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为何能养起潘金莲?
武大郎卖炊饼还是很赚钱的,武松学一身武艺,恐怕靠的就是哥哥挑担子赚来的银子。武松整天喝得烂醉,也喝的是卖炊饼赚来的钱。
武二喝醉酒就寻衅滋事,打人伤人,吃了官司,武大郎替他蹲小黑屋,还要赔钱。武大说,这些事每月都有,“没一月净办”。
看来,武大郎卖炊饼确实是很赚钱的,不然,经不起武松如此折腾。潘金莲虽然不贞,但却不是个好奢华的女人,比武松好养活。那么,武大郎卖炊饼究竟能赚多少钱呢?
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我们先说说炊饼是怎么回事。因为《水浒传》隐藏了明朝秘史,所以,什么是炊饼,还得从明朝这里找答案。
《明史·后妃列传》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初,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这个故事说的是,郭子兴的两个儿子诬陷朱元璋图谋造反,郭子兴便将朱元璋关了起来,不让他吃饱饭。马秀英于是偷了炊饼,藏在衣内悄悄地送给朱元璋吃。由于炊饼很烫,马秀英的肉都被烫焦了。
虽然施耐庵不可能读到《明史》,但这则记载肯定是有依据的,大概就发生在元至正年间。所以,《水浒传》中的炊饼,应当出自当时的相关记载或者传说,并不是来源于清代编纂的《明史》。
从这则典故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测,炊饼不是比较廉价的馒头(如央视版《水浒传》),而是类似于烙饼之类的食物。武大郎恐怕是挑着一头有类似于煎饼鏊子的工具,一头有半成品食材,边烙边卖,还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添加各种不同的馅料。所以,书中没有写潘金莲或者武大郎早早起来“蒸馒头”,挑去街上卖成品。
馒头,是有专门名称的,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中记载,诸葛亮征南蛮时,以“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来代替人头,来祭祀神明。所以,“后人由此为馒头”。元朝时,也有“馒头”。《水浒传》中,十字坡卖的还是馒头。所以,馒头、炊饼不是同一种食品。
如此,炊饼就比馒头要值钱了。清河县、阳谷县再也没有提到其他人卖炊饼,武大郎是独此一家,生意好也就不足为奇了。说武大郎的炊饼生意好,还因为武大收摊比较迟,经常一卖一天,大概阳谷县的人早中晚都爱吃炊饼吧。
这种可以当成主食的炊饼,供给一个县城,武大郎恐怕也赚了不少银子。如此,又怎么不能养活潘金莲呢?
武大郎做生意的本钱从何而来有的朋友认为,因为娶了潘金莲,大户倒贴了些房奁,武大郎就发达了。武大郎不仅有了房,也得了卖炊饼做生意的本钱。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书中写得很明白,大户只是倒赔了“房奁”,并不是给武大郎一座房子。而武大郎卖炊饼,恐怕是有些日子了。本回答导语中所说的,武松在清河县瞎折腾,都是武大郎担待了。假如武大郎此时没有卖炊饼,又哪里的钱供武松学武,又如何替兄弟摆平官司呢?武大假如在白得潘金莲之前没有房子,兄弟二人又住在哪里呢?
写到阳谷县故事时,书中交代,武大郎与潘金莲是“赁房居住”。宋江在郓城县,也是租屋安置了阎婆惜母女。看来,那时的房屋租赁业也很发达,城镇居民租房的情况还不是个例。
武大郎在清河县是不是买了房,不得而知,假如是有私房,那就更说明炊饼生意很不错,能够买得起房。而在阳谷县紫石街,武大郎租赁的是二层楼房,比我们现在的工薪族还要阔一点。
在白捡一个老婆之前,武大郎就靠卖炊饼小有家资,所以,本钱肯定不是大户的倒赔的房奁。所谓房奁,只是家中的一些生活用品以及嫁女时的一些衣物首饰之类的。如果是住女方的房屋,那就是入赘,但武大郎肯定不是倒插门。书中同样没写潘金莲把这些房奁都变卖了,支持武大郎置办炊饼担子。所以,本钱还是武大郎自己的。
一个炊饼担子能值多少银子呢?难道武大郎连个炊饼担子都办不起?武大郎若是连个炊饼担子都办不起,武松也早就饿死了。
说了这么多,只能证明武大郎的炊饼生意好,在清河县、阳谷县的居民中,恐怕还算得上中产阶层了。但是,却没有讲清楚武大郎卖一个月炊饼能赚多少钱。
武大郎卖一个月炊饼,到底能赚多少银子,能不能养得起潘金莲呢?
