好,离不开设计理念与对供应商的把控。很多车友在思考为什么日系车耐用、故障率低时,总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日系车企严谨、体系成熟、把控严格,更离谱的是还会扯到“冷装车间”。实际上如今都是2022年了,各大车企的制造、装配体系都足够严谨及成熟,制造、装配这部分并没有什么秘密,至于冷装车间只是考虑到轴、孔之间的过盈问题,给轴降温总好过给孔去加热,至少确保材质不会被高温所影响。

所以低温装配仅仅是工业领域最基础的装配方式,五大车系的装配都会用到冷装,甚至咱们国内的一些零部件加工作坊在装配轴孔部件时也会用到低温装配,把轴放倒冰箱里冻半个小时能起到同样的效果;日系车不容易坏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的设计理念,主机厂究竟想把车子打造成什么样?车子应用于什么样的环境?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能看到日系车普及涡轮增压足足比欧美车系晚了快10年。

日系车企从来就没想把性能、操控作为车子的主要卖点,当然性能车之路上世纪90年代日系车企走过,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导致这条路被堵死;所以日系车企又回到最初的发展方式,将本国市场作为核心,而不是要适应全球市场。对于日本能源紧缺、路况拥堵、平均车速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言,高效率自吸、油电混动、氢动能才是最合理最实用的理念。

日系车耐用是技术落后么?

很多车友认为日系车之所以稳定原因在于不使用或晚用涡轮增压技术,是技术落后的表现?只能说这种理解对了一半,不使用涡轮增压技术可以减少发动机一路的热源,废气直接排出与在发动机附近在绕一圈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高温几乎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条件,在高温的作用下对机油、橡胶密封件所产生的摧残是直观的。橡胶怕高温也怕油,所以增压车的一系列起到密封作用的橡胶部件更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欧系车或美系车烧、漏机油,而日系车在增压技术还不成熟时没有跟风,的确是确保稳定的手段之一,相比较之下自然吸气的运行工况要比增压机好上了许多。但日系车不用或晚用增压并不是为了确保稳定,更不代表落后;确切地说日系车走高效率自吸、油电混、氢动能的路线更符合日本的能源结构,基于NEDC循环下涡轮增压优秀的油耗表现太过于理论化。

而拥堵的实际路况环境下并不适用于NEDC循环,那么在极端复杂的路况环境下增压的燃油经济性反而不如自吸。日本的原油、煤炭、天然气都很匮乏,所以结合国内的能源结构自吸、油电混能最大限度节约能源,所以这就是日本车企这么多年来为何对自吸以及油电混动情有独钟的原因,间接的带来稳定、耐用的结果。不过用自吸不代表技术就落后,内燃机的相关领域太多了,燃烧、热效率、燃料、排放、结构设计以及涡轮增压等等。

这么多的维度难道仅仅是不用增压就代表落后了?这种思维逻辑真的很狭隘。所以未来日本车企只能押宝氢动能,这并不是日系车企在玩概念,只是没有选择罢了。我们煤炭资源丰富、电能充足所以可以大力发展纯电汽车,北美燃油充足、价格合理,所以对新能源车型的发展态度并不明确;欧洲核电厂多,所以玩纯电汽车也没有问题。福岛地震后日本关停了所有核电站,这样一来电能的成本就大幅度提高,所以日系车企在纯电汽车的发展上以遇到阻碍。

在能源结构设计形成的框架之下,日系车企不得不开发经济、耐用多车型,因为节能耐用的理念以深入内心。这与技术、工业体系的关系不大,只在于车企想把哪些维度作为侧重点,是强调性能还是油耗或品质,想都做好就太难了。相比较之下欧美车企大都是百年豪门底蕴深厚,缺乏日系车企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翼翼,造车理念更看重那些有质感、能体会得到、效果明显的新技术,设计语言过于浪漫而欠缺理性。

上述就是日系车与其它车系的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车系都有适合他生存的方式与环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日系车企也曾走过性能车的发展理念,可高性能=高油耗,日本经济泡沫的短暂繁荣自然能支撑超高的油耗。而在泡沫破裂后一切都回到了原点,本质在于日本的能源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高性能的车子就不适合日本车企去发展,所以2000年后的日系车开始远离了性能,日系车企永远以本国汽车市场为战略核心。

为什么感觉日系车不容易坏,别的品牌和国家的车容易坏?

