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有没有上台后忘记自己在说什么话的时候啊?

我看有些相声的结构比较类似(像羊上树和叔没叶)入活前铺垫的话也比较像,有没有说晕了的情况啊?如果发生了的话都会怎么处理?希望大家更多的说下演员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情况哈,通过失误发现优点会更美好哦。另我觉得汾河湾那个应该不算说晕了,不是说谦大爷喝多了么,哈哈哈哈哈哈,从这场看郭老师真的厉害而且真卖力啊。

得看是哪种相声演员了。

一般的相声演员都是死纲死口,一块活都反复演过几百遍,词儿早就刻在了大脑沟回里面。说白了用本能都能蹦出词儿来,想忘都很难。

唯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说叉劈了,也就是口误,比如把不是这趟活的词儿无意中插了进来,或者是把一套词儿顺序说颠倒了,还有就是串了词儿,逗哏的话捧哏说了,捧哏的话让逗哏抢了,这时候就只能现往回找补。

比如刘春山李健《打灯谜》,底包袱是“老太太抱着猫坐三轮,这猫双失目,老太太是个瞎子,那个蹬三轮的,一只眼!”

结果武老板可能是状态不好,直接来了一套“这猫双失目,老太太是个瞎猫,就那个蹬三轮的,一条腿啊!”

没有一句是对的,错了一整套,结果观众反而被逗乐了,属于车祸型包袱。

还有就是《大保镖》,本来逗哏说到底的时候,应该是“只见红光乱溅,鲜血直流,斗大的脑袋滴溜溜乱滚。然后捧哏接一句:你把贼杀了?逗哏:我把牛宰了。(鞠躬下台)结果那次捧哏的口误,直接:你把牛宰了?

逗哏的先愣了一下,然后改了词儿:对!也算是糊弄了过去。

马三立先生告别演出的时候,本来原词是"人生在世命凭天",但因为担心被人解读成宣传宿命论(他和少马爷都吃过亏),所以改成了“人生在世心不要偏”,但终归年龄太大,而且老词儿记得太死,很容易就从嘴里滑出来。当时马老说了“人生在世~”,立刻意识到自己要说成老词儿,于是打住掉头去跟打板的唠嗑,说"对,就这样打,你赶不上我。"结果还成了一个包袱。

还有一种就是德云社比较流行的形式,那就是压根没有准词儿,一场节目就是找一个梁子,填充一堆碎包袱,垫话正活哪儿也不挨着,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你可以在一个节目里面找到十几个传统节目的内容,这种情况下你就根本判断不出来是不是忘词儿了,因为实际效果跟忘词了一样。

这也是现挂之所以受青年演员追捧的原因,根本不需要下多大功夫去磨活儿,上台想到哪儿就演到哪儿,忘词了吐个舌头卖个萌,下面的粉丝也能迷得死去活来,觉得姆们角儿好可爱哦,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的好棒棒~

粉丝的最大优势也在于此,反正买票是看人的,随便怎么演都是叫好。只要鸽鸽站在台上,姆们内心就极大满足了,相声什么的不重要,别把鸽鸽累到就好。

另外更重要的,粉丝真的听不懂相声,怎么给活都一个效果,犯花痴来的不值得为她们下太多功夫练习。

所以新生代的相声演员,要掌握基本功是“忘词儿”、“口误”、“撒狗血”、“耍贱”、“卖萌”、“卖腐”、“下三路包袱”等,这才是吸粉利器,引流必备手段。

相声演员有没有上台后忘记自己在说什么话的时候啊?

感谢邀请😀

相声演员表演不同的段子,要背很多东西,在台上轻松自在的表演不能露出背诵的痕迹,一时语塞忘词是常有的事,关键是怎么把它圆回来,变成一个大包袱,提升现场效果掩盖忘词的尴尬。

相声贯口,比如地籍图,哪怕背的再熟,大段的也容易忘词,艺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背地理图的时候到哪里忘了就在那里停,直接说最后一句,坐着飞机回北京,因为观众也不知道这地理图到哪儿是一段,有一位演员在一次演出的时候就背,走清河,沙河,昌平县,南口,青龙桥,康庄子,怀来,沙城,保安,下花园,辛庄子,宣化府,就忘词了,得,我就坐着飞机回北京,哈哈

相声演员忘词观众有的时候是可以感知到的,比如张鹤伦有一年的封箱还是开箱,最后结尾要唱一首新创作的《小妹听我说》,然后就忘词了。我可以感受到他当时在舞台上的紧张和尴尬,祈求的眼神看着郎鹤焱,但是可能郎鹤焱也不熟悉这首歌所以没有办法帮助他,最后张鹤伦强行唱了一首《妹妹来看我》找补回去的。

忘词有时会收到意外效果,郭德纲于谦有一段汾河湾,于谦宿醉未醒,动不动就忘词、串词,郭德纲急的上窜下跳,比正常的更搞笑。

相声本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没那么严格,演员现挂的就很多,修补忘词方法很多种,只要演员灵活应变相互配合,就能把节目顺畅的表演下去。

相声演员有没有上台后忘记自己在说什么话的时候啊?

