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捉住射死我的那人,便可为梁山泊主”,晁盖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心里压根就没想让宋江接位?

晁盖无权决定谁做梁山寨主,假如他的遗言是指定谁做寨主,那就等于白说,梁山好汉无一人会当真。宋江做寨主根本就不由晁盖想与不想,梁山必定是宋江“把寨为头”。

如此说来,梁山岂不是真有“晁宋之争”了?梁山绝对不会有晁宋之争,甚至还是“晁宋一体”。因而,晁盖的这句话,其实就是提出建议:宋江接任梁山寨主继续攻打曾头市

那么,晁盖向谁建议?晁盖为何会建议宋江做寨主呢?

最有可能给晁盖报仇的人是宋江

晁天王是在曾头市被来历不明之箭射中,然后又神奇地中毒而亡的。于是,这件奇案中至少有两个直接凶手。所以,晁盖遗言中所说的“射死”,应当句读为“射、死”。也就是说,谁射了晁盖一箭,谁致晁盖于死地,是两件事。

这两件事都涉及到梁山好汉,花荣、林冲等人有巨大的嫌疑。如此,谁最能把这两人活捉呢?当然就是宋江了。

花荣、林冲没有那么大的胆,敢私自谋杀晁天王。所以,如果一定要给晁盖报仇,宋江则必须自缚,自己把自己给活捉了。

宋江在晁盖归天后,按照箭上所刻“史文恭”的名字,把杀害晁盖的凶手锁定为这个金国汉奸。假如真的是史文恭射死了晁盖,那么,最有可能给晁盖报仇的人,依然还是宋江,其他人绝对做不到。

晁天王去世后的当晚,林冲就暗中串联公孙胜、吴用,与众头领商议立宋江为寨主。众人立即拥护林冲的建议,把宋江推上了临时寨主之位。宋江坐了头把交椅,书中说“众皆大喜,拱听号令”。

既然是宋江临时负责,又得到所有好汉的一致认同,那就得“拱听号令”了。所以,宋江若是不去攻打曾头市,能活捉史文恭吗?

为了拿下曾头市,宋江煞费苦心地训马,得到了能够制服照夜玉狮子的玉麒麟。于是,宋江指使吴用精心设计,遣公孙胜做法,拜晁天王显圣,卢俊义轻而易举地活捉了史文恭,消灭了这个为虎作伥的汉奸。

这是晁天王能够预料到的事情,要活捉射死他的人,必须是宋江才有可能完成。假如晁盖的遗言真的能够决定梁山寨主的归属,那么,施耐庵还可以这样写:吴用按照宋江的指示,设计打败曾头市,然后,把史文恭射个半死,宋江去拣这条死鱼,轻而易举地坐了头把交椅。施耐庵不会如此愚笨,《水浒传》也不会如此拙劣,这段故事的深刻寓意远不止活捉史文恭这么简单。

晁盖的遗言其实不是在指定谁做寨主,而是请求宋江拿下曾头市,荡平这个被金国人占领的北宋集镇。换句话说,晁天王此时为梁山留下的遗言,就是宋江日后的主张: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所以,晁盖的遗言不是指定谁做寨主,而是认同了宋江的主张。原本要以招安实现“替天行道”的晁盖,因为抗金失败,便把自己没有完成的这件事交给了下一任寨主宋江。

晁盖是佛家的天王,无权决定谁做寨主

梁山好汉是三十六天罡下界,与七十二地煞联手降妖除魔,替天行道。但是,晁盖却是个“外人”,施耐庵把他写成了佛家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也就是毗沙门天王。

在《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是这样描述“铁天王晁盖”的: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蓝本故事中,晁盖就是一尊毗沙门天王的铸像。所以,我说晁天王显圣是宋江所拜。

《水浒传》中,施耐庵以《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的佛典,把晁盖写成了佛家的护法天王。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原本是道家的传说,《水浒传》一开篇就道明了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洪太尉误走妖魔之后,上清宫住持真人告诉他: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 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

上清宫,指的是大上清宫,是宋徽宗于崇宁年间赐钱米,在道教隆兴之地重建的。洪太尉在这里误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进一步证明,宋江等一百单八将是道教中人,也就是北斗七星群中的天罡地煞。

道家的事情,当然由道家自己来决定,哪里有晁盖说话的份?所以,宋江上梁山后,大小事情都是他做主,晁盖成了陪衬。

晁盖没有立寨主的权力,得由道家说了算。所以,在林冲联络众人,商议立宋江为寨主时,书中写道:林冲与公孙胜、吴用并众头领商议,立宋公明为梁山泊主,诸人拱听号令

梁山当时的排位是晁盖、宋江、吴用、公孙胜……,此处,施耐庵为何把公孙胜写在了吴用的前面呢?因为,公孙胜是道家霹雳大仙派到梁山的总监军,专门监督梁山“替天行道”的。这件事,我在解读公孙胜故事时,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此处不再赘述。

这个细节表明,林冲要立寨主,必须先征得公孙胜的同意。因而,晁盖临死之时的遗言,是向道家征求意见。并且,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大事,托付给了下一任寨主。这个寨主不是别人,就是“呼保义”宋江。

晁盖不会破坏“佛道合一”

《水浒传》中,施耐庵有明确的宗教主张,那就是:佛道合一。这件事,我也讲过很多遍了,此处,再讲一遍与晁盖立遗嘱相近似的故事。这段故事,就是智真长老预言鲁智深前程。

智真长老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其蓝本出自《宋史·太祖本纪》,是指引赵匡胤发迹的襄阳僧寺之中的一位老和尚。这个老僧深通先天神数,看了赵匡胤的面相,便给了他一笔丰厚的川资,并指引他往北方去。赵匡胤按照老僧的指引,在北方遇到了后周太祖(时为后汉枢密使)郭威。

