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段子都是谁写的?

渠道一、传统相声大全

文本方面主要来源是四大本,里面既有太平歌词、开场小唱,也有单口小段,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相声百科全书。

但光看文本是无法登台表演的,所以还需要有相应的录像资料,1997年天津市文化局录制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集锦》,可以说是现存的传统相声表演技法的最高展示,很多已经淡出舞台的老先生,比如田立禾、于宝林、冯宝华等,以及宝刀未老的王世臣赵世忠马志明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了自己的把杆活。台下的观众也是曲校学生跟青年相声演员,对于包袱的反应,笑点的承接都是非常专业,可以说是台上台下一起制作的教科书。

渠道二、偷录

1998年,北京相声大会在中和戏院演出,当时有很多天津老先生来助演,其中包括范振钰、田立禾、黄铁良、尹笑声、冯宝华、金文声、佟守本、魏文华等,后来因为跟剧场闹了矛盾所以停演,前后一共演出了八场。

在这八场演出中,尹笑声先生发现了郭德纲的一种创作方式,那就是“偷录”。按照天津茶馆的规矩,相声演出是不能录像的,因为这等同于行内禁忌“捋活”。而郭德纲跟他的徒弟在尹笑声刘文步演出时候在观众席录像,于是尹笑声向郭德纲提出意见,郭德纲一边满口答应,一边增加了现场的录像设备,从一台变成了三台。之后尹笑声再反对的时候,郭德纲改口称这是粉丝录着玩,时至今日郭德纲也坚持这套说辞。

在中和戏院演完后,尹笑声等人回到天津演出,郭德纲带着录像设备追到了天津,还乔装改扮装成观众,被演员认出来后郭德纲离开,改派其他人继续偷录。录好的视频由郭德纲跟弟子观摩学习,还有部分刻成了光盘售卖。

在德云社原始积累时期,捋活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方式,而这种优秀的传承也到了郭德纲徒弟这一代,比如张鹤伦就将网络歌手的曲子说成自己原创,并且抄袭脱口秀段子。

渠道三、网络段子

网络段子因为没有相应的版权保护,所以大量被郭德纲使用,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屌丝青年》事件,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段子都来自于剑神葡萄创作的网络笑话,所以向郭德纲发出质疑,郭德纲诚恳的接受了意见,将原作者拉黑,并跟同样质疑他的王自健进行网络骂战。

其实在郭德纲事业爆发期0506年,其表演的大部分“我字”“你字”都是由网络段子以及读者知音等杂志的小笑话拼接而成,《西征梦》原版是天津网友创作的《反恐精英》,《济公传》中更是大段搬运《鬼吹灯》的剧情,这种便捷的创作方式一直到近些年才消停,因为郭老师在台上胡说八道,调侃于谦家人也能卖票,自然就不需要再上网找素材了。

渠道四、专业笔杆子

郭德纲身边第一代强输出型创作人才,就是北大才子徐德亮,徐德亮不但能创作新相声,比如《我的大学生活》,还能对传统段子进行高质量拆洗,比如《天下第一针》《托妻献子》等。在徐德亮退出后,德云社也一度面临创作乏力的窘境。

现阶段德云社有创作能力的青年演员,以刘春山为代表,刘春山在创作能力方面不亚于徐德亮。可惜当下德云社的受众群都是追星粉,对于相声本身兴趣不大,再者新作品需要长时间打磨,而现在德云社演员上台乱侃成风,刘春山的创作能力自然就无用武之地了。

渠道五、粉丝投稿

从郭德纲培养起第一批纲丝开始,粉丝投稿就是德云社创作的重要来源,但粉丝投稿的弊端也非常多,最主要就是来源无法确认,粉丝很可能也是从贴吧论坛知乎等平台直接抄袭而来,这等于是间接侵权。随着德云社名气越来越大,抄袭被发现后也会接受更强力的舆论反噬,所以郭德纲近些年也关闭了粉丝投稿这个渠道。

以上~~

德云社的段子都是谁写的?

