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不在山东,而在北京,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出自《诗经·韩奕》之“奕奕梁山”。因而,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证黄河变迁对梁山的影响。假如《水浒传》的梁山写的是在“八百里水泊”时期,估计这样一个小山丘也是水中一螺,即便是露出个小尖尖,也无法囤积好几万人马。而且,以《水浒传》文本故事的时代背景看,北宋时期的梁山恐怕也没有“八百里水泊”吧。
曾经有学者认为,《水浒传》是以洞庭湖钟相、杨幺起义为原型塑造的梁山一百单八将。这一说,大概源自“八百里洞庭”,更是受了《后水浒传》的启发,才把《水浒传》中的梁山搬到了洞庭湖。
其实,《水浒传》只是借用了北宋时期宋江三十六人梁山起义的故事,隐写的是明朝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的策源地就在北京,施耐庵还在书中隐藏了永乐迁都,因而,“梁山”是北京的梁山。这样讲,有什么依据呢?
蓝本故事中,宋江三十六人在哪里聚义?《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中,包括晁盖,总共有三十九人有蓝本原型。施耐庵综合了《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三十六人名单,再塑了梁山三十六天罡,加上没有参加大聚义的晁盖,以及被打入地煞的孙立、杜迁,《水浒传》中的这些梁山好汉都出自这两个蓝本。
虽然人物出自这两个蓝本,但大聚义的地点却不是蓝本中所讲的地方。那么,蓝本故事中,宋江等人是在哪里聚义的呢?
《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是以四言诗的形式,简要描述宋江三十六人的主要特征,也交代了这些好汉聚义的地点。北宋末年的这场英雄聚义,地点不是《水浒传》中所说的梁山,而是太行山。
玉麒麟卢俊义的赞诗是这样写的:“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太行,皮毛终坏。”这就点明了卢俊义是在太行山上。《水浒传》中,燕青被写成了卢俊义的管家,而在蓝本故事中,这二人没有任何关系,并不是一对主仆。浪子燕青也有四句赞诗,道是:“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龚开笔下的燕青,出自“平康巷陌”。唐长安丹凤街有平康坊,为妓女聚居之地,也叫平康里、平康巷,这就与《水浒传》中的燕青很接近了。燕青大概是从平康巷上太行山,参加了宋江三十六人队伍的。施耐庵笔下的三十六天罡,其故事主脉络更多地来自《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因而,《水浒传》中的梁山,也应当出自太行山。
那么,太行山就是梁山吗?或者说,梁山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山头吗?
《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比较详细的梁山好汉故事,《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宋江给晁盖报信、宋江杀惜、杨志卖刀杀泼皮等等故事,都是出自南宋时期的这部笔记体野史。这部野史说,杨志、卢俊义(卢进义)、林冲等十二指使押运花石纲,因杨志卖刀杀人而杀了公差,早就结为异姓兄弟的十二指使便上了太行山落草。有意思的是,《大宋宣和遗事》中,燕青却是智取生辰纲八人中的一员,与卢俊义(卢进义)恰是一对官军与强盗的关系。
晁盖劫了生辰纲,上了梁山泺,然后邀请杨志他们到梁山泺入伙。其中,浪子燕青就是智取生辰纲七人之一。由此可知,太行山与梁山泺相隔不远,梁山泺大概就是太行山中的一座临水的小山头。假如像《水浒传》写的那样,梁山在山东郓城县石碣村附近,又如何与太行山的兄弟们合二为一呢?
