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讲一个女孩雪天抽柴,难道只是一个故事?有何深意?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给贾母、王夫人他们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雪下抽柴”。刘姥姥讲到一半时,荣国府南院马棚“走水”,贾母就打断了“雪下抽柴”,刘姥姥便另讲了一个玉皇送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其实,这两个故事也是互相关联的,刘姥姥并没有“信口开河”。

贾宝玉对后面的故事不感兴趣,偏对“雪下抽柴”究根问底,第二天还派茗烟去刘姥姥庄上找故事中的茗玉小姐。茗烟没有找到茗玉,却见到了一尊“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刘姥姥真的是信口开河胡诌了这样一个故事,还是在这个故事中隐藏了别的深意?

茗玉就是黛玉

对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感兴趣的,还有林黛玉。刘姥姥的故事没讲完,林黛玉就说:“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大家要赏雪吟诗,林黛玉却要玩雪下抽柴游戏,这是暗中交代,林黛玉和这段离奇的故事有关。

刘姥姥的故事中,有一个叫做茗玉的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茗玉,其实就是黛玉。茗,即香茗,指的是茶香,茗玉就暗藏了“香玉”。第十九回书中,贾宝玉给林黛玉讲了一个“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处,贾宝玉说:“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黛玉就是香玉,香玉即茗玉,难怪林黛玉要玩雪下抽柴的游戏。如此一来,“雪下抽柴”的故事就不简单了。

刘姥姥说,茗玉十七岁得病而亡,这一笔至少隐藏了两大深意。其一,照应秦可卿之死,暗点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历史。这一年,崇祯自缢,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取代了大明。茗烟奉了贾宝玉之命,在刘姥姥村子东北上田埂子上找到一个破庙,庙门向南开,庙里“那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就是来自“东北”,多尔衮入关,就是向南挺进,打开了山海关大门。多尔衮是属鼠的,“耗子偷香芋”故事中的耗子,其中就包括了水国多尔衮。这一笔,其实早就在“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中隐伏,林如海捐馆日子是九月初三,这一天是民间传说中的瘟神诞辰,林如海也是故于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中的瘟神。

崇祯十七年前后,北京爆发鼠疫,茗玉十七岁病亡,也就暗藏了这段历史

雪下抽柴隐伏了薛宝钗

本文导语中提到,刘姥姥所讲的两个故事都是有关联的。第二个故事也是发生在刘姥姥庄上,说是他们东边村子有一个九十岁的老奶奶有一个独子,独子也只养了一个儿子,没想到这个独孙十七八岁就亡故了。老奶奶于是求玉皇,玉皇感动之下,就送给老奶奶一个孙子,“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

贾母对这个故事十分感兴趣,“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段故事讲的是“甄宝玉送玉”,照应的是《红楼梦》开篇故事,“那僧”把石头化成宝玉,送到人间享受荣华富贵,又送到警幻仙境交割,然后再送到荣国府,贾宝玉便是衔着这块宝玉“落草”。那僧就是后来的癞头和尚,也就是“甄宝玉送玉”中的甄宝玉。

玉皇因为九十岁的老奶奶先没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孙子,这才送了一个孙子,这个孙子当时已经十七八岁。刘姥姥这段隐语,暗说的是万历皇帝的两个孙子朱由检、朱由榔。怎么回事呢,咱们下文再讲。

两个故事虽然讲得不一样,但都有一个“雪”字,其中便有关联了。“雪”便出自“山中晶莹高洁士”,说的是薛宝钗。刘姥姥来到大观园,到过潇湘馆,也到过薛宝钗的蘅芜苑,刘姥姥感觉,宝钗的住处像“雪洞”。雪洞,在现实中确实有,就在广西桂林靖江王城之中。这个雪洞,也叫刘蟾洞,隐伏了刘姥姥救巧姐的故事。

玉皇给老奶奶送孙子,这个孙子长到了十三四岁,说的是第十三、第十四代靖江王。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在崇祯死后第二年称帝,随即被隆武帝攻破王城而活捉。朱亨嘉被押到福建连江,以“连江庶人”的秘密身份,被锦衣卫绝密缢杀,对外宣称得暴病身亡。

连、琏同字,贾琏送林黛玉到扬州,护送林如海灵柩去苏州,其实隐写的是这段历史。林黛玉“玉带林中挂”,表明她的结局是缢杀,而书中又以贾菖、贾菱暗示了林黛玉死于药石,其实也隐写的朱亨嘉之死。

