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瑞老先生到底有多牛?

你问问李伯祥老先生,刘宝瑞老先生有多牛?

跟他爸爸李洁尘一起躺炕上抽大烟,让李伯祥跪着背贯口,错一个字就一个飞踢,把李伯祥从屋里踹到屋外。

完了李洁尘还得感谢宝瑞先生赏饭吃。

你说这一脚牛不牛,大烟抽进去可以加攻击力,给一个孩子留下一生的阴影。

说正经的,宝瑞先生虽然以单口大王著称于世,但他的对口也一点不差,比如刘宝瑞郭全宝的《九点钟开始》,跟郭德纲于谦的《今晚开始》,两者最大区别就是刘宝瑞郭全宝版本的节奏更紧凑,人物塑造更加丰满,把一个满嘴开火车但又没底气的小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郭德纲于谦则是加入了太多无意义的垫话,把整体故事弄得太碎,除了听个热闹什么也感受不到。

宝瑞先生的嗓子属于五音不全,张寿臣刚收他的时候就很嫌弃,这种属于祖师爷不赏饭,说学逗唱瘸了两门以上。但刘宝瑞的嗓音却自带俏皮,属于张口就有幽默感的人,后面学习他嗓音的人也特别多,比如殷文硕就彻底是山寨师父刘宝瑞,不是内行人很难听得出差别。

马未都也在脱口秀里面说自己如果说相声,最合适的就是走刘宝瑞路子,声音天然有点像,但功夫就差的太远,只能模仿其形而已。

别人称刘宝瑞先生为“单口大王”,但师傅张寿臣却叫他“笑话大全”,当然这也是张寿臣自己单口成就太高,按照行内标准的话寿爷才是真正的“单口大王”,宝瑞先生跟他比还是有一段距离。但张寿臣对刘宝瑞的喜爱是无以复加的,郭德纲在《姚家井》里面就提到,男主角取名叫瑞子,就是暗示宝瑞先生的意思。

师徒两个对于单口的严谨程度都是一样的,逐字逐句的斟酌,每一个字的语气都细细打磨,所以刘宝瑞的单口能够让听者提神,让你根本没法分神想别的事情,绝不乱塞包袱,也不洒一滴狗血。当年宝瑞先生的《日遭三险》在北京录好后在电台播放,寿爷听见后气得不行,托人把宝瑞先生叫到天津,宝瑞先生一到就认错,说这段活确实毛病不少自己也知道,而且他嘱咐电台别放,结果对方还是放了,一个劲的给师傅道歉。寿爷看见宝瑞先生气儿也消了一大半,让他先吃饭然后再说这段活儿。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艺术追求,才能成就一代大师的传世之作。

所以宝瑞先生的这种牛气,是当今那些浮躁的相声明星永远无法企及的,把烂货儿臭活儿往台上一搬,有人买票捧场子就什么下限都敢突破,引来了一大帮不听相声的追星族,成就了自己的流量,却毁了相声。

刘宝瑞老先生到底有多牛?

说到对口相声,人们会想起侯宝林、马季、姜昆、郭德纲等很多相声演员,而说到单口相声,估计大部分第一时间想起的只有一个人——刘宝瑞。

刘宝瑞被称为单口大王,尽管他也和别人合说过不少对口作品,但更负盛名、更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单口作品,包括《官场斗》、《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等等。

刘宝瑞著名的新时代作品并不多见,这似乎算是他的短板,但一个相声演员能够将他最擅长的传统作品演绎到炉火纯青,刘宝瑞也堪称相声大师。

对口相声知名度不高

刘宝瑞是宝字辈相声演员,师从寿字辈演员张寿臣,在相声演员中属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相声表演也带有一定的文气。刘宝瑞最早说的也是对口相声,马三立是他的早期搭档之一,两人有着过命的交情。

解放以前,刘宝瑞像其他大部分相声演员一样在全国走南闯北,建国之后进入群星灿烂的中国广播说唱团,如今我们能听到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在这段时期表演的。

先说对口相声方面,刘宝瑞合作过的搭档很多,与郭全宝合说过《当行论》、《好啊好》、《高人一头的人》,和侯宝林合说过《讲帝号》,和马季合说过《找堂会》,还表演过群口相声《卖马》和《金刚腿》。

对口相声方面,刘宝瑞的作品其实并不少,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算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刘宝瑞单口相声的光芒远远盖过对口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宝瑞的舞台人设总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他来表演《买猴》、《十点钟开始》而夸夸其谈,观众听上去并不太信服,起码跟听马三立感觉不一样。

单口相声炉火纯青

刘宝瑞真正的过人之处体现在单口相声方面。刘宝瑞表演的单口相声非常多,而且大都十分精彩,《官场斗》、《斗法》、《黄半仙》、《连升三级》、《日遭三险》、《珍珠翡翠白玉汤》,经典作品简直数不胜数。

那么,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到底好在哪里呢?

