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水浒中,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是否存在一定联系?
李逵杀虎是武松打虎的加强版,尽管沂岭杀四虎比不了景阳冈打虎,但李逵杀虎在《水浒传》中是武松打虎的延续,寓意上是升华了的。这就是武松、李逵两次与老虎决胜的联系。
那么,为何说李逵杀虎是武松打虎的加强版呢?
文本故事中,武松打虎远胜李逵杀虎武松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凭借“似撼天狮子”、“摇地貔貅”这等天生神力,与《水浒传》中无人比拟的拳脚功夫,打死了一只白额吊睛虎。李逵则是以腰刀、朴刀杀死了两小两大四只虎,是手持器械杀虎。以刀杀虎当然难以与拳脚打虎相提并论,尽管李逵杀的是四只老虎。
这两条好汉打虎和杀虎,前情铺垫也不一样。武松是醉酒之后,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老虎吓醒,为保命而面临险境。李逵则是为母报仇,不顾性命去寻找老虎与之搏命。两人面对老虎的气场不一样,是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武松面对的是一只饥饿的老虎,更为凶残,必定要吃掉武松。沂岭之虎先吃了一顿,杀人的欲望不如景阳冈猛虎。
凡此种种原因,武松打虎的故事便广为流传。李逵杀虎虽然数量上要超过武松,比较是手持钢刀去杀虎报仇。所以,很多朋友说,给我一挺机枪,轻松杀虎。这意思就是拿刀的李逵杀虎,无法与赤手空拳的武松打虎相提并论。
文本故事中,武松打虎当远胜李逵杀虎。但是,武松打死了一只白额吊睛虎,李逵也杀掉了一只同样的猛虎,这两段与虎有关的故事,也就大有关联,大有深意了。
景阳冈为何有一只白额吊睛虎《水浒传》中写了很多虎,除了梁山和江湖上带“虎”字绰号的好汉外,还写了山林中的猛虎。这其中,就包括龙虎山上的白额锦毛虎,景阳冈、沂岭上的白额吊睛虎,登州山上的没有标明品种的大虫。
无论是姓名绰号中的“虎”,还是山林中的虎,《水浒传》中的虎,都是真虎,也不是真虎。此话怎讲?比如,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见的那只白额锦毛虎,可以理解为真虎。《嗣汉张天师世家》中说,宋徽宗曾经问《水浒传》中的张天师虚靖先生,龙虎山叫这么个名字,是不是真的藏龙卧虎呢?虚靖先生答道,山上时常有呼啸,今日才见真龙。宋徽宗大喜。
在《水浒传》中,吓唬洪太尉的那条白额锦毛虎,当然是一只真虎。这只猛虎是跳着出来跳着离开,既是跳涧虎陈达,又是锦毛虎燕顺。老虎拟人化,那就不是一只真虎了。这只跳来跳去的白额锦毛虎分别出现在少华山、清风山,这两座山上各有三个头领,少华山上隐喻的是朱洪武、朱棣、建文帝三代人,而清风山则是“燕王英武真天授”。
毫无疑问,白额锦毛虎是燕王朱棣的一个符码。武松打死的是不是这只虎呢?当然不是,景阳冈上的猛虎不是白额锦毛虎,而是白额吊睛虎。虽然都是“白额”,大致属于同类,但景阳冈上的白额虎却长着三角眼。
这是什么意思?死在武松、李逵手下的白额吊睛虎,与龙虎山上的白额锦毛虎有什么关系呢?
白额吊睛虎暗喻的是姚广孝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时候,马皇后去世,道衍和尚奉诏侍奉诸王念经祈福。期间,道衍和尚以一顶白帽为投名状,暗中去见燕王朱棣。朱棣大喜,收下了这顶白帽,把道衍和尚带回北平。到了建文元年时,道衍和尚鼓励燕王起兵,开始了靖难之役。四年之后,朱棣做了皇帝,道衍和尚被封为靖难第一功臣,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
朱棣是燕王,“王”字头上戴顶白帽,就是“皇”字。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伦”,也是个“皇”。这就是“白额锦毛虎”,施耐庵揭露朱棣起兵就是谋反,早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就密谋抢夺皇位了,“奉天靖难”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
“白额锦毛虎”说的是朱棣戴白帽藏不臣异志,而献白帽的道衍和尚呢?道衍和尚就是那只白额吊睛虎。怎么讲?
