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会读古书,还讲文言句。他肯读书,为什么不创作主流相声?
先说结论:因为郭德纲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才会骂主流相声只会歌颂。
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新相声,创作基础都是生活体验,即使是荒诞类的比如《虎口脱险》,那也是梁左跟姜昆用虚幻的故事背景,融入一些日常生活细节创作而成,如果一贯的浮夸,观众听完就不会有代入感,就连演员自己演出来也是背词儿效果。
冯昆治因为善耆巡街驱赶艺人,所以奋起反抗被鞭打四十然后游街,愤愤不平之下创作了《大人来了》
钟子良因为咸丰驾崩天下禁唱,创作出了传统相声《八大改行》,后来八国联军进京城,德国公差柯林德被杀而且丢了一块名表,德国兵搜城到他家,钟子良用一个破钟戏耍德国兵,结果被德国兵差点打断了胳膊,于是他创作了经典名段《卖五器》。
姜昆李文华在照相馆跟师父聊天,灵感迸发创作了《如此照相》。马志明因为在派出所看到两人扯皮,于是回家创作了《纠纷》。
侯宝林的《三棒鼓》、马季的《多层饭店》等诸多名段都是有真实生活基础,再进行幽默加工创作而成。这种生活体验不但要你注意观察生活,更多的时候还要你主动接近生活,并且为了寻找素材到处探访。
郭德纲的生活体验足够丰富,但他缺少将其创作成经典作品的能力。尤其是他自己的经历,郭德纲从来都是真假掺着说,连他自己都不敢面对生活,怎么将生活改编成作品。
郭德纲最擅长的就是编排其他人,《相声五十年现状》就是吐槽主流相声的脱口秀,而且各种私货往里面加。《我要反三俗》是他签完反三俗倡议书后,为了泄私愤编的一个骂街段子,纯粹就是情绪宣泄,根本没有一点艺术加工。《我要上春晚》是因为他春晚节目被毙了,然后对节目组的吐槽。《屌丝青年》直接就是抄袭作品,没有一点真实生活的接点,也是典型的郭氏脱口秀。
他被粉丝热捧的你字我字,其实都是他跟徐德亮李菁等人群策群力的作品,而且当时纲丝群中有很多优秀的写手,比如著名媒体人东东枪,票友陈溯马春然等,他们都会无私的给郭德纲提供段子素材。像现在粉丝坚信郭德纲一己之力创作几百段相声,这种玩意儿当个笑话听就好。
2010年以后,德云社初始团队彻底解散,而且最早的一批纲丝也基本转黑,郭德纲进入了彻底吃老本的阶段。之后就是于谦家人随机组合的划水表演,像什么去医院喝尿,放屁崩豆等浮夸而且恶心的段子,都是为了迎合新一批用户而创作出来的。他说回定期淘汰欣赏水平高的用户也是这个原因,只有不断向下挖掘低级审美能力的观众,他的创作短板才能被掩盖住。
至于读古书讲文言文,这是他用来摘句发微博用的,本质上也是一种人设操作。毕竟在他的诸多标签中,包括“没文凭但有文化”“秒杀博士专家”,所以他必须定期向粉丝们展示自己会拽文,会说一些普通人不常用的句式,让粉丝们膜拜。
而这种兴趣阅读古文,是不能系统学习到任何知识的,尤其是郭德纲还是那种封闭式阅读,不跟任何人交流,那他能够从阅读中获取到的注定就是碎片知识。而碎片知识只能用来发自媒体,做碎片化展示。
而相声创作需要的知识量非常大,当年刘宝瑞会因为一个名词搞不懂专门去图书室蹲一个礼拜,侯宝林一生的坚持就是“不说糊涂相声”。对于老艺人来说,自己不明白的词儿就不能说,这是做艺的基本常识。
但现在德云社引领的快餐娱乐相声,根本就没有这种坚持,只要能够逗乐观众,能够产生票房,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舞台上搬,吃屎喝尿闻屁,什么感官刺激强烈就说什么,而且经常整一些常识性错误在段子里,不求甚解还死不认错。这不叫有文化,就是商业炒作罢了。
所以郭德纲不是不能创作主流相声,而是他连创作三俗相声的能力都越来越欠缺,生活体验越来越少而且观众也越来越好糊弄,用心写段子跟划水扯闲白都一个效果,所以干脆就吃老本了。
郭德纲会读古书,还讲文言句。他肯读书,为什么不创作主流相声?
