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去了哪里?
六耳猕猴即孙悟空,孙悟空就是六耳猕猴,都是如来佛祖心魔幻化的心猿。文本故事中,孙悟空在灵山一棒打死六耳猕猴,意味着如来佛祖二心归一,或者说是消除心魔,一心一意完成佛法东渐。所以,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这回书的回目就是“二心搅乱大世界,一体难修真寂灭”。
那么,如来佛祖为何要幻化出另一个孙悟空,“孙悟空”死后又去了哪里呢?
金箍棒究竟是谁造的,为何有两根六耳猕猴假冒美猴王,趁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之机,占据花果山,幻化出取经人,要上雷音寺取回真经,成其正果。书中这样写,岂不是很荒诞吗?六耳猕猴一到雷音寺,如来佛祖就点明其来历,他取得了真经吗?
六耳猕猴是能够取回真经的,佛祖要的是把佛法传到东土大唐,管他是谁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有金箍棒为证,六耳猕猴也是佛祖幻化出了的心猿(心愿)。
孙悟空到东海龙宫借兵器,龙王先后以六千三百斤大捍刀、七千二百斤画杆方天戟相赠,猴头都嫌轻了。龙王实在拿不出更重的兵器,又打发不了赖着不走的孙猴子,只得依龙婆的话,让孙悟空拿走了一万三千五百斤重的如意金箍棒。这根金箍棒的来历可不简单,是大禹治水之时,以天河定底神珍打造的测江海之水的定子。
似乎,金箍棒只此一根,天下再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金箍棒绝对不止一根。第七十五回书中,孙悟空大战青狮精,详细讲述了金箍棒的来历:“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原来,金箍棒的原材料出自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大禹向老君求得九转镔铁,取名为“神珍”。所以,龙婆、龙女说:“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
大禹得到神珍铁,至少做了十二个测江海的定子。故而,孙悟空大战青狮时,书中赞道:“天河定底神珍棒,棒名如意世间高”。孙猴子的这根如意金箍棒只是四海八河其中一个定子打造,余下的神珍铁,还能造出十几根如意金箍棒来。
金箍棒的原材料是九转镔铁,其太上老君的品牌,神珍铁则是大禹贴上去的“商标”。但是,这只是经过两道工序的半成品,还不是真正的“如意金箍棒”。孙悟空降妖除魔的这根铁棒,其成品品牌是“如意金箍”。什么是“如意金箍”呢?如意,指的是玉如意,这是金箍棒真正的寓意,其中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玄机,咱们下文再讲。
“如意”只是“金箍”的修饰词,可以省略,故而,孙悟空的兵器一般都简称为“金箍棒”。那么,“金箍”又是谁家制造呢?
“观音奉旨上长安”这段故事中说,如来佛祖派观音去长安寻访取经人,送给她(他)五件法宝: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箍儿三个。还特别交代观音菩萨说:“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观音菩萨谨记佛祖之命,“遂将锦蝠袈裟,作一个包裹,令他背了。将金箍藏了,执了锡杖,径下灵山。”三个箍儿,就是三个金箍,戴上金箍就算是佛门弟子了。毫无疑问,金箍棒之“金箍”必定出自如来佛祖之手,给定海神珍铁套上金箍,那就是一件佛门法宝了。
大禹侧江海深浅的定子不止一个,佛祖再打造一根如意金箍棒,毫不费力。六耳猕猴头戴金箍,手握如意金箍棒,他不是佛祖的“弟子”,又会是谁呢?假如这个题目再加一个疑问:那条金箍棒又去哪里了?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岂不是昭然若揭了嘛。
问题是,如来佛祖为何要以太上老君的九转镔铁、大禹的江海定子打造金箍棒呢?
