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马三爷的水平比侯宝林高,可为什么在天津杂耍园子攒底的相声人是侯宝林不是马三立呢?
侯宝林四岁被舅舅送到北京,到去世他也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侯大师对自己的出生地只有一点零星记忆“我可能是天津人吧。”
马三立祖籍是兰州,出生在北京,百度百科是瞎写的,马老的爷爷马诚方,父亲马德禄都是北京人,马老小时候才跟着家人去了天津,但后来因为父兄接连去世,马老开始了到处撂地的日子,直到49年以后才正式定居天津的。
所以这两人都不是地道的天津人,但都是在天津这个舞台上火起来的,但两人火起来的时间并不一样,这也导致了天津本地人对两人的记忆也是有断层的。
咱们现在看到侯宝林跟马三立的合影,都是侯大师站着,马老坐着,因为马老是寿字辈,侯宝林是宝字辈,所以身份地位不一样。
侯宝林当年名列天津相声五档的时候,跟小蘑菇常宝堃是齐名的,而马老在天津有名气是后来侯宝林去北京发展后的事情。很多老照片都可以看到侯宝林跟常宝堃并列,而大一辈的马老还要站在后面。
侯宝林因为孤家寡人一个,所以在表演上没什么压力,而且大量的学唱京剧,在当时的相声界也是争议极大。不过任何时代都有一个受众效应,观众愿意买单就是硬道理,所以侯大师即使被同行看来有点离经叛道,但人家挣到了大名,而且还一口气娶了三个太太,经济地位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同行对他的非议声也就小得多了。
而马三立的家族负担要大得多,而且马家是依附于万人迷李德钖的,马德禄是李德钖的三个捧哏之一,马桂元是李德钖的徒弟,而且马老后来决定下海说相声,也是大哥教的活。马老回忆大哥对自己实施铁匠教育法,一言不合就开无双,打得马老七荤八素,有一次全场观众都炸粘子了,马老以为自己肯定会得到大哥的表扬,结果一到后台就是一顿胖揍,告诉他气口不对节奏不对等,听相声不是图一乐明白吗辣鸡~
马老真正要火起来,是解放后跟何迟先生合作的时期,尤其是《买猴》这个节目,1954年11月在《沈阳日报》上发表,之后又先后在《旅大文艺》、《北京日报》、《剧本》、《中国 建设》(英文版)及被翻译成俄文、英文在苏联等国的刊物上登载,是新中国第一段“出口”的相声,也是马老代表作品中的第一名。
不过正因为买猴的火爆,等到特殊时期到来,马老跟何迟先生一起被打成右派下放,整整二十多年没有说相声,直到七十年代末期被平反后才重返舞台。这时候马老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所以大部分表演集中在那种包袱少,但很考验说功的单口,比如《逗你玩儿》《八十一层楼》《家传秘方》《查卫生》,这些活换了马老之外的人使,百分之一百崴泥。所以说这时候马老的功力已经到了化境,基本上无人能出其右了,即使侯宝林大师也予以高度的认可。
侯大师的生平跟马老大相径庭,解放后侯大师牵头,跟老舍一起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对传统相声中的糟粕予以删除,让相声登堂入室,成为了文艺轻骑兵。侯宝林这一支的弟子们也秉承了这种路线,马季姜昆冯巩等都致力于说文明相声,用相声传递真善美。
而侯大师在相声功底上,应该是不如马老的,薛宝琨教授撰写的相声理论就坚持相声重点是说和逗,学跟唱是非常不重要,而且应该服务于说跟逗的表演技法。侯大师的相声比较偏重学唱,而且没有贯口类的活儿,在人物塑造和内心刻画上,也比马老有所逊色,所以侯大师在今天的天津相声爱好者圈子里,评价远不如马老。
综合对比下来,解放前侯宝林比马老蔓儿更大,解放后侯大师转入相声净化工作,为整个行业登堂入室做出了不朽的功绩,而马老在作品上更加丰富和精进,这时期他们都是给同行留饭的大师,很难分出高下。如果硬要评判,那么侯大师让相声登堂入室应该是功绩最大的,没有他也就没有今天的相声市场。
晚年侯大师致力于培养行业接班人,将中央广播说唱团的队伍壮大起来,成为后来电视相声领域的中流砥柱。马老则进入了天津本土相声领域,专注于市井文化和传统段子,成为了这一代相声爱好者心中的图腾。
所以说马三立侯宝林两人都是相声史上无可替代的大师,对相声做出的贡献也是利在千秋。
有人说马三爷的水平比侯宝林高,可为什么在天津杂耍园子攒底的相声人是侯宝林不是马三立呢?