首先还是水平问题。
他年轻时听的最多的就是传统相声,文化又不高,开始登台时都是中规中矩的传统段子,不过天赋异禀,表演时很有味道。
郭德纲的写作水平提高,和互联网息息相关,他二十来岁时,除了说相声,就是上网发帖,无论是骂人还是评论,掌握了网络语言和大众网友的审美,老的钢丝窝窝都知道他的相声风格和语言,都是随着网络段子和笑话与时俱进的。
他的好多看似很深奥的古文,基本都是半文半白,有的来自传统相声,评书,增广贤文,有的来自网络阅读,碎片化知识积累,反而是相声的素材养料,俗话说说相声的肚,杂货铺,什么都要知道点,三百六十行,样样精通样样稀松。
郭德纲的相声作品,2007年之前,改编传统相声的作品,还非常不错,因为他是在传统相声的骨架上再创作,本身就是成功的作品了,后来他自己脱离传统相声的自己的作品,明显下降很多,都是伦理哏和于家一大家子的琐事,大量的是非内容,嘲讽同行塑造对立情绪,说明什么他的最大本领就是这些东西,耍嘴皮子耍贫嘴,发泄怨气,没有系统的东拉西扯。
他的身份也不再是相声演员了,更像综艺明星,所有的表演和创作都为了迎合商业市场,迎合大众口味,而且是低级趣味。
我们看各个文工团的相声演员的作品,各个电视台的作品,基本没有郭德纲那些风格的作品,即使有伦理哏,也是偶一为之,每段作品都跟完整,不会没完没了的耍贫嘴,靠碎包袱堆积一段来糊弄观众,每个作品都经过打磨,演练,比如五官争功,先后五年打磨,从一头沉到对口到三人群口到最后的五人群口,才有了这段经典。
不过好多演员天赋不高,表演水平不如郭德纲,尤其是逗笑的水平,过于注意段子的文学性和品味,势必会不接地气,这是鱼与熊掌的问题。
郭德纲本身的创作水平不够,另外也没有时间打磨作品,走红后每天数不清的采访,通告,走穴,他挣钱的方式以分钟来计算,他怎么会有时间来潜心创作呢?他说自己经常看书,好多人也信,问大家一句,他有时间看书吗?
郭德纲的嘴非常厉害,打嘴架从来没输过,无理狡三分,所以他的话经常是看上去有点道理,你仔细一想,都是歪理。好多人自己就是糊涂虫,听了他的歪理,觉得正中心坎,都把他当成人生导师了。
术业有专攻,郭德纲的表演风格有他的独到之处,不过他是没有创作主流相声的才华的。如果有反驳的,就拿出证据。
他也上过春晚,也上过好多晚会,大家把他在这样场所说的相声找出来,和其他演员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
他的天花板非常明显,大家现在这么追捧郭德纲和德云社,一票难求,难道真是都是听相声去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赶时髦,就像去个城市要去旅游景点照张相一个道理。
郭德纲会读古书,还讲文言句。他肯读书,为什么不创作主流相声?
