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侠展昭的历史原型是谁?

清朝有个著名武术家,名叫甘凤池,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因为是江湖中人,而且做了不少让官府不爽的事情(涉嫌反清复明),所以很多重要信息都被删除了。

甘凤池为人行侠仗义,人称“江南大侠”,著有《花拳总讲法》,又名《甘凤池技击法》,在传武界相当有影响力。

甘凤池的招式名为“双插子”,特点是短小精悍,结构严谨,动作舒展大方,跳跃旋转敏捷,这套武术又名“南侠展昭”。

没听错,南侠展昭不是一个南方侠客名叫展昭,而是一个招式的名字,南下指的是“江南大侠”甘凤池,展昭是指甘凤池的招式套路。

甘凤池就是展昭的原型,当然甘凤池本人的事迹大多是民间传说,这也跟传武界的风格相符合。只要哪个人名气大一点,一定有很多超越人类常识的事迹。

比如甘凤池最著名的传说,就是跟着吕四娘一起入宫行刺雍正,这个传说还被梁羽生写进了小说《江湖三女侠》里。小说里的甘凤池是“江南八侠”之一,独臂老尼的七徒弟,吕四娘的师兄。

当然入宫行刺雍正失败了,因为吕四娘跟甘凤池入宫一看,雍正已经被甄嬛给气死了。

其实甘凤池并没有那么猛的事迹,《清史稿·甘凤池传》对他的生平有大概记载,主要是说他勇力绝人,能提起一头牛。另外清史稿里的甘凤池也不是铁胆英雄,而是被李卫活捉后变节,把自己弟兄打包出卖了,是一个十足的软蛋二五仔。

而展昭的形象,就是潜入皇宫,但后来又被诏安,成为包大人手下的御猫,就是史实和虚构故事相结合的结果。

另外据说干讽刺能够打老虎,反正中国民间能打老虎的人很多,尤其是古代,那些侠客草莽动不动就吃饭睡觉打虎虎,所以并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

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义士凤老爹就是甘凤池,而《雍正剑侠图》甘凤池人称“画地无形隐逸侠”,有一子,名为“霹雳狂风”甘虎。另外单田芳《童林传》里面,化地无形隐逸侠就是甘凤池,不过童林传里面甘凤池死因跟历史一样,是被李卫捕获后杀害的。

南侠展昭的历史原型是谁?

南侠展昭是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姓展,名昭,字熊飞,小伙长得很帅气,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人。

展昭的名气在宋朝爆棚,为人豪侠仗义、好打抱不平,且身轻如燕,功夫了得,生在南方,因此有南侠之称,后来成了开封府包公手下的“办案”人员。

展昭本是武林人士,为什么成了宋朝官府的狗腿子了?

原来包公在求功名赶考的路上,遇见了展昭,展昭暗中保护包公,到后来二人彼此欣赏,结为莫逆之交。

包公做了开封府尹以后,把展昭带到了宋仁宗面前,在皇帝面前,展昭展示了他的绝世武功,当时宋仁宗大喜,封他为四品带刀侍卫,赐号“御猫”。

到后来包公借调展昭到开封府帮助自己破案,从此展昭成了包公身后的跟班,是包公断案判案的“执行庭庭长”。也就是说展昭是看在包公的面子上投靠了宋朝官府。

有人感到了疑惑,历史上真有展昭这个人吗?展昭的原型是谁呢?

很遗憾,没有历史资料证明有展昭这个人,展昭的原型是谁无从得知。

但是人们通过《三侠五义》成书的年代以及作者的背景,推测南侠展昭的原型有可能是清代的南方大侠甘凤池。

需要说明的是,《三侠五义》虽然描写的是宋朝包公的事儿,但书的作者石玉昆却是嘉庆道光年间人氏。

石玉昆写这本书肯定有参考的原型,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与展昭经历十分相似的只有大侠甘凤池,因此有人推测南侠展昭的原型是甘凤池。

甘风池,江苏南京人,离展昭出生地江苏常州不远,这是相似之处的第一点。

甘凤池完全可以担当起南侠的称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武术家,先后拜武术名家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精通内外家拳,善导引之术,江湖人称“江南大侠”,甘凤池的绰号和南侠之称不谋而合,这是相似之处的第2点。

另外甘凤池的经历和展昭极为相似,展昭最初是江湖人士,甘凤池学艺出山后也是闯荡江湖,据说他曾收吕四娘为徒,授其功夫助四娘刺杀雍正。不过甘凤池收吕四娘为徒没有史料记载,估计是一种传说。

