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不接受“国产车与合资车在技术上还存在差距”这个事实?
合资车也是国产的,所以这个题目应该变为自主车与合资车技术上的差异就比较合理了;自主车与合资、进口车在技术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不能否定的客观事实;实际上合资车与进口车之间没有太大的技术差异,合资车与进口车主要差异在于标准、品控、供应商,而技术性差距几乎没有(各别有阉割现象),所以但论技术,合资车等于进口车,至于合资车质量不如进口就是另一回事了,与本题的主旨无本质关系。。。
至于有些人不接受自主车与合资车在技术上还存在差距的事实也可以理解,谁不爱自己的国家呢?谁不希望自主产品热销全球?所以嘴上不承认差距是很正常的,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奋发图强、厚积薄发的决心、信念;鄙人也同样如此,无时无刻深爱着祖国,希望咱们有一天可以屹立在世界之巅、希望咱们自主的产品有一天可以令世界叹服、希望有一天外国消费者为抢购咱们自主车而自愿加价;相信每一位朋友都是这么想对吧?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心里认可差距、但嘴上不承认差距,鄙人觉得这样挺好的,至少我们还有不服输的信念;自主车最近十几年进步也算是突飞猛进,而且最近几年我们才算真正踏上正轨,所以即便现在从技术上不如合资、进口,但再来十年,差距或许可以消除。。。
实际上自主车与合资、进口车的差距很大其实判定这个问题很容易,学汽车、内燃机专业的学生深有体会,如果说自主车的技术不落后于那些洋品牌,那么为什么老师在上课时从来都不提自主品牌的技术?如果老师讲转子发动机一定会提及马自达;讲水平对置发动机则会提及斯巴鲁、保时捷;谈四驱会提及博格华纳·翰德;谈内燃机绕不开FEV、AVL;谈精加工则避不开Dmg、精森机;谈变速箱必然会提及爱信、采埃孚、捷特可、格特拉克等;好吧先甭说自主车技术与合资、进口差距到底有多大,先说自主车到底有什么技术?在国际上申请了多少专利?好吧咱们仔细的思考一下,自主车到底有什么技术,咱们能否快速的脱口而出一个自主车拥有的技术?咱们说不出来,即便是个汽车专业的老师也想不出来,所以答案是不是显而易见?提及洋牌子的技术,绝大多数朋友脱口而出;提及自主品牌的技术,大多数人说不出来,这算差距么?够不够大?
自主车的差距究竟在哪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早期自主车刚起步的时候,平台从外边引进(淘没淘汰咱们不谈);发动机选用三菱、各别企业会逆向国外的发动机(当然逆向的比原装还好也是本事,但没做到),后来直接从FEV、AVL等处购买专利;变速箱早期也是用三菱发动机捆绑销售的产品,后来用爱信、采埃孚、摩比斯等,进入双离合时代后,又与格特拉克开始紧密的联系;至于四驱系统有博格华纳·翰德在那支撑着,所以四驱系统我们同样可以很容易的获得;至于电控方面有德国博世等企业可以供应,这样一来自主车的几大部分就已经得到了,至于造型由皮尺事业部搞定,其它那些什么印象、车载影音等花里胡哨的玩意能供应的就更多了,所以一辆自主车也就诞生了,如果非要较真不比合资、进口技术差在某种角度也算合理,毕竟都是用外来技术打造的,不比外来车技术差也可以理解对吧?不过随着不断的发展,自主车企在逐渐减少对外来技术的依赖,但这种去外来技术的过程极为缓慢,毕竟这十几年依赖外部技术的速成方式已经令很多自主车企尝到了甜头,所以舍弃已有的甜头,而花大力气、大成本去搞研发终究是不舒服、充满风险的,这也是阻止自主车自我进化的最后一堵墙,突破这道限制一切就变的平坦;现如今咱们部分自主车企具备打造自己平台的实力,自主造车的核心就是有打造自主平台的能力,有了自己的平台才能创建自己的标准,这时才算是真正迈出自主造车的第一步;过去十几年我们只是在造车,只不过贴上了自主的牌子,但和自主差的很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鄙人选捷安特的车架子、喜马诺的变速器、再弄些其它的周边,自己也可以攒出一辆自行车,是不是鄙人就可以说已经有了造自行车的能力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
部分自主车品牌已经拥有了打造属于自己平台的能力。。。比如吉利、奇瑞、长城等车企现如今已经具备了打造自己平台的实力,所以也算是踏出了最重要的一步,有了自己的平台、就算是有了希望,日后也许真会有一天自主车会变得与外国车没有差距,甚至超越也不无可能;但这条路注定是充满艰辛的、也会大把、大把的烧掉大量资金,所以注定了一些规模偏小的车企一时半会是摆脱不掉外力支持的;所以进化、衍变只能从这些巨型自主品牌开始,而那些偏小的主机厂还会延续攒式造车很长一段时间,至于差距也仍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差距,总说自己学习好、一考试得零分,这样所谓的学习好是不是有些苍白无力?总而言之想要进步最重要的就是承认缺点、认可缺点,而不是盲目的自信,盲目的自信看似在力挺自主工业,但实际上这种狂热风潮对自主工业崛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明明还处于努力上升阶段、结果被吹的开始骄傲、开始忘记自己几斤几两,这么一来也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空间,别以为嘴上说几句漂亮话,就等于支持自主车了,实际上嘴炮无用,谁又能用嘴把技术吹出来?谁又能用嘴把发动机性能吹得更强?一个L4发动机谁能靠嘴吹成V8?道理简单不?行者,无人说之不行;不行者,何非说之行乎?总之行与不行是靠某些人说的么?是靠某些人接受不接受的么?有些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在客观事实面前有些人的不自量力无异于螳臂挡车,不必去理会,嘴上支持也算是支持,没坏处。。。
为什么有些人不接受“国产车与合资车在技术上还存在差距”这个事实?