桂林靖江王城被攻陷时,一个太监把他三岁的儿子隐藏在雪洞之中,这个王子就是后来出家于全州湘江边上湘山寺的大画家石涛。靖江王若不谋反被诛,石涛就有可能是第十四代靖江王。而第十四代靖江王朱亨歅,最终的结局是被大明叛将孔有德缢杀。孔有德又为南明战将李定国战败,不得已自刎,死前放火烧毁了靖江王府。

薛宝钗住处如雪洞,桂林靖江王之“桂”就隐藏在雪洞之中,桂为“木”,抽的就是这颗柴。隆武帝朱聿键属虎,桂林之“桂”就是月中桂子,桂下有兔,之于第十三代靖江王而言,也是“虎兔相逢大梦归”。

“雪下抽柴”的故事,也就隐藏了这段历史。林黛玉在庚辰本中是“林代玉”,靖江王称帝,以洪武为年号,是以桂林靖江王取代了大明皇统。癞头和尚要度化三岁林黛玉,就是石涛三岁隐藏雪洞而出家的隐写。全州湘江湘山寺,故而,林黛玉住潇湘馆,号潇湘妃子。林黛玉复制刘姥姥雪下抽柴的故事,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深意。

湘江与漓江同源,其源头都是灵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指的就是面朝漓江,背靠独秀峰(石头峰)的靖江王城。林黛玉就生长在靖江王城,因而,她在荣禧堂中就看见了第十二代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穆王”。“雪下抽柴”的故事,也隐含了林黛玉的结局——“林”,就是柴。

香玉在《红楼梦》中的特殊寓意

上面所讲的“香玉”,与书中的“天香”、冷香丸、暖香坞,等等“香”都是有出处的,这个出处就是《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明太祖的母亲因在梦中吃了一粒神仙给她的冷香丸,第二天便生下了朱元璋

朱元璋之“璋”,就是半圭,圭就是白玉,白玉上着一点朱红,就是“赤瑕”。因冷香丸而诞生,朱元璋其实才是真正的“香玉”。这块“玉”送给荣国府,就是朱元璋念及同胞亲情,怜惜大哥朱重四一脉,以皇子亲王的待遇,封了他的孙子为桂林靖江王。大哥朱兴隆是靖江王一世,也即书中“兴隆街的大爷”之一。

耗子偷香玉,意味着大明被“偷”走。“雪下抽柴”故事中的东边瘟神爷,既是“青脸”,又是“红发”。青脸不用多做解读,“青”用的是谐音。“青”加上水字边,就是“清”。“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这回书的开头,脂砚斋就大讲了一段地支寓意,其中说:“清,属水,子也”,子,就是耗子。红发,即赤发,赤就是“朱”。

刘姥姥“雪下抽柴”的故事,不仅隐伏了大明灭亡,还隐藏了南明时期朱家大火并,最终导致了皇统的彻底覆灭。

接着“雪下抽柴”故事中的九十岁老奶奶,与秦可卿所讲的“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相照应,说的就是大明皇统,隐藏着南明永历帝的历史。南明从弘光起,到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勒死,总共存在十八年,就是刘姥姥说的,九十岁老奶奶的孙子死于十七八岁。从朱翊钧登基(1573年),到南明灭亡(1662年),恰好九十个年头

前面那个死于十七八岁的孙子,其实也隐含了崇祯十七年这件事,说的是朱由检。南明时期,以万历皇帝的孙子为皇统正脉,他们都是“玉皇”朱元璋的后代,玉皇送子,其实是继承朱元璋皇统的寓意。因而,朱由榔被拥立为皇帝,史称永历帝。

刘姥姥说这个孙子“今年才十三四岁”,这就隐藏了永历十四年(1659年)所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一年清明节期间,永历皇帝在吴三桂的逼迫下,乘坐缅甸大船,顺大金沙江而下,逃到缅甸避难。这段历史,写在了贾探春“远嫁”的隐语之中。

朱由榔曾经袭封桂王,与桂林靖江王一样,都有一个“桂”字,“桂”的声部就是“圭”,当然是“香玉”,也就是“雪下抽柴”故事中的茗玉。吴三桂之“桂”,也有“香玉”的寓意,但他却是个偷香芋的耗子——吴三桂与多尔衮同庚,也是属鼠的。“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孤木”就是指的吴三桂。

