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水浒传》中,作者为何出现很多地理位置上的错误?

《水浒传》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地理位置上的错误,读者之所以说施耐庵地理知识浅薄,是因为没有读懂《水浒传》,自己出现了差错。

《水浒传》隐写的明朝的靖难之役,所有故事都是围绕南京、北京展开的。所有好汉走过的地方,以及梁山好汉所攻打的州府、集市堡寨,其实都是燕王朱棣对南京发起的攻击。而且,书中绝大部分地方,包括误走妖魔的龙虎山,传授天书的九天玄女庙,等等,都是写的南京、北京。

以下,我举几个被读者误读的几个地方,简要解读《水浒传》所隐藏的历史真相。

从渭州到汴京大相国寺,鲁达鲁智深一直在南京

史进从史家庄前往延安府寻找师父王进,却稀里糊涂地走到了渭州。渭州,就是现在的平凉,平凉之“凉”,其实谐音梁山之“梁”。《水浒传》中的梁山,其实不是写的现在的山东梁山,而是隐藏了南京、北京。书中的“延安府”,其实写的是燕王府,燕王朱棣藩地就在北京。也就是说,史进原本是要去北平(永乐迁都改为北京)的,却来到了南京。

在“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中,金翠莲告诉鲁提辖,他们家原本是来渭州投亲眷的,没想到亲眷去了南京。金翠莲说的是“亲眷”,亲眷就是眷属之意。这一笔,隐写的是元至正二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把家眷安置在太平府,然后挥师攻占了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北宋时期,南京在河南商丘,也叫应天府。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鼎应天府,建都南京。

南京城历史悠久,以钟山而曾经叫做蒋州,钟山即为蒋山。所以,“蒋门神”就是镇守南京的门神。钟山之西有清凉山、五台山,其西南门则有韩府山、将军山、翠屏山等。

北宋李思聪所著《堪舆杂著》中说南京(金陵):“将军山,过黄泥冈,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

简要列举南京的几处名胜,列位看官是否见到了《水浒传》中的梁山、五台山、翠屏山和黄泥冈了呢?实地中的五台山,其实也叫清凉山,钟山之西也有清凉山山。而“凉山”,不就是“梁山”吗?

东京大相国寺,其实也是写的南京。《水浒传》中是这样描述东京的:

千门万户,纷纷朱翠交辉;三市六街,济济衣冠聚集。凤阁列九重金玉,龙楼显一派玻璃。花街柳陌,众多娇艳名姬;楚馆秦楼,无限风流歌妓。豪门富户呼卢会,公子王孙买笑来。

朱翠,就是南京的翠屏山,是朱家皇城根下的山。金玉,就是说的朱元璋。在《朱氏世德碑》中,朱元璋说他们家本是金陵句容朱家巷人,元籍“淘金户”。而且,朱元璋所确定的朱家皇统字辈就是“金木水火土”,《水浒传》中的金公,其实隐写的是朱元璋。

鲁达是在潘家酒楼遇见的金翠莲,如此,就把潘金莲、潘巧云隐伏了进来,潘巧云死于翠屏山,不就是南京城中建文帝“削藩”吗?“藩”字去掉草字头,就是一个“潘”字。武松杀嫂,其实也隐喻的是建文帝削藩,因此,景阳冈、阳谷县便都是南京城。为什么?请看下文。

楚馆秦楼”,其中的楚,就是鲁达、史进、李忠喝酒的“济楚阁”,济,谐音“棘”,与鲁智深所住持的酸枣门外菜园之“棗”是一个字,楚的字头是“林”,与“棗”、“棘”共同隐藏了“重八”,又是朱家木字辈的重“木”。秦楼,指向就更清楚了,那就是南京的秦淮河。

鲁达、鲁智深没有离开过南京城,所以,无论他怎么走,都不存在地理位置上的错误。那么,史进是不是走错路了呢?也没有,他同样是要去南京的。书中以王进的视角,写到了史进家外边二三百株大柳树,又写到了打麦场。

柳树,既是南方朱雀七宿中的柳宿,象征了建立在燕雀湖上的朱家皇城,又是大明国运的奇妙预言。打麦场,就是《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舍南麦场”,也就是朱元璋家。朱元璋祖籍金陵,做了皇帝之后定都南京。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中解读,这颗被拔掉的大柳树,暗喻的是南京皇城东南墙外的柳树湾。史进从史家庄到渭州,难道不是“回家”了吗?