刘宝瑞的表演娓娓道来,不紧不慢,非常注重用细节和口气来塑造人物,他对情节的跌宕起伏,台词的抑扬顿挫都有精心设计,尤其注重细节的铺陈。在观众听来,刘宝瑞的表演尽管总是那么细致,但并不让人感觉繁琐,哪怕是台词的停顿,空白之处都让人觉出味道,实在是妙不可言。

刘宝瑞由于经历丰富,熟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对历史掌故和社会杂学等诸多方面都比较精通,随后他将这些所得都恰当地运用到作品当中,让观众感觉既亲切,又有趣。

刘宝瑞的遗憾

刘宝瑞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是《官场斗》,刘墉与和珅对阵的场景令人捧腹。这是一部长篇单口相声,当年刘宝瑞在电台是基本录完了的,只可惜后来存放录音的仓库进水,毁掉了大部分录音,经抢救加工只留下157分钟的《官场斗》残本,这不能不说是相声历史上的重大损失。

另外还有些可惜的是,刘宝瑞生前表演过那么多作品,但他演出时候的录像连一分钟都没有留下来。

尤其刘宝瑞的去世经过更令人痛惜。1968年在中秋节当天,刘宝瑞被批斗至死,第二天尸骨草草掩埋,后来始终都没有找到,平反之后安葬的只是刘宝瑞的衣冠。

韩红父亲是刘宝瑞之徒

一代相声大师刘宝瑞只活了50多岁,生前曾经培养了一众学生,包括唐杰忠、殷文硕、王文林,还有一位叫韩文江。

韩文江本人并不太出名,不过他有一个唱歌的女儿,名叫韩红。

最后以刘宝瑞先生一首定场诗作为结尾吧——

“马瘦毛长蹄子胖,两口子睡觉争热炕。

老头儿要在炕里头睡,老婆儿死气白咧偏不让。

老头儿说是我拣的柴,老婆儿说这是我烧的炕。

老头儿说偏睡偏睡偏要睡,老婆儿说不让不让偏不让。

老头儿抄起了掏灰耙,老婆儿拿起了擀面杖。

两口子乒噔乓当打到大天亮,挺好的热炕谁也没睡上。 ”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刘宝瑞老先生到底有多牛?

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第一,是相声界最稳定的公知之一。

喜欢的都知道,怹的活儿都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悄悄的就能把你代入情节中去。不管是《黄半仙》还是《官场斗》还是等等其他,明明知道情节的发展,到了那儿还是会会心的一笑,百试不爽。

真真儿已经到了百听不厌的地步。

但是宝瑞老的单口为什么这么耐听?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告诉您,这就是怹老人家最牛的地方——返璞归真。

宝瑞老的专业技巧,往往使用在不经意间,彻底的融入节目,让您察觉不到。

比如这一番儿:“这皇榜贴上没有一个时辰,就惊动了北京城四门三街五牌楼。八臂哪吒城,全城的人民,全嚷嚷动了。也不管什么是五行八作、士农工商、僧门两道、回汉两教,诸子百家、街市上走的人、也有什么做官的、为宦的,背弓的、挎剑的、卖煤卖炭的、卖米卖面的、推锅卖蒜、卖烧饼油条的、卖茶叶鸡蛋的,豁这么大会儿就都围过来了,就看这皇榜,到底看看国家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这一段儿轻描淡写,听完了才能意识到,这尺寸节奏居然是按着贯口来的?

再比如宝瑞老没有口顿儿。

话说什么叫做口顿?

在语言叙述时,需要靠“啊”、“嗯”、“这个”、“那个”等顿口词来调整节奏,这个“啊”“嗯”等等就是顿口儿。

您听听现在的单口相声,再一比较就出来了。

再比如多角色的转换。我曾经说姜主席对于多角色转换的功力属于中上。

而宝瑞老则是一流。

多角色的转换,最偷巧的办法就是用倒口,一个角色用一种方言。

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表达,也可以弥补人物刻画的不足。

可是宝瑞老不需要,除了特定的角色(比如韩复渠或者孙德龙),能不用倒口绝不用倒口,纯靠语气频繁的在多个角色之间跳入跳出,您照样分得清楚谁是谁。

这就叫能耐。然后,宝瑞老的节目很少用伦理洋相闲话抓哏,所有的包袱都是结构上的包袱,而且往往埋的极深。

比如黄半仙的名字,开头就铺好了,到了最后才抖了出来。同理的还有孙德龙的翻天印。

这就叫铺的稳,支的巧,埋的深。

先说这么多吧。

最后,好好的《官场斗》给烧没了下文,实在是相声的一大损失……

然后闲话一句,我个人觉着宝瑞老最好的是《化蜡钎儿》……为什么很少有人提?

以上……

刘宝瑞老先生到底有多牛?

这是一个能够搅动的历史翻天覆地的人物啊,堪称相声界的孙悟空!