武大郎一月能赚多少银子《水浒传》故事背景是在北宋时期,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这个时期,北宋朝廷的国库十分充盈,达到了五千万缗白银,也就是五千万贯。这样的国库实力,比所谓的康乾盛世要厉害得多。所以,北宋是以高薪养廉,官员的收入非常高。
北宋时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冗员问题,官员太多,吏役也不少。如此,也刺激了市场的消费。加上北宋时期贸易特别发达,仅从《水浒传》中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市井的繁荣。如此,就给武大郎这样的小生意提供了市场和一大群消费者。
从郓哥得武松五两银子,大概一千元左右,就可以与老爹盘缠三五个月来看,市井居民的月消费,大概也就是人均每月50元左右,大致相当于120文银子。这样的描述,符合当时的居民收入状况,北宋时期的城镇平民人均月收入大概也就是200文左右。
据专家考证,北宋时期的馒头大概是八文钱一个。而炊饼肯定是要比馒头值钱的,所以,我猜想,武大郎的炊饼恐怕要卖到10文钱一个了。武大郎很慷慨,一次就要送给郓哥十个炊饼,那就等于是以100文来买情报了。郓哥还是个情报贩子呢。
武大郎每天绝对不止卖十个炊饼,也不会把一半的炊饼送人。我少算一点吧,武大郎每天恐怕能够卖掉100个左右炊饼。如此,每天的毛收入就能达到1000文(一贯),一月下来,那就得有将近30贯的销售收入了。
也就是说,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武大郎的每月毛收入大概有6000元左右。扣除成本(大约6文钱),武大郎每月可赚12贯银子,也就是2500元左右的纯收入。假如以北宋时期的物价折算,恐怕还不止这点利润。
尽管如此,相对于郓哥这样的普通居民来说,武大郎也是相当的有钱,当然养得起并不奢侈也不贪财的潘金莲了。
题外的话:北宋时期的官员收入上文提到,北宋时期的实行高薪养廉,官员的收入很高,也就刺激了市场的繁荣。那么,北宋官员到底每月能拿多少薪俸,武大郎与他们比起来,算不算富裕呢?
以宰相为例,朝廷一品大员的月俸100贯,添支200贯,禄粟100石,年终岁赐罗1匹,绫40匹,绢60匹,帛100匹。
一贯就是一两,北宋时期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37.5克。按照白银现价,取个平均值每克5元来算账,那么,一品大员的月薪仅以白银算,就高达56000元。此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这些乱七八糟的津贴,是俸禄的两到三倍,如此,一品官员的月收入就超过了20万元。
地方官虽然俸禄比朝廷的官员少,但津补贴却另有增加项,比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养马钱等,其他如保姆、差役,以及县令的伙食费等等,也都是由当地官府供给。所以,一个小小的县令,月薪俸也几乎可以达到10万。
假如不计白银价格的波动,而是以北宋时期的物价与现在的物价相比,这些数字还要大得多。
从官员惊人的薪俸来看,武大郎的收入也就是城镇平民中的小康而已。所以,武松很乐意做阳谷县的都头,收入恐怕不会低于哥哥卖炊饼的辛苦钱。从书中看,武松确实显得比武大郎要阔绰一些,做都头不到一年,便一手给郓哥五两银子。
武松被判充军之后,还给了郓哥的老爹十二三两银子。一路前往孟州,盘缠也是很充足的。所以,武大郎尽管与平民比起来富裕一点,却还是底层小人物。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为何能养起潘金莲?
