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茂先生和侯宝林先生有什么交集吗?

侯宝林是相声大师,苏文茂是相声名家。

这头衔不是我评的,而是相声界内部的共识,包括跟苏文茂关系特别近的王佩元也是这么评价。

大师不能轻易叫,我心目中够大师的好比说侯宝林,再好比说马三立,他们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历史贡献。苏先生我认为还不太够,包括马季。

严格说来,苏文茂跟侯宝林算是两代人,真正能够跟侯宝林一较高低的,应该是苏文茂的师父常宝堃。而且当年小蘑菇跟侯宝林同为天津相声五档,常宝堃赵佩茹、侯宝林郭启儒在巅峰时候并驾齐驱,比张寿臣马三立都要有蔓儿。

苏文茂跟侯宝林塑造人物有相似之处,都是不懂装懂,爱卖弄学问,其实是假装有文化,酸文假醋的抖包袱。两人的代表作品,几乎都有一些知识普及,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但两人实际上都没念过什么书,侯宝林解放前连字都不认识,苏文茂更是从小就跟常宝堃学相声,文化知识全靠自己后天学习。

而两人学习的结果却不一样,苏文茂用功的专注点在于表演技法方面,他被冠以“文哏大师”的称号,正是因为他天然浑厚的嗓音,以及炉火纯青的相声功底,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舞台风格。苏文茂的段子不火则以,一火就容易跨界,他是唯一一个能在财经界拥有一席之地的相声演员,《扔靴子》的典故时至今日仍然牵动亿万股民的小心脏。

可苏先生最大的短板在于,他几乎没有创作能力,虽然能够拆洗传统段子,但要完整写出一个有头有尾的作品,苏先生是做不到的。而他赖以成名的大部分段子,都是何迟、刘俊杰、赵伟洲等人创作。

侯宝林先生却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自主扫盲可以无障碍阅读,而且还可以创编新相声,他的《婚姻与迷信》、《一贯道》、《夜行记》等都是经典的创世之作,这一方面是苏文茂难以企及的。

另外苏文茂在对口相声领域,非常依赖捧哏的能力。跟朱相臣、马志存这样的大能耐一起,苏文茂的事业就能屹立巅峰,但失去这两位大量活之后,苏文茂跟王佩元还能凑合,但舞台心气儿差了不少,基本上就开始过退休生活了。

而侯宝林属于根本不挑搭档的类型,跟郭启儒可以火,跟郭全宝刘宝瑞也行,跟晚辈马季、于世猷、李国盛也照样使活。毕竟侯先生是按照九一分账的比例去分配表演,他自然就不会对搭档有太高要求了。

这二位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于相声这门艺术,都非常的忠诚,而且都敢于跟小看相声的人顶牛。

侯宝林当年在天津剧场,临时取代大鼓演员攒底,剧场经理不愿意涨出场费,结果侯宝林要罢演。要知道当时天津剧场都是流氓控制,张寿臣常宝堃赵佩茹都挨过打,侯宝林敢为了出场费跟流氓叫板,这还是挺渗人的事儿。结果侯大师还真倔赢了一把,让相声拥有了跟大鼓对等的地位,就连张寿臣也公开点赞“侯宝林对相声有功”。

解放后侯宝林组织相声改进小组到长安戏院演出,跟剧场方订票价的时候差点打起来。剧场方认为相声不值钱,只配卖京剧一半的票价。侯宝林直接说裘盛戎荀慧生卖多少,相声就卖多少。结果剧场方看侯宝林这么硬气,也支持他卖高价,最后两边都赚了不少,这算是给相声定下了一个很高的行事。

苏文茂也有这股子倔劲儿,有一次去潍坊风筝节演出,这是一场拼盘晚会,有歌舞也有曲艺,当时如日中天毛阿敏攒底,苏文茂王佩元倒二。结果观众都想看毛阿敏,苏文茂跟王佩元一上台就开始起哄鼓掌,让他们赶紧换毛阿敏。苏文茂根本不理这些人,该怎么说怎么说,该说多久就说多久,而且还故意加重了语气,压制那些捣乱的观众。下来后还气冲冲的告诉王佩元“须他不听,不须我不说。

老先生都有这种气节,对自己的行业非常尊重,跟现在这些拿相声当玩意儿,上台就耍贱卖萌洒狗血的青年演员境界完全不一样。

苏文茂跟侯宝林两人最大的一次交集,就是在某次曲艺研讨会上,侯宝林对当时最火的吉他相声(主要是杨振华先生)发表了看法“相声是语言艺术,以说为主,加上伴奏乐器,是不是影响了相声的本体,是不是还能称为相声。”

说完后其他人不敢说话,只有苏文茂站出来反对“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杨振华说的就是相声,只不过表演加上了吉他。我们传统相声里有玉子,许你拿玉子,就许人家弹吉他。您不能说你不会弹,就不让人家玩吉他,你也可以学学吉他嘛!”

侯大师听完后不但没生气,还当场纠正了自己的观点“文茂说的有些道理!”