肯定且必须有。张云雷在演《探清水河》时,把《照花台》的新歌词打小抄写在扇面上。张词不熟,暗示董拿扇子砸挂自己,作弊被发现以后,精灵的皮皮雷直接给观众看扇面上的唱词,台下哄堂大笑。董也心领神会,非常不服气地问:“张云雷没忘过词?”台下观众异口同声、斩钉截铁地喊:“没有——!”[捂脸][捂脸]董拿过扇子展开作弊小抄:“那这是什么?” 张云雷前仰后合,观众捧腹大笑,董九力一本正经,场面那个嗨呀![呲牙][呲牙]这种听不出是临场,还是“现挂”,还是台上的灵光咋现,随机应变,结果是惊喜不断,包袱是恰到好处。

相声演员有没有上台后忘记自己在说什么话的时候啊?

相声演员有没有上台后忘记自己在说什么话的时候?

谢邀!关于类似尴尬场面,不只出现相声演员身上,小品演员也不例外。作为语言艺术类行业,作品语言结构框架大致形成,演员也都能熟记心中。但不排除在舞台表演现场,因受其它干扰影响,导致对方语言混杂跑题,好在他们善与即兴发挥,都会圆回完整的节目。

相声演员有没有上台后忘记自己在说什么话的时候啊?

谢谢邀请!无庸置疑,这种情况肯定会有,不光是相声,唱戏也有忘词的现象。一般资深的老演员,舞台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很多时候台下观众是看不出破绽的!

相声演员有没有上台后忘记自己在说什么话的时候啊?

有啊,忘词版的相声有的都成了经典。

相声也分死纲死口,和台上撞词。

原来的相声都是死纲死口,就是台词是固定不变的,捧哏说啥,逗哏怎么说,都有固定格式。

电台刚刚兴起,相声演员去电台说相声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电台相声大多死纲死口,台词是固定不变。

那时候的观众能听的东西少,台词固定的相声已经能把他们逗的前仰后合了。

解放前,有一次马三立和王凤山去电台录相声,应该是电台直播那种。

电台有个人,拜托马三立帮他写个菜单子,就是相声《报菜名》中,那一大段贯口。

马三立说,好一会儿给你。

在台上马三立一边和王凤山说着相声,另一边手里写着报菜名的台词,一段相声说完,菜单子也写好。

这种相声就是死纲死口的,类似于话剧,起承转合已经演练了无数次,台词已经融进血液变成了肌肉记忆,所以可以一心二用,一边表演,一边写字。

这种表演忘词的几率不高。

现代,像德云社这种讲究现场感的小剧场相声,反倒是容易忘词。

郭德纲说:这玩意哪有词儿啊。

其实也是有的 ,有些固定的词是不变的。

如果没有词或者忘词会怎样?

在台上忘词,能把演员挤兑死。

郭德纲说过一段相声,说两个演员演《封神榜》。

一个演员演赵公明,骑黑老虎,一个演员演燃灯道人,骑梅花鹿。

上台后赵公明张口就唱错了,他的台词是:赵公明把白黑虎跨,燃灯接:燃灯道人上了梅花。

结果演赵公明一紧张,张口就唱:赵公明上了梅花。

燃灯一听,你上梅花我怎么办,于是唱:你上梅花我骑啥。

赵公明一听知道自己唱错了,于是往回找补,唱到:我的老虎你骑吧。

燃灯道:跨骑老虎我害怕……

这就是忘词,又叫舞台事故。

忘词对于郭德纲大约也是噩梦。

德云社虽然号称没词,但是也不是乱说,有一定之规,在舞台上乱说是要命的。

有一次,于谦喝醉了,晚上演出,被人拉到北展,在车上睡着了。

郭德纲说,当时在台上表演的烧饼曹鹤阳差点没死台上,因为已经没词了,楞说抻时间,等着于谦苏醒。

好容易把于谦喊醒了,踉踉跄跄就上台了。

那段相声叫《汾河湾》。

郭老师在台上装疯卖傻,又翻跟头又摔跤,把那段表演给撑下来了,猛一看以为郭老师喝大了,但是内行仔细听还是能听出来于谦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完全是下意识在捧哏。

据说,当天夜里三点,于谦才真的醒酒。

此后,郭德纲再也不说《汾河湾》了。

车祸版汾河湾,也成了德云社的绝版名场面。

同样忘词忘的天昏地暗的还有孟鹤堂。

小孟同学上台倒是没喝酒,但是可能睡迷糊了,一段《大保镖》,开场就直眉瞪眼的奔着《论捧逗》而去,拉都拉不住。

开场数分钟,经过周九良的几次提醒他才知道自己说错了,在台上捂脸有半分钟。

说错了咋办,往回圆,接着说呗。

忘词很多演员都经历过,尤其像直接面对观众的节目,话剧相声各种晚会之类的。

赵本山沈腾都曾在台上忘过词,他们凭借着自己丰富的舞台经验,往往能圆回来,相声演员,凭借嘴吃饭,当然更是有很多办法应对忘词。

=================================

文:薛白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