因而,《大宋宣和遗事》中所说的“梁山泺”,一定是太行山中临近水边的一个小山头。这一点,《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没遮拦穆弘的赞诗可以佐证:“出没太行,茫无畔岸。虽没遮拦,难离火伴。”
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出《水浒传》中的梁山就文本故事而言,也是“太行山梁山泺”。
《东都事略》、《宋史》等史料也能证明宋江等人不是在山东梁山聚义,他们是“淮南盗”,在河朔一带闹事。河朔与太行山脉很多地区是重叠的,宋江三十六人出太行,袭扰河朔、汴梁,然后南下,最终在海州(连云港)被擒,路线大致是没有问题的。而郓城县据太行山不远,晁盖等人上太行山聚义,路线也不存在多大的毛病。
所以,两个蓝本故事都说宋江三十六人的聚义地点不在梁山,而在太行山,恐怕是符合史实的,并不能因为是野史就否定了其中的真实性。
有人认为,泰山曾经叫太行山,太行山就是泰山。这种说法毫无依据,虽然泰山是从“大山”,也就是“太山”之名演变而来的,但却从来就没有叫过太行山,不能以“太山”偷换概念。宋江三十六人中,很多都是山东好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能因为是山东人就一定是在山东梁山聚义,杨志等十二指使就不一定是山东人了。
同样,也不能以《水浒传》的故事否定正史,说《宋史》、《东都事略》写错了,《水浒传》中的梁山未必就是写的山东梁山。
《诗经》、《水经注》中的梁山才是《水浒传》中的梁山《诗经·韩奕》记载了一段韩侯朝京,接受周王册封的故事,这首诗的开头就写道:“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这就有“梁山”了。所以,《水浒传》中的梁山不是山东梁山了。那么,《诗经》中的梁山是不是施耐庵笔下一百单八将聚义的水泊梁山,写的是不是北京附近的石景山呢?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梁山于韩国之山最高大,为国之镇,祈望祀焉,故美大其貌奕奕然,谓之韩奕也。梁山,今左冯翊夏阳西北”。《诗经·韩奕》中的梁山是春秋时期诸侯国韩国最高大的山,在“左冯翊夏阳西北”。
左冯翊,是一个官名,也是汉代郡名。汉高祖二年置河上郡,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因而,《诗经》中的梁山应当在长安的西北。长安是西汉的都城,隋唐也在这里建都,《水浒传》以“奕奕梁山”写一百单八将聚义于梁山,就与都城有关了。《水浒传》中的梁山与《诗经》中的梁山究竟有什么关系,咱们下文再讲。
除了《诗经·韩奕》中的梁山而外,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记载了一座名叫“梁山”的山:“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漯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这段记载出自《刘靖碑》,讲的是三国时期魏国都督河北道刘靖“登梁山以观源流”的治水事迹。
因此,郦道元所说的梁山,就是后来的石景山,这座山有史记载的最早山名是碣石山、梁山。《水浒传》中,梁山与“石碣村”相距不远,恰是写的碣石山。
以此观之,施耐庵笔下的水泊梁山就与《水经注》中的梁山十分接近了。而且,孔颖达所说的“梁山”左冯翊夏阳西北的梁山,其实也写进了《水浒传》中,那就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的五台山。五台山也叫清凉山,施耐庵借用“梁山”、“凉山”谐音,暗写了与明朝靖难之役有关的人物以及历史事件。靖难之役的策源地就在北京(北平),左冯翊夏阳西北的梁山还是写的北京梁山。这其中的玄机,我在专栏中有详细解读,此处不便细表。
那么,施耐庵为何要以《诗经》、《水经注》中的梁山写梁山好汉大聚义的故事?《水浒传》中还有哪些证据证明,此梁山不是实写的山东梁山而是北京梁山呢?
《水浒传》隐写的是靖难之役“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中说,托塔天王晁盖是郓城县东溪村人,得到了生辰纲,便在三阮家会合,从石碣村上了梁山。现在,从地图上看,梁山附近确实有个石碣村,与郓城县的距离大致与《水浒传》中的描述差不多。
书中说,吴用三更时从郓城县东溪村出发,晌午才到与梁山同在一条泊子边上的石碣村。按照一小时走五六公里算账,吴用不停步行走十二个小时(六个时辰),大概走了七十多公里路。所以,《水浒传》文本故事中的梁山仿佛就是现在梁山县境内的梁山。
然而,在蓝本故事中,托塔天王晁盖是郓城县石碣村人,石碣村不在梁山附近,而是郓城县下面的一个村。《水浒传》中,雷横到晁盖庄上打秋风,宋江暗中通风报信等等细节证明,石碣村距离郓城县城不远。之所以现在的石碣村,恐怕是依据名著打造的一个人文地名吧。其实,《水浒传》中的石碣村就是梁山。
上面讲到,石景山除了叫过“梁山”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别称,比如:湿经山、石经山、石径山、石井山、骆驼山、碣石山,其中的“碣石山”就被写成了“石碣村”。这么说,是不是很牵强呢?作者真的是这样写的吗?