名家之间的交流就是这样,许有不同的见解,谁有理就服谁,绝不会跟某人一样阴阳怪气的骂大街。

苏文茂先生和侯宝林先生有什么交集吗?

侯宝林和苏文茂分别是相声宝字辈和文字辈的代表性人物,虽然侯宝林是师叔,名气和地位都要远远超过苏文茂,但是对这位晚辈来说,侯宝林却是很为敬重,而对于前辈大师侯宝林,苏文茂也很是尊重,不过两人也一度因为艺术风格产生分歧,最终却是苏文茂获胜,至于外界传闻,苏文茂先生不满侯宝林收徒师胜杰,则纯属捕风逐影,并不足信。

侯宝林和苏文茂是两代相声演员佼佼者

侯宝林大师生于1917年,是相声第六代宝字辈相声艺人,其师承著名相声艺人朱阔泉。侯宝林早年贫苦,先入戏班学习京剧,后改行入相声门,而扎实的京剧功底也成为侯宝林的巨大优势,其凭借学唱京剧而逐渐走红,其在解放前已经是声名鹊起,和搭档郭启儒成为天津最受欢迎的五档相声演员。

侯宝林和郭启儒

解放后,相声等艺术面临被取缔的危险,侯宝林大师牵头组织了相声改进小组,对传统相声进行改进,剔除糟粕,使相声得以保留,旧社会的街头艺人成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从这点来说,侯宝林对相声的贡献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侯宝林大师晚年退出相声舞台,专心研究相声理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著作,使相声有了曲艺理论支撑,这些研究成果也为相声的延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苏文茂先生生于1929年,比侯宝林大师小十二岁,其是相声第七代文字辈相声演员,师承著名相声艺人常宝堃。苏文茂先生早年家庭贫寒,在药铺当过学徒,后拜师常宝堃,学习相声,当时常宝堃名气和能耐都极大,对苏文茂也是关爱有加,不仅废除了传统相声拜师的生死合同,而且也各种提携苏文茂,甚至搬出自己师父,寿字辈门长张寿臣亲自给苏文茂捧哏,所以苏文茂从艺三年出师后,就开始走红。

苏文茂表演扒马褂

苏文茂先生是文字辈相声演员的佼佼者,甚至“文字辈”都是从苏文茂先生名字中取得,苏文茂先生对相声巨大贡献是文哏相声,相声早年属于街头艺术,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受众是穷苦大众,而苏文茂却将文学艺术极大融入相声表演中,其表演的《文章会》、《批三国》都是相声经典之作,因此,苏文茂也被誉为文哏大师。

苏文茂与侯宝林艺术观点的矛盾

苏文茂和侯宝林大师在解放后都是成名的相声演员,虽然苏文茂要低一辈分,但是侯宝林大师却对这位师侄的相声水平颇为认同,对其人品也很是敬重,而苏文茂也在很多时候得以和许多宝字辈艺人平起平坐,虽然有代表其已经过世的师父常宝堃的说法,但也说明苏文茂深厚的相声功底和水平,就连许多年轻的宝字辈演员也都要向其学习。

苏文茂和侯宝林等

80年代,东北相声名家杨振华最早把西乐器吉他引入相声表演中,并且取得了极好的表演效果,对于这种新潮的表演风格,当时的大部分相声艺人都是不支持的。在当时曲艺界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当时的相声大师,也是曲艺界领导的侯宝林就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相声是语言艺术,以说为主,如果加上伴奏乐器,就会影响相声的主体,这种表演风格还能不能称之为相声艺术。

杨振华

当时的侯宝林大师是相声界权威,面对侯宝林大师的意见,在场人员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而苏文茂先生却直接提出了不同意见,并说道,杨振华的这些表演就是相声,只不过表演加上了吉他,我们传统相声表演里也有玉子,也是伴奏。苏文茂的发言明显是和侯宝林大师有着不同意见,面对这位晚辈的否定,侯宝林大师也表示极为认同,这也一度传为佳话,也从侧面看出侯宝林对苏文茂的敬重。

苏文茂反对侯宝林大师收徒师胜杰

外界传闻,苏文茂反对侯宝林大师收徒师胜杰,因为当时是1984年,侯宝林大师收徒就等于给苏文茂先生找了个小师弟,所以苏文茂先生因此对侯宝林大师颇有意见。

其实这事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只是经不起推敲。在1983年京津两地召开的相声界座谈会上,苏文茂先生的确曾发言说过,希望辈分大的老先生不要再收年龄很小的徒弟了,要不然等于给辈分小但岁数大的人找个小叔。而苏文茂典型属于这种岁数大辈分小的相声演员,其徒弟赵伟洲更是如此。