其实现在的国产车在一般技术层面上来说与合资车并没有太多的差距,比如说四缸自然吸气的车国产发动机完全能够应付的来,平稳性,耐用性一点都不差,再说现在家用轿车一般使用公里数都不是太多,一年也就一万到一万五千公里,到15年报废年限也就开15万到20万公里,所以国产车没有像某些网友说的质量那么离谱。本人自己一辆荣威RX3开了一年半,毛4万公里,一点毛病都没有,综合油耗不打空调300元600公里,打了空调300元500到520公里。在自动挡车里算起来油耗也不算高。其实车还是要靠自己的爱惜程度来说的。老是在乡村土路开和在较好的城市道路开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只要不缺油不缺水的情况下国产车基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就比如合资车的故障率在万分之一,国产车万分之二,但这个风险比起价格优势来说也是值得的。只要你能坦然接受我买的确实是国产车,不要脸上挂不住就行,毕竟面子是个虚的东西,实实在在的价格才是真的。
为什么有些人不接受“国产车与合资车在技术上还存在差距”这个事实?
一方面说明这些人爱国,或者是打着爱国的口号抵制合资品牌;一方面说明这些人并不了解合资在技术上的优势和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的匮乏。记得多年前,国内因为钓鱼岛问题而全民抵制日货,日系汽车首当其冲被列为重要打击对象。期间很多多事之人借题发挥,堵截日系车、打砸日系车,甚至很多日系车主被无端打伤。
可就在那段黑暗的时间里,日系车都在打折卖,力度很大,很多理性的消费者并未受事件影响,照买不误。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那些趁机买车的人并非脑子进水了,而是相信日系的质量。反观那些强烈抵制日货的群体,其中确实有一部分是真的恨小日本,但也夹杂着一些不怀好意者趁机闹事,窝里斗,看不得别人开好车,尤其是日系车。这些人其实就是打着爱国口号却不干人事的。
还有一部分人,是不了解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水平,容易被铺天盖地的广告迷失了自我。自主品牌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宣传自己的发动机全球领先,但是真正走出国门,被世界认可的有没有呢?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每年都会进行全球各大车企评测排名,能不能找到自主品牌的身影!明明看到了差距,却死不承认,或许就是这些人的内心写照。但是谁也不敢说这些人就一定不会买合资车。
其实,我们怕的不是外敌多么强大,而是自己的企业不努力,不敢正视差距,更缺乏迎头追赶的精神。不得不承认,近几年自主品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饰豪华感,都展现出了自主研发的成果,但是核心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又有几人敢于直面呢?
最后,买什么车是人类的自由,不能上纲上线,好像买了合资车就一定是不爱国的表现,买了国产车才是支持民族品牌,才是中国人,这种市井小民思维该清理清理了。等到真正有一天,自主品牌全方位赶超合资品牌,我们再去抵制或者上纲上线也不迟啊!
为什么有些人不接受“国产车与合资车在技术上还存在差距”这个事实?