“二心”是何寓意,佛祖究竟寂灭的是那颗心很多朋友推测,在灵山被打死的是真孙悟空,最后完成取经大业的是六耳猕猴。我赞同这样的推测,但却要更深挖一层:佛祖“寂灭”的是自己的本心,留下的是其“真心”。“二心搅乱大世界”之“二心”,指的是“心猿”和“心魔”。“一体难修真寂灭”,说的是佛祖心中不能同时容下心猿与心魔,“寂灭”的是心魔,留下的是心猿。心猿,指的是如来佛祖东渐佛法的善愿、宏愿。
寂灭,本义是涅槃,若以佛教用语来解读,那就很抽象了。《西游记》是写给大众看的,不会写得太专业,咱们也没有必要深究其本义,“一体难修真寂灭”,只以文本字义解读即可。真,便是本真,也就是佛祖原本之心,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真美猴王,寂灭,意味着灵山被打死的就是原来的美猴王,也就是孙悟空。佛祖真心涅槃,这才完成佛法东渐之心愿。故而,大多数朋友都读出了此后的孙猴子老实得多,一心一意要保唐僧取回真经。
第一回书“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讲的就是如来佛祖修持心性,隐伏了“二心搅乱大世界,一体难修真寂灭”。佛祖所修的,是两颗心。
第一颗“心”,是在花果山修持。花果山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也就是道家仙境。十洲出自《十洲记》,总共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十洲。三岛,即蓬莱、方丈、瀛洲。《十洲记》相传为东方朔所著,故而,孙悟空三岛寻医治人参果树之方,东方朔就出现在方丈洲。
花果山虽然在佛界的东胜神洲傲来国,但佛界却是因道家开辟而来,老君的八卦炉就安放在山顶之上。八卦炉炼补天石,炼九转镔铁,同时,也炼出了孙悟空。石猴孕育在“九宫八卦”之中,寓意为“老子化胡为佛”。佛,指一切佛,而在《西游记》中则又专指释迦摩尼佛,也就是如来佛祖。“心性修持”,讲的就是佛祖在八卦炉中修持,先道而后佛。佛祖在花果山修的是“心猿”。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花果山就是灵山佛地,对应孙悟空学道之“灵福地”。灵福地即灵山佛地,故而,这里也有一副对联:“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副对联所隐藏的就是“灵山之心”。佛祖在此修持心性,炼的是心魔。
书中引用《宋史·徽宗本纪》说菩提祖师是“大觉金仙”,也就暗示孙悟空的师父就是如来佛祖(或者佛)。佛祖修持的心魔,就是后来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正因为修炼了一个心魔,菩提祖师料定日后自己的心魔要做坏事,因而发下毒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心猿变心魔,大闹天宫,又经五百年再炼,依然在取经路上“惹祸行凶”。经历几番劫难,佛祖最终还得向道家屈服,收回心魔,以佛道相融的态度,完成了东渐佛法的心愿。所以,灵山寂灭的是心魔。心魔在真如“一体”中寂灭,这就是六耳猕猴,或者是孙悟空“死后”的去处。
问题是,如来佛祖为何要把心猿炼成心魔呢?
《西游记》主题:从佛道之争到佛道相融孙悟空生出不良,大闹天宫,如来佛祖在雷音寺接到玉帝的旨意,前往天庭“炼魔”,把自己的心魔压在了道家的五行山下。五行山在两界山旁,两界,即道家开辟之界,派生于道家之佛界。而无论是哪一界,都在道教的掌控之中。书中的玉帝不在皇极凌霄殿(凌霄殿),而在“灵霄殿”,占据的是佛界最高殿堂,故而,此时的如来佛祖就只能居住“洞”中,在雷音寺受大天尊的法旨。
这样的描述,其实都是围绕太上老君对观音说的一句话:“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化胡为佛,指的是道家虚构的太上老君过函关到达西域,以道教教化那里的人,这些人学道之后创立了佛教。
这个虚构的故事,激起了佛界的极大不满,从东汉末年开始,就以“老子化胡为佛”,与道家展开大辩论。《西游记》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瑀正空门”,其实是一段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4年)的一场佛道之辩。
《西游记》虽然依据了这段佛道之争的历史,但却是站在了文化融合的高度,认为世界万物都源自于“道”,是宏观之道。而狭义上的道,应当尊崇天地之道——第一回开篇部分,讲的就是这个“道”。所以,五庄观故事中,就以人参果树表述了“佛道同根”这样的观点。镇元子与孙悟空“不打不相识”,然后结拜为兄弟,是佛道之争到佛道相融的过程。
如来佛祖的“心魔”,就是要与天庭一争高下,或者说要夺回原本属于灵山的“灵霄殿”。但是,道的力量实在太强大,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火焰山、青牛、道童都可以让佛法东渐寸步难行。佛法要想完成东渐,必须去除心魔,如玄奘法师那样“秉诚”,才能把真经传到东土。
佛祖放出“二心”,搅乱了“大世界”,假悟空、假唐僧、假八戒、假沙僧是绝对完不成佛法东渐大业的。故而,如来佛祖去掉心魔,“孙悟空”便一心一意地做“心猿”。
《西游记》取材于《大唐西域记》,脱胎于杂剧《西游记》,其真正的历史背景却是在明朝思想启蒙,西教东渐时代(据书中暗示,《西游记》成书于万历六年至万历十六年之间)。故而,如意,借喻的是“璋”。《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朱元璋家是“帝颛顼之后”,跟大禹是一家。故而,“如意金箍棒”便出自大禹治水时测江海的定子。
以书中真实的历史背景而言,《西游记》真假美猴王的故事,还有更深一层的寓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道”纳百学,而百学则需去除心魔,自我觉悟而融入东土。
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去了哪里?