谢邀,这个问题,以前小编曾在德云社后台问过一些人,各位看官准备瓜子,板凳,且听我言:

简单一句话,德云社的段子来自三个方向:旧瓶装新酒(老段子改新)、钢丝编剧、德云社人员创作。

旧瓶装新酒:这个就很简单,一些老的传统的段子,增加上符合现在大众口味的新词,更新下编排,拿出来说的段子,按照郭德纲以前的说法:我们祛除糟粕,增加更加糟粕的内容。这样的段子其实有很多,现在我们听到的《托妻献子》《白事会》《大保镖》《打灯谜》《论捧逗》《窦公训女》《汾河湾》等等都是老段子拿出来翻新的,把以前(56年之前)段子里的那些“屎尿屁狗棍”都去掉,换了新词出来说的段子。

钢丝编剧:这个词其实就是很多纲丝给郭德纲或者德云社留言发邮件一些好的段子,自封的一个称号,2015年郭德纲受访时,曾跟陈鲁豫说,最多的时候德云社一天得到过接近30万粉丝发来的搞笑段子,要求加入到相声里面,连说段子时候郭德纲和于谦的动作,神态都写在剧本里。

德云社人员创作:一个相声团队要发展,创新是必须的,郭德纲的德云社之所以能红火 ,跟早期郭德纲的创作力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可以看看2005年和2006年郭德纲的相声的段子,包袱多,卖力气,绝对是郭德纲相声最经典的两年,当年的《梦中婚》《东游记》《怯拉车》《怯洗澡》《说武术》《我要上春晚》《揭瓦》《羊上树》等等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郭德纲的创作力绝对是有目共睹的。现在郭德纲年纪才46岁,也有很多的相声段子是自己创作的。《列宁在1918》《爱情传奇》《于谦的一生》《于大爷》等等都特别搞笑。现在德云社除了郭德纲还有岳云鹏和张鹤伦,也属于创作性的演员,尤其是张鹤伦,直接被郭德纲戏称:德云社最具创作力的演员。

纯手打,希望各位看官不吝点赞,评论和关注,谢谢!

德云社的段子都是谁写的?

德云社从来不限制观众录像,也从来不怕自己的段子外传出去。这一方面是因为德云社相对开明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段子的流传,更利于自身的推广。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创作力保持着足够的自信,他们的表演从来不会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相声段子。

大家总会发现,德云社所有的表演和网上流传的段子都不一样。正是由于很多演员通过自己的创作,能牢牢地把控住每段相声,因此在表演的时候,都能随心所欲地发挥。因此,大家从来也不会看到一模一样的相声。

相声演员包括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门,那就是创作。如果只想做一名演员,靠天吃饭,等着别人来创作,或者干脆说别人的作品,这样的演员,只能生活在专业院团里。在现在的环境中,很难成名,更不要想成为相声名家。

真正的相声大家,他们的创作能力并不次于表演能力。比如侯宝林先生创作的《关公战秦琼》,《醉酒》,马三立先生创作的《十点钟开始》和《逗你玩》。所以,如果想成为相声名家,自己创作是必须的。

创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老段子创新。曾经的经典段子,但内容方面可能不合时宜,经过演员的二度创作,再呈现在舞台上。比如,侯宝林将以前的《八大改行》重新编排,把歧视艺人,歧视农民的内容替换掉,成为了自己的代表作。

而这种创作,郭德纲更是其中的高手。他把老掉牙的一段《打白狼》改编成了《西征梦》,视频中,姜昆和刘兰芳等名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可见,这段稍显粗糙的作品,改编得也是非常成功的。

还说《八大改行》,郭德纲保留了老段子里面的八番,即八个故事,八段演唱,又增加了很多包袱。说这段相声,必须有“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全部优秀的能力。当然,这也是郭德纲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创作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原创。这一点同样是郭德纲的强项。比如当年惊天之作《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既有“我爱相声,我怕他完了。”这要悲天悯人的呼喊,也有“传统相声1000多段,在我们同行的努力之下,就剩200多段了。”这样的深刻的讽刺。

一直感觉当年能在剧场里听这段相声的观众真是太幸运了。整段相声没有起哄的“嘘”声,而都是叫好声和掌声。台上台下的频率出奇得一致。前台郭德纲和张文顺说相声,后台于谦独自掉眼泪。一段相声能深刻到如此地步,郭德纲真是空前绝后了。

