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最后会怎么样?
历史上的宋江确实是招安了,但宋江的招安却是出于无奈。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杀出水泊,袭扰州郡,宋徽宗遣将征讨未果。大臣侯蒙建议招降宋江,使之去打方腊。宋徽宗照准,出榜招抚梁山好汉。宋江不予理睬,还扬言要打到海州,宋徽宗便诏令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之”。
张叔夜招募一千死士,设伏活捉了宋江的“副贼”。为了救得兄弟性命,宋江率众投降。张叔夜遵照宋徽宗的诏令,招安了宋江。此后,宋江参加了征讨方腊,梁山好汉也参加攻辽和抗金之战。
从历史上看,宋江不招安必死无疑,一千死士都能将他们灭了,何况朝廷大军?但是,《水浒传》中却没有写到宋江投降,梁山好汉上应天罡地煞,是来“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如何能被宋徽宗招安了呢?
那么,以《水浒传》的故事来看,宋江与梁山好汉没有招安,最后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水浒传》究竟写的是什么?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临江仙》)
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南吕宫·玉娇枝》)
这是《水浒传》的两首开篇词,前一首点明了书中的主题“评议前王并后帝”,后一首则隐藏着书中的一个人物,她就是史进要救的那个画匠王义的女儿玉娇枝,同样是照应了全书的主题。而在这个主题之下,又深藏着“剪雪”、“脆柳”、“新月”、“穷猿”等等书中要写到的细节。
剪雪:《水浒传》第一回中有一条雪花大蛇,书中所写到的雪景,都与这条雪花大蛇有关,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等。而这条雪花大蛇,隐喻的是生于蛇年大雪节前夕的朱允炆,也就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
脆柳:第一次出现在第二回书中,王教头私走延安府途经史家村时,看见史进家外面有二三百株柳树。进入史家庄,王进又马拴在了打麦场的柳树上。打麦场在书中出现过三次,暗喻的是朱洪武的母亲梦中在打麦场遇到神仙,吃下了一粒冷香丸。梦醒之后,口有余香,第二天便生下了朱洪武。朱元璋才是《水浒传》中真正的“香孩儿”,柳,出自《史记·天官书》中的柳宿,就是明朝国祚的象征。
书中写杨柳最著名的片段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上应天孤星,其中一个重要的隐喻,就是朱元璋因为多病,他的父母想把他舍给释家,但寺庙不收,这一家便迁到了“太平乡之孤庄村”。
《水浒传》中说的“天下太平无事日”,指的是朱元璋所居住的太平乡,以及朱标出生于太平商人陈迪家中。假如朱标不死,恐怕就不会有靖难之役,天下岂不就太平了?
新月:当然指的是刚刚建立的明朝。“新月下长川”,其实就是《水浒传》。朱元璋认为明朝是火德王运,这团火最终熄灭在“水浒”之中。《水浒传》最后一回,就写到了这个场景,一只大金盘裹着一团火块钻进了正南地下。大金盘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这只大金盘“应大金破汴梁之谶”。
穷猿: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预言了明朝国祚,大金盘赶散了明月,意味着明朝如北宋那样被“金”赶散。北宋与明朝都建立于猴年,不幸的是,明朝还真亡于猴年,这就是“穷猿”,又与朱元璋之“元”谐音。
从开篇词中,便不难看出,《水浒传》写的是明朝的事,是一段大明王朝的秘而不宣的秘史。如此,这个“宋江”会招安吗?
