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押送林冲和卢俊义的差人为何都是董超薛霸二人?
董超、薛霸这两个恶吏都是有寓意的,他们手中的“水火棍”,以及先后押解林冲、卢俊义行凶未果,都是这两个人物的隐喻符码。所以,解读“押送林冲和卢俊义的差人为何都是董超薛霸二人”,首先要破解什么是“水火棍”,再了解林冲、卢俊义究竟是什么人。
那么,“水火棍”究竟是什么棍,林冲、卢俊义又是谁,这些符码又如何能解读董超薛霸呢?
施耐庵为何发明“水火棍”查阅资料,在《水浒传》之前,是没有“水火棍”的,即便衙门中有这样器械,名称也不叫“水火棍”。水火棍在《水浒传》中,也是一件兵器,属于“棍棒”之列。同时,又是一种“杀威棒”。杀威棒是“太祖武德皇帝”发明的,但凡新到犯人,都要打一百杀威棒。
元杂剧中,早就出现了杀威棒,但是,把杀威棒安到太祖武德皇帝的头上,也是《水浒传》的独创。太祖武德皇帝是谁?书中说,霹雳大仙赵匡胤就是太祖武德皇帝,该皇帝“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杀威棒就是这条棒,太祖武德皇帝的棍棒就是“水火棍”。
然而,查阅历史,赵匡胤的谥号并不是“太祖武德皇帝”,而是“啟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显然,“太祖武德皇帝”也是一个虚构的名称。施耐庵为何要虚构这样一个皇帝谥号呢?其真正的用意是要在赵匡胤的背后,隐藏朱元璋。朱洪武的谥号如懒婆娘的裹脚: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这个同样是又长又臭的谥号中,既有“太祖武德皇帝”,又隐含着“道君”皇帝。因而,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借北宋的事,隐藏明朝的事,明写赵宋,实写朱明。
也就是说,“水火棍”是朱洪武的兵器。那么,这件兵器为何以“水火”二字来命名呢?
水浒、水泊梁山,是“水”,大明王朝的火德运是火,这就是董超薛霸手中的“水火棍”。《水浒传》中的水泊好汉不断在书中放火,史进火烧史家庄、陆虞侯火烧草料场、鲁智深火烧瓦罐寺、晁盖火烧晁家庄、石秀火烧祝家店、解珍解宝火烧祝家庄、宋江火烧曾头市、吴用火烧翠云楼……,诸如清风山、二龙山、桃花山、黄门山、以及少华山、芒砀山,等等山寨,都被好汉们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开篇引首”故事中,施耐庵以《宋史》、《明实录》写了北宋、明朝三个皇帝的出世,他们都是“红光满天”的纵火犯。大明王朝火德运四处纵火,到了朱允炆这代“火字辈”,那就得被水克亡了。走水也是失火,大明皇宫的一把火烧成了历史疑案。水火不容,大明王朝大火漫天,必定得大水来克制,这就是“水浒”。
由此,施耐庵发明了“水火棍”。解读了“水火棍”,为何是董超薛霸押送林冲、卢俊义的疑问,便迎刃而解了。
董超薛霸为何是《水浒传》中有名有姓的解差
古代押送充军犯人的人叫做防送公人,也叫解差。《水浒传》最先出场的两个防送公人,就是董超、薛霸,而且,他们是书中少有的有名有姓的解差。除了董超、薛霸之外,押送宋江的解差也有名有姓,他们是张千、李万,这两个防送公人也是有寓意的,此处只讲董超、薛霸,其余搁下不表。
《水浒传》中有大量的古代谶纬学知识,施耐庵以此暗藏了诸多谜团,隐藏真实历史,董超、薛霸这两个人名就是两则字谜。
董,草字头,与清风山“红巾军”所住的草房、聚义的草厅是同一种隐喻,说的就是草寇。“董”的声部是“重”,赵九重、朱重八的“重”。在伏魔之殿的大门外,施耐庵详细地描述了伏魔之殿,以及盖着朱印的重重迭迭的八九道封皮,暗藏了赵九重、朱重八。
超,就是超越,从“走”。赵匡胤伪造的《推背图》,“赵”就是“走小月”。《宋史·太祖本纪》清楚地记载,赵匡胤以赵宋为“火德王”运。朱洪武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大明王朝也是“火德王”运,但他是要超越的。所以,朱元璋的谥号中就有“高皇帝”三字,朱洪武不仅要超越赵宋“火德王”,还要与汉高祖比肩——大汉也叫“炎刘”。
说白了,“董超”暗喻的就是朱洪武。
薛霸,那就是削掉霸王。削,就是削掉“董”的草字头,这与武松、石秀杀嫂的故事吻合。潘金莲、潘巧云的“潘”,就是“藩”削去草字头,这两段故事隐藏的就是“薛霸”,也就是削去藩王。明朝九大藩王,以朱棣为霸。建文帝先削掉了非嫡出的五大藩王,削到“藩霸”燕王朱棣时,靖难之役爆发。《水浒传》的核心故事,讲的就是靖难之役中的种种秘史。
董超、薛霸是这样的隐喻,那么,他们与林冲、卢俊义是何关系,为何就是这两人押送梁山两大好汉呢?