说点以前的老故事吧。当初侯宝林在天津大红大紫的时候,曾经和常宝堃有过一次较量,为争第一。两个人在台上使对坐数来宝,结果常宝堃胜出,侯宝林回去了北京,从此不来天津演出,从此侯、常两家结怨。同时,常家及天津许多相声演员,在四十年代无法到北京演出,因为侯宝林回到北京以后已经成为了北京相声界的一哥老大。因此,常家找到马三立去北京拿码头。马三立来到北京后,很快打下了码头,拿下了北京这快地,还站稳了脚跟,从此,马侯两家结怨。这凭的可都是真本事呀!当然了,这些恩怨早就过去大几十年了,现在也没什么人提了。
侯宝林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给毛主席演出过。真正在其同时代的相声艺人当中,说学逗唱都不是最好的,而且即便其最拿手的学唱,也有没有小嗓儿,也就是学不了青衣花旦这个硬伤。比侯宝林学唱好的同辈比如孙宝才、张永熙等。侯宝林的相声,之所以能称为大师级,在我个人看来,主要还是因为融合了戏曲、影视等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其舞台表演水平之高,是当时乃至现在没有一个相声演员可以达到的。
马三立老先生的一生历经坎坷,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时,作为相声演员,不但门里出身,受过良好的培养,而且还是当时相声演员里面文化水平最高的。老先生的艺术造诣和艺德也是同时代的相声演员无人能比的了的,尤其是单就相声造诣来说,常宝堃去世以后已经无人能超越。呵呵,可以这么说,往前捯两辈说相声的老艺人,不服侯宝林的有的是,不服马三爷的几乎没有(有也是领导)。马三立老先生只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影响力和知名度没那么高而已。
从十五年前开始,网上的相声录音就很多了,希望天津以外的相声爱好者们多听听老先生们的录音,同时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不要因为以前电视放的那些不是相声的相声不好笑,然后只听了某人的相声感觉跟以前电视里放的那些不一样,就完全忽视了整个相声世界。
有人说马三爷的水平比侯宝林高,可为什么在天津杂耍园子攒底的相声人是侯宝林不是马三立呢?
马老告别演出 沙哑着嗓子给大家带来最后一场的欢乐,老先生陪了半辈子的老观众们早已泪目,那年二宫晚会,得到消息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刚刚离世,马老有节目 王凤山问三叔这场还上吗,马老抹把眼泪,坚持上场不能把观众撩了,台上依旧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丝毫看不出伤心,其实马老内心已是翻滚跌宕,下得台来泪如雨下。就说晚年的逗你玩 挠挠 他是口齿不清 铺垫超长 就最后抖一个包袱 满坑满谷的观众还就得老老实实等着最后那一番 试问全国从古至今说相声的谁敢这么使活 老爷子就这么霸气 观众就这么买账 这是修行到了 人家才认你 知道会到底子老爷子给大家一个痛快的捧腹大笑 这根本不是相声技巧范畴了 这是做人做到了 老爷子站那不说话 观众都已经愉悦 这才是真能耐
有人说马三爷的水平比侯宝林高,可为什么在天津杂耍园子攒底的相声人是侯宝林不是马三立呢?
先声明,我并没有看过这两位大师的节目。音频都没听过。只是传说。
但你提这种问题就有毛病。有些东西,尤其是艺术门类。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都是某某比某某。请不要再提这种白痴问题。
吴京和李连杰成龙谁打的好呢?那为什么吴京40亿票房呢?
李小龙一生只有三部半电影,刘德华100多部。谁声望高。
这个东西不是体育竞技,这么比法是没意义的。
成熟一点吧。相声圈不和,跟你们这种人有很大关系。
有人说马三爷的水平比侯宝林高,可为什么在天津杂耍园子攒底的相声人是侯宝林不是马三立呢?