道衍通晓儒道佛三教,但毕竟是个和尚,和尚的头岂不就是“白额”?术士袁珙曾经给道衍看相,说道: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这段话中,就藏着“白额吊睛虎”。
所以,武松在景阳冈上打的就是这只虎。但是,武松是“性嗜杀”的虎面行者,他的身上也有姚广孝的隐喻,难道武松是自己打自己?这样的文本矛盾,书中还有多处,比如,鲁达说自己是镇关西,施耐庵则写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水浒传》中之所以有这样的文本矛盾,正是靖难之役这段历史的真实反映,朱家大火并,朱棣造反,造的就是自家的反。“开篇引首”中说,霹雳大仙放出天罡地煞,是要“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就是“自己打自己”。
同时,以白额吊睛虎形容道衍和尚,写武松打虎,又隐藏着《水浒传》作者是谁的玄机。
武松打死的白额吊睛虎暗喻姚广孝,李逵杀死四只虎,岂不是杀死了四个黑衣宰相?
施耐庵到底想打死谁景阳冈上是一只白额吊睛虎,而李逵在沂岭之上杀死的四只猛虎中,只有一只被写明是“吊睛白额虎”,虎名反写,其实也是白额吊睛虎。
书中写道,李逵挺着朴刀,在老虎洞口先戳死了两只“小大虫”。然后,拔出腰刀插进了“母大虫”的粪门。母大虫负痛逃走,李逵正要追赶,却见大树边卷起一阵怪风,“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
前面三只虎没有交代是什么品种,第四只虎才是“白额吊睛虎”。很多朋友质疑施耐庵又写错了,老虎哪有一家子窝居的?其实,不是施耐庵写错了,而是我们没有认真看书。这只白额吊睛虎不一定就是“虎爸”,而母大虫带着两只小大虫则是完全可以有的。
所以,沂岭之上,李逵只杀了一只白额吊睛虎,这里同样只有一个姚广孝。
不管是什么样的虎,李逵在沂岭之上杀的就是四只虎。因此,“四虎”又说的是朱家老四燕王朱棣。
这段故事中,分明写到了李逵的腰刀插进了“母大虫”的粪门。“母大虫”不就是顾大嫂吗?我在最近的文章中,提到了顾大嫂有朱洪武的暗喻。李逵这样杀“母大虫”,其实暗喻了朱洪武去世后,燕王谋反夺了朱允炆的皇位,这不就等于是抄了朱洪武的后屁股吗?
《水浒传》中的地名都是虚拟的,很多地方写的都是大明王朝的两个都城,也就是南京、北京。景阳冈、沂岭同样也是暗写的这两个地方,所以,无论是武松打虎,还是李逵杀虎,都是在同一个地方——京城。
李逵杀虎前后,都去了“泗州大圣祠”。泗州大圣原本说的是观音菩萨,但却暗藏的是朱元璋。
这就是两段打虎故事的最大关联之处,隐喻的都是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役。而且,这两段故事表达的都是施耐庵反皇帝思想。武松只打死了靖难之役的大推手,李逵干脆连皇帝都杀了,这就是梁山之上,李逵叫嚣“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缘故。因此,李逵杀虎的厉害程度比武松严重得多。
请问水浒中,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是否存在一定联系?