谢邀
熟悉《水浒传》的人都听过这么一个段子:宋代真是一个人人富足的社会,武大郎就靠卖炊饼就能住两层别墅还能养活漂亮老婆。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匪夷所思的生活品质是在北宋末年真实存在的,还是施耐庵先生写小说的时候一时手滑没考虑细节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算一笔细账。
我们先来看看武大郎的家庭收入情况。
武大郎一家两口人,所有收入来源都是他卖炊饼。本来他老婆潘金莲是会做点针线活的,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当成赚钱的工具,唯一一次做针线活是帮隔壁的王婆,还没赚到钱,因为王婆的原话是“久闻娘子好手针线,只是不敢相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炊饼不是饼子,其实是面粉做的蒸饼,据说是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改成了炊饼。这个蒸饼显然是扁的,因为戴宗能够从怀里摸出几个炊饼来吃(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如果是馒头这样的半球形,怀里揣几个恐怕不是很方便,除非他要假扮大胸女子。
既然怀里能揣几个,那么说明炊饼不大,直径大约在15厘米左右。武大郎每天销售的数量是10扇笼,考虑到武大郎的身材,他能够担上街的扇笼每层最多只能装10个炊饼,也就是每天100个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二十四回介绍,武大“拿了几个炊饼,买了些肉,讨了一镟酒,请郓哥吃”,说明大冬天炊饼是随时可以吃的,说不定还需要一到两台发热装置(小火炉子),把炊饼摊开了加热卖,不是胡乱用俩箩筐担着就上街,这就更不能多装了。
请注意,这个数字我往高了统计了,因为武松的原话是“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请注意武松说的假如,而不是真的每天卖这么多。后文中也提到,武大郎抓奸那天,只做了两三扇笼出去卖。
那么这100个炊饼值多少钱呢?罗贯中写过一本书,叫《三遂平妖传》,讲的是北宋王则造反的事儿,里面提到了炊饼的价格:大的4文,小的3文。(这个造反的货我以前也写过:)
非常巧的是,贝州就是后来的清河县,正是武大郎的老家。考虑到武大郎生活的徽宗年间比王则生活的仁宗年间经济更加崩溃一些,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通货膨胀,再加上武大郎的炊饼已经有了品牌效应,连西门庆都知道“他家如法做得好炊饼”,估计能够卖到7文一个。
这样算下来,武大郎正常情况下卖炊饼每天的流水是700文左右。鉴于炊饼的原材料仅仅是面粉,没有肉、油、菜等辅料,所以利润应该不高,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我们就算武大郎心肠黑一些,每天的利润是200文。
这样算下来,他一个月的收入是6000文。
这个收入是实打实地拿到手里的钱,当时宋代对于武大郎这种城镇人口经商的收税方式分为两种:开店面的坐贾需要交税,经过收税点的行商需要交税。但是武大郎没有在家开门面,自己选择路线又不需要经过收税点,所以他完全可以合理避税。
此外,当时没有城管砸摊收管理费和清洁费,因此算上他日常的损耗、运气不好没卖完的,每个月的收入5000文,问题应该不大吧。
这个数字,就是武大郎的家庭月收入了,我们再看看他的家庭开支。
第一项开支是房租。
武大郎自己说了,他是自己搬家到阳谷县租房子住的(从清河县到阳谷县不需要办户口迁移,也不需要买房才能落户),住在紫石街,一楼一底,独门独户还有后门(西门庆就是从后门逃走的),楼下配备了厨房,楼上配备了卧室,楼下还能给武松改一间非常不小的卧室出来,并非哈利波特睡的那种楼梯间——“武大叫个木匠,就楼下整了一间房,铺下一张床,里面放一条桌子,安两个杌子,一个火炉”。从这个描述来看,说是别墅肯定有点过分,但是算得上是标准的跃层。
紫石街的地段如何?从县政府门口“转过两个湾”,说明还是处于县城的中心地段(至少是准中心地段),旁边还有一家茶馆(王婆开的),人流量还算大。