吴三桂勒死朱由榔之后,便把他的棺木焚毁,“回首相看已化灰”,贾元春的结局就隐藏了朱由榔之死。刘姥姥说玉皇所送的这个孙子“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意味着大明皇统化为一团白灰。这样的结局,与靖江王城被另一个大明叛将孔有德焚烧完全契合——“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刘姥姥所讲的两个故事,都是“雪下抽柴”的历史隐喻。同时,也解读了贾家集体“爬灰”所隐藏的深刻寓意。

刘姥姥讲一个女孩雪天抽柴,难道只是一个故事?有何深意?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时,讲了在大雪天一个女孩子雪中抽柴火的故事,虽然是刘姥姥胡编乱造瞎编出来的,但作者却动用了大量笔墨详细叙述,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而是在这故事里面隐藏着深意。

1、刘姥姥讲这个故事时,刚讲到:大雪天,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穿着大红祆儿,白绫子裙儿,出来抽柴火。而此时,南院马棚里巧好失火。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巧合,而事实上却是作者在费尽心思暗示,刘姥姥所讲的故事情节将在今后的现实中得到真实演绎。

2、故事中的主人公茗玉和黛玉都有一个玉字,而红楼梦中的玉一般都是指黛玉,如"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且茗玉和黛玉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无兄弟,都是长得极标致,都是知书识字……。这些如同在向读者提示:故事中的茗玉其实是暗指黛玉。

3、茗玉长到十七岁时,一病就死了。这恰好与后来黛玉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将于薛宝钗成婚的消息受了打击后病死相呼应,而黛玉病死时同样也是十七岁。

4、茗玉死后常变成人出来闲逛。红楼梦第一百零八回中提到的林黛玉死后,她生前居住的潇湘馆中经常传来哭声。这两件事如出一辙,他们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其实就是变相告诉读者,茗玉就是黛玉,在茗玉身上发生的事情将来会在黛玉身重演。

总之,刘姥姥讲大雪天,茗玉抽柴火的故事,其实是在暗示读者,将来在黛玉身上发生的事情,以及黛玉最终的结局。

注: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刘姥姥讲一个女孩雪天抽柴,难道只是一个故事?有何深意?

读过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作者曹老先生对文章中每一个微小情节、每一个不相干人物的设计都是别有用意、无一空笔。他“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匠心独运已不可单用炉火纯青来形容!

他在小说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也作“村老妪谎谈承色笑 情痴子实意觅踪迹”)里,安排第二次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讲了一个“女孩雪地抽柴”的故事。既然全书无闲笔,那么这个故事定不是凭空而出毫无寓意,它必定映射了什么人物、什么事情。

首先,我们知道整部《红楼梦》情节进展中,刘姥姥一共三进贾府,暗含了贾府家族命运的三个不同阶段——一进时,贾府仍呈“烈火烹油之势”;二进时,贾府内囊已空,家族正不可挽回地走向没落;三进时,贾府已彻底败落,泱泱一座府邸,几百号人已作“飞鸟各投林、树倒猢狲散”状,这时她以搭救人身份再次进到贾府,营救了差点被狠舅奸兄所害的巧姐。

由此可见,刘姥姥二进贾府时正处在贾府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这时对她的描写必是“字字含金”,那么她讲的“女孩雪地抽柴”的故事意之所指,愚以为是全文中的核心主角之一林黛玉。故事影射的正是黛玉最后的命运结局。为什么?我们据原故事呈现逐渐揭晓谜底。

从女孩年龄及身世与黛玉高度重合层面来判定

原文中对女孩的模样年龄是这样描述的:

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儿……

曹公原本中还未写到“黛玉之死”,我们只能通过文中诸多线索推断她去世时的大致年龄。《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从黛玉与宝钗的对话中“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能确切知道黛玉彼时十五岁。接着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到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四月,再到第七十五回的“中秋夜宴”,最终到程高续本第九十八回,黛玉生日当天二月十二日,宝黛成婚,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些时间轴拼凑起来恰恰又是两年时间,正值黛玉十七岁。这与刘姥姥故事中说的“到十七岁,一病死了”也完全相符。

从黛玉与宝钗最后结局的反推来判定

曹公原著虽也未写到最后的大结局,但对于高鹗、程伟元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的“黛玉之死”,红学研究者普遍持认可态度;再说曹公原著部分也的确给出诸多暗示,黛玉最终的结局便是:“木石前盟”终无果,黛玉泪尽加病重而亡,宝玉最终娶了宝钗。

而刘姥姥讲“雪地抽柴”的故事,与故事未讲完便闻听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两件事合起来便是成语“釜底抽薪”,加上“雪”谐音“薛”,其实就在暗示:林黛玉被薛宝钗夺去至爱贾宝玉,终至泪尽(“走水”也有此意)病重而亡——宝钗的横刀夺爱可不就是做出了“釜底抽薪”之绝!

