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弱势群体?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来回答一下。通常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指的是经济收入较少,社会地位偏下层的那一部分人。如果将整个人口结构比喻为一个金字塔,弱势群体所处的位置大概就是塔座了,指的是只能满足生存需求的那部分人。弱势群体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获取社会生产资料的能力较低, 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条件, 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对待它们, 许多人常常用到同情这两个字, 但它们与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的好坏,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我们需要深刻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口与广大偏远农村地区,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先来说说城市外来务工人口,它们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因为忍受不了农村的艰苦环境,为了改善生活而进入城市,它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出众的专项技能,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工种,获得的收入也比较低,它们没有城里人的人脉和各种社会保障资源,这导致它们在获得与城里人相同服务的时候所花费的代价更高,比如出行、就医、生育等方面,虽然有关部门己针对这种现象制定了不少帮扶措施,但力度还不够,我建议政府为他们多开辟一些“绿色通道”,专事专办,尽可能的减少他们的生活成本,让它们在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更有归属感。再来说农村偏远地区。农村偏远地区多因交通不便,经济普遍比较落后,无法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这一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妇女、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等,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没有生存技能,只能靠在外打工亲人的收入或者是国家提供的最低保障生活。对于这种状况,我建议有关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引进一些能改善它们生存环境的农业推广项目,在土地使用,税收政策方面对承接该项目的企业给予倾斜,由政府牵头与企业签订包销协议,免除它们的后顾之忧,授之以渔,帮助它们获得持续性的收入。这种方法目前已经在许多地区得到推广,效果非常好。以上是我针对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现状提出的一些看法,相信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关注我,与我一起交流讨论!

如何看待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不是专指残疾人群,而是伴随贫富差距过大而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中的小部分贫弱者。

1)现在的弱势群体是已经解决温饱的相对弱势群体,过去是吃饭都成问题,现在已经解决基本生活和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还有法律无偿援助。

2)个人的地位、收入和报酬,按道理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竞争能力就可以降低差距,但是某些制度上的、教育水平、重大疾病等不可抗力形成的弱势。

3)重要的标志是人言势微,暂时不能通过维权方式解决自身问题。

主要包括失去或缺少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家庭,缺乏技能或就业机会的失业人口,部分五十岁生活困难的中年人,靠进城务工而又两头无着落的农民工。

社会上还有这些因为经济发展过快引发的落后群体,正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如何看待弱势群体?

最近,关于互联网招聘平台的讨论一直很火爆。

在3•15晚会当天,节目曝光了多家互联网招聘平台的简历泄露问题。根据调查,不法分子可能从招聘平台上下载求职者简历,获取求职者的详细信息,从而进行精准诈骗。

我看到这个消息后之后的感受是,现在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招人,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不仅隔着需求的差异,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谨防不法分子破坏。

而对于一家公司来说,除了从社会上招贤纳士之外,还有什么方式提升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呢?那自然,答案是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

不过具体培养什么人才呢?

最近,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给我提了一个醒。

一般我们会认为,企业应该着重培养学历高、能力强的内部人才。但是这篇文章指出,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应该多去考虑那些处于“弱势阶层”的人,因为他们可能往往被埋没了。

这里的“弱势”指的是,一个人因为出生和成长的条件,而比较少获得金钱、人脉以及文化资本。比如在美国,如果一人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或者他在童年的时候家庭收入较低,那么他就处在“弱势阶层”。

在美国的职场上,弱势阶层遇到的挑战真不小。

《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做了一个对比:美国的女性想要成为管理者,可能性比男性低27%;黑人相对于白人,可能性要低25%。但是,出生在“弱势阶层”的人想要成为管理者,可能性会比“优势阶层”的人要低32%。

那你看这几个数字一对比,你会发现,在美国出生阶层已经超越了种族性别,成了一个人获得职业进步的最大障碍。

这样的障碍为什么会形成,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我们都能理解:成长环境没法给美国的弱势阶层赋能。比如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家里面第一个上大学的人,你的父母完全没法给你辅导,告诉你在大学里应该怎么参与课外活动、怎么管理自己的同学人脉、怎么处理好跟导师的关系。而一个出生在优势阶层的人,他们的父母可能本来就是精英,这样的父母可以教会他们很多“游戏规则”,让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职场,都拥有拥有更强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差异,才是寒门难出贵子的核心原因。