这样的房子,租金大约是多少呢?书里没有说,但是我们可以推算。
宋代的房租一开始蛮贵(主要是京城开封),但是后来政府看见这门生意划得来,就开始修建公租房,由政府出面来租房子,把京城住房的租金拉下来了些,所以当时开封一间房的月租大约是500文左右。按照我们现在的租金标准来推算,开封一间房子的租金到山东阳谷县租一个跃层恐怕稍微差一点点,所以我们就算武大郎的房租一个月是600文。
这个数据还有一个佐证。欧阳修曾经写过一个租房卖饼的人房租,每天6文钱,每月180文。考虑到武大郎的住房面积至少是人家4倍,每月600文实在是比较公道的价格。
第二项开支是日常生活费。
武大郎的生活水平其实并不低,至少喝酒吃肉是没问题的。武松刚到家的时候,有鱼有肉有酒(无非是些鱼肉果菜之类,随即烫酒上来),他请郓哥吃饭,也是有肉的(拿了几个炊饼,买了些肉,讨了一镟酒,请郓哥吃)。
如果他没有这些突如其来的应酬,每天的开支应该是多少呢?他自己没说,但是郓哥说了,还说了两次。郓哥二十三回的时候说,“赚三五十钱养活老爹”,二十四回的时候又说“我指望去摸三五十钱使”,这说明,郓哥和老爹两人每天开支50文已经足够了。
这个数字,跟程民生教授的《宋代物价研究》里“北宋人均最低消费20文”是比较吻合的。
请注意,郓哥一家老的老小的小,生活品质并不高,连吃肉都比较少,他对食物的要求是“酒便不要添了,肉再切几块来”。对比武大郎家里还有貌美娇妻需要日常的服装、化妆品、首饰等装备,武大郎两口子每平均天消费70文,应该算是能够维持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这样,他的日常生活开支每月是2100文。
再加上其他的医药费、请杂工的帮工费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不可预知的开支,每月200文的机动,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
这样算下来,武大郎每个月收入5000文,开支2900文,还能节余2100文。
2100文是个什么概念?按照购买力来说,徽宗年间的1000文钱相当于现在的800元人民币左右(有很大的空间,京城和地方的物价差异比较大,我取的中间值),也就是他一个月能够存1700元人民币。
我再说得明白一点。武大郎担着炊饼上街,每天的流水是500元人民币,一个月的营业额是15000元人民币,利润是4000元左右。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当时是什么概念?我举几个例子。
隔壁开茶馆的王婆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养家经纪人……又会赚钱”,说明武大郎的生意在当时做得算好的,同样是做生意的王婆虽然说不上羡慕他的生意,但是还是不至于看不起他的收入。
武大郎自己花钱,也算得上是大大方方毫不吝啬,如果没有足够的积蓄,恐怕他不敢如此消费。
王婆请潘金莲帮忙做衣服,为潘金莲安排了一些酒食,武大郎觉得很是过意不去,对老婆说:“你明日倘或再去做时,带了些钱在身边,也买些酒食与他回礼。”结果第二天潘金莲带了多少钱过去?1000文。
再看,武大郎为了找郓哥打探消息帮忙捉奸,请他吃饭之后,还送了些钱给郓哥作为报酬。这个报酬是多少呢?数贯钱,几千文。
从这个消费水平来看,施耐庵并没有瞎写,武大郎靠卖炊饼,运气稍微好点,起床稍微早点,工作稍微累点,定价稍微高点,每个月赚4000多块钱,再存1700块钱作为积蓄,差不多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武大郎和潘金莲没孩子,不用承担孩子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所以这笔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宽裕了,足够他们维持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毫不吃力。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为何能养起潘金莲?