武松是清河县人,为何绕道景阳冈打虎

最受读者诟病的,就是武松绕道到山东阳谷县境内,打死了一只白额吊睛虎。因为,“清河”县在河北境内,武松从沧州柴大官人家回清河县看望兄长武大郎,根本就不需要绕道到阳谷县。书中却明确写的是,清河县是阳谷县邻郡的一个县,那就基本上可以肯定地说,武松的家在山东境内。

有的读者却说,清河县就是前台清河乡,武松回家没有绕道。其实,无论是景阳冈、阳谷县,还是清河县,写的都不是实地,而是借这几个地名隐藏发生在南京城中的靖难之役秘史。

所谓清河,指的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以三座小山头填平了燕雀湖,建造了南京皇城。李白笔下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观就此消失。同时,又清理秦淮河,美化了南京皇城。这就是所谓的“清河县”,“三山聚义打青州”中的三山。

王婆在告诉潘金莲年龄时,说了这样一句话:“那娘子属虎,戊寅年生,新年恰好九十三岁”。这一笔,写的就是靖难之役前发生的建文削藩。戊寅年,指的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这一年,朱元璋去世,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登基。过了新年,朱允炆改元建文,建文元年就是大明王朝的新年,朱允炆恰好二十二岁。

上文讲到,武松杀嫂与潘巧云死于翠屏山,都是隐喻的建文削藩,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在黄子澄的怂恿下,向叔叔们开刀,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打响后,老将耿炳文奉命出征,讨伐燕军。建文元年是农历己卯年,卯,是书中的“柳”,又是月的象征,这年的中秋之夜,燕军偷袭建文军,耿炳文惨遭败绩。这也是《水浒传》写中秋之夜梁山好汉杀人放火,大闹中秋的缘故。耿炳文败退固守,黄子澄又进谗言,以朱元璋外甥李文忠(打虎将李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率大军五十万平叛

李景隆不仅没有打败燕军,却做了“欲保四(郁保四)”,涉嫌暗中折断帅字旗,输给了几乎被活捉的燕王。所以,郁保四在梁山“专一把捧帅字旗”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镇守在金川门,也就是南京西北门的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城门,迎接燕王进城。朱棣策马进入南京城,街道两旁早就跪满了文武百官,山呼“万岁”。这种场面,仿佛是预演了燕王登基庆典,这便是“西门庆”。

景阳冈之“景”,就取了李景隆之“景”。阳谷县之“谷”,则是谷王之“谷”。武大郎叫做“三寸丁,谷树皮”,其实就暗藏了两个“李应”,也就是被建文帝杀掉的徐增寿,以及成功帮助燕王夺位成功的谷王朱橞。这其中的隐喻,我将在专栏中细细解读,此处搁下不表。

阳谷县有紫石街,就是紫金山(钟山)、石头上(石头城)的缩写,而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却是在狮子桥下。狮子桥,就在南京城中。

武松从北往南,便是燕王南下靖难的路线,从北京(北平)打到了南京,走错了吗?绝对没有,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水浒传》隐藏的故事,这才认为施耐庵是地理盲。

江州不是写的江西九江,而是写的北京、南京

梁山,实际上写的是北京梁山,也就是石景山。梁山大聚义,众好汉齐聚于此,那是永乐迁都的暗喻,打赢了靖难之役,朱棣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所以,梁山好汉结束最后一场战斗,便完成了大聚义,一百单八将排定座次。

《水浒传》中的梁山就是石景山,书中还有很多隐喻,此处也不多讲。但发生在江州的故事,却是隐藏了北京(北平)的一段真实历史。同时,也暗示了靖难之役的终结。

江州这个地方,施耐庵写得很奇怪,明明写的是浔阳江,却又扯出了无为军,揭阳镇,假如江州写的是江西九江,对岸有这么两个地方吗?无为军,是在今天安徽无为县,怎么又凭空飞到了九江对岸呢?