有人说,被一棒子打死的是真悟空,留下来的才是假悟空,即六耳猕猴,大体有两点理由:
一是,判若两猴。
真假美猴王之前,孙悟空桀骜不驯,猴性十足,瞧不上唐僧那窝窝囊囊、胆小如鼠的怂样。
不仅如此,悟空经常和唐僧顶着干,唐僧不让杀强盗,悟空偏要杀了,杀了个干净,还把强盗的头扔到了唐僧脚边,唐僧气急败坏,便念起了紧箍咒,悟空很无奈,一气之下,飞到了花果山快活去了,之后引出了六耳猕猴。
可打死了“六耳猕猴”之后后,悟空像是变了一个猴,变得乖巧无比,唯唯诺诺,比沙僧还听话,再也不和师父顶嘴了,对师父像是亲爹一样,再也不尥蹶子了。
二是,谛听的恐惧。
悟空与六耳猕猴从天上打到地下,从地下打到了天上,依然难分胜负,为了分辨真假,用尽了办法,唐僧的紧箍咒念了,没用;又找到了观音菩萨,可观音只挠头,她也分辨不出来了。
之后,他们来到了地宫,找到了谛听神兽,据说可以听天地万物,可谛听神兽竖起耳朵听了又听,然后摇了摇头,他们见谛听摇头了,便离开了,去往西天找如来佛祖去了。
他们走了之后,地藏菩萨问谛听,到底听出来没有,谛听小声回答:“我听出来了,但不敢说!”,谛听到底怕什么呢?怕说破秘密,招致无妄之灾的吗?
有人据以上两点,推测出了惊人结论:如来佛设计灭掉了孙悟空,因为孙悟空对取经三心二意,意志不够坚定,如来佛彻底失去了耐心,所以故意弄出一个六耳猕猴,灭了真的孙悟空,用六耳猕猴替代真的悟空,对于如来佛来说,唐僧是最重要人物,其他人都无足轻重。
事情真的如此吗?
我觉得不是的!
其实,谛听为何不肯当面说出来,书中是有交代的,当地藏菩萨问谛听,为何不当面说出来,谛听道:
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地藏菩萨又问:
何为不能助力擒拿?谛听回答:
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这个理由十分充分。
至于六耳猕猴是什么东西,如来佛是有解释的,当悟空和六耳猕猴离开地宫,赶往西天之时,如来佛对众位弟子说道:
你们都是一心,看二心的来也!什么意思呢?如来佛的弟子都修成正果了,只有一颗心,一颗向善的心,但孙悟空未修成正果,所以他有两颗心,一颗是善心,一颗是恶心,六耳猕猴就是代表恶的那颗心。
所以说,孙悟空打死了六耳猕猴,等同于打死了代表恶的心,至此之后,他只有一颗善心了,离修成正果更进一步了,这也解释了为何此后孙悟空再不调皮捣蛋了,因为他身上只有善,没有恶了。
至于题中六耳猕猴打死了之后去了哪里了呢?死了就是消失了,彻底没了!
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去了哪里?