水浒中,武松打虎,情况是这样的:
话说武松在家乡杀了人,跑到柴进家里避难,呆了一年多,这中间又认识了宋江。宋江仗义,又请酒又送钱,把武松感动的涕泪直流,拜宋江为义兄,武松成了宋江的死党,这是后话。
久住难为人,武松在柴家庄住时间长了,想念哥哥,又觉得风声过去了,便辞别柴进、宋江等人,回家探亲。
武松路过景阳岗,在岗下喝了将近二十碗酒,归心似箭,连夜赶路。
武松赶路上景阳冈,慢慢酒劲上来了,身子乏,他看见一棵老枯树下,有一块大青石板,便躺上去,准备歇一歇。
刚躺下一会儿,来了一只虎,这是一只吊睛白额虎,那白额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闪战腾揶,避开了。
武松用梢棒打虎,可惜打在枯树枝上,梢棒也断成了两截。老虎又向武松扑来,武松后跳一丈,老虎正好落在武松眼前,武松扔掉半截棍,双手抓按虎头,用脚猛踢乱踏虎脸。
老虎挣扎,身下扒出一个土坑来,武松把虎嘴按入土坑内,腾出一只手来,抡拳狠击小百十下。终于,老虎变成了锦布袋,死翘翘了。(我这人爱啰嗦,咱再说两句题外话,水浒里武松打虎,他是站在,或者是蹲在老虎的前面,脚踢拳打,把老虎揍扁的,可是,在说武松打虎这件事上,市面上的画报,还有一些书中的插图里,很多画的是,老虎趴在地上,武松骑在老虎身上打,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水浒中,李逵杀虎,情况是这样的:
李逵原是一个狱卒,后来与宋江邂逅,宋江仗义,又请酒又送钱,李逵心服,认宋江为大哥,李逵成了宋江的死党,这是后话。
李逵随宋江上梁山,形影不离,当保镖,忠心不二。李逵见不少好汉,把家眷都搬上山了,自己也想把老娘接来,让老太太享享福。
李逵下山,宋江有交待,快去快回,不带随从,斧子留下,双刀护身,不准喝酒,牢记清楚。李逵都依了,抄小路往家里赶。
李逵背着老妈,回梁山,路过沂岭,荒山无人烟。远路没轻沉,上得岭来,老妈口渴难耐,直喊救命,李逵也累得够呛,他看见一棵老松树下,有一块大青石板,便让老妈坐下歇息,自己去找水解渴。
李逵前脚刚走,来了一只虎,这是一只吊睛白额虎,那白额虎张开血盆大口,把老太太叼去了。
李逵打水回来,不见娘亲,循着地上血迹,找到一个老虎洞,老虎洞前,有两只小老虎,正在吃人,李逵上前,一刀搠死一个虎,另一个小虎,跑到洞里,李逵追进去,也杀了它。
李逵正想出洞,洞外回来一只大母虎,那母虎不知洞内有人,撅着屁股倒行进洞,李逵用刀,捅进母虎的屁眼,母老虎吃疼,跳落悬崖摔死。
忽然一阵风过,洞外又回来一只吊睛白额虎,这只虎,是一只公老虎,它就是咬死李逵娘的凶手。当下,白额虎望着李逵一扑,李逵不慌不忙,看得仔细,手中刀往老虎颔下一迎,老虎被封喉毙命,死翘翘了。
有人问,在水浒中,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是否存在一定联系?
联系是,武松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虎,阳谷县告示里说,这只虎是新来的,说明景阳冈上的吊睛白,不是本地虎。李逵杀死了四只虎,其中有一只是吊睛白,两只吊睛白,说不定是同祖同宗,是有血缘关系的。
又有是,两次打虎事件,老虎出场伤人的地方,场景惊人的相似,都是大树下,有一块青石板,人在石上歇,不一时,刮大风,老虎出现了。
还有是,两位打虎人,都是梁山好汉,都是宋江的死党,都是水浒传中,的唱主角的人物。作者施耐庵赋于打虎事迹,来突出二人的英雄气慨呢。
都道武松醉打虎,其实,当时武松见虎吃惊,惊出一身冷汗,他打虎的时候,是清醒的。
武松打一虎,李逵杀四虎,武松是徒手搏,李逵乃用刀斩,二人相比较,手段难分高下。李逵的胆子,好像更大一点。
说了半天,总结一句话,武松和李逵打杀老虎,是有一定的联系呢!