从黛玉前世名字与女孩名字对比;从黛玉身世与“雪地女孩”身世高度切合——两个层面来判定。

当宝玉缠着刘姥姥寻根究底非要知晓端详时,刘姥姥道出女孩名字及身世:

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道:“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说着,又想名姓……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像就成了精。”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

“茗玉”中“茗”为“草木本”,与黛玉前世身份——灵河岸上绛珠仙草“草胎木质”,现今姓氏之“林”加起来也是不谋而合。“玉”字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小结以上内容可知:茗玉就是现实中的林黛玉。

刘姥姥其后补充的“茗玉”身世,其实就是在重复叙述黛玉的身世:林如海、贾敏夫妻无子,膝下只有一个女儿……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几个字……故此再次有力证明“茗玉”就是“林黛玉”。

刘姥姥接着讲的“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也正是曹公在借刘姥姥之口暗示黛玉最后之命运——十七岁时病死。宝玉与刘姥姥对话所言“规矩这样人虽是不死”,与“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的境况也完全相符。

从黛玉对贾府的意义乃至她的早夭对贾府运势影响,与刘姥姥二进贾府预示贾府家族命运转折层面来判定

黛玉初进贾府时,贾母问她吃什么药,她回答“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这句话太关键,且细思极恐!黛玉投奔贾府,不只是为后来找个依靠,完全就是送到贾府门上的“金主”!

林家家底到底几何,我们从小说第二回对林家的介绍上可以看出个大概: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加上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至本人以科第(探花)出身,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等职……这些内容充分显示,林家财富五代积累,且分支单一,又无“败家子”起子孙,所以林家富有绝非一般富庶人家可比。而林如海仙逝后,其他姬妾也无生养,所以多数财产应留给了黛玉,被贾琏一起带回了荣国府。

再看“人参养荣丸”的涵义:“人参”谐音“人身”,“荣”也即“荣国府”中的“荣”——黛玉此一投奔正是以自己不菲的身价,在延续着荣国府的“苟延残喘”啊!小说第二回,冷子兴说道贾家: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肯将就省俭,如今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竟上来了……

彼时,贾家的繁盛早已不比从前,加上即将到来的为迎接“贵妃省亲”耗费大量钱财修建“大观园”,贾家家底空漏已可想而知,谁能说此时黛玉进贾府不是“雪中送炭”式的救急之补呢?所以她在以一己之力挽“荣府亏空而不倒”啊!而她去世后贾家族运急转直下的发展,也充分说明她对小说全篇情节发展转折时的重要意义,与刘姥姥二进贾府预示贾家命运渐走下坡路,也完全合拍。

结笔

综合以上分析,所以愚判断,刘姥姥二进贾府讲述的“女孩雪地抽柴”的故事,就是在影射林黛玉最终的命运结局。她从最初的投奔贾府到泪尽而亡,对贾府家族命运的整体发展也有着支撑性的决定作用。一家之言,聊与红友作笑谈。

#我是风西夜昨,一个力求务实的纯文学爱好者,喜爱阅读喜爱写作,所发作品皆为自主原创,愿与头条同好共结笔友!#

刘姥姥讲一个女孩雪天抽柴,难道只是一个故事?有何深意?

“一个女孩子雪天抽柴”的深意在于导引读者正确解读红楼梦,分清真假内外。

分析内中原因还得从借假隐真掩真说起。“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是整部红楼梦的总原则或总特点,掩盖真的东西就是假,“雪”有掩盖作用,所以“雪”是假;但“雪”又具有“水”的性质,红楼梦借“雪”掩盖,其假不同于不含水的掩盖(皮,包),是可以化雪露真。“抽柴草烤火”,就可以“化雪”,就可以使红楼梦露真而见真。红楼梦的内真是道,“上善若水”,“水几于道”,那么,也可以说红楼梦的内真是“水”,那么,掩盖内真的“薛(雪,徦)”就来自于作者的内真。这就是“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了”的原因。“相”是观察之意,“不相干”,就是有意导引读者“相湿”—“相水”—“相道”。红楼梦的内真就是写的仓颉老子庄子的观点,就是以往道学经典,“已经”就是指的这些经典,“救下了”,是言真意目的在于拯救低下的思维了悟。“东”相对于“西”,“贾”就是“西贝”,孔孟儒文化就是“东或东贝”。“南”形容的是热,“南院”则是指世俗所热的“耳完”,“耳”为虚,那么“院”就是虚的圆满或完美;“马棚里”则是形容假文化是非人的(马)落后(棚)文化,“马棚里走了水”,就是言假里含有真的元素或成分,需要读者认真梳理挑选筛选的。“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形容的非人的假文化虚文化——儒学文化受世俗人吹捧的火热发亮,“犹”指的就是非人的猿猴类人猿之类,这与开篇“地陷东南”相应。“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口内念佛”就是言念佛不出声,不发于外而留于内,那么“念佛”,崇佛就是真;为什么“口内念”而不发于口外?就是因为“口虎(唬)”,也即语言文化的吃人害人危害,儒学文化就是纯语言纯口文化,就是“口虎”文化。这就是“口内念”隐藏真的原因。