名著就是名著,可以说,对《西游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一些问题上,只有仔细研究,才能回答一些疑问。六耳猕猴是孙悟空贪嗔痴六欲的存在,没有被打死,继续行走在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只有在克星如来佛祖跟前,才有所收敛。站在佛教的角度,细读原著,会发现:真假孙悟空是取经路上孙悟空的一个思想斗争过程 ,两种思想此消彼长的过程,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思想,没有死,取经修行路上,心高气傲的孙悟空被无能的唐僧长期打压,导致六根还不清静的孙悟空生了二心,化为六耳猕猴。因此六耳猕猴和孙悟空本为一个悟空,六耳猕猴是凡心的贪嗔痴孙悟空的影像,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找菩萨的孙悟空是有了佛心的孙悟空 。两个孙悟空是思想斗争中的孙悟空,在如来面前,佛心孙悟空战胜了凡心, 孙悟空从此一心向佛。贪嗔痴本为虚无, 是幻想 也就谈不上生死,因此,孙悟空还是孙悟空。
佛家认为,六道众生皆有佛心。因此可以认为,六道众生存佛心和凡心,贪嗔痴是六欲,是凡心。世间一切皆为虚幻,因此有“本无菩提树,更无明镜台,二者皆无物,何处惹尖埃”。
孙悟空是凡间的,因此有凡心,大闹天宫就是贪嗔痴的体现,要成佛必须消除六欲,取经路上,曾消灭了代表孙悟空六欲的: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个毛贼。但他们阴魂不散,后来的六耳猕猴就是他们的化身。因此孙悟空一直存有二心。
《西游记》原文这样写到: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裁,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谛听已经知道原因,但不敢说,因为孙悟空贪嗔痴只有西天如来能治服,因此,让他们上圣山找路来,当时如来正讲色即空,空即是色,色生空,无生有,正讲得天花乱坠,突然开口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竟斗而来也。
从如来话中可知:真假孙悟空是孙悟空的二心:凡心与佛心。在如来罩住孙悟空的凡心之后 ,孙悟空一棒把凡心打死,只剩了佛心。从此,一心向西天取经了。
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去了哪里?
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去了哪里?观音心知肚明为何不说破?
《西游记》是一本神话小说,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许多理论知识,创造出唐僧和孙悟空等经典角色,其中孙悟空半夜三更被菩提老祖教的故事来源于六祖坛经,六祖惠能也是五祖弘忍晚上三更偷偷传他佛法和衣钵!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细节,孙悟空说过“此间更无六耳”,意思就是这里只有两个人四个耳朵,没有第三个人。
六耳猕猴在外形、神通几乎和孙悟空没有任何差别,就连朝夕相处的唐僧、八戒和沙和尚都分别不出来,后还是被如来识破,被悟空一棍打死。
想知道六耳猕猴去处,关键要知道他的来处。
奇怪的登场,谜一般的操作
六耳猕猴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忽然冒出来,与孙悟空的消失可以说是无缝衔接。
他的追求是取经,不是吃唐僧,而且是顶替了孙悟空的位置,并且要独自前往西天。
不禁要问,六耳猕猴出来闹了这么一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
而且六耳猕猴并不畏惧孙悟空,也没有躲避孙悟空,而是直接去挑战,把事情搞大,越大越好。
他去了花果山,在花果山找了几个会变化的猴子,分别变成了沙僧、八戒和唐僧,他要自己去西天取经!
他到底有什么目的?
取经就快点去取经不就可以了,最好要赶在唐僧的前面才好呢。
但是与孙悟空面对如来佛祖的时候,他又被孙悟空打死,死无对证。
孙悟空为啥早不打死他,可见孙悟空心中有鬼。
“孙大圣忍不住,抡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其实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自己的心魔,念头停止就心魔消失,孙悟空还是那个孙悟空。
回到一开始,《西游记》创作来源的一个素材《六祖坛经》。
当初神秀一句偈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的这首偈语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六祖觉得还是悟得不彻底,于是针对这首偈语吟出了另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者就是在诠释这个偈语。
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去了哪里?
六耳猕猴是整部《西游记》中最神秘的妖怪。与其他妖怪不同,六耳猕猴除了如来佛祖关于四猴的简单介绍外,再没有任何背景的交代。通常情况下,妖怪一旦出现,都会伴随着狂风、烟雾或者妖气,但六耳猕猴出现时却没有任何征兆,显得非常突兀。更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神通广大、让众位神佛犯难的妖怪,既没有像样的洞府、又没有成群的手下,至于他的师父是谁、成长经历如何更是无从查起。就连他的死亡也笼罩着一团迷雾。在《西游记》中,无论是妖怪还是凡人,死亡之后灵魂都会去地府报到,经过十殿冥王的审判后再度轮回。但六耳猕猴不入十类之种,其最终去向又是哪里呢?
如来佛祖的谎言要想弄清楚六耳猕猴的最终去向,首先要明白他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按照如来的说法,周天之内有天、地、神、人、鬼五仙和蠃、鳞、毛、羽、昆五虫,这十类都在阎王的生死簿上有记录。六耳猕猴既不是五仙、又不是五虫,而是超脱十类之外的“四猴”之一。但这种说法存在很大漏洞。一方面,按照如来的介绍,六耳猕猴拥有知前知后、万物皆明的本领。既然如此,那么他应该能够预测到自己的命运,那么为何他还会和孙悟空一起去如来佛祖面前辨明真假,这岂不是自投罗网吗?