因为马三立那时候确实不如侯宝林水平高,也不如他走红啊。
一,解放前的侯宝林已经很红了
侯宝林论出身的话属于相声界的野草,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养父母还穷,上不起学,从小就在街面上做点不入流的小生意混饭吃。
后来跟了二黄师父颜泽甫,天天挨打吃不饱饭,师父去外地时撂下他不说还给同行发话不让侯宝林出师。侯宝林是通过自学、偷艺等方式才慢慢进入相声行业的,等到他有一定水平之后才被朱阔泉收入门下,不然他天天挨同行的欺负。
侯宝林闯关东失败后差点病死,病好以后1940年得到机会到天津演出,在燕乐戏院一炮而红,随后又进入五档相声之列,可谓红遍天津。即使在他回到北京后的1947年,天津报纸搞相声艺人评选,侯宝林力压郭常宝堃和郭荣起夺得首席位置。
当年的天津报界评价侯宝林的相声是“脱尽凡俗,辞藻新颖,推陈出新,妙语横生”,不仅老观众爱听,那些社会上流人物也通过广播收听侯宝林的相声。
正因为侯宝林的相声又叫座又叫好,所以他在天津大观园演出时不仅替京韵大鼓林红玉攒底,还真正拿到了攒底收入,这是由他自己的招牌、名气和作品决定的。
二、马三立走红比侯宝林要晚
马三立是相声世家出身,从小学艺条件比较好,不过他一开始也是先上学,家道中落才开始正式学相声说相声,由于家传底子好所以进步也快。
不过,马三立和侯宝林最大的区别是,侯宝林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正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而比侯宝林大三岁的马三立却要拖家带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经常为了还债发愁。因此马三立为了挣钱贴补家用,不仅经常撂地同时开始在北方各地走穴跑码头,回到天津之后又陷入兄弟剧团的掌控。
马三立虽然也是天津五档相声之一,但他当时的票房号召力远不如其他几人,尤其是常宝堃和侯宝林,所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马三立还没有能在大园子里攒底的地位和招牌。
马老真正开始走红是在1947年和侯一尘搭档时,然后又到北京电台演出爆红,解放后更是凭借《开会迷》《买猴》等相声在全国闻名。
马三立真正奠定相声泰斗的地位还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侯宝林退出相声舞台之后,尤其是在侯宝林去世后马老更是成为相声界的大宝贝。
实事求是讲,虽然现在这么说,马三立是相声泰斗,侯宝林是相声大师,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到七十年代,马三立论走红程度都远不如侯宝林,直到八十年代才两人名气才开始并驾齐驱,侯宝林去世后马三立才成为硕果仅存的相声泰斗。
三、相声水平无可评判
论马三立和侯宝林的相声水平孰高孰低,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真要较真的话,侯宝林和马三立的相声艺术应该是各有千秋。
马三立的相声并不是强在技艺上,而是强在风格,马家相声严丝合缝的艺术原则加上塑造人物的表现力是其最大的特色。
侯宝林的相声首先在技艺上属于超强的地位,说学逗唱毫无短板不说,还有嗓子的天然优势和学唱的后天优势,只是没有形成比较鲜明的艺术风格。单纯学唱不能算特有风格毕竟柳活儿好的相声艺人比比皆是。
因此,论相声风格,马家相声比侯氏相声更有影响力也更有生命力,单论个人相声水平的话,侯宝林和马三立难分伯仲。
如果非要分个高下的话,笔者投侯宝林一票,毕竟当年的相声市场也能证明这一点。
至于有人扯什么侯家和常家如何结怨,马家和常家如何结怨,马家和侯家又如何如何结怨什么的,简直太扯了。
侯耀华喝常宝霖夫人的奶长大的,侯耀文差点拜了常宝华,马三立收了常家两个儿子为徒,马志明是侯宝林的代拉师弟......这“怨”结得可够深的。
有人说马三爷的水平比侯宝林高,可为什么在天津杂耍园子攒底的相声人是侯宝林不是马三立呢?
说马三立的水平比侯宝林高的一般是不懂相声的,年轻的时候也就是解放前,那个时候马三立的名气没有侯宝林常宝堃和张寿成郭荣启大,论水平比不上侯宝林,马三立真正成名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五十年代讲究新相声马三立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马三立的性格过傲所以容易引起他人对他的不满容易吃亏,马家相声这几年挺吃的开主要是因为马志明继承的好也因为郭德纲的推崇,还有就是因为侯家的马季和候耀文的去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