实际上甘凤池和展昭一样,到后来投靠了官府,甘凤池有可能在南方干过反清复明的事,但史料记载甘凤池后来被江南巡抚李卫捕获后就变节投靠了清廷。

更为巧合的是,甘凤池创了一路拳法取名“双插子”,又称南侠展昭。

此拳法的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跳跃旋转敏捷,指尖随眼睛而运动,这些动作都具有猫一般的灵敏,契合了南侠展昭绰号“御猫”的特点。

基于此有没有可能是《三侠五义》的作者石玉昆看到了这个名字,然后把甘凤池的事进行艺术再创作,塑造出了展昭这个鲜活的人物。

当然了,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三侠五义》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有原型,包公咱就不用说了,锦毛鼠白玉堂的原型是清朝山东平度县,号称胶东首富白家的后人。

据说白玉堂是白家第六代当家人,其文才出众,曾中过举人,挂四品道衔,为人好善乐施,有“白善人”之称。

再比如书中的北侠欧阳春,也有其人,由此推断,南侠展昭的原型有可能是甘凤池,当然了,也只有作者石玉昆才能明确这个答案是否正确。

文/秉烛读春秋

南侠展昭的历史原型是谁?

南侠展昭是《三侠五义》中的主角,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侠客。展昭武艺高强,其武艺在《三侠五义》中仅次于与之并驾齐驱的北侠欧阳春,身怀绝技有“三绝六巧”之能,在耀武楼获皇帝亲封御猫称号,担任开封府四品御前带刀护卫之职,成为包公最信任的贴身侍卫。

展昭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侠客和开封府包公身边的红人,但是他从不显摆也不张扬,没有江湖中人那些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七个不服八个不愤的矫情劲儿;相反展昭性情宽厚,从不以势压人而是经常在江湖上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为民除害,用实际行动践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

《三侠五义》中的五鼠闹东京就非常能体现展昭的性格特点。由于展昭在耀武楼献三绝六巧使得皇上龙颜大悦于是亲封展昭御猫绰号。本来这个绰号并不是展昭自己要的而是皇上加封的,没想到却引来一场风波。陷空岛五鼠弟兄中的锦毛鼠白玉堂认为展昭这个绰号是故意跟五鼠弟兄过不去,于是大闹东京非要跟展昭比个高低上下。

面对白玉堂咄咄逼人蛮横无理的架势,展昭并没有仰仗官府的势力也没有凭借自己高出一筹的武功将白玉堂缉拿,而是对其采取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态度来感化白玉堂,终于让白玉堂彻底放下了执念顺利加盟开封府。白玉堂凭借投机取巧的方法获得了皇上亲封的三品御前带刀护卫的头衔,比展昭还要高一级但是展昭并没有嫉妒而是发自内心的祝贺展现了其心胸宽广的胸怀。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把白玉堂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改变观念扭转思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展昭做到了。这整个过程展昭可以说是忍辱负重,受了很多的委屈。别的不说单说在陷空岛被白玉堂报复展昭将其困在暗无天日的地窟中好几天就让展昭遭老罪了。好在白玉堂并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他还算是一位恩怨分明的人,最终还是被展昭的风范感化了,两人握手言和。

正因为展昭形象气质品德都是侠客中的楷模,因此后世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对展昭这一人物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和刻画,使得这一人物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至于说展昭的历史原型是谁?我认为没有什么所谓的历史原型,这个人物本来就是《三侠五义》这部武侠小说中虚构出来的人物,不存在什么历史原型。如果每个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非要对号入座找出所谓的历史原型来那纯粹就是浪费时间了。虽说文学来源于现实但归根结底还是高于现实的。

南侠展昭的历史原型是谁?

个人观点认为南侠展昭的历史原型是明代著名的技击家王征南。

南侠展昭。展昭,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字熊飞,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人氏。首次出场时给人印象是武生打扮,叠暴着英雄精神,面带着侠气,气宇轩昂。

他自幼习武,善轻功、会袖箭、剑法高超,兵刃为巨阙剑,后在茉花村与其妻丁月华定亲时交换了湛卢剑,武艺高强、谦和有礼、沉稳大气、忠肝义胆,受人尊敬,是“三侠” 里的“南侠”,出场年纪二十多岁,耀武楼献艺时年纪在三旬以内年纪。展昭与包拯相识于包拯进京赶考的途中,在金龙寺凶僧手中救包拯,又在土龙岗退劫匪,天昌镇捉刺客,太师府刺杀暗害包公的刑吉,功绩累累。后经包拯举荐,被皇上御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封号“御猫”,在开封府供职。

文学人物,历史上是否果有其人还有待考证,但南侠展昭的故事被后世广为流传。

王征南。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字征南。浙江宁波府奉化人。 早年从军,以“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由于“屡立战功”,官至于“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

