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梁山上那么多人不喜欢招安,大家为什么不离开梁山或赶走宋江?
梁山好汉招安了吗?假如按照历史真实,确实是因为被张叔夜战败,“副贼”被擒,宋江迫不得已投降招安。这段历史,其实就隐写在了朱武用苦肉计向史进投降的故事之中。但是,施耐庵并没有明写梁山好汉招安,《水浒传》到梁山大聚义时就结束了,把宋江写成招安派的,是续书《征四寇》。
《水浒传》中,宋江是坚定的造反派,梁山一百单八将人人反对招安,要招安的恰是托塔天王晁盖。续书反转了原著,恶意掩盖《水浒传》的真相,所以,才有了宋江要招安,梁山那么多好汉反对招安。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那么多好汉反对招安,为何不赶宋江走,反倒所有人都赞同宋江做寨主?续书写宋江招安,明确反对宋江招安的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为何又乖乖地跟着招安了?不仅跟随宋江招安,还十分卖力地替宋江打仗。
续书作者前后矛盾,自己打脸,就无法解读这其中的蹊跷了。《水浒传》中,晁盖才是招安派,所以,他被梁山好汉一并“赶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引首”开宗明义,《水浒传》只写造反,没写招安明刻容与堂本《水浒传》是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本,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嘉靖本,据说是嘉靖五年(1526年)刊行的。这个本子现存几回残卷,原本早已散轶。从嘉靖五年到万历三十年,期间已经过去七十六年,完全有可能为之续书。
查阅明代对《水浒传》的评论,万历年以前都是痛骂这部书是诲淫诲盗的强盗书,所以,便查禁了几十年(据说万历十七年还有一个本子,但被判为“石渠阁补本”)。在猛烈抨击《水浒传》的观点中,有人竟然说《水浒传》是南宋罗贯中写的,写完这部造反的强盗书,罗贯中的子孙全部聋哑,算是遭到了“报应”吧。
明朝的官僚学仔们对《水浒传》的攻击,并没有提及招安故事,说明施耐庵并没有写招安,一百回本也是续书作者为了《水浒传》能够刊行而续貂的。假如那些痛恨《水浒传》的明朝死忠能够穿越到万历年三十年之后,恐怕就不会破口大骂了。
以明代的评论说《水浒传》没写招安,恐怕还不太具备说服力,我们且看原著作者是如何架构这部巨著的,这部书到底写没写梁山好汉招安。
在第一回书之前,是一段八百多字的“引首”,这是《水浒传》的总纲,施耐庵写的是什么,这部书到底写到哪里打止,都在这段文字中做了交代。“引首”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
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梁山好汉“下界临凡”,其目的就是造反,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将齐聚梁山,故事就终结了,哪里有招安的故事?
宋江以及梁山好汉绝对没有在《水浒传》中招安,但是,梁山之上还真有主张招安之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托塔天王晁盖。
梁山赶走了晁盖,全体拒绝招安晁盖之死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就是梁山好汉集体所为,是一场真正的大火并。假如从文本故事解读,林冲杀王伦还不是火并,火并必须满足“内部相互残杀,内部相互吞并”两个条件,林冲杀王伦是晁盖做寨主,晁盖尚未入伙,算不得“内部相互吞并”。
晁盖刚死,林冲就联合公孙胜、吴用串联山寨推举宋江做寨主,众人都“拱听号令”。宋江最终做了寨主,山寨大小头领“尽皆欢喜,拱听约束”。假如晁盖要造反,宋江要招安,施耐庵为何这样写呢?或者说,宋江一心要招安,梁山大小头领还能推举他做寨主?难道说梁山一百单八将全部赞同招安,甚至渴望招安而迫不及待地把宋江推上寨主之位?