另一方面,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在地府辨别真假时,其实已经被地藏王菩萨的手下谛听识别出来了,只是出于某种考虑没有当面点破。但是,按照原著的介绍,谛听只能辨别五仙、五虫,其他物种也没办法辨别。原著第五十八回:
他(谛听)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那兽奉地藏钧旨……对地藏说道:“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
这与如来所讲的六耳猕猴不属于五仙、五虫的说法有着明显的矛盾。由于地藏王菩萨和谛听不是取经的利益相关方,因此他们的话应该是可信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六耳猕猴真实身份的问题上,如来佛祖说谎了。
六耳猕猴的身份既然如来说的并非实话,那么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呢?关于这一点,原著中其实有多处暗示。最明显的就是六耳猕猴与孙悟空的不同之处。不少人认为,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并无差别,包括他们的外貌、本领、声音、穿着、装备甚至是弱点都完全一致。没错,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两人确实完全一致,但是他们依然有着明显区别:六耳猕猴可以将手中的金箍棒打向唐僧,但孙悟空不会;六耳猕猴可以将花果山的猴妖吃掉,但孙悟空不会;六耳猕猴可以抛弃唐僧自己组织人马西天取经,但孙悟空不会。一句话概括,六耳猕猴与孙悟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恶与善的不同。
六耳猕猴不是别人,他就是孙悟空本人,代表着孙悟空内心中邪恶的一面。他的出现,是孙悟空不满自己在取经团队中的地位而生出二心的结果。早在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一回中,孙悟空就表现出了不满,原著第五十六回写道:
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孙悟空的不睦之心。这一点可以从两人离开地府前往灵山辨别真假时,如来佛祖对众人说的一句话中得到印证:
(如来)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千乞大开方便之门,广垂慈悯之念,与弟子辨明邪正。
这里的大众包括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他们都已经修炼成正果,因此如来佛祖说他们只有一心,孙悟空尚在修炼过程中,还未剪除邪恶、贪念、嫉妒,故此生出了二心。对于这一点,孙悟空本人是非常清楚的,因此面对如来,他提出的请求是辨明邪正,而不是辨明真假——两者都是悟空,一正、一邪而已!
六耳猕猴死后,原著中也有一段关于二心的描写,第五十九回写道:
话表三藏遵菩萨教旨,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锁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
六耳猕猴被打死,意味着取经团队中存在的二心已灭,孙悟空的修炼也因此更进了一步。自此之后,取经团队实现了空前团结。
六耳猕猴的归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六耳猕猴实际上是孙悟空的二心,代表着孙悟空邪恶的一面,并不是某个单独物种,当然也就不存在六道轮回之说。实际上,六耳猕猴被打死是一种象征,他代表孙悟空已经去除心魔,剪除邪恶。对于修炼之人而言,去除邪恶、剪除心魔是一种不可逆的行为,不能说今天去除心魔、剪除邪恶,之后哪一天心魔邪恶又回来了,或者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某个角落。因此,六耳猕猴被打死,也就意味着他永远消失了,不可能再回来了,也不可能换一种方式继续存在,因此原著中才说“至今绝此一种”。
综上所述,关于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如来佛祖从取经大局出发,并没有当众说出真相。实际上,他仅仅是孙悟空的心魔或者说是二心。世界上从来没有真假美猴王,有的只是正、邪美猴王。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意味着他战胜了自身邪恶的一面,距离修成正果更近了一步。而那只代表邪恶的六耳猕猴,便彻底消失,一去不复返了。(完)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去了哪里?
六耳猕猴为什么要假扮孙悟空呢?百思不得其解,六耳猕猴地位比孙悟空高呀,若想去取经也轮不到孙悟空呀。所以我理解六耳猕猴是孙悟空自己分身变的。
孙悟空不听师傅话还打了师傅,思前想后自己不对,取经不成就渡不上海归这层金,八戒、沙和尚都不愿帮,观世音也不愿意插手。急的孙悟空自己找台阶下,拨根毛变成个六耳猕猴,或者说孙悟空都不知有个六耳猕猴。项目从立项到建议实施都是如来观音一手操办的,为了不烂尾,观音说和,如来一手一挥:罢了,好生保护你师傅取经去吧!
六耳猕猴,善哉!善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