郭德纲的相声,是自已另开劈了一条相声之路。
这条路,是摆脱了那些所谓的“主流相声”之“主流”。开启了有自已风格并贴近大众生活的相声,并很容易被大众认可,这是郭德纲的过人之处。
所谓的“主流相声”,是在过去“俗”的基础上“过滤”出来的。在特定时期,用特定的“相声”方式表演出来而己。期中有一部分脱离了原始“相声”的轨迹,而在某一时期被某种绳索所束缚。于是乎后期的“相声”便沿着这条轨迹而行,这便是所谓的“主流相声”。
社会是由一个复杂的,多重性多层次的人群所构成的。有一些东西不能全都用“高雅”来強行绑架它,因为当今社会的各种“因子”还不能全部达到所谓“高雅”的程度。因为在“阳春白雪”下,大多数还是“下里巴人”。
相声是很多种表演形式中的一种,其表演的“内容”是会在某一时期被“限定”的。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相声”包袱也许会少,让人笑点过低(因为要考量很多因素,所以限制了相声的发挥),这也和时代有关。现在人们回头看过去,会觉得过去人很“愚蠢”。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人们又会不自觉的有种怀旧感。郭德纲就抓住了这点,让相声回归了原始的轨迹,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除此之外,郭德纲不但脑子聪明自身条件也好。因为本身学历低,所以就得学习。对于其通历史及古文,这是其长处。这也是人从小就对这方面有所喜爱,乃至能贯通慧达、信手拈来。至于为什么不创作“主流相声”?因为相声本身就“下里巴人”喜爱的东西。郭德纲不入“流”,是因为他要的是迎合大众。只要大众喜欢,那就可以喽。入不入“流”有甚鸟用,“流”又当不得饭吃!
相声是一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它来源于生活那就应让它回归生活。硬是把它用绳索绑在“高大上”它会很快死掉,因为主流、公式之类的真没什么包袱。
郭德纲会读古书,还讲文言句。他肯读书,为什么不创作主流相声?
郭先生如果身为主流或在某个曲艺团体的话,他的创作作品会是主流的作品。可惜用郭先生的话说:我想去呀,人家不要我呀!有多少悲哀在这句话里面?后来成立德云社自己做班主,虽然无奈之举但以横行整个相声市场。如果他入主流,还不会有今天的德云社?更不会给老百姓们带来这麽多乐子,估计老郭很为自己如今事业的如日中天而自豪,后悔当初他死咧掰咧的想加入主流团队,个人支持郭先生,更支持他有了自己可以展现的技能特效付予大众。如果他真的去了曲艺团体,不会有今天的所有成绩,更不会有诸多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所以他感谢当年对他的压制和不接纳。郭先生不但相声说的好,而且还给大众留下他很博学多识,他的学识来自于百姓和实践中。他即从书本上学也从老一代艺术家身上学,郭先生还从同行中学长补短,郭德纲对相声不仅挚爱?而且有悟性和追求更高层次的丰富内涵,学有所成,任何人都不会随便成功,感谢郭先生和他的德云社!
郭德纲会读古书,还讲文言句。他肯读书,为什么不创作主流相声?
谁说郭德纲的相声不是主流?什么叫主流?谁定义?人民才是相声的主流,人民喜欢的相声就是主流相声。多年前公知们掌握了话语权,公知成了主流!疫情下的美国乱象丛生,广大的人民发现公知们介绍的美国其实不一样,公知被打回原形了,正在成为非主流。相声也一样,掌握话语权的封自已为主流,反之为非主流真可笑!央视也接受郭德纲德云社的相声了,这可算是主流相声了吧!别再跟着“主流”喊主流非主流了。只要是人民大众喜欢的艺术就是主流艺术,人民大众喜欢的相声就是主流相声。
郭德纲会读古书,还讲文言句。他肯读书,为什么不创作主流相声?
郭德纲没有文凭,但热爱学习有文化,郭德纲创作了很多相声,不然能是传说中的相声国王吗。
主流相声指得是国有剧团里面的相声演员吧,郭德纲十几岁的时候也在国有剧团北京曲艺团里面干过,但剧团给他派得工作是捡场,也就是杂工,所以郭德纲也没干多长时间就辞职了。
往后郭德纲算是相声个体户了吧,就是靠在茶馆里说相声赚点工资,有时候随小剧团去乡镇演出赚点工资,都是小钱,那时候郭德纲穷得连北京房租都交不起,吃饭都是三饥两饱的。
后来在张文顺老爷子帮助下才成立的德云社,张文顺年轻时候做过公司老板,有经济基础,张文顺十分看好郭德纲的相声水平,张文顺的支持帮助对郭德纲起步德云社起了关键作用。
后来认识搭档于谦后,郭德纲的相声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而且在于谦的帮助下认识了侯耀文,做了侯耀文徒弟,郭德纲的德云社才算真正在北京站住了脚,而且之后郭德纲德云社很快越来越红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