请问水浒中,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是否存在一定联系?
武松打虎纯属偶然,他之前并没有准备打死景阳岗伤人无数的恶虎替民除害,可以说一夜之间成了打虎英雄,李逵打虎是有为母报仇的心理摧使才杀死了三只猛虎,从性质上看,武松和李逵除虎的用意完全不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
请问水浒中,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是否存在一定联系?
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是否存在联系?如果用历史背景去推断,就象专家评红楼那样索引,我可做不到,古人的事,死去那么多年了,谁知道他当时咋想的?谁也代替不了施大爷。只好看热闹吧!不知道有什么联系?反正死的都是老虎,所不同的是,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李逵用武器杀死四只老虎,反而李逵没有武松打死一只老虎出名,你说气人不人!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说书人说的,书中描写是十五碗,别管是多少吧,反正是醉了,脚也不听话了,困劲儿也上来了,躺在石头上要睡一觉,这时候老虎来了,搁别人困了马上就能睡着的主儿,那就是老虎一顿晚餐,武松是谁呀?主角 ,好戏才开始,酒做冷汗全出去了,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武松知道有老虎也打退堂鼓,回去惹人耻笑,跟人说了大话,有虎也不怕,怎好回头?武松腿脚灵活,三扑两扑都没扑到他,气性没了一半,梢棒打在枯树上,两半了,武松按住老虎,用铁拳生生把老虎打死。你说他得有多大胆,他得有多大劲?再说李逵,李逵看见宋江他爹接到梁山来,挺享福的,心想把我老娘接到山上享福多好,于是辞别宋江,回家搬老娘,李逵的老娘,自从李逵惹祸跑了,就是哥哥給人当长工,挣点钱养活老妈,久在床前无孝子,李逵的妈妈疼李逵,看不见李逵急的眼睛都哭瞎了,听说李逵回来了,喜出望外,李达弄不过李逵,出去找人来捉李逵,李逵留下银子,背着老娘就走了,准备回梁山,半路老娘口渴,李逵找水,把香炉当水飘,端来一香炉水,老找老娘,谁知老娘被老虎吃了,两只小虎正吃老娘大腿呢!李逵怒从心头起,心说我是接老娘享福去的,怎么让你们给吃了,激情下杀死了两只小老虎,一把腰刀插进了母老虎的粪门,母老虎带着腰刀没跑多远就死了,李逵拿起朴刀又杀了一只大老虎气嗓都被割断了,为什么李逵能杀虎四只老虎呢!激情下不怕老虎了,仇恨战胜了恐惧,李逵也是一身好力气的莽汉,手中的朴刀,腰刀比武松的梢棒威力大。老虎刚吃完人,饱了,精神懈怠了,李逵杀虎出其不意,老虎没来得及反应。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就是水浒传里两个打虎故事,武松和李逵也没说过话,不是一路人,打虎和杀虎,没有任何关联,互不相干。
请问水浒中,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是否存在一定联系?
谢邀!描写虎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武松打虎中,描写老虎不仅饥饿,而且是一只发怒的老虎,尤其老虎搏杀人,三次搏杀都没有把武松搏杀了,由此,衬托武松简直是一个“神人”。在《水浒》第四十二章,作者又写了李逵杀四虎。可以更是奇特,李逵杀虎的特点与武松打虎截然不同,李逵杀虎是武松学不来的,武松打虎的方式,李逵也不会做得。作者通过李逵杀四虎,阅读后,感觉出神入化,妙笔生花。也反映了李逵更是一个凶神恶煞的强盗。
请问水浒中,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是否存在一定联系?
李逵持刀殺四隻虎不出名,而武松用拳頭打死一隻虎就出名了,他們是冷兵器和赤手空拳的關係。李逵是為母報仇,尋虎殺虎;武松是遭遇老虎,不得已而為之,奮力打虎!兩者打虎動機不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