侯宝林收徒师胜杰

当时改革开放之初,相声界开始恢复了收徒仪式,所以许多人也都开始摆知收徒,苏文茂先生这一说法也不无道理,而侯宝林大师也是同意的,至于侯宝林收徒师胜杰的事,则显然并不矛盾,因为师胜杰早年拜师朱相臣,其辈分已经确定了,所以拜师侯宝林只属于是跳门,其辈分并没有改变,所以侯宝林大师收徒师胜杰,并不影响其辈分,所以苏文茂先生也就没有理由反对,而这一说法也无非是捕风捉影罢了。

苏文茂

苏文茂先生是相声界出了名的尊重辈分,对于小自己十几岁的常宝丰夫妇,苏文茂先生也是称呼九叔九婶,而对于侯宝林大师,也是一直称呼师叔,而晚年苏文茂先生头发和眉毛皆白,一次遇到侯宝林大师,却恭恭敬敬称呼师叔,而侯宝林大师立马现挂:打南面来了个白胡子老头,而这句话本是相声一句绕口令,侯大师如此说出来,既符合两人现在场景,又甩了包袱,两人都是哈哈大笑,这也足看出两人是十足的相互敬重,而并非苏文茂先生对侯大师不满。

苏文茂先生和侯宝林先生有什么交集吗?

侯宝林先生是公认的相声大师,苏文茂先生则被称为“文哏大师”,他们两位分别生活在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所以交集并不多。有文字记载的交集只有两次,一次是在天津,另外一次是在北京。

侯宝林简介

侯宝林(1917—1993年),满族,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

侯宝林亲生父母不祥,出生地也不知道是哪里。侯宝林5岁的时候,被带到北平给侯家当儿子。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侯宝林很小就帮助家里干活,补贴家用。

侯宝林12岁开始学习京剧,三个月后就开始和师父、师兄一起撂地演出。唱戏之余,侯宝林经常听相声,慢慢也开始说相声。

1938年侯宝林拜相声艺人朱阔泉为师,成为相声第六代传人,为“宝”字辈。

侯宝林常说自己是天津观众培养起来的。在北京的时候,侯宝林还是默默无闻,1940年到天津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红了起来。

1945年侯宝林重返北京,已经是大红大紫的“角儿”了。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是如鱼得水,参加了“相声改进小组”,先后任副组长、组长,为相声的净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侯宝林最终成为一代相声大师,是新中国相声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侯宝林的代表作:《方言》、《改行》、《笑的研究》、《关公战秦琼》等。

侯宝林有名的徒弟主要有:马季、丁广泉、师胜杰等。

苏文茂简介

苏文茂(1929—2015年),北京人。出身贫寒,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苏文茂12岁到天津一家药铺当学徒,酷爱常宝堃和赵佩茹的相声。

1943年苏文茂拜常宝堃为师,成为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为“文”字辈。苏文茂出师之后,常宝堃把他送到自己父亲常连安在北京开办的启明茶社。

当时的启明茶社是名家辈出,苏文茂在这里又学到不少东西。新中国成立后,苏文茂又回到天津,进入天津曲艺团。

在长期的相声生涯中,苏文茂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被人称为“文哏大师”。

苏文茂的代表作主要有:《苏批三国》、《论捧逗》、《汾河湾》等。

苏文茂的徒弟主要有:赵伟洲、武福星、刘俊杰。

两次交集

侯宝林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而苏文茂则长期工作、生活在天津,所以他们的交集不多。有文字记载的仅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天津,时间为1979年。

侯宝林当时从北京赶到天津办事,办完事之后,侯宝林顺便到天津曲艺团看看。快到门口的时候,苏文茂正好骑车准备出去。

苏文茂看到侯宝林之后,赶紧把自行车放好,跑到侯宝林身边。

在非常时期,侯宝林和苏文茂都被下放,彻底告别舞台,不能说相声,苏文茂悲愤交加,40岁头发、胡子、眉毛就全白了。

劫后余生,苏文茂看到侯宝林是百感交集,他刚刚喊了一句“师叔”,就哽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侯宝林看到苏文茂头发、眉毛都白了,也是感慨万千。不过大师到底就是大师,他紧紧握住苏文茂的手,说了一句话:“打南边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

侯宝林的话一下就把苏文茂逗笑了,他含着眼泪笑了。

第二次是在北京,时间为1983年。

当时天津曲艺团到北京演出,演出结束后,北京和天津的相声名家在一起开座谈会,观摩交流。

在座谈会上,苏文茂首先发言:“希望上了年纪、辈分大的老先生就不要再收年龄太小的徒弟了,不然,等于给我们小辈找了个小叔。”

苏文茂的发言引来哄堂大笑。笑声一停,侯宝林就站了起来,说:“我完全支持文茂的意见。”接着侯宝林又从历史、现状、礼仪、规矩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侯宝林的话音刚落,苏文茂就站了起来,拱手施礼:“谢谢师叔。”

朋友们,以上就是侯宝林先生和苏文茂先生的两次交集。欢迎留言批评指正,谢谢。

苏文茂先生和侯宝林先生有什么交集吗?

应该没有,四几年苏文茂才拜师常宝堃,那时候宝林己回北京,在者苏文茂五十年代未才成名,那时候先生己经常去中南海演出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