宋江浔阳楼题反诗,写的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那就说明江州不是写的江西九江,而是扬子江边上的南京。因为题写反诗,宋江被黄文炳抓住把柄,不得不装风说风话。书中的“疯”,是没有病字边的,肯定就是装疯。这一笔,写的就是燕王为躲避建文削藩,暗中策划谋反在北平燕王府装病装疯的历史真实。所以,宋江说了这样一番“风话”:

“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领十万天兵来杀你江州人,阎罗大王做先锋,五道将军做合后,与我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杀你这般鸟人。”

这段话不多做解读,只请列位看官注意黑体字部分,隐藏的就是燕王奉“重八”之天命而靖难,也就是“奉天靖难”的寓意。

宋江装疯被黄文炳识破,蔡九知府为黄文炳所迫,就地处斩宋江、戴宗。黑旋风李逵跳楼劫法场,晁天王率领梁山好汉随李逵一路杀到了“白龙庙”。所谓白龙,就是暗喻的朱棣。朱棣生于庚子年,庚为金,属白色。龙,就是指的皇帝,从此,朱家的庙堂就被这条白龙所占据。

江州以浔阳江、琵琶亭 、浔阳楼为地标,也不是写的九江这个地名,而是隐写的“郁保四”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小名叫做“九江”。而黄子澄、耿炳文,便是与燕王作对的“黄文炳”。黄子澄在靖难之役之后被朱棣施以磔刑,因而,黄文炳被李逵活剐。耿炳文之死成疑,若以《水浒传》来推测,估计其下场不会比黄子澄更好。

江州城中的故事,还有很多隐写北京、南京的细节,此处不再多讲。而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淫妇药鸩武大郎”、“武松大闹飞云浦”等故事中,就以鹅鸭暗伏了靖难之役又一大原因徐达之死,以及燕王在北平以鹅鸭之声掩盖打造兵器之声的真实历史

晁盖从梁山杀到江州,也就是从北平南下到了南京。所以 ,这段故事中的地理位置根本就没有错。

《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无丝毫错误,只是我们没有读懂施耐庵的深意罢了。要说地理盲,不是施耐庵而是五百年以来的读者。

请问《水浒传》中,作者为何出现很多地理位置上的错误?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四大名著的地理问题,给后人留下许多谜团,哪怕红楼梦,也会让人困惑写的是北京还是南京还是苏州。

至于水浒传,作者到底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还是有争议,水浒传后半部对杭州地理的描述基本准确,征方腊的路途准确率百分之八十以上,署名钱塘罗贯中应该是精通江南地理,是后半部的作者。

至于前半部应该是施耐庵编纂的。这里面宋江的故事最早记录是宋朝时期,后来陆续出现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故事集。施耐庵应该是把这些故事的集合者。

所以作者为把这些人物串起来,到底应该选择哪里作为替天行道的梁山泊就是问题了。纯粹写北宋故事,应该围绕东京开封来写,写写大名府五台山延安府,就很自洽了。

很多学者认为明朝的人不懂地理,这显然说不通,东周列国志,三侠五义等等怎么没有地理位置问题?

明朝的时候,商业中心已经从中原转移到东部地区,京杭大运河沿岸,商贾云集,当时的山东临清已经是繁华之地,也很有可能是故事的流传之地,包括大名府也在水浒传出现十几次,所以大部分故事叙述的都是临清与大名府一带的地点。

在明朝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南京,一个是北京,用运河连接,中间经过临清一带的梁山泊。这是符合当时人的逻辑思维。水浒传里面,其实也试图营造一个地理图,从富庶的大名府,到东京开封,中间途径梁山泊。

当然故事发生地的选择,也有商业利益的考虑。普通人的心理,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