日系车主嘴巴严,所以日系车都不爱坏,只要正常做做保养换换缸垫,打磨打磨缸体,换几个发动机零部件,离合器片啥的就好了,反观一些国产车车主,只要有点毛病就骂骂咧咧的说花了好几万买的车,怎么还有噪音,每年还得换机油,三滤啥的,你看人家日系车主,从来没听他们说过车出毛病。

为什么感觉日系车不容易坏,别的品牌和国家的车容易坏?

秤砣容易坏吗?日系用的都是老旧的技术。啥配置没有,当然不容易坏。日系不容易坏应该感谢日吹的不屑努力和洗脑。都什么年代了,还抱着这些陈词滥调[呲牙][呲牙]

为什么感觉日系车不容易坏,别的品牌和国家的车容易坏?

因为他们都是偷偷的修车,没给你发现,万一发现了,就说这是正常保养。

为什么感觉日系车不容易坏,别的品牌和国家的车容易坏?

因为日系汽车用户懂得“控制保值率”且水军规模庞大

问:

为什么感觉日系汽车不容易坏,别的品牌和国家的车容易坏?

相信不少汽车小白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似乎日系汽车不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在修理厂的评价挺好。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这是一个用屁股想都能想明白的道理。

修理厂总喜欢对合资汽车进行高度评价,其中包括日系、德系和美系;修理厂靠什么吃饭?不就是靠修车嘛,如果汽车质量都很好,故障率都足够低,修车的师傅们都得去喝西北风喽。所以修理厂说什么车质量好,那这些车的质量基本都是差的。

这与二手汽车市场对热门车的定义完全相同,质量差的车换车周期短,质量好的车换车周期长,而尴尬的是合资汽车的车源最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车贩子,面对一大堆日系、德系或美系的小车,以及少量的国产汽车,包装哪个呢?

很显然要去包装多的车,否则少量的车源基本单车利润率很高也无法维持运转。

所以二手车市场里说哪些车的质量好或品质高,这些车的真实品质也往往是偏低的;不过在控制汽车保值率这一方面,日系汽车的用户普遍很聪明,曾经在某个汽车品牌出现机油增多的质量缺陷时,解读该车辆的问题遇到了一些有趣的留言,那就是我们知道这些车存在缺陷但请不要戳破,否则问题车卖不掉或卖不上价格……这就是现实。

日系汽车的质量究竟如何?

参考四月份的汽车质量投诉排名吧,紧凑级车前五名是轩逸、雷凌、朗逸、嘉悦A5、卡罗拉,日系汽车独占三个名额;本田思域排名第九;日系汽车知名品牌也就是“两田一产”,占全了。

其中轩逸的主要问题是变速器异响、换挡顿挫、故障和异常磨损,以及发动机异常和冷却系统故障等;众所周知,日产旗下加特可的无级变速器故障率很高,所以轩逸的销量出现了下滑,Q1最后一期环比下跌17.84%、同比下跌31.59%。

雷凌是美版卡罗拉,两车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相同,平台也是一致的,存在的问题当然也会一样;其变速器的主要问题和轩逸类似,多出了发动机漏油、机油增多和部分乳化的问题,悬架系统的表现也不理想。不过更重要的是两车的动力水平都很差,其中三缸1.5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存在几乎是个笑话,1.2T版本的动力也几乎是同级同类轿车里垫底的水平,这些车想要节油只能温和的去驾驶。

思域的问题以变速器漏油,以及发动机机油增多和乳化为主,车身附件出现异响的概率比较高;同时这辆车的“人设”也定义错了,日系汽车粉丝总认为思域是台性能车,在驾驶时总会比较暴力;可是无级变速器是依靠摩擦传动,正常驾驶也存在磨损,使用寿命是远不如AT或湿式双离合变速器的,使用这种变速器的车不适合激烈驾驶。

同期的中型轿车投诉量排名榜单中,最差的前十名里分别为3系、天籁、雅阁、英仕派、迈腾、君威、亚洲龙、蒙迪欧、奔驰C级和帕萨特,日产、本田和丰田仍旧都在前十名里。

至此还认为日系或其他合资汽车的质量有多好吗?

其实日系汽车厂商以及环绕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其他车系,质量都够呛,因为日本的汽车厂商和供应商都喜欢造假,从钢材、铝材到轮胎材料,从安全带、制动器、燃油泵到电动机,再到量产车的油耗和排放数据,基本每个环节都被起底过造假行为。所以这些汽车厂商的营销投入才会非常大,懂了吧。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为什么感觉日系车不容易坏,别的品牌和国家的车容易坏?

说反了,是日系车容易坏,尤其是特别是跟其它车相撞时日系车最吃亏,跟纸糊的一样不经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