至于“玉娇枝”是怎么回事,说来话长,本文搁下不表。总而言之,也与朱元璋有关。
宋江究竟是什么人?“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这是宋江出场时的人物简介,宋江明明是家中老大,却被强行写成了“三郎”,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早就隐藏在“引首”故事之中了。
“(太祖)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北宋早期的几个皇帝传位历史,但其中却少了宋真宗。
这是隐写的杜太后以“金匮之盟”迁转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因而改朝换代,断送江山——梁山的四任寨主杜迁、王伦、晁盖、宋江全部隐藏其中。
但是,北宋却没有发生把皇位直接传给孙子的事,这件事是朱洪武干的,所以,这其中又隐藏了“孙立”。梁山七十二地煞前三名,其实就是“朱皇孙”。
假如赵光义遵守母亲盟约,历史上恐怕就没有宋真宗了。赵光义、赵恒在兄弟辈的排行中都是“三郎”,违背杜太后盟约,岂不就是“孝义黑三郎”?
朱允炆与宋徽宗一样,都是以第三顺位继承人做了皇帝。宋徽宗因为“仁孝”而被向太后抬举到皇帝宝座之上,但却葬送了祖宗基业,书中“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骂的就是宋徽宗。赵佶属狗,而赵匡胤、赵光义都属猪。北宋亡于赵佶,当然也是一个“孝义黑三郎”。
朱允炆做了皇帝急于削藩,对叔叔们下死手,从而枉费了爷爷的一番苦心,同样是一个“孝义黑三郎”。大明王朝第三任皇帝是朱棣,违背祖制篡夺皇位,非人臣孝子所为,当然也是“孝义黑三郎”了。
鲁提辖骂的那句话,其实也适合明朝这段秘史。武松在孔家庄被一只黄狗狂吠,隐喻的是洪武十五年的一件秘事。这一年距宋徽宗赵佶出生刚刚三百年,都是农历壬戌年。这一年,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去世,在侍奉皇子念经祈福的僧人中,有一个法号道衍的和尚给燕王朱棣献了投名状。这个投名状是一顶白帽,暗示燕王可以做皇帝。
这个和尚也是《水浒传》中的天孤星,后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白衣秀士王伦”,其中就隐藏着一个“皇”字,林冲献投名状的寓意就是这段秘史。在母亲(朱棣并非马氏所生)的葬礼期间搞事情,燕王当然适合“孝义黑三郎”这个绰号了。所以,宋江在江州题反诗,然后装疯,就是燕王为躲避削藩的行为。
宋江说:“(玉皇大帝)与我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杀你这般鸟人”,金印以朱红钤印,重八百斤,岂不就是说的朱元璋吗?宋江的这番“风话”,隐藏着“奉天靖难”。
宋江隐喻了这么多皇帝,谁能招安他?宋江会招安吗?
梁山还真有一心要招安的人唐天宝元年壬午岁,大石康五国围安西城其年二月十一日有表请兵救援。……安西去京一万二千里,兵程八个月然到其安西。一行(禅师)曰:“陛下何不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应援?”……。
雾中有人,身长一丈,约三五百人尽着金甲。至酉后鼓角大鸣,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停住三日。五国大惧尽退军,……并是金鼠咬弓弩弦。……寻声反顾城北门楼上有大光明,毗沙门天王见身于楼上。
以上文字摘录于大唐不空和尚翻译的《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说的是大唐天宝元年时,唐玄宗请出毗沙门天王救援安西城的故事。这段故事被隐写进了《水浒传》中,毗沙门天王就是书中的“托塔天王晁盖”,而那只咬断敌军弓弦的金鼠,则是白日鼠白胜。所以,智取生辰纲之前,晁盖推荐了白胜。
“引首”结尾处说得很清楚:“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界,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宋江以及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是道家神话传说中的天罡地煞,而晁盖则是佛门的毗沙门天王。道家星煞是要造反的,《水浒传》写的就是皇帝造反的故事。而佛门的托塔天王却是梁山一心要招安的人——晁盖要招安宋江。
七星聚义的故事中,北斗七星不包括晁盖,晁盖是皇帝。《史记·天官书》中说:北斗七星,斗为帝车。吴用等北斗七星驾帝车接晁盖上梁山。