“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柴火也是有的。”这几句就是作者形容的解读红楼梦的“客人们(后人)”。“冷了”与“热了”相对,独劈溪径,与别人前人不相同的独特的解读谓之“冷了”。“现成的柴”,重在理念“现”字“王见”的拆分;“柴”无用无大用的东西且容易“火”,就是红楼梦作者所形容的假,此句指出了红楼梦的假,即外在的人物人情故事的来源于“王见”。那么“王见”就是真,强国强族强大不受他国他族欺辱的见解就是“王见”。“抽些柴火”就是要减少假,减少无用的虚假无用文化,或给无用假文化降温。

“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那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村庄上”重在“上”字,“上”就是真,就是好;“种地种菜”都是真实的上,“种”就有收获,有收获有得,就是“上”的原因。而儒文化则是在村庄种“情”种虚,是沒有收获之“种”,所以是“下”。“那有个坐着的空儿”,是言“上”者忙于正事,都是“正事儿”,而儒子弟则是“坐着的空儿”,其“事”只是说嘴空写字、写空字而已。“天天都是”充分肯定了客观自然事物存在的意义,即物质存在没有任何瑕疵,只有欣赏重视自然存在才有真用实用,“作歇马凉亭”就是言人们应该在闲暇之时谈论欣赏自然事物的各种特性才有助于人类的技术创新提高。后句就是自然世界千奇百怪,什么样的独特都有,都可为人类技术创新创新新奇的突破口。

“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此组文字就是形容的红楼梦一书的奇特奇怪事。“去年冬天,接连”就是作者真意目的:“年冬天”表达的并非是时间概念,而是不热爱自然,不热爱自然事物的实际存在,而是一味喜爱权势喜爱人情以孔子春秋为代表为引领的儒学史笔文化(编年史),“冬天”即冷漠寒天,不热天。这样的文化观点就是中华民族的大害,这就是作者要“去”之的原因。正是由于两千多年来儒学文化儒史笔文化的影响破坏,使的中华民族的真正古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断,这就是“接连”的重大意义;“接”字的内在含义就可概括出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理念,即“提手、立女”,“提手”就是要提高中华民族人手探索人手创新技术提高技术的能力,“立女”,就是树立“女”孕育未来将来创新、将来新技术的文化理念,“女”并不是仅指人类的女性,而是指接受天地自然精华孕育产生未来新技术(孕育产生真正创新技术人才)的文化理念。“接连”就是要使这样的文化理念教育现代人与古中华民族优秀连起来,这种“接连”必然也必须將空虚的儒史笔文化赶下历史舞台。红楼梦中的大雪就是为了掩盖这种大真意。为什么要下“大雪”,因为“丰年好大雪”,也即儒史文化理念喜欢这样的大雪。“我那日起的早”,重在“日”,“日”就是道,此句形容道文化是勤奋不懒干正事的文化;“没出房门”强调“在内”,“在内”就是真,“在外”就是假。“柴草响”在外,那么,“柴草响”形容的就是儒学文化和儒史笔文化。儒情理文化就是“我想着”的“偷柴草”的贼文化,古道佛文化无我无身无情就是要封禁杜绝“柴草响”文化理念,始作俑破禁偷“柴草”(稍进之小子)的就是孔丘和孔子春秋。“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形容的是高大而又洞察真(一)的人,“爬着窗户眼儿一瞧”是言站着其身材必定远超窗户,为什么要“爬”?就是因为“雪”在下,假在下,“窗户眼(孔)”在下。“却不是”,就是离开,离却错误的东西,“不是”就是错、假。那么“我们村庄上人”就是正人。

刘姥姥讲一个女孩雪天抽柴,难道只是一个故事?有何深意?