明刻本容与堂本影印本中,没有写晁盖死了,而是“瞑相”,晁盖是“瞑相而死”。瞑相,就是隐去真相,梁山托塔天王与大名府托塔天王合为一体了。所以,是来自北京法华寺的两僧人将晁盖引入伏击圈,又是北京龙华寺的大圆法主给晁盖做法事。这是佛门中的“接引”,托塔天王在梁山隐去本相,去了大名府。
难道说,晁盖是个佛门中人?没错,东溪村的托塔天王就是佛门的毗沙门天王。这个天王出自《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毗沙门天王就是北方多闻天王,也是托塔天王。
《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大唐天宝元年,番兵围攻安西城。唐玄宗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救援,于是,观音菩萨出主意,让唐玄宗请出毗沙门天王以解安西之围。毗沙门天王应唐明皇所求,显圣安西城北门楼,大放光明,金甲武士击鼓声震三百余里。一只金鼠咬断敌军弓弦,唐军士气大振,击溃番兵,解了重围。
《水浒传》智取生辰纲,晁天王举荐白日鼠白胜,这个白胜就是躺在毗沙门天王左手中的吐财鼠,也就是随托塔天王显圣安西城的那只金鼠。
生辰纲事泄之后,朱仝、雷横奉命去东溪村捉人时,在“观音庵”集合队伍。这一连串的描写,就是在引用毗沙门天王显圣安西城的典故。书中的托塔天王,包括梁山的晁盖和大名府的李成专打突围战,以及晁盖总是爱显圣,都出自这则佛教故事。
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是道家星煞,即便如鲁智深、武松、白胜这等有佛缘的好汉,也是佛道合一,梁山托塔天王与李天王合体,同样是佛道合一。但是,梁山是道家星煞大聚义,佛门的托塔天王就得被“赶走”了。所以,原著中晁盖是“瞑相”,在梁山隐去本相而已。
正因为晁天王是毗沙门天王,他便不赞同造反,劫取生辰纲也并不打算上梁山,是吴用步步设计将他“逼”上梁山落草的。做了寨主,梁山好汉下山打劫,晁天王都要反复交代不能杀人。不杀人还造什么反呢?
不过,晁盖主张招安,却并不是自己要投降朝廷,他要招安所有梁山好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北斗七星斗为帝车,晁盖乘帝车上梁山《史记·天官书》中说:“北斗七星……斗为帝车”,晁盖的七星之梦,就出自这里。《水浒传》中的“七星聚义”是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不包括晁盖,晁天王是斗柄上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
白胜原本是托塔天王的吐财鼠,因为出卖了晁盖而能上梁山聚义,成为天罡联合的对象。北斗七星之斗,是帝王乘坐的车斗,也就是吴用驾着帝车来迎晁盖。盖,就是帝车上的伞盖。晁,则是初升的太阳。
梁山大聚义时,西北乾方出现了一轮大金盘,这就是“晁盖”。这只大金盘是赵匡胤形容自己的,霹雳大仙把自己比喻成一轮初升的太阳,其《咏日》诗写道:“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所以,晁盖暗喻了皇帝,他一出场就是皇帝,乘着帝车上梁山,来招安梁山好汉。
“引首”故事中,写了霹雳大仙赵匡胤失去了皇位,他的禁军为“宋三郎”所有。“宋三郎”就是赵光义,他是赵匡胤的三弟。书中这样写道:“(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这段话中,没了宋真宗。施耐庵写错了吗?
施耐庵这样写,暗藏了“金匮之盟”。假如没有这个盟约,就没有宋真宗,假如“宋三郎”孝义,按照母亲杜太后的盟约,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子孙,同样不会有宋真宗,最多是赵廷美做皇帝。
因为失去了皇位,霹雳大仙就放出天罡地煞,要大闹宋朝社稷了。
以《史记·天官书》的说法,“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紫宫,就是紫微宫,是帝王的居所,《水浒传》中的“紫府”就是指的这里。拱卫紫微宫的是天枪星、天棓星,天棓就是“铁棒”。梁山好汉大多酷爱舞枪弄棒,他们就是拱卫帝星的禁军。
赵匡胤以禁军起家,要“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当然要去召唤禁军。所以,《水浒传》中,晁盖才是招安派,晁天王招安并非是要率领梁山好汉投降,而是要以禁军夺回皇位。
宋三郎既得皇位,哪里肯让?因而,他坚决反对招安,梁山一百单八将与宋江一样,都是哄动乾坤社稷的天罡地煞,当然要与宋江一道,“赶走”晁盖了。
那么,《水浒传》写北宋的历史,为何又要这样隐涩呢?
