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读懂了“林冲火并王伦”,就懂了如今的“社会百态”?
林冲杀王伦,仅从文本上解读,不过是懦弱员工借势杀了一个弱势老板,上升不到“社会百态”这个层面上。当然,类似于林冲这样的既有本事,又且暗藏小人之心,不断抱粗腿的员工,恐怕仍然存在,但也只是“社会百态”中的一个侧面,不能以点带面,说所有人都是林冲。
然而,在林冲杀王伦的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却是《水浒传》背景下影响“社会百态”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林冲杀王伦,实际上就是明朝的一场大火并。
什么是“火并”,林冲杀王伦是火并吗?火并,是内部相互残杀,内部相互吞并,两个条件必须都具备,缺一就不是“火并”,尤其是不能缺“内部相互吞并”这一条。林冲杀王伦,导致的结果是晁盖做了寨主,智取生辰纲的队伍强占了梁山。此时,晁盖等人入伙了吗?
入伙的标志,是排座次。晁盖等人来到梁山,王伦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令晁天王十分感动。客馆中,晁盖对吴用等六人说道:“我们造下这等迷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
晁盖以为王伦收留他们入伙了,心中欢喜便说了这番话,吴用却不这么认为:“若是他有心收留我们,只就早上便议定了坐位”。
吴用说得没错,第二天,王伦果然在山南水寨断金亭打发晁盖他们下山,另投他处歇马。
与此相对应的情节,是林冲上梁山的时候,王伦看了柴进的书信,立即安排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林冲这就入伙了。但是,在庆贺林冲入伙的酒席上,王伦反悔了。假如这个时候林冲愤怒拔刀而起杀了王伦,然后自己做梁山寨主,那就是一场货真价实的大火并。
遗憾的是,林冲很怂,不敢下手,错过了一场真火并。晁盖他们势大,于是,林冲借势搞了一场假火并。
王伦文武全才,为何是“白衣秀士”?历来读水浒者,都认为王伦是一个心胸狭隘、不学无术之辈,是个落魄的酸腐秀才。这样说,是受了林冲、吴用的影响,这些话都是这两人说的。文本故事中,王伦虽然算不得《水浒传》一流高手,但却是一个文武全才,并非落魄穷书生。
安排林冲坐第四把交椅后,王伦摆上酒席为新头领接风。席间,王伦“蓦然寻思”: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
王伦应当是会武艺的,只是没有十分本事,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又有几个人有“十分本事”呢?王伦的本事肯定要强于杜迁、宋万,进入小彪将是没有问题的。
王伦叫停林冲、杨志打斗后,问明了杨志的来历,感到十分亲切,便要请杨志上山喝酒。杨志推却不愿意去,王伦劝道:“制使,小可数年前到东京应举时,便闻制使大名。今日幸得相见,如何教你空去!”
数年前王伦就去东京应举,这就说明王伦是很有才的。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同样要经过县、乡(州府)的选拔,过关斩将之后,才能进京参加考试。假如王伦真如林冲所说的“胸中又没文学”,王伦如何能进京应举?
当然,咱们可以脑补王伦是舞弊混过了县、州两级考试,但不要忘了,林冲还骂他是一个“穷儒”呢。
王伦文武全才,这是肯定的。同时,也不是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之人。柴进就说过:“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而且,即便是王伦不收留,也是极其隆重的欢迎,有礼有节地送客。如今,哪里能见到一个老板给入职考试的人发过盘缠?
从王伦要收留杨志,以敌住林冲来看,白衣秀士不过是要平衡山寨实力,以免发生内部火并。王伦所虑不差,林冲后来还真的又参与了一场大火并,这次的受害者是托塔天王晁盖。
王伦既非不学无术,又不能说他是一个完全的嫉贤妒能的小人,那么,“白衣秀士”这个绰号又是怎么回事呢?