除了碣石山被写成石碣村之外,伏魔大殿中的“石碣”,同样是“碣石山”点化的。《水浒传》隐写的是明朝靖难之役,“施耐庵”不会傻到直接把“碣石山”写进书中。而刻着“遇洪而开”的石碣,其原型是朱洪武立在南京皇陵的那块“御制皇陵碑”。梁山好汉金毛犬段景住、石将军石勇,他们都是因为北京“碣石山(石景山)”而得名。否则,你如何解读“石将军石勇”?段景住是幽州人、石勇是大名府人,其实,他们都是“北京”人。
既然《水浒传》隐写的是靖难之役,又怎么可能不写北京呢?书中以地名暗藏“梁山”的细节还不少,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在渭州发生的故事,渭州在明洪武年间就改成了“平凉府”。东京汴梁既暗藏了凤阳,又隐喻了“梁山”。包括上面所讲到的,鲁达出家之地是五台山,这座山曾经叫做清凉山……。
宋江江州题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这个“江州”是在吴地。从书中江州周边地理环境看,这里原本就不是写的江西九江,而是以浔阳江、浔阳楼、琵琶亭等地理标志,暗藏了靖难之役第一功臣李景隆。李景隆小名叫“九江”,他也是梁山好汉险道神郁保四。
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在南军占据战场优势,燕王朱棣险些被活捉时,涉嫌故意弄断帅字旗而“欲保四”。所以,郁保四在梁山大聚义时“专一把捧帅字旗”。
宋江题反诗,被黄文炳抓住把柄,宋江不得不装“风”说“风话”:“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领十万天兵来杀你江州人,阎罗大王做先锋,五道将军做合后,与我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杀你这般鸟人”
这段故事中,所有的“疯”都写成了“风”,明朝时不需要以“假借”创造文字,通假字已经不常用,这一笔写的是燕王朱棣在北平装疯,既然是装的,那就没病。这段“风话”中,暗藏了朱元璋、朱重八、燕王,以及被建文帝削掉的五大藩王。
黄文炳,是怂恿朱允炆削藩,挑起叔侄争斗,祸害“天下太平”的乱臣贼子黄子澄,以及第一拨镇压燕王的老将耿炳文的合写。黄文炳被李逵活剐,黄子澄则被永乐皇帝施以磔刑。耿炳文的结局在历史记载中扑朔迷离,假如以《水浒传》隐藏的说法,这员老将在靖难之役之后下场不会比黄子澄好。
江州,其实也隐藏的是梁山,北京的梁山,同时,也暗藏了南京。《水浒传》每一回书,或者说每一段故事都是在隐写“靖难之役”,这里只以江州的故事来点一点,以证梁山就是北京的石景山,《水浒传》的梁山实际上不在山东而在北京。
但是,施耐庵为何又在梁山后面加了个“泊”字,把这座山写在了水边呢?这就涉及到“水浒”的深刻寓意了。
明朝效仿“炎刘”,学习赵匡胤,暗定国运为“火”。施耐庵认为,皇帝都是妖魔,必定是要灭亡的。所以,“水浒”、“水泊”就是专门克制“火德”的“水德”。梁山大聚义时,就有一轮来自西北乾方的大金盘,这只大金盘裹着一团火块,熄灭于水泊,又化作了“石碣”——大明最终迁都北京。
关于“梁山”的故事还有很多,施耐庵全程揭示了“靖难之役”的起因与结果,破译《水浒传》可以解开建文帝去向等诸多历史谜团——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答:正式开答之前,先说一件我本人亲眼目睹过的趣事。
我是广西人。
话说,广西北海合浦县有一个星岛湖。
该湖距离北海市区约五十公里,湖水方圆面积达六百平方公里,湖中分布着大大小小一千多个岛屿,星岛湖的名字就因此而来。
这个湖,和梁山泊有什么关系呢?
按说是没什么关系的。
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李雪健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拍摄过程中,竟然到这儿取景,将之定为外景基地。
事过近二十年,至今,这儿的“水浒城”犹在,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游玩、参观。
老实说,当年剧组在这儿拍戏时,我真的是大吃一惊,梁山泊不是在山东吗?怎么跑广西来取景了?这样“欺骗”观众,真的好吗?