后面的《我这一辈子》,《我要幸福》,《我要反三俗》等相声,集中反应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无奈与挣扎心理,也都是难得的创作精品。

后期,由于郭德纲身份的变化,创作欲望没有以前强烈,作品仍然搞笑,但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深刻。

但德云社中,并不缺乏创作高手。岳云鹏与师父郭德纲一样有着坎坷的经历,因此他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几个作品,如保安队的故事》,以及2015年岳云鹏为央视春晚创作的《我忍不了》,也都很不错。

而少班主郭麒麟,儿徒烧饼的作品,也大都出自自己之手。张云雷同样走原创之路。虽然他的唱功了得,但正如他在“逗”的方面稍显欠缺一样,他创作的水准也亟待提高。去年的风波,就是因为他的相声踩了雷才造成如此的被动。

创作作品数量最多的,应该是张鹤伦。郭德纲说他创作的相声有2000多段,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他的作品之多,也可见一斑。张鹤伦的表演,带有明显二人转的风格,这也导致他的作品中,穿插进大师的碎包袱。

碎包袱过多,其实是从郭德纲开始的。为了使剧场效果火爆,不至于出现冷场,因此,必须提高包袱的数量。但这一点,到张鹤伦这里已经成为了常规选项。而他之后的九南,九熙等演员,在相声创作中的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了。

德云社的写手很多,他们在原创过程中,也渐渐偏离了原始的相声风貌,或许这是新一代相声特有的手法,到底这种尝试是否成功,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

德云社的段子都是谁写的?

德云社表演的节目,很多是传统的相声段子,像《黄鹤楼》、《汾河湾》、《论捧逗》、《扒马褂》、《当行论》、《八大吉祥》、《铃铛谱》、《学哑语》等等。德云社演员最开始学的就是传统的相声,基本功好的,很多传统段子都能说。他们很多演员在传统的段子里面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又创作了一些新的包袱。

另一种就是自己创作的相声,德云社很多演员都会自己写活,创作怪才张鹤伦,张鹤伦就自己写了蛮多段子,像《老郎的婚礼》、《好伦歌》、《我是歌手》等,张鹤伦会唱,他的活里面有很多唱的,也是非常吸引人。孟鹤堂也创作了一些自己的活《周文王》、《梁祝》等,盘他直接出圈。小岳岳也说自己喜欢写一些活。

相声这门艺术,总是要继承,又要不断创新的,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才能吸引更多观众。德云社能受到观众的喜欢,能红,靠的不仅是德云社那些演员的脸,还有他们的实力。

德云社的段子都是谁写的?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德云社的段子是很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有的是相声演员自己写的,有些是郭德纲写的,也有很多是粉丝发来的搞笑段子,

这些都会成为相声演员每次表演的台词中的包袱。有了初期的段子,更多的也是需要相声演员的临场自由发挥的。

记得以前岳云鹏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被问到每次上台的段子都是谁写的,他说他自己很喜欢写段子,并且很多时候的演出都是演自己写的段子,

很多段子也是郭德纲和于谦这些老一辈人写的,还有很多传统段子都是一直流传下来的,相声演员是会更具社会情况自由改变,但大体不会变。

在网上也是兴起了一个新词,“纲丝编剧”,说的就是一些郭德纲,或者德云社的粉丝们,自己会给德云社投稿,他们其中有自己写的段子,也有抄袭别人的段子的改编版,郭德纲也是表示过,

只要有好的包袱他们都会采纳并且用在平时的表演里。这也是我们有时候听相声的时候感觉一些包袱是在网上看到过的。

其实不管段子是怎么来的,都是一些真正热爱相声的人们的智慧的结晶。只要能让人发笑的段子就是好段子。

德云社的段子都是谁写的?

德云社的段子分几种:一是传统段子,作者就基本上以前的老师傅写的,比如《大保镖》、《西征梦》、《怯洗澡》、《夸住宅》这类,具体作者还是得功力深厚的相声迷来回答。二是老郭他们自己创作的比如《我要幸福》、《我要结婚》、《我要上春晚》等我要系列。很多是网络段子,被老郭修改修改拿来用了。总之,德云社的创作班子目前还是没怎么出名,多数还是传统段子和自编为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