王征南,又名王瑞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武当派拳师。他是反清复明的志士,抗清失败后,黄宗羲返归家乡,在宁波城西的白云庄讲学,结识了王征南,两人成为好友。

村后山岙里还有一座具有700多年历史的铁佛寺,原为王应麟的家庙,王瑞伯曾隐居于此。他一生收徒极严,四明内家拳的真髓只授予了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然而黄百家却没有能够将之传播。在他后来所写的《王征南先生传》中,黄百家沉痛地说道:“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成广陵散矣,余宁忍哉! ”

通过述的简介描述,大家不难发现:王征南和南侠展昭二者身上还是有不少共同点的。譬如说,二者都武功高强,罕逢敌手;二者都矢志不渝忠于国家;二者都豪侠勇武、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因此,笔者个人观点认为南侠展昭历史上的原型就是明朝的技击家王征南了。

当然啦,毕竟南侠展昭是文学作品当中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所以也很有可能南侠展昭的历史原型是多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武林高手的一个综合。譬如说,有清代的江南大侠甘凤池、也有民国时期的南北大侠杜心五等等。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南侠展昭的历史原型是谁?

展昭,字熊飞,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人氏。在《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青天》等书籍及影视剧作品中,有着非常精彩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儒雅的外表,高超的武功,以及处事不惊的淡然。而且特别具有正义感,全心全意保护着自己心中的神——包拯,屡立战功,后被封为御前四品带刀侍卫,雅号“御猫”。

我相信和我年纪相仿的80后们,一定对何家劲先生扮演的《包青天》系列电视连续剧里边的展昭印象深刻,剧中展昭一袭红衣,高里来高里去,那一口大宝剑耍的,别提多潇洒了,而且时不常的还来个袖箭绝招,看着更是魅力十足,不知道当时迷倒了多少少女的心。再后来,很多影视作品中也有其他人扮演过展昭,但是在我心中,何家劲先生的作品,是不可超越的,永恒的经典。

展昭历史中是否有真实的这样一个原型人物呢?我自己印象里没有,又差了很多资料,发现不管是史书,还是其他研究过展昭的人,都表示应该没有100%匹配的原型人物。展昭这个人物,最早出场应该就是清代作家石玉昆的著作《三侠五义》中提到的。石玉昆有人称其为“ 单弦之祖”,同时也是个表演艺术家,非常有名气,北京人,也有史书记载他是天津人,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四朝,当时也有人称其为石先生或石三爷。既然展昭没有百分百匹配的原型人物,我觉得,就要考量当时作者描述出这样一个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他的经历,来分析和判断,他用没用哪个类似的历史人物作为背景,移花接木到展昭这个人物上呢。

石玉昆生于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应该是他创造艺术的高峰期,那么追溯以前近百年的历史,“甘凤池”这个人物,应该最接近于展昭,甘凤池豪气干云,行侠仗义,在民间留下了不少美谈,而且他的绝学“双插子”,结构严谨,动作舒展大方,将南北武功集与一体。后来人们觉得“双插子”不好听,所以改名“南侠展昭”,欸,你说巧不巧,要不也不会有很多人把他看成展昭的原型人物了。

《三侠五义》里边除了包公他老人家是真实人物,其他的侠客义士,多为虚构人物,那为什么石玉昆老爷子,整出这么多虚构的侠客来保护包拯呢?我觉得,这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康雍乾盛世”,我们都耳熟能详,书籍、影视剧都快拍烂了,但是经历了盛世之后,清朝历史上就开始走下坡路,最新迎来的就是“嘉道中衰”。而石玉昆在创作的鼎盛时期,就是再嘉庆和道光年间,虽然那时候还是和平年代,但是国家已经逐渐衰败,腐败、混乱的社会秩序已经非常严峻了。在这个时刻,石玉昆是觉得非常需要有包拯这样的人物来荡涤浑浊的社会,还老百姓一个稳定幸福的生活环境。光有一个包拯还不行,还得有很多厉害人物来保护和帮助包拯,所以才有了《三侠五义》里那么多的厉害人物登场。

其实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很幸运,除了能欣赏和拼读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以外,还有很多像《三侠五义》这样的文学经典供我们欣赏,不是自夸,相比较欧洲那些所谓的经典名著,我觉得从著作的架构、情节、人物描写来说,中国的古典名著都更胜一筹,也可能这是我的偏见,欢迎大家在品论区留言讨论。

南侠展昭的历史原型是谁?

我认为他的原型可能是明朝时期的技击家王振南,被称为“江湖第一大侠”。毕竟南侠展昭是小说嘛!历史上没有展昭这个人存在,要说有也就是明朝时期的技击家王振南不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