后来我才知道,现在以梁山作为县名的山东省梁山县县境内,根本不存在《水浒传》里写的“八百里水泊”了,要在电视剧中反映原著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只能到外地取景了。
梁山县既然没有水泊,那么,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的那座梁山,是否就是《水浒传》中所写的梁山,就很值得怀疑了。
补充一下,梁山县是1949年才设立的,此前梁山在山东寿张县境内的。
康熙五十六年,寿张知县滕永祯修撰《寿张县志》时,其在卷一《方舆志》中就这么写:“凡天下山川,以史乘所纪为据。小说诬民,在所必禁。梁山为寿张治属,其山周围可十里。水浒小说乃云‘周围八百里’,即宋江寨,山冈上一小垣耳,说中张皇其言,使天下愚民不至其地者,信以为然。长奸萌乱,莫此为甚。因拈出之,以告司治君子,并使天下之人知之,小说之不可信也如此。”
由于梁山周围无水泊,而且山太低、太矮、太小,山上的“宋江寨”只是“山冈上一小垣”, 滕永祯由此否定了《水浒传》的描述,说这是“小说诬民”、“小说之不可信”。
然而,滕永祯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笑话,可见于《涑水纪闻》卷十五,但《邵博闻见后录》卷三十写得更生动,云:“王荆公(即王安石)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父(即北宋史学家刘攽)在座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止。”
还有,韩琦的《安阳集》卷五收录一首题为《过梁山泊》的诗,诗云:
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
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勢似彭。
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
苏辙的《栾城集》卷六也有一首《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梁山泊》,诗中有“秋思锦江千万里,渔蓑空向梦中求”之句。
即梁山有八百里水泊,绝非小说家所虚构。
再翻查一下正史,《五代史》有记:“晋开运元年,滑州河决,环梁山,合于汶水。”
《宋史.宦者杨戬传》记:“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
《金史.食货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
明朝景泰年间的徐有贞有奏疏请开广济河,其中有提到“外有八百里梁山泺,可以为泄。”
所以,《水浒传》中的梁山的确就是现在山东省梁山县县境内的梁山。
之所以现在“八百里水泊”寻无觅处,就是明景泰年间展开了河道改造工程,湖泊最终干涸,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成为原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据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关于梁山泊的描述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中文名,梁山泊,面积,3.5平方公里,水泊梁山,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黄河下游、汶水和济水汇聚地。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800多年过去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积,于是梁山周围湖泊变成了耕地。东平县的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遗存水域,而且梁山县多年来也有引黄河水再造万亩湖泊,重现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伟壮观景象的打算。
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
东平湖
东平湖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
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她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
东平湖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连大汶河,北通黄河。她过去是漕运要枢,蓄水滞洪,无论过去和当今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将实施的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利工程,东平湖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东平湖水质肥沃,无污染,湖产资源丰富,生长的鲤鱼、鳜鱼、甲鱼、鲫鱼、鲶鱼、大青虾,田螺等50多种名贵鱼类、贝类,菱角、鸡斗米、莲藕等十几种水生植物。麻鸭蛋、松花蛋、菱米、芡实等水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各种鱼类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肴,味道鲜美的全鱼宴、全湖宴是东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东平湖,三面环山,景色优美,素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湖东岸是水浒英雄头领宋江攻打东平府城驻地,有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墓葬地,有称为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西岸有我国古代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故道,有水浒英雄晁盖等好汉初聚地司里山,有国家森林公园腊山,有明朝万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将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楚霸王”墓地,有风景秀丽的铧山景点,有北齐名僧安道一书写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湖东南方有宋朝时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泛舟梁山泊,登上乐郊池亭曾写道:“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红随四时。”“乐郊池亭”是当时一处公园,欧阳修到公园游玩数日发出感想。在乐郊有何乐呢?乐就到此地来游玩,可见在古代东平湖就是一处游玩的好去处。东平湖水下还淹埋着隋代建筑清水石桥,由于黄河决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无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据考证,此桥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桥长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赵州桥还早5年,唐代诗人高适看到此桥之后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的诗句。据记载:石桥是在宋咸平三年被淹没的。