《水浒传》隐藏的真故事,其实是靖难之役施耐庵真正要写的不是北宋历史,而是明朝的靖难之役。写北宋皇位传承遗漏宋真宗,暗藏的是朱洪武“孙立”。
因为“孙立”,所以,靖难之役爆发,象征明朝那轮大金盘的就是朱洪武。燕王要造反,朱洪武当然不答应。但皇子造反即便被擒,也是不会杀头的,“美髯公”就曾蓄意谋反,不但没有丧命,还继续做晋王。
梁山大聚义时,那轮大金盘不仅赶散了残星,也赶散了“明”月。施耐庵预言,明朝将如北宋那样灭亡。因为,“引首”故事明写宋太祖,实写明太祖。
“太祖武德皇帝”出自赵匡胤、朱元璋两人的谥号,而“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这段描述也同时出自《宋史·太祖本纪》、《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朱元璋是因为他母亲吞下了黄冠仙人赐给的白色香丸而诞生的。朱洪武诞生之后,数日红光满天,乡邻以为朱家失火了。
洪太尉在佛魔之殿大门上看见了赵九重,更看见了朱重八。这段描写中,有“重重迭迭使着朱印”的封条,上清宫住持真人告诉洪太尉,这是八、九代天师所贴。“重重迭迭”加“九”,就是赵匡胤的小字九重。“重重迭迭”加“朱印”,加“八”,岂不就是朱重八?
《水浒传》是以北宋事隐藏明朝事,哪里是什么投降招安的小说?《水浒传》中绝没有写宋江投降招安,梁山好汉也不可能反对宋江,续书作者故意隐藏书中真相,反转了原著。假如以续书来理解《水浒传》,恐怕就无法解释这个题目了。
既然梁山上那么多人不喜欢招安,大家为什么不离开梁山或赶走宋江?
不喜欢招安的是李逵,武松.鲁智深.阮小二等。他们都是下层贫民或是小官吏
都干过杀人.打劫的事,被官府捉拿,没有办法,只能结伴合伙干一些打家劫舍,占山为王而生存,
最后被宋江从各个地方弄到梁山,以礼相待,攻城夺府。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谁也不去想个人出路,梁山的前途。而宋江作为梁山的头领也是领袖,略知文墨,且是刀笔小吏。以孝自许,以忠义自励。看到粱山发展壮大,既没有推翻大宋王朝的决心,也没有长远政治谋略。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只能选择招安,为弟兄们谋个前程出路。
在招安过程中,大部降将.双鞭呼延.大刀关胜.徐宁.卢俊义等,都渴望招安,为国建功立业,过上层官缭生活,另一部分李逵.武松.鲁智深等,反对招安,但又不能出走,一是没有好去处,二是怕伤了兄弟和气。还幻想梁山不被招安,能在一天是一天,过着大碗喝酒.分金分银的生活。
赶走宋江更是天方夜潭.痴人说梦。一是宋江具有杰出政治和军事才能,且有组织能力。梁山多数头领都是宋江铁杆们,换上卢俊义,众头领大多不服。其他头领都是有勇无谋,没有组织能力,没有号召力,谁能顶替宋江。
既然梁山上那么多人不喜欢招安,大家为什么不离开梁山或赶走宋江?
第一、身不由己。梁山是一个团体组织,宋江是大哥,是总头目。一百零八把交椅分了座次,有上下顺序。领导的决定不是谁愿意执行也可,谁不愿意执行也可的。
第二、道德绑架。梁山一伙,讲的是忠义。宋江给众弟兄灌输了满脑子的忠义思想。第一忠义,当然是对大哥忠义。有些人心里不情愿接受招安,迫于忠义,不好违背,只有屈就。
第三、走投无路。很多人是走投无路才上的梁山,随了宋江,让他们单独离开,基本上是无处可去,无法生存。没有更好的出路,只有跟着宋江受招安
第四、不是真英雄。不同意招安的人,没有胆略同投降派作斗争,也没有人提出驱逐宋江,另立领导人的建议,也只有发几句牢骚而已。最终,也只有听之、任之、随之。
既然梁山上那么多人不喜欢招安,大家为什么不离开梁山或赶走宋江?