林冲、卢俊义为何非得董超薛霸押送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卢俊义则是“棍棒天下无对”。《水浒传》中的枪棒出自《史记·天官书》,都是护卫帝星的兵器。所以,无论卢俊义、林冲还是其他喜欢刺枪使棒的好汉,包括祝家庄的栾廷玉等人,都是禁军,《水浒传》所有的战斗,都是帝王争夺战,都是暗写的靖难之役。
林冲是燕王,这个隐喻就暗藏在“豹头环眼”、“燕颌虎须”,以及“岳庙”之中。豹头环眼,说的是“燕人”张翼德,“岳庙”肯定不是“嶽庙”,这个字有明刻本容与堂本为证。岳庙,隐藏了一个“王”字,林冲去的就是岳王庙,加上豹头环眼、燕颌虎须,林冲就是“燕王”。
燕王朱棣,是朱洪武家的“木字辈”,下一代则是火字辈,诸如朱允炆、朱高炽等。朱元璋以“五德终始说”为朱家子孙确定了辈分,希望朱家王朝如五行流转那样,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所以,施耐庵在“开篇引首”中写了四个字“天道循环”。
朱洪武之所以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帝,其目的之一就是应天承运,对应大明王朝的火德运。恰好,朱允炆的上一代就是“木字辈”,火得木生,朱允炆岂不是稳坐帝位?然而,施耐庵说,朱洪武是“金字辈”,下一代应当是“水字辈”,而朱棣则是“木字辈”。如此,五行如何循环相生呢?所以,施耐庵预言,大明王朝将如北宋那样,被“金”所灭。
因为立孙子做皇帝,朱允炆又急于削藩,朱棣便打着朱元璋“清君侧”的旗号“奉天靖难”。
林冲是这样的隐喻,那么,他手中的棍棒,自然也是“水火棍”。卢俊义是“棍棒天下无对”,他手中的棍棒则是“护龙身,绝技无伦”,“龙身”就是皇帝。卢俊义“双目重瞳”、“仪表似天神”,《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如此描述朱棣:龙颜天表,凤姿日章,重瞳隆准,太平天子也。
难道,卢俊义不也是燕王吗?所以,他手中的棍棒,同样是“水火棍”。
朱洪武要“孙立”,朱允炆要削藩,主要针对的都是燕王。董超、薛霸分别隐喻了“孙立”、削藩,水火棍对水火棍,由他们押送林冲、卢俊义,同样是靖难之役的高度隐写。
董超、薛霸从东京来到大名府,是从一个都城来到另一个都城。大明王朝有两个都城,所以,董超、薛霸就在“北京”被燕青射杀了——靖难之役终结,燕王得胜。
请问,押送林冲和卢俊义的差人为何都是董超薛霸二人?