晁盖之“晁”,就是初升的太阳,也就是那只出现在梁山之上的“大金盘”。帝车上有伞盖,施耐庵点化了这个人物,把晁盖隐写成了霹雳大仙。书中的霹雳大仙既是赵匡胤,更是朱洪武,赵匡胤出世时的描述,主要出自《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太祖武德皇帝”这个虚拟的谥号,是赵匡胤、朱洪武谥号的合并提炼。
白胜绰号白日鼠,隐喻的燕王朱棣,永乐大帝属鼠。因此,生辰纲大案由白胜这里突破,白胜出卖了晁盖,意味着燕王背叛了祖训,谋反篡位。
《史记·天官书》中说:“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紫宫即紫微宫,是帝星所在,也是皇宫(紫禁城)。天枪、天棓是拱卫紫微宫的兵器,也就是禁军,《水浒传》中的“枪棒”就出自这里。所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从掌管禁军的太尉开篇,又以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开启了梁山大聚义。
梁山好汉大多酷爱枪棒,他们都是禁军。天棓,就是书中的“铁棒”,祝家庄教师栾廷玉绰号“铁棒”,即“銮庭御”。扈三娘的兵器是“日月双刀”,而祝彪谐音“朱标”,合起来就是“明朱标”,这段故事中有拼命三郎遇钟离老人,《水浒传》中这几个三郎为了皇位,果真是拼了老命了。而“钟离老人”,就是《明实录》中的“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
三打祝家庄实则“三打朱家庄”,是帝王级别的大火并,出动的都是禁军。
霹雳大仙赵匡胤曾经掌管禁军,又以禁军发动陈桥兵变,夺了“鸟位”。而当自己失去“鸟位”之后,便招募禁军夺回“鸟位”。这就是李逵嚷嚷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霹雳大仙又是朱洪武,能够阻止朱棣篡位者,舍他其谁?
所以,有霹雳大仙隐喻的晁盖,才是梁山一心一意要招安之人。他要招安的对象,就是宋江以及梁山天罡地煞。
宋江并没有被晁盖招安,而是把晁盖按在梁山之上,自己四处出击。梁山好汉所打的每一仗,都暗喻了“靖难之役”。宋江是帝王,所以,他真的就是“敢笑黄巢不丈夫”之人。
《水浒传》是一部天大的巨著,这篇回答依据题意,做线索式的解读。“宋江”没有招安,但所有皇帝的王朝都将“断送江山”。所以,那轮大金盘钻进了梁山正南地下,意味着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而明朝也将如北宋那样,被一只大金盘赶散。
也就是说,宋江不招安,也逃脱不了王朝覆灭的命运——这就是《水浒传》的主题,皇权掌控下的王朝即将走向终极。
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最后会怎么样?
正史中的宋江及其众将就是一小撮流寇,没有多大规模,在历史长河中被几句话代过。宋江等人在梁山实在混不下去了,就企图东窜,被张叔夜所获。但是在《水浒传》中,作者对宋江作了浓墨重彩的铺陈,题主说“如果宋江不招安,最后会怎样”,那就有点扯闲片了。
我们不能顺着正史的逻辑去搞假设,只能按小说来:假如宋江不招安,宋江的结局和招安是一样,只不过有几种死法。
第一种死法:被大宋朝困死在水泊梁山。在《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的人设是个刀笔小吏,不懂得占领根据地,死守在一湾水泊之中,生存物资基本上靠抢,抢一口吃一口,撑不多久,只要是大宋朝军队往这一围,用不了多久,粱山就完蛋。这是第一。
第二种死法:被大宋朝剿灭。尽管当时的大宋朝是很腐败,但是军事实力还是不弱的,之所以有“两败童贯,三破高俅”,是因为皇帝没有拿这伙人太当回事,派了几个不能打仗的家伙应付了一下,真打的话,梁山好汉占不了上风。
第三种死法:死在方腊手里。假如宋江接受了方腊的联手,合兵一处,也能和大宋朝多对抗几年,然而,就宋江这点小心眼,也跟方腊长久不了,离开水泊,你宋江想上方腊这里动歪主意,先把你干掉再说。
第四种手法:被梁山好汉内部人干掉。假如宋江不招安,长期盘据在水泊梁山,总靠抢劫为生,就成了老百姓的敌人,不得民心,老百姓自然就躲着你。你没有什么可抢的了,众人就会饿肚子,到那时候,大宋朝即使不来剿灭,内部也自然会分崩离析,最后会同室操戈,不用别人,林冲就能干掉宋江。
写到这里才反应过来,题主是不是想写《水浒歪传》呀?题纲都给列出来了,哈哈,祝大家天天开心。
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最后会怎么样?