刘宝瑞自己在单口相声内容方面很有开创性。怹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在单口相声里面融合了不少南方滑稽戏等一些兄弟剧种的技巧。

马季小时候在上海当学徒,经常在收音机里听刘宝瑞的相声,从此喜欢上相声,偶尔业余也表演相声,从这点上说,刘宝瑞算是马季的启蒙老师。当年马季要拜师的时候,首选也是刘宝瑞。侯宝林为这个还吃醋了。

现在听到所有对刘宝瑞的评价,都是交口称赞的。

但这些称赞对我们理解真实的刘宝瑞的全貌似乎并没有多少大用。

我个人认为,要了解刘宝瑞有多牛,我们的从刘宝瑞做过的最牛的事情上来说。

相声史上有一个重大事件叫做“济南对垒”,从历史的角度往回分析,当年相声界在济南的这次对垒堪比金庸武侠的华山论剑。这件事情就是因为刘宝瑞而起。

事情的大概经过是,当年刘宝瑞在济南演出,很自然的肯定是去当时在济南已经很红火的晨光茶社演出。

因为不知道是什么的原因,刘宝瑞跟晨光茶社的闹翻了。

相声史上有很多东西他们不会告诉外人,有些东西烂在肚子里,就连相声行业里的后辈也都说不清楚。

所以关于刘宝瑞跟晨光茶社闹矛盾的原因不明,大概也是遮羞。当然未必是遮刘宝瑞的羞啊,既然原因不明,就可以有很多猜测。比较多的猜测是说他们因为钱的问题引起的矛盾。

不管是什么原因吧,就说刘宝瑞有多牛。

当年刘宝瑞就一气之下,就跑到晨光茶社对面开了一家共乐茶社,跟晨光茶社开始对着干了。

晨光毕竟是济南本地的坐地虎,家大业大不是随便就能干的过的。

刘宝瑞一口气把北京天津的当时叫的上号的演员请了不少,包括张寿辰、王长友、于世德、阎笑儒等人都来助阵,甚至还从晨光茶社挖了几个墙角,一下子阵容就比晨光强大不少。

这也就刘宝瑞了,其他人轻易也动不了这么强大的人脉。

蝴蝶煽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引发一场海啸。

刘宝瑞一时占了上风,晨光茶社也开始叫人助阵,一口气从北京找来了白全福、罗荣寿、郭全宝等等一众知名演员加入。

这一下子就热闹了,不管两家对垒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就这两家的阵容,绝对是那年相声行业的顶配。几乎可以说是百年难遇。两家打的不可开交,最开心的可能就是观众了,这是什么缘分让那时候的老济南人看到这么热闹的相声比赛。

当然了,两家对垒也没持续多长时间,毕竟两边都是相声界的同行,相互之间都有联系,有些干脆就是师兄弟。据说是张寿辰从中调停,促成了两边和解。

这件事情的影响就是,现在提到相声除了北京天津之外还得提一句“济南踢门槛”,就是因为刘宝瑞的这次事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也是因为知道这件事,让我对刘宝瑞的感情就分外复杂,听刘宝瑞的相声,就感觉他是一个慢条斯理性格温和的人,没想到当年也是一个热血少年!惹不起,惹不起!

刘宝瑞老先生到底有多牛?

听相声还是听刘宝瑞的相声。老一辈相声我只喜欢刘宝瑞。

刘宝瑞老先生到底有多牛?

刘宝瑞先生被人称为单口大王,那是当之无愧。

单口相声表演难度大,刘宝瑞先生的表演流畅,大方,生动,自然,有继承有发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单口相声大家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了,我就不再赘述了。

但是刘宝瑞先生并没有局限于单口相声,他是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俱佳的表演艺术家。在建国后到文革以前的十几年,他在中广和郭全宝创作并表演了很多相声。

两个人互为捧逗,新相声包括《吃饭我掏钱》,《飞油壶》,《奉承人》,《值班医生》,《我的历史》,《寸步难行》,《高人一头的人》,《韩青天》等等。

两人表演的传统相声《八扇屏》,《蛤蟆股》,《做大褂》,《批三国》,《批聊斋》,《绕口令》等等。刘宝瑞大师的《绕口令》是我听过的,唯一没有使用倒口的绕口令,离开方言怯口作为支撑,用普通话表演增加了难度,可谓艺高人胆大。

同时他的群口,作为腻缝的,承接两边,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像是《卖马》,《扒马褂》,《金刚腿》,《一匹马》,《拆字》等等,人多而不乱,全凭着刘先生的调度,堪称经典。

刘宝瑞先生同时又是个好的老师,1960年,中央广播说唱团附设相声学习班,招收了十几名学员,由刘宝瑞负责辅导,马季,于世猷,郝爱民,唐杰忠等人都受过他的指导,后来这些学员都成为各专业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

当代学者薛宝琨:“相声艺术素有‘演员肚,杂货铺’的美誉,非熟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可。刘宝瑞堪称老一辈艺人中善使杂学的第一人,他的单口相声正如艺谚说的‘装龙装虎我自己,一个人好似一台大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