这個问题我要考虑再说,这就是当时的身份地位和社會情况了;因為有的人种種原因,因而犯过罪的,是朝廷官府缉拿的要犯。不原意招安的也只有几个人,比如;武松杀害了高官和西门庆,林冲杀害了陆谦,而鲁智深杀害了镇关西等等,他們是在逃要犯的身份,所以不原意招安。还有许多好汉都是官逼民反,才上了梁山,对朝廷有很大意见,但是他們大哥宋江,却是一个非常想回朝廷招安,为什么大家还认为他做大哥呢?因為有好多人原意盼着招安的,因為他們都被抓来梁山是朝廷的官员,比如;呼延灼、奏明等人,因為受了宋江的鼓惑,所以就留在梁山上面,第二他们崇拜宋江,注重兄弟之情。他們都是崇拜宋江,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支持宋江的,所以怎会有人赶走宋江呢?再说自古以来,怎为兄弟之間讲究的,就是一个义气。而且宋江在没有上梁山之前就及时雨的称号,还有许多江湖上的朋友都十分的崇拜他,梁山好漢也不例外,而且大多数人来到梁山都有犯过命案的人,如果离開了梁山,他們就找不到更好的庇护之所,更无藏身之地了。江湖有江湖的规矩,如果将他們大哥宋江赶出了梁山,他們就要背负一个不义之道的罪名了,更何況梁山好漢都是行侠仗义之人,又何必赶走大哥宋江呢?最後不惧强权;誓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習和赞扬,但是他們最後脱离不了,封建社會制度束缚,到了最后还是有了悲惨的结局。这很显然当时的社會生存与艰难,因而他們也不会离開梁山的,无论原因如何′,他們有勇有谋的策略都值得我们去考虑!
既然梁山上那么多人不喜欢招安,大家为什么不离开梁山或赶走宋江?
小说《水浒传》里,梁山上反对招安的是弱势群体,并没有多少人不喜欢招安。大家不离开梁山是因为梁山人多势众,最为安全。赶走宋江,梁山泊群龙无首,会成为一盘散沙。关键在于:宋江有极其厉害的制衡手段!
一、水泊梁山上,没有多少人反对招安,更没有多少人反对宋江。梁山泊一百八将的座次,无论是出于宋江的个人意志,还是其他因素安排的,“三十六天罡”都必然占据山寨统治地位。我们分析水泊梁山上谁反对谁支持招安,只需要粗略分析“三十六天罡”即可。
《水浒传》里的三十六天罡,真正反对招安的,充其量只有阮氏三雄、鲁智深、武松、刘唐、李逵、史进、林冲、杨志等寥寥数人。
阮小七偷换御酒、戏着方腊的龙袍和平天冠,反映了阮氏三雄是最为激烈的反招安派。
鲁智深一针见血地指出:“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 明确反对招安。
武松也曾直接顶撞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
李逵撕扯招安诏书,力主“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反招安态度明显。
刘唐是晁盖的老班底,他反对招安的态度,是与阮氏三雄殊无二致的。
主动落草的史进,与二龙山派反招安思想应该是接近的,可以列入反对招安的将领之一。
林冲和杨志,是两个特殊的人物,由于他们他们的身份和一身惊人武功,他们都一直是期盼回到体制内。二人都是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迫不得已落草为寇的。他们深知招安没有好下场,但又并非死硬的反招安份子。在招安和反招安之间,其实这是两个思想矛盾的人物。
燕青,是梁山泊最为乖巧的人物,他实质上是反对招安的,但他又是招安的积极践行者。这是因为他是卢俊义的仆人,是他的“义仆”观念决定的。
“三十六天罡”里的其他人,宋江、吴用、花荣是招安派的核心人物。
五虎上将里的关胜、秦明、呼延灼、董平和八骠骑里的朱仝、索超、张清是朝廷降将,都是寄希望于宋江的“等待招安,封妻荫子,光耀门楣”决策的实现。徐宁是被宋江、吴用计赚上山的,与其他朝廷降将没有区别。雷横,可以说是唯朱仝马首是瞻,无疑可以归入招安派一类。
李俊、张横、张顺、穆弘,即所谓“揭阳三霸”,是为害一方的地方恶势力的代表,是典型的投机分子。他们追随宋江,就是为了谋个出身,他们是不反对招安的。戴宗为首的江州派人众也是如此。
公子哥柴进胡闹一气,是因为保有丹书铁券,并无反抗宋朝廷之心。
李应是宋江裹挟上山的,不会有心当一辈子草寇。
呆头呆脑的卢俊义,就是宋江、吴用的一个牵线木偶,不用说是属于招安派。
公孙胜虽然是晁盖劫取时生辰纲的“七星聚义”的七人其中之一,但他是“方外之人”,他不会永远在江湖上落草为寇,也不可能在朝为官。在梁山泊招安和反招安方面,这个人可以忽略不计。
杨雄、石秀是宋江从晁盖的行刑刽子手下救出来的,解珍、解宝有宋江提携之恩,他们四人是不可能反对宋江,不可能反对招安的。
二、离开梁山,反对招安的几个人无处安身;赶走宋江,反对招安的几个人无法办到,他们也犯不上那么做。“三十六天罡”里的十来个反对招安的人,离开梁山何去何从?