你不知道,这里边,故事里边有故事。什么故事呢?是一点花边新闻,我来告诉你。
话说林冲购买宝刀,误入白虎堂,遭人陷害,被发配充军边远地。押送林冲的差人,董超和薛霸,得人贿赂,路上要害林冲。野猪林偏僻幽静,没有人烟,二差人欲动手,鲁智深出现。鲁智深救了林冲,又欲杖杀差人灭口,亏得林冲心软求情,告免,二差人捡了两条小命,抱头鼠窜而去。。。
《水浒传》这卷书,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位大文家作的。二位大文家,你写一大段,我写一小回,拚拚凑凑,遂成一大部。
其中,以上林冲在野猪林,遇险这一节,是施耐庵先生,独立完成的。后来,罗贯中续写后事,偶然校阅前文,觉得施老先生,在野猪林故事中,对董超和薛霸的下场,的描写,有点不妥当。罗贯中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应该有恶报,董、薛两个坏蛋,不应该被放掉。但是,一来是墨已成文,二来是要照顾施耐庵的面子,罗贯中嘴里没有说出来。
话说卢俊义,河北有大名,梁山英雄羡慕,吴用设计赚之。卢俊义蒙冤被发配,押解差人,一个名子叫董超,另一个名子叫薛霸。董超和薛霸,记吃不记打,得人贿赂,路上要害卢俊义。还是在树林,还是薛霸先动手,两位运气不好,这次出现的是燕青。燕青箭到处,董、薛二贼丧了命。。。
以上故事情节,是罗贯中独立完成的。罗贯中写完,拿去向施耐庵请教,问行不行?施耐庵观罢,心的话,这小罗倒会省事,照搬我的,小改动而成文章。施耐庵心里打鼓,嘴上却是赞成,用手指弹了弹纸张,连说:中中中!
《水浒传》故事,写的好。历代说书人,传唱表演,以为生计。每当说到董超、薛霸,欲行恶事,棍子举起来了,说书人就会停顿住,说到关键地方停住,吊人的胃口,接下来,要收鸡蛋、白面东西,的好处呢。
董超薛霸有恶行,
施老慈善予放生。
偏是罗生疾仇恨,
刀笔锋利不留情。
请问,押送林冲和卢俊义的差人为何都是董超薛霸二人?
董超和薜霸本是东京开封府的押送差人,当年押送林冲去沧州的就是这两个坏蛋。可是,后来大名府的卢俊义被发配沙门岛,押送的差人仍然是这两个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押送林冲当年,林冲被高俅陷害剌配沧州,董超和薜霸接受了高俅的银子,图谋在东京去往沧州的途中谋害林冲。到了野猪林,他们把披枷带锁的林冲绑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正要迎头打去,却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鲁智深救下。
按照鲁智深的意见,当时就要结果董薜二人的性命,却被林冲给拦下了。
回到东京后,董薜二人前去复命。高俅见他们没能完成杀害林冲的任务,不由得恼羞成怒,当即把他俩发配到了大名府。
也就是说,董薜二人因杀害林冲不成,被高俅从东京给下放到了大名府。
押送卢俊义大名府的梁中书是东京蔡太师的女婿。智取生辰纲故事中的生辰纲,说的就是梁中书送给蔡太师的生辰寿礼。董超薜霸被发配到大名府,梁中书见他俩是专业的押送差人,业务比较熟练,便把他俩留在了府中听差。
等到押送卢俊义的时候,梁中书便自然而然把这趟官差派到了董超薜霸身上。
没想到,这两个坏蛋根本没接受上次的教训,在收到卢俊义管家李固贿赂的银子后,又准备在路上谋害卢俊义。
路上经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董超薜霸故伎重演,照葫芦画瓢又把披枷带锁的卢俊义绑在树上,举起水火棍迎头打去。
可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次他们可没有了上次的幸运。卢俊义的手下燕青早已埋伏在树上,分别射出两支驽箭,正中董超薜霸的咽喉。送这两个恶贯满盈的家伙上了西天。
总结:由此可见,董超薜霸之所以从东京到了大名府,既押送林冲又押送卢俊义,是因为被高俅从东京发配到大名府所致。
请问,押送林冲和卢俊义的差人为何都是董超薛霸二人?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都是董超薛霸?一个字,巧,无巧不成书,那天正好那俩货值班,当头的一看,得,你们两个跑一趟吧!这还要问为什么?多简单的事啊。施大爷写水浒传时写道卢俊义发配,本来想两个解差叫什么名字合适呢,一时半会也想不起来叫什么好,后来琢磨卢俊义的遭遇和林冲有的相像,都是遭人陷害,干脆还让董超薛霸这俩家伙干这事吧,他们俩轻车熟路,其实这俩东西是该死,也许林冲有鲁智深保护着没害成,架不住还有别人,反正缺德事没少干,施大爷想,这俩东西要是总不死,还得有多少人遭殃,今天我就给他个斩草除根,让他们俩上阎王爷那报到去吧!也不怨施大爷,这俩小子,套路和当年押解林冲一模一样,连烫脚的情节,都原封不动,但是这么老套的故事不能总是没完没了的上演啊!卢俊义必竟不是林冲,鲁智深和燕青更不一样,鲁智深虽然粗鲁,但不会轻易取人性命,打镇关西时,实在是失手,燕青直接把人给射死了,解除了危机,虽然没能全力救下卢俊义,至少那俩货全都上西天了,解气,水浒传的高明之处,就是故事情节相似,细节却不相同,明明故事情节重复,你却感觉不到重复,这一点,除了施大爷,别人还真做不到。
请问,押送林冲和卢俊义的差人为何都是董超薛霸二人?