东平湖中的小岛叫“土山岛”,岛呈椭圆形,据说历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设有重兵把守,历代都是军事要塞,更是水浒传中水浒英雄出没之地,传说“智取生辰纲”之后,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七个水浒头领为了躲避官府缉拿,便来到此岛寺院聚义,所以也称“聚义岛”。晁盖死后,就葬于此岛,岛上原有一寺庙叫“观音堂”,由于晁盖生前喜爱梅花,为纪念晁盖,后人便把观音堂改称为“藏梅寺”。寺内原有口大钟,与东平府院内的大钟合称为“姊妹钟”,撞击其中一个,另一口大钟则应声而和。现如今寺院已毁,仅存钟架、残垣、断碑。岛上还留有“洄源亭”遗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诗人,东平郡太守苏源明所建。建成之后,他曾邀请濮阳太守、鲁郡太守、济南太守、济阳太守一同来洄源亭饮酒赏景,他们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就把东平湖誉为“小洞庭”,吟诗作对中苏源明这样说到:“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意思是说船随纤绳驶进“小洞庭”,轻柔的风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云连着岸边的绝壁形成一幅壮观的图画。宋代文学家苏辙夜过东平湖(梁山泊),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美好诗句。
史书介绍
“梁山泊”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它的形成,是从五代石晋开运初至北宋,因黄河在滑、郓、水库澶、濮等地多次决口,河水汇集梁山周围,与源于梁山东南的张泽泊(后称南旺湖)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巨泺,统称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阔、水势最大。苏辙在《夜过梁山泊》中留下“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浆歌”的优美诗句。五代以后水面渐大,至宋代形成以梁山为中心的八百里水泊,成为藏龙卧虎、英雄豪杰出没之地。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水泊梁山,是《水浒传》中晁盖、宋江聚义造反的根据地,也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这是《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梁山泊景象。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山东。如今在山东,梁山还有,就在梁山县境内——梁山县是1949年才设立的,此前梁山在山东寿张县境内。但是,方圆八百里的梁山泊却寻不见了,只在临近的山东东平县,有一块东平湖。
梁山有山无水,那么,《水浒传》小说描写的场景,是施耐庵的虚构吗?清康熙年间修撰的《寿张县志》就是这么认为的,认为小说都是欺人之谈。
台湾历史学者苏同炳在《梁山泊沧桑谈》一文中,比较详细地回顾了史料中记载的梁山泊历史变迁,充分说明了,八百里梁山泊不是小说家的欺人之谈,而是在北宋年间水浒故事发生的年代中,真实存在的。不仅如此,梁山泊在历史上还有复杂的变迁过程。
据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表述的观点,梁山泊从前在没有因黄河灌注而成为大湖以前,本来就因地势低洼而为汶、济二水汇合成湖,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汉代以前。到五代时期,因为黄河在滑州决口,河水向东浸漫,梁山泊开始成为大湖。
由《金史》的记载可以得知,北宋时曾被宋江据为水寨的梁山泊,在南宋初年,已因黄河改道而水涸田出,无复当年的八百里之广。然而到了元朝时,黄河又发生溃决,河水再由昔日河湖相通的故道侵入,于是梁山泊又沦为泽国。
元末贾鲁治河,黄河仍归故道,所谓故道,是今日苏北淮徐一带的老黄河遗址。当时的梁山,虽然离黄河很远,但因其中积水一时不能尽泄,水势依然不小。据史料记载,到了明英宗年间,梁山泊尚有八十里之广。到明景泰年间,因为河道改造工程,使梁山泊彻底干涸,只剩下一块东平湖作为遗存。此后的情形,基本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了。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许多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水泊梁山也为人们所熟知。那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水浒传》中是怎么介绍的。《水浒传》中曾这样描述梁山水泊:“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 由此可见,《水浒传》中介绍,水泊梁山在山东济州。
山东省水浒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韩之波在一次采访中曾介绍说,水浒传说故事主要依托地有梁山、东平县的东平湖,阳谷县的武松打虎的景阳冈,郓城县宋江、晁盖故里,高唐县柴进府等地方。
今天来看,济南以西140公里外的济宁市梁山县的梁山就是当年梁山泊所在地。1985 年水泊梁山风景区被山东省政府首批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13年,水泊梁山风景区的宋江传说等选入梁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目前,水泊梁山风景区由7条支脉和8个山峰组成。主要景点有一关、二关、摩崖石刻、忠义堂、宋江马道、号令台、黑风口、断金亭等。
水泊梁山风景区根据《水浒传》中的美食和梁山特产,挖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梁山美食文化,包括水浒宴、水泊宴、梁山湖养生宴等5种,由“好汉大块肉”、“时迁鸡”、“孙二娘仁肉包子”等美食组成。
武术作为《水浒传》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梁山景区必不可少的文化组成。目前,梁山武术已经成了极具特色的表演节目,包括武术套路、禅杖、板斧、九节鞭、硬气功等。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梁山泊的前身是大野泽,《尚书·禹贡》曾载:“大野既储, 东原底平。”在上古时代,这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湖泊之一。
但到了后世,黄河改道导致大野泽的来水减少,逐渐干涸,到了南北朝时期,大野泽的寿命就走到了尽头。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黄河灾害增多,频繁改道决口,因为大野泽已经干涸,没有办法起到蓄洪的作用,所以很多洪水在原来大野泽的北部汇聚,这个地方就叫做梁山。
北宋时期,黄河一带的水患也十分频繁,洪水不断蓄积,使得梁山泊的面积剧增,时人记载“八百里水泊”,大概也是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当地百姓谋生艰难,沦为盗寇者众多,才有了后世的许多故事。
如上图所示,梁山位于水泊北部,由于水域广阔,天然具有地利。
而到了后世,八百里梁山泊逐渐消失了。这也是由于黄河的走向。
两宋之交曾发生了宋军想要以水当兵攻击金兵的事件,公元1128年,杜充掘开大堤,导致了黄河夺淮入海。
在这之后,由于黄河河道不从此路通过,来水减少,梁山水泊日渐干涸,到元代就彻底消失了。
到我们如今,常常会对《水浒传》的描写产生疑惑,了解了整个过程就不会如此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