阮小七穿戴了方腊的衣冠后,被朝廷认为有谋反之心,回到他的石碣村依旧打渔去了。假如阮氏三雄离开梁山泊,到哪里去?回乡打渔?
鲁智深、武松、杨志是从二龙山归附梁山的。史进也是从少华山率队归附梁山的。他们之所以归付梁山,都是在他们原来的山寨无法自保的情况下,与梁山泊兵合一处,将处一家的。鲁智深、史进都被官府抓去过。难道他们依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那么他们不还是回到了以前势单力孤的境况,不是坐等官兵各个击破,死路一条?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可以组合在一起,带同“七十二地煞”里他们的同伙,另立山头,再开炉灶!
但阮氏三雄与鲁智深、武松、杨志、史进,与刘唐、李逵、林冲,除了在反对招安上意见基本一致,他们之间并无多少交集。
李逵唯宋江马首是瞻,他虽然反对招安,但他绝对不可能离开宋江。
林冲虽然是鲁智深的结拜兄弟,但他是梁山泊元老,他有可能离开梁山?没有可能!
阮氏三雄、刘唐都是梁山草创时期的将领,他们会离开梁山?也断然不会!
也就是说,反对招安的将领离开梁山的唯独只有鲁智深有可能。但按鲁智深说的“大家各自走开”,他走开后去干嘛?只能是流落江湖,别无出路。
初晓儿断定林冲、杨志、武松不会离开梁山,下文再说。
题主所说的“赶走宋江”,无异于痴人说梦,寥寥数人,能赶走宋江么?“梁山泊天王晁盖”也不是宋江对手,其他人要想赶走宋江,谈何容易!假如真有反对招安的人出来赶杀宋江,第一个出来保护宋江的,反而恰好是反对招安的李逵!
梁山泊没有了宋江,会成为一盘散沙。
三、宋江有极其厉害的制衡手段,招安反对派不可能离开梁山,更不可能有人出手赶走宋江。“三十六天罡”里,宋江、吴用、花荣是整个山寨的灵魂人物,梁山泊招安的大政方针都出自他们三人之手。他们三人虽然没有如同《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但他们的同进退、共生死,却比“刘关张”犹有过之。
吴用的背主求荣,成了宋江迷惑和辖制晁盖集团隐蔽的、得心应手的有力助手,同时也成为了宋江实施招安决策的智囊团首席执行官。
晁盖集团的班底,全都按吴用的眼色行事。在阮氏三雄、李逵、刘唐,乃至武松的眼里,吴用都是反对招安的。吴用正好利用他与晁盖同时上山的身份,慢橹摇船捉醉鱼,在晁盖死后,成了晁盖集团实际上的领导者。牢牢地控制住了晁盖老班底的行动。
宋江的“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决策,更在吴用这个心狠手毒的“智多星”的辅助下,得到了有力地推行。
宋江、吴用无端炮制了一个“河北三绝”的名头,让一个草包卢俊义当上了梁山泊副寨主。既让宋江坐稳了第一把交椅,又使招安派多了“副寨主”支持的砝码。试想,山寨正副寨主和军师都力主招安,这个决策还有商量的余地么?