我认为是作者写到卢俊义时江郎才尽了,许多情节似曾相识,属于重复性描写。可以说,卢俊义的武功第一也好,坐第二把交椅子也罢,看似顶天立地,其实就艺术形象而言,是很不成功的。“卢俊义”的单元故事,远逊于“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宋江”。
先是上山缘由,与宋江一样,导火索都是反诗,虽然一个是酒后吐真言,一个是被人陷害,但作者实在编不出类似林冲、武松上山那种惊心动魄的故事了,对一个堂堂正正的员外怎么能落草为寇,已经编不圆一个逻辑上合情合理的说法。
再看上山过程,卢俊义上山只不过是宋江暗黑手段受害者之一。梁山相当多一批好汉不是被官府、而是被宋江逼上梁山,如秦明、李应、徐宁、朱仝等,卢俊义则是所有这些人的缩影。吴用、李逵到卢府忽悠,不过是汤隆到徐宁家忽悠的翻板,只不过堂堂的智多星吴用,忽悠的水平还不如汤隆。上山后,卢俊义对朝廷忠贞不渝,誓死也不落草,这与秦明此前态度一模一样。有家难回则与李应、朱仝如出一辙。最后,石秀劫法场,难道不觉得已经读过了吗?没错,刀落之际石秀从楼上跳下,难道不是李逵救宋江吗?至于卢俊义的夫人贾氏出轨,也很容易让人想起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只不过这几个人中,最缺少个性的就是贾氏。
如果说,以上的重复性描写,作者或多或少还有一些新的构思外,押解、迫害乃至企图杀掉卢俊义,则几乎完完全全是对押解林冲的复制粘贴了,因此,作者干脆不再为他们起名字了,还叫董超、薛霸,不改名,读者还能理解,改了,恐怕会有人不往下看了。
请问,押送林冲和卢俊义的差人为何都是董超薛霸二人?