梁山的军队有能力打败金兀术军队,金兀术军队能把宋军打到长江以南,虏走宋朝二帝,此时如果不签订妥协条约,割让长江以北地域条件的话,宋朝就有全境沦陷的可能。由此可見,如果梁山不被招安,完全有能力推翻宋朝统治。
然而宋江主张并接受招安后,奸臣惧怕梁山英雄,而设计把宋江等众兄弟先后被害死,下场可悲。
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最后会怎么样?
下场会很惨,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这是因为一,队伍不行。单说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吴用宋江除外,一个个都是杀人、放火、逞强、斗狠的角色,这些人匹夫之怒,流血五步,打架拼命还行,但争夺政权绝不是拼命,不是靠拼命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从战斗到战略,从战争到政治的总体谋化,而这些,是草寇们做不到的。二,人心不行。梁山好汉,鱼龙混杂,官吏、武将、盗贼、学究、贩夫走卒,各色人等都有,出身不同,想法各异,单靠一个义字,根本就无法凝聚和统一,想打天下,坐天下,难!三,力量不行。水泊梁山,在大宋朝的版图上太小太小,一两次小规模的战斗能赢,但一旦引起朝廷重视,大兵压境,以梁山之力根本无法抗衡。所以,我们现在评水浒,责备宋江投降,责备宋江害了众兄弟,这是从道义上说话,与梁山水泊的结局无关。
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最后会怎么样?
谢谢邀请。如果宋江当年坚决不接受招降,其结果无非有以下几种:
(一)最终瓦解。与政府军不断血战,但在政府军强大实力下,梁山实力肯定会不断得到削弱,也避免不了好汉们会一个个在反围剿中献出生命。直到最后一刻坚持不住,或者被迫投降,或者被捉俘虏,或者全军覆没,或者化整为零。不管怎么样,最后结果肯定不如意,因为政府不可能让这股“土匪”长期存在。就如招纳宋江他们后南征北战剿灭其他起义军一样。
(二)割据一方。以梁山天险与一帮好汉的能力,也有可能与政府军形成长期拉锯战,政府军无法彻底剿灭梁山,可能最后默许梁山的存在,让其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
(三)内部分解。在政府军长期的高压打击下,梁山好汉们内部肯定会出现分化。因为108条好汉来自不同领域,背景各不相同,志趣各不相同,意志各不相同。在政府长期征剿封锁的情况下,内部肯定会出现分化,甚至不排除会出现“叛徒”,最后也会造成梁山的分崩灭亡。
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最后会怎么样?