林冲,虽然他反对招安,但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鲁莽行事,而是以大局为重。晁盖等人上梁山时,林冲是有资格当寨主的,但他一让再让,自己只坐了第四把交椅。晁盖一死,最先推举宋江坐第一把交椅的正好又是林冲。
林冲是清醒的,他知道宋江、吴用赚卢俊义上山的目的。他同样知道,宋江之所以把一个武功和资历都远远不如他的关胜硬架在他头上的目的。他也知道只要自己拿出决定性意见,山寨里没有多少人反对宋江当寨主。
林冲的性格,宋江、吴用了如指掌。吴用在跟随晁盖上梁山时,就在研究林冲。宋江对林冲的认识,明显综合了自己的判断和吴用对林冲的认识。让反对招安的林冲成了自己上位的主要推手,客观上也就成为了实施招安的推手。林冲不可能离开梁山,更不可能赶走宋江。
宋江的手段何等厉害!
花荣,是宋江最亲近最得力的干将。宋江通过花荣笼络住了秦明,加上无尺寸之功的关胜一上梁山就成了五虎上将之首,必然对宋江感激涕零,更有武艺高强资历最老的林冲的谦让,五虎上将就牢牢把握在宋江手里。
宋江把花荣摆在八骠骑之首的位置,加上与宋江速来交好的朱仝坐八骠骑第二把交椅。对把不准脉搏的杨志,宋江把他排到了朝廷降将张清的后面,徐宁和索超的前面,两边一夹,让他动弹不得。武功一般但是江州派班底的穆弘也摆在了八骠骑里面。
这样宋江也牢牢把控了骠骑将军。
如此一来,梁山泊最精锐部队的首领,马军头领就完全听命于宋江。
步军头领,宋江把鲁智深、武松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但是他们两人是无法管得住刘唐、雷横、李逵、燕青、杨雄、石秀、解珍、解宝等人的。刘唐与鲁智深、武松没有交集;雷横是宋江的救命恩人;李逵是宋江的铁杆粉丝;燕青听命于卢俊义;宋江对杨雄、石秀有恩。
解珍、解宝是孙立带上梁山的,宋江分化瓦解了登州派,把为头的孙立打入了“七十二地煞”系列,解珍、解宝在梁山泊有了光彩的身份,感激还来不及,他俩必然不会反对宋江。
武松是宋江的结拜兄弟,他反对招安,但他却是整部《水浒传》里第一个提出接受朝廷招安的人!
武松虽然说了“今日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的话,但他是一个经不起追捧,受不得羞辱的人。
施恩免了他的杀威棒,好酒好肉款待他,他便成了施恩和张都监狗咬狗,争夺快活林的打手。
柴进不满意他的发酒疯打人,他便把招待了他一年多的柴进说成是“花无百日红”。
宋江送了他十两银子,他便感动得流下泪来。
朝廷诏书上言辞不对,他便要“活剐了”招安使节。
武松的口头禅是“我便是景阳冈上的打虎武松!”
第一次招安现场上,宋江对招安使节说:“我们这些兄弟,只要朝廷好言相慰,便心满意足了!” 这话说的就是武松。
换句话说,只要宋江对武松好言相慰,武松依然是宋江的好兄弟,依然唯宋江马首是瞻!
金圣叹说武松“定考上上”,初晓儿不敢苟同。
也就是说,梁山泊步军头领同样完全掌控在宋江手里。
宋江对水军头领的制衡,尤其明显。直接把追随他的揭阳三霸死死压在阮氏三雄的头上,还让李俊做水军的最高首领。八百里水泊里,水军的控制权无可置疑地把握在宋江的手里。
宋江手段之老辣周全,梁山泊无人能出其右。他让山寨里的将领不可能有人会离开梁山,更没人有赶走自己的念头。
既然梁山上那么多人不喜欢招安,大家为什么不离开梁山或赶走宋江?
宋江虽称不上一个大英雄,但还是可以说是一个小善人。他能够同情饥苦百姓,对生活困难者做出一些施舍,这样会赢得人心,所以上梁山这些大好汉和普通兵士都甘心愿意听宋江的话,尽管不赞成招安,但还是委心苟从,况且以为受招安后朝廷会给予好的安排,没想到奸臣会弄出秋后整人。有浓厚孝经忠君思想的宋江也没有料到,乃至到甘受迫害的愚忠地步。他从心底就没有彻底的革命思想,至使这次大有前途的农民起义被宋江葬送。如果当时不去消灭方腊,而联合方腊,这场农民大起义一定会取得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