谈到合资与国产车,从来不能否定国产车近些年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同样还是之前的观点,核心部件还没有真正达到“从有到优”的阶段,而且合资车型近些年也并非在“原地踏步”,因此国产与合资在技术上同样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可为什么还有人对此不接受呢?虽然早期的汽车自主品牌成立时间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但实际上真正快速发展也不过就近十年的时间,与那些动辄七八十年甚至过百年的合资品牌相比,在发展时间上就少太多,同样起步晚的还有材料、加工等行业,这都是汽车工业进步的基础,要说十年的研发成果能超过别人几十年,应该连自己都感觉不太可能吧?当然或许有捷径可以弥补这些,比如与技术领先的企业合作等,但这并不是能够起到超车的办法,至于其他可以超车的捷径或许会有,可起码目前还没有找到。其实个人认为“不接受”差距换成“不理解”应更准确一些,如果一个人对汽车不怎么了解,尤其是第一次买车,那把哈弗H6、博越和卡罗拉、朗逸、轩逸等车型放在一起,是很难理解合资车有什么好处的,外观上看起来没有SUV大气,配置更是被同价位的国产车型所碾压,毕竟还不懂什么是发动机耐用度、整车故障率、保值率等等,更别说是价格高的同级合资车型了,就拿保值率而言,如果开始买的是国产车后来换过那么一两次车,这段时间的用车再加上换二手车时的感受,那再选择国产的概率就会大大下降,至于为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再解释也不理解、不服气,经历过的人不说也会懂。综上所述,合资车的卖点就在于技术,而国产车是大尺寸、高配置、低价格,如果两者在技术上没有差距,那合资还低配卖高价显然是不成立的,当然也没必要非得说哪个车好,同样预算的情况下就是简单代步,想要省心耐用,换车时再卖个好价格,那就选择合资,喜欢大气和丰富的配置,那还得是国产车合适。
希望以上分析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有些人不接受“国产车与合资车在技术上还存在差距”这个事实?
毕竟合资车大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玩转了动力匹配、悬架调校及工艺质量。事实上,一切著名技术如气囊、有机玻璃等等的发端都是由合资车来的。
但国产车与合资车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是我们需要认清的现状。
举几个例子吧。动力上,长安2.0T蓝鲸发动机性能力压奔驰宝马,排名世界第11名。233匹的马力、360Nm的扭矩足以抗衡国内合资技术;奇瑞1.6T发动机,145kW爆出197匹马力,290Nm的扭矩,可以问候“秒天秒地”的思域了吧。
或许你又会说,“那只是参数上,事实表现总是不尽人意”。但是,你如果长时间的驾驶国产车如两长一吉、比亚迪、奇瑞等,就会打消上述顾虑。当然也不排除,你试驾的刚好是第二代国产车(约2015~2018年的产品)。
在造型和内外饰上,国产进步可谓神速。毕竟都是中国人,设计的产品更符合东方审美。目前国产品牌也有很多拉风的车,比如领克系列、WEY系列、长安CS85、比亚迪唐等车型。这些车一般外形时尚、动感,内饰骚气,如果从你旁边呼啸而过,你也许会惊呼是某个国外品牌的产品。
综述,如果日系车打10分,德系车9.5分,美系车8.5分,那么国产车的第一梯队(两长一吉、比亚迪、奇瑞)能够8分,法系车8分,韩系车8分。
之所以很多人不愿接受现状,要么是意识上的不认同,要么是没驾驶过国产车的第三代产品(约2019年后的产品),仅此而已!
为什么有些人不接受“国产车与合资车在技术上还存在差距”这个事实?
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差距肯定是有,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在慢慢的缩小。
首先,从品牌成立时间来说,国外的车企比如福特、宝马、奔驰、丰田、本田等,成立至少都有上百年的时间,在技术上进行了深厚的沉淀,很多的国产品牌和合资车品牌相比较,成立比较晚,在品牌的影响力上较差,品牌的影响力其实就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汽车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就是发动机,中国的车企在发动机上的研究比较晚,很多的车企现在还是用的日本三菱的发动机,而国内厂家只是负责组装,汽车的研发成本决定了企业的造车能力,很多国外的合资品牌每年花上千亿的资金在研发上,国产车现在也注重于自主研发,包含长城、奇瑞、吉利也有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问世,但在可靠性和动力方面可能和合资的车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有很多的自主品牌的车企逆向研发技术,其实就是借鉴别人的技术进行研发,在研发投入上,国产车肯定不如外国品牌的汽车。
很多的合资车品牌会有很多的特征或者是专项发展,比如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本田地球梦、宝马操控等,这些都已经深入消费者的心,但国产车在这方面还不怎么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另外一点,中国人买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面子,而买国产车面子不够大,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合资车肯定比国产车好,所以也就出现了开着十来万捷达的车主嘲笑开着20多万,比亚迪唐车主的事情。这种心理造就了买车一定要买合资车,即使是乞丐版,那也无所谓。
虽然国产车经过几年的发展,在造车的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跟合资车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其实不仅在汽车行业,在很多行业都是国外遥遥领先,中国人都是艰苦奋斗,奋起直追,现在正在把这种差距慢慢的缩小,也许过不了多久,在汽车行业,我们的国产车也可以和合资车平起平坐,受到国人的青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