那么,美国的弱势阶层的人输在了起跑线上,在职场上的表现就注定会很平凡吗?当然不是。

《哈佛商业评论》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一次遇到了一位全球银行的高管。这位高管的身份看起来很风光,但她职业早期的经历其实很艰难。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了妈妈,为了维持生计选择从事打扫办公室的工作。不过,她有一次引起了一位银行经理的关注。这位经理发现她身上有一些好的品质,比如坚毅、勇敢以及对人的需求有洞察等等,因此经理鼓励她申请银行的一个初级岗位,接受金融方面的培训。照做之后,她的职业生涯逐渐走上了快车道。现在她在这家全球银行承担重要的责任,专门负责巨额的债务谈判。

听到这样的故事,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运气真好,这就是一个美国职场上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寒门要出贵子那就得碰上贵人。但是《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却指出,假如一家企业能够不依靠贵人而是依靠系统,去挖掘出像这位女高管一样的人才,那么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赋能。

文章引用了一个美国军方的数据,表明“弱势阶层”出身的人往往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更容易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如果对“弱势阶层”的歧视可以被消灭,那美国优秀管理者的数量能增加1/3。

除此之外,重视“弱势阶层”也让企业降低很多运营成本。你肯定知道,很多企业会邀请一位外部大牛空降成高管。但为了办成这件事,企业要花大价钱。但是《哈佛商业评论》指出,如果把一位“弱势阶层”的员工提升到管理层,能大大提升他的职业满意度,提升程度相当于加薪60%。

所以你看,在能力差不多的前提下,提升内部的“弱势阶层”员工,是对企业更划算的选择。重视“弱势阶层”不仅仅有助于“社会公平”,更能给企业带来实打实的好处。

那么,企业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让弱势阶层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呢?

《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中提到了三个方法,我觉得对于企业主都很有参考价值。

一个方法是,企业主要自觉抵制“学历通胀”。根据统计,美国有67%的“生产线工人主管”岗位需要学士学历,但是实际担任这项工作的只有16%的人有学士学历。也就是说拥有学士学历并不是做好“生产线工人主管”这个岗位的必要条件,而美国企业要求应聘者具备不必要的学历,正是加剧“弱势阶层”不平等待遇的原因之一。

那这种局势要怎么扭转呢?很多美国企业已经开始着手改变招聘策略,用更多的维度来衡量和选拔人才。比如IBM有一个叫作“新领”(new collar)的计划,这个计划跟社区大学、职业学校进行合作,培养能进入IBM的专业和技术人才。

第二个方法是,拓宽自己的人才储备池子。

一般来说,企业往往只会从少数几个核心部门提拔管理人才,而“优势阶层”的人往往集中在这些部门。这就导致一些“弱势阶层”的人才,因为没有在核心部门而丧失晋升的机会。如果企业能把视野放得更宽,扩大人才提拔的池子,就能捡到不少“职场遗珠”。

文章举了一个沃尔玛的例子,沃尔玛会在兼职的小时工当中物色领导人才。目前沃尔码75%的门店经理之前都是小时工,包括沃尔玛美国的现任COO。沃尔玛还在美国各地建立了100多所沃尔玛学院,专门为这群晋升到管理岗的小时工提供培训。

第三个方法是建立有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这个听起来有点泛泛而谈,但其实建立这种文化对“弱势阶层”的员工非常有效。因为来自“弱势阶层”的员工天然会在职场上面临更大压力,更需要一个包容的文化来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潜力。

文章里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有家营销公司叫做Televerde,全体员工中有一半是曾在监狱服刑的女性。为了帮助这些女性员工更好地适应职场,Televerde会要求公司的每一位新员工都在入职之际,参加一个“新兵训练营”。在训练营中,Televerde会反复强调“关心他人”“信任”等和包容有关的价值观。

这样的价值观,让那些有服刑经历的员工,也能在职场上感到被接受、被鼓励,这反过来也让她们发挥出了更大的个人潜力。根据统计,Televerde有服刑经历的女性员工就业率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再犯罪率低90%。这种做法也为Televerde这家企业带来了好处。Televerde如今拥有600名员工,2019年的员工数量增长率超过10%。

你看,其实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都没办法,也不可能抹平每个人的起跑线。但是有一件事我们可以做,就是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给他更多支持,让他在向上攀登的时候,能有更多的抓手。

摘自《邵恒头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