“白衣秀士”惹麻烦,这才是林冲杀王伦的真相林冲出场时,书中这样描述他的状貌:“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于是,读者自然就把林冲比作张飞了。林冲雪夜上梁山,在朱贵酒店确实也冒充过一回姓张的。
然而,《水浒传》中,除了林冲冒充过姓张的而外,王进、鲁达、宋江、李逵都曾假称自己姓张。原来,这个“张”是张宿之“张”,南方朱雀之翼。南方朱雀,那就暗喻了大明王朝。张,又与“璋”谐音,故此,《水浒传》中好汉们隐藏身份时,就爱以姓张的冒充。
林冲以张飞的形象出场,“张翼德”就与张宿对上号了,朱雀之翼张开而飞。因此,林冲就有朱家人的符码。施耐庵以“燕人张翼德”,以及“燕颌虎须”,取其中的“燕”字。又以谜格中的“解带格”略去了“岳王庙”中的“王”字,林冲隐喻的是燕王。燕王是朱家“木字辈”,也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
林冲是在大相国寺遇见鲁智深而出场的,之于鲁智深而言,那就是智真长老预言的“遇林而起”。“遇林而起”这四个字中暗藏了一段历史,说的是道衍和尚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时,借孝慈高皇后葬礼陪诸王念经祈福时,暗中给燕王献了一顶白帽。“王”字头上戴“白”帽,就是一个“皇”字。道衍和尚就是后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水浒传》中以鲁智深、武松、曹正三人共同隐喻了这个历史人物。这个隐喻,我已经讲过多次,此处不再重复。
如此,林冲与王伦就“犯冲”了,“白衣秀士王伦”这五个字中,同样暗藏了“王”、“白”组成的“皇”字。这就是文武全才的王伦被写成“白衣秀士”的缘故。
两人头上都有一顶白帽,在同一种隐喻中,那就是一个人。同时,也是《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中所说的“燕既起兵,非帝杀王,即王弑帝”。谷应泰的这个说法,施耐庵早就隐藏在《水浒传》之中了。所以,林冲杀王伦往深里讲,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样,都是自己杀自己,也就是大明王朝的一场真火并——靖难之役。自己杀自己,那就是货真价实的“火并”了。
故此,林冲“火并王伦”所隐含的“人生百态”就是皇权争夺下的天下百姓。这种“人生百态”只存在于《水浒传》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中,与“当今社会百态”毫无关系。
为何有人说读懂了“林冲火并王伦”,就懂了如今的“社会百态”?
非也!王论容不下林冲入伙有两点,一是嫉妒林冲的才能怕取他而代之,二是王论当时并没成什么气候也怕官方追责,说就懂了当今百态言词有点夸张了!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多么的复杂多么的勾心斗角想想都害怕!不管哪个行业都有斗争没有和平相处之模式!
为何有人说读懂了“林冲火并王伦”,就懂了如今的“社会百态”?
社会百态我也不懂,我只说说我的一面之词。我一直觉得,林冲杀王伦,看上去并没有快意恩仇的感觉,也算不上什么英雄好汉之举,我一直想,王伦非杀不可吗?
王伦只是心胸狭隘,容不下比他优秀的人,又没有恶毒到想要干掉这些人,比起庞涓李斯等还算是厚道的,杀他,实在是过火了点。
如果心胸狭隘就要被干掉,那该死的人就实在太多了点。
林冲的性格,在这里表现的也很有意思。自己老婆被人当街调戏,他都能忍,但他自己被王伦冷落排挤,他就受不了了。
既懦弱,又刚强。
他怕权势,却不怕山大王。
他怕权势,一忍再忍,直到权势想要他性命他才反抗。他不怕山大王,被冷落排挤了一下,就反手干掉了山大王。
如果你说,那也是因为晁盖等人在旁点火,那林冲抓住高衙内时,鲁智深也在他身旁,野猪林里鲁智深也在场,分分钟就能干掉这帮人,但是林冲都一一忍了。
那也许可以说,从他决定上梁山开始,他就变了,他不再懦弱怕事,他成了亡命之徒,一切从心。
这么说,倒是能说的通。
如果没有晁盖等人在,估计林冲应该不会干掉王伦,他可能就选择走人了。
但晁盖等人一来,他方力量一下变强,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林冲就有了主意。
晁盖这帮人呢,玩的是借刀杀人,成了自然是好的,败了也还有后路可退。
但是成功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毕竟王伦那方确实没啥实力。
林冲干掉王伦,是第一功,但他还是把第一把交椅让给了晁盖,这可以说是居功不自傲,也可以说是识时务,毕竟晁盖是一帮人。
如果所谓的社会百态,指的就是晁盖等人和林冲在火并王伦这事当中的勾连,那好像也没啥特别的,就是权力的游戏。
我的感觉还是,王伦很讨厌,心胸狭隘,注定成不了领袖,但罪不至死。
如果要总结教训,那就是做人不要太狭隘,要有点容人之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