感谢邀请。

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为了讨大家喜欢,让大家高兴,讲了雪中抽柴的故事。

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

刘姥姥是很会讲故事的,她讲的雪地抽柴故事发生地点放在了她们村庄上,好像就是刘姥姥身边的事。

“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

说是某一年下了大雪,有三四尺深。一天刘姥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听外头柴草响,爬着窗眼儿一瞧,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在抽柴火,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儿。讲到这的时候,外面说失火了。贾母说刚刚讲烤火就失火了,就不让再讲下去,刘姥姥又说了一个玉皇大帝送子的故事。

实心眼的贾宝玉特别关心这个故事下面部分,后来又找了个机会问刘姥姥,刘姥姥只有再编下去:

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道:“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 这老爷没儿子,只有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因为这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像也成了精咧。”

这个雪地抽柴的故事看似是刘姥姥顺口胡编的,但是作者用这么大的篇幅去描述,就不能单单看成一个孤立的故事了。在《红楼梦》中的故事都是亦真亦幻,在《红楼梦》开篇就说里面故事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在通篇小说中没有一句闲话。这个雪中抽柴的故事到底暗含着啥事呢?

故事的环境是三四尺深的雪,在通篇故事中,一般雪均与薛宝钗有关,在薛宝钗的判词中也是“金钗雪里埋”,所以这个雪或许与薛宝钗有关。在讲故事时,贾府又失火,贾母说是这个故事引起的。

如果雪指薛宝钗,引起火灾暗指引起祸灾。放在一起应该是薛宝钗引起一场灾祸。那么引起谁的灾祸呢?

刘姥姥故事主人公是茗玉,从名字看和黛玉有相同的一个玉字,有玉字暗含林黛玉在《红楼梦》不单单这一宗。妙玉,很多人都认同妙玉是出了家的黛玉,黛玉是俗家的妙玉。茗玉的茗带个草字头,林黛玉本来就是一株绛珠仙草。这样看来茗玉暗含林黛玉是有道理的。从茗玉身世看,也与黛玉极其相似:老爷只有一女,极其疼爱,本人知书达礼。

茗玉出场衣着也很特别,大红袄白绫裙。大红袄代表一种喜庆,一般是在婚姻嫁娶上才穿。白绫裙则恰恰相反,一般平时也不穿白色的,只有在大悲的丧事中才穿。从茗玉的衣着看,是悲喜交加,这或许暗示黛玉的大悲(死去)与心上人宝玉的大喜(结婚)同时发生,这很符合八七版电视剧的设计。宝玉与宝钗成婚时,黛玉悲壮喊了一声“宝玉,你好…”就离开了人间。

这样,就能够说通“宝钗引起灾祸”了。

茗玉是十七死去的,是否也预示着黛玉也是十七岁离开的呢?也是很有可能的。

总结一下,雪里抽柴的故事暗含了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大婚,导致林黛玉的死,也明确了黛玉死亡年龄是十七岁。

刘姥姥讲一个女孩雪天抽柴,难道只是一个故事?有何深意?

“雪下抽柴”是作者向我们暗示薛宝钗的名字:“雪”即“薛”,跟“丰年好大雪”一样的模式;“雪下”与薛宝钗在“金陵十二钗”图解中“雪下一股金簪”一句契合;“抽柴”即“抱柴”,也就是“宝钗”。

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是后金皇帝皇太极。他前后在位17年,对明朝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红楼梦》小说中一直用“金”来代指薛宝钗,比如“金簪”“金锁”“金钗”,甚至连她的丫鬟都叫“黄金莺”,就是来暗示她是“后金”的皇帝。

皇太极在位17年,所以茗玉(对明朝的欲望)就活了17岁。茗烟(明朝最终化烟了)去东北上(皇太极住在那里)找庙,却找到了“瘟神爷”,这是因为对于明朝来讲,皇太极就像瘟神一样可怕,而且明朝末期也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

刘姥姥讲“雪下抽柴”的故事时,还发生了南院马棚里失火的事,这是因为就在皇太极不断攻击明朝边境的时候,“闯王”李自成在明朝的南院起义了。“马”在这里就是“闯”字去了门框。

于是,最终明朝在东北有后金(雪抱柴),南边有闯王(马棚),百姓还有瘟疫(瘟神爷)和蝗灾(母蝗虫)等多重灾难下,以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结束了统治,化为烟(茗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