我看到有的答案很离谱,两个工具人居然被扯出来那么多隐喻、映射,实在想吐槽。下面,是我的回答。
在水浒中,豹子头林冲和玉麒麟卢俊义身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前期,二人从原本无事到逼上梁山,很多地方都太像了。
比如,两人前期生活都不错,但都是因为贪官奸臣陷害,所以才一步步被逼到了梁山。林冲本来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为高俅陷害,不得已上了梁山;卢俊义本来也是大名府土豪,但因为梁中书和李固的陷害,一步步被逼上了梁山。
更奇妙的是,林冲和卢俊义被陷害后,所遭受的苦难也很像。
林冲被刺字后,戴着枷被发配到河北沧州;卢俊义被刺字后,也惨遭发配,同样也戴着枷。两人半路上都被烫了脚,也都差点被差人打死,最后也是有人相救。救林冲的是鲁智深,救卢俊义的是燕青。
而且,就连押送卢俊义和林冲的差人,也一模一样,都是董超和薛霸。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从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就明白了。
其一是原著角度。事实上,原著对这个问题,给出过答案。
董超和薛霸,最早出现在第八回,当时林冲的罪名已经下来了,虽然得开封府的知府以及孙佛儿暗中帮助,当时林冲终究还是遭到刺字并发配沧州的待遇。而发配途中,押解的差人就是董超和薛霸。
府尹回来升厅,叫林冲除了长枷,断了二十脊杖,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量地方远近,该配沧州牢城……差两个防送公人监押前去。两个人是董超、薛霸。
后面,已经受过贿赂的董超和薛霸,用热水烫伤了林冲的脚,如此走了一段时间,林冲被折磨得不轻。到了野猪林,董超和薛霸又说要休息,怕林冲跑路,就提出要把林冲绑起来。结果,林冲刚被绑上,董超和薛霸就要打死他。
幸亏,一路暗中跟随的鲁智深及时出手,这才救下了林冲。
鲁智深很生气,他本想打死董超和薛霸,但是林冲不忍心,认为要杀自己的人是高俅,而董超和薛霸只是工具,不是罪魁祸首。于是,鲁智深饶恕了二人。
董超和薛霸回去后,因为没有完成任务,高俅很生气,但高俅并没有因为怨恨而弄死两人,因为也不方便。愤怒之下,高俅把两人刺配到了大名府。梁中书觉得两人能干,留下他们,重操旧业,两人因此又能继续做差人。
这一点,在卢俊义被刺配时,作者说得清楚明白。
原来这董超、薛霸自从开封府做公人,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回来被高太尉寻事刺配北京。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
看到了吧,高俅是怨恨董超和薛霸的,毕竟两人每完成刺杀林冲的任务。所以,高俅找了点事,把两人发配到大名府去了。
就这样,董超和薛霸被梁中书任用,后面才能够押解卢俊义。
不过,这里其实并不严谨。试想一下,高俅派人贿赂董超和薛霸,让他们害死林冲,结果两人却没完成任务。这种情况下,其实以高俅的能力,应该弄死两人,这事儿才能够保密,否则传出去就危险了。
当然,也许董超和薛霸家眷老小在京城,在高俅的眼皮下,两人也不敢乱来吧。但不管怎么说,以高俅的本事,不弄死这两个小小的解差,除掉隐患,实在是说不过去。
其二是成书角度。众所周知,水浒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它经历过许多文人士子的编辑、修饰、润色,也经历了宋元明三朝的层累。
正因为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所以水浒难免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
比如水浒前十三回,基本被认定为是后来增加上去的,这一部分故事非常精彩,文笔出色,聂绀弩、侯会等人认为是出自一位天才文人之手,所以称为“天才文人版”。
我们看林冲,前面几回中,他被高俅害得家破人亡,按理说林冲看到高俅就恨不得弄死。但是你看高俅被活捉上梁山,林冲看到后,居然只是“怒目而视”,这就很不合理。
如果去掉前十三回,林冲没有了故事,和高俅也没有深仇大恨,再看林冲对他怒目而视,就很合理了。
回到正题,来说说董超和薛霸的问题。
其实,根据考证,林冲的故事是后加上的,他的故事参考了很多后面情节。比如,林冲买刀,是对杨志卖刀的反写;林冲休妻是参考了王庆休妻的情节;林冲棒打洪教头,也是模仿王庆棒打龚端;林冲被刺配,被烫脚,差点被差人打死,则是参考了卢俊义的故事。
一言以蔽之,林冲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断定他的故事是后来加上去的。
林冲的故事虽然是后加入的,但是时间线却是最早的,所以很多情节没有改变。
林冲被刺配,被烫脚,差点被打死,都是模仿卢俊义的故事。正因为模仿太过了,简直跟抄袭一样,所以连押解的差人都是一样的,他们就是董超和薛霸。
水浒里差人很多,有张千李万,有张龙赵虎(熟悉吧?)等等,这些都是元明时期,小说戏曲里的工具人,所以连取名字都是成对的。
多看元代戏曲就会发现,很多书中的差人都是董超和薛霸。一直到清朝的公案小说里,还有董超和薛霸呢。
水浒里还有梅香、迎儿两位侍女,同样也是工具人的名字。比如《金瓶梅》中,就有梅香和迎儿,也都是侍女。
所以说,从成书角度来看,押解林冲和卢俊义的都是董超和薛霸,这一点也不奇怪,也不是作者故意为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