武大郎买炊饼,在当时的年代里,还真是一份不错的行当,至于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做为老扳谁也不会说的,不管怎样武大郎好呆也是个小老扳,自已赚钱自已花,就像现如今,只要是个体私营老扳,不论生意大小,都能挣钱。
本来武大郎日子过得挺好的,虽然长得矮也不漂亮,但单身的日子也是很逍遥的,谁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比林妹妹还要漂亮的女人潘金莲,做为当时的武大郎,也可以说包括任何普通人都会高兴地接纳的,也可以说幸福来的太突然,且甜蜜的每天嘴都合不垅。
自从武大郎与潘金莲结合以后,俩口子的日子过得还是满幸福的,因为潘金莲是因为自已犯事被惩罚下了凡间的,正好让她嫁给了当时不怎么起眼的武大郎,潘金莲当时还是心干情愿,很实在的与武大郎在一起,愿意过平淡日子的,而武大郎正好也还没有媳妇呢,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俩口子过得还很肖婷幸福,看得出来,武大郎每天开开心心,心里甜蜜蜜的,买起炊饼来更有劲了。
可武大郎并不知道,漂亮的媳妇怎么会从天下掉下来呢,虽然能过一时的快乐日子,可他不知道这种好日子并不会长久,因为武大郎太老实,也不会想那么多,再说,漂亮媳妇能下嫁和他过日子,他已是上辈子不知哪修来的福气了,哪还有心思或有戒心去怀疑一切,换谁遇上这么美的媳妇,高兴还来不及,哪还敢有别的想法呢。
好日子也不知过了多久,靠武大郎买饮饼俩口子日子过的还不错,有人问,武大郎靠买饮饼能养活潘金莲吗,可以说挣的钱有多的,有吃有喝不说,还决少不了媳妇的化妆品,不说当时的武大郎时代,就说现在,哪个男人为了媳妇的化妆品少付钱了。
至于后面的事,也不知是谁安排的,俩口子日子过的好好的,非要让潘金莲有外遇,难道说,漂亮的女人非要有处遇?,而且还要红杏出墙,不仅如此,还要谋害老公,不可思议,最后那种结局,真是报应了。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为何能养起潘金莲?
武大郎卖炊饼一天到底能卖多少钱,这个书中没有说,不过,别看这卖炊饼是个小本生意,摊的成本就是面粉,柴禾及水,剩下的全是劳累,书中说潘金莲是个勤快又很讲卫生的女人,协助丈夫做炊饼,从潘金莲能协助丈夫做饼子来看,肯定能养活住潘金莲,在说潘金莲和西门庆没有勾搭之前,是个不擦胭脂抹口红,足不出户,一心只顾家的好女人,一个不出家门的女人又能花多少钱呢,就是一天几顿反而已。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为何能养起潘金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虽然没生活在那个年代,但从史料上了解宋朝当时也是个相对富足的。武大郎卖烧饼,走街串巷,一天下来,相对当时应该也算是个小康之家。类比如今的街边小吃店,地处街市中心,有茶楼酒馆布坊,行人热闹,又是独家买卖。一年下来也应该类似如今小城门店收入,相当如今一年净收入十几万元,平均一个月一万多。这收入水平,没孩子要抚养,生活应该比较滋润。所以才有潘美人饱暖思淫欲。[呲牙][呲牙]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水浒中的武大郎是有点冤。其实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他身高七尺,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是一位读书人。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对武大郎一心一意。早在武大郎还未中进士前,潘金莲不顾家人反对接济他。武大郎金榜题名后,这段良缘终成正果。
施耐庵只是道听途说了有关武大郎的传言信以为真,写进了《水浒传》。这一事件,见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诗中。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为何能养起潘金莲?
武大郎走街串巷卖炊饼一个月肯定赚不了多少钱。潘金莲虽长得漂亮,但布衣粗食只买些廉价的脂粉花不了几个钱的,所以武大郎能养起潘金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