如果不接受招安,《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自然还要执行晁盖执政时的政治纲领——义薄云天,替天行道。至于梁山好汉们的结局会怎么样,那就要分几种情况来论证了。
一、继续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的快活日子
晁盖从一个草莽英雄起家,率领一群江湖好汉劫取生辰纲起家,走上了啸聚山林占山为王的道路。他在火拼王伦当上寨主那天起,就建起聚义厅,树起杏黄色替天行道大旗,用义气二字把江湖英雄们聚在一起,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的快活日子。没吃的喝的就下山去攻城掠地,杀贪官污吏,抢来生活用品和武器弹药,为长期据守做准备。至于今后的出路,他们是不去想的。用直白的话说,就是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明日是和非。其政治纲领就是要和朝庭死抗到底,
二、朝纲腐败,奸臣当道,朝庭在短期内奈何不得水泊梁山
从三山聚义打青州,三打祝家庄,扫平曾头市,到智取大名府,元夜闹东京,一直到三败高太尉,把这个头号大奸臣活捉上山。所有这些战役足以证明,梁山既有攻坚中小型城市的能力,也有水陆两栖据守山寨的能力,朝庭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打败水泊梁山的。起码现有108位好汉在世这个历史阶段,水泊梁山的杏黄大旗不会倒。从书中的招安节点可以看到,梁山是处在鼎盛时期接受的招安,换句话说,梁山并不是日落西山不得不接受招安,而是在蒸蒸日上的形势下,主动撤出。所以,不接受招安,凭梁山的实力,完全可以和朝庭抗衡。
三、几十年后,前途渺茫,日薄西山是必然的结局
既然只图眼前的快活,不想过苦日子,不想为子后代着想,那么,梁山在几十年后,可想而知是没有前途的。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没有一个武将的后代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显而易见是后继无人。年轻有为身强力壮时,可以由义字当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是当108将衰老之日,也就是水泊梁山衰落之时。到了那时,朝庭再来攻打,凭一群老弱病残之躯,怎能抵挡住朝庭的大军,被朝庭剿灭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四、分崩离析,各奔西东,作鸟兽散,一败涂地
《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水泊梁山这108将,是作者施耐庵一个人成立的武装集团。但是,从历史史实上看,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起义军,已经推翻了大明王朝,逼得那个勤政又廉政的崇祯皇帝上了吊。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建立起太平天国,他本人也当上了天王。可都是转眼之间又灰飞烟灭。其根源无非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政治纲领。这样的队伍一旦掌握了政权,垮台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水泊梁山这伙人,又怎么能逃脱历史的规律。
但,若问梁山好汉都是什么结局,肯定也会大不相同的。
1、以公孙胜为首的文官们,包括什么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萧让,神算子蒋敬,玉壁匠金大坚,兽医皇甫端,通臂猿候健,铁扇子宋清,管盖房子的李云,铁叫子乐和,铁臂膊蔡福,一枝花蔡庆等人,都发挥自己的专长,该干啥干啥去啦!之所以把公孙胜这个坐第四把交椅的领导层打入第一批,是因为平时这个道长也没在山上正儿八经地住几天,不是探母就是寻道,他这第四把交椅也没什么存在感。更何况,书中征方腊大军起步时,他就已逃之夭夭了。
2、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兵家之上上策。朝庭进攻前,肯定要先行瓦解梁山队伍。而在大势已去的形势下,最易策反的肯定是原有的朝庭军官们。策反的方略也极简单,只用八个字既可成功:官复原职,既往不咎。像大刀关胜,金枪将徐宁,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霹雳火秦明,病尉迟孙立,镇三山黄信等人,肯定要响应朝庭招唤,那就不叫招安,而叫反正义士或浪子回头。他们武功超强,能力超群,如果要走,抱起团来谁也不敢阻拦。否则,势必形成火拼局面,如果形成那种局面,就成了两败俱伤自取灭亡,反而让朝庭更加高兴。
3、剩下宋江吴用卢俊义等头领,到那时已经成了榜上有名的战犯,想投降都找不着门。和他们抱成团的,只能是李逵和智取生辰纲那伙死硬分子,包括阮氏三雄和赤发鬼刘唐等人。至于鲁智深,武松,史进,杨雄,石秀等来自江湖上的好汉们,他们出身低卑,骨子里就不愿和朝庭奸臣们为伍,朝庭对他们也不会感兴趣,其下场只能和宋江他们陪葬了。
最可怜的是林冲。别人是被骗上山,被俘上山,自愿上山,只有他是纯粹意义上的被逼上山。他和大奸臣高俅有血海深仇。而高俅还身居高位,掌握着生杀大权。与狼为伍,是林冲不可能愿意的。可不为伍又能怎样?弄不好,林冲只有自己了断,才能一死解百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