赵匡胤就此发迹,并开基立国做了皇帝。宋太祖十分讲义气,不仅以大建僧寺来回报老僧之恩,而且,推行“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宗教政策。因而,“赵员外”说,他祖上在寺里舍过钱,是五台山文殊院的檀越。

智真长老有如此背景,因而,他能够预见鲁智深的前途,说他“上应天星”、“命中驳杂”,日后当成正果。鲁智深的正果就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即是说,五台山所有僧众的正果都不及鲁智深。

鲁达入了佛门,但智真长老知道,此人还是一个道家的星煞,因而是“命中驳杂”。驳杂,就是“花”的意思,既是道家星煞,又是佛门非凡正果的高僧,再加上脊背上的花绣,鲁智深才得绰号“花和尚”。

鲁智深亦佛亦道,做着和尚却还保留俗家姓氏,是一个典型的“佛道合一”的人物。在这个人物面前,智真长老只能管佛家该管的事情,不能管鲁智深道家星煞的秉性。所以,智真长老一再地纵容于他。即便是打坏了金刚,打伤了僧众,依然没有把他驱逐出佛门,而是把他送到了皇家寺院。

晁盖其实也是一个“佛道合一”的人物,在梁山与道家天魁星联手,一同替天行道。晁盖之死,前后都有僧人出现,书中暗示,这是佛门来“接引”护法天王了。而且,这些僧人都来自“北京”,晁盖之死意味着两大天王合二为一。而另一个托塔天王,就是大名府的天王李成。这个天王一定是以李靖为真人版的道家托塔天王,所以,晁盖是又一个“花和尚”,亦佛亦道,佛道合一。

晁盖在梁山时期正如智真长老那般,只能管佛家的事,不能干预道家的事。两大天王合二为一,七十回书之后,便与梁山好汉一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所以,晁盖临时之死所说的这句话,并不是在指定寨主,而是留下伏笔:托塔天王将与一百单八将一道抗击金兵,“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所以,晁盖不是想让谁做寨主,而是拜托宋江继续打击曾头市,消灭汉奸,打击金兵。

“谁捉住射死我的那人,便可为梁山泊主”,晁盖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心里压根就没想让宋江接位?

是的。

这句话是在晁盖攻打曾头市失败,被毒箭射中面颊,临死前所说的话。

按理说,堂堂山寨之主,本应该明白,自己一个将死之人,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赶紧确定新的继任者,这样,他才可以放心地去死,然后兄弟们继续他未尽的事业。

可他偏不,反而背道而驰,这句遗嘱根本无助于梁山的团结稳定,相反,只会增加继承人选的不确定性,如果被其他心怀叵测的人利用,不让他宋公明哥哥做山寨之主,岂不是让梁山进入了分裂内讧的局面?

何况梁山上下谁不知道,宋江早已是众望所归的继任者,晁盖怎么可能不知道?知道了还做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那不就是不想让宋江即位,成心给他添堵吗。

可以说,晁盖这句遗嘱,从政治智慧上讲,真的是一塌糊涂,把他生前积攒的对宋江的不满与愤懑给完全展现了出来,矛盾暴露无遗。

其实晁盖和宋江之间兄弟反目的过程充满了悲情意味,因为双方都算是合格的领袖,但因为政治路线的不同,而最后分道扬镳。

晁盖是偶像式领袖,是个妥妥的大侠。书中记载他武艺高强,义薄云天,平生仗义疏财,爱好结交天下英雄,是个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人格魅力极强。

包括从晁盖后来的事迹上看,他对待兄弟确实重情重义,尤其是对有救命之恩的宋江,几次要把寨主之位相送。考虑到晁盖不是阴谋家,没什么心机城府,喜欢直来直去,讨厌矫揉造作,他这些话应该是发自肺腑,是把恩义看得比什么都要重要的人,相应的,他也可以获得大家的信任与追随。

而宋江则不是,比起侠客,他更像个政客或者说,更想做政客,并视之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因此,他更有政治头脑,待人接物更加细腻,也更具谋略和城府,手腕也比晁盖要多得多。

晁盖一身草莽气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和一腔热血换得豪杰们的崇敬追随,宋江则以自己的头脑、格局、见识以及怀柔之术聚拢人心。

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政治路线的不同,即梁山泊的发展方向,大家都知道宋江是铁了心要走招安路线,也就是从组织外回归到组织内,而晁盖并无此意,他更看重梁山自身的独立性,这就使得二人发生了分歧。

但整体而言双方并未交恶,更没有大打出手闹内讧,只是彼此渐行渐远,双方关系的转变一直很微妙,属于心照不宣但埋头做彼此的事的那种关系。

但时间长了,势力此消彼长之后,宋江开始彻底做大,几乎完全掩盖住了晁盖的光芒。晁盖不可能没有察觉到,不满应该有,但还没有彻底爆发的地步。

一直到段景住盗马献宋江,结果被曾头市所夺,才彻底点燃了晁盖的怒火。

其实晁盖的怒火可以理解,一般人捧宋江贤弟我也就忍了,你他娘的一个盗马贼,想来梁山入伙走后门,送礼不送老大送宋江,你这也太看不起我了。再不发发威抖抖脾气,你们还真当我不存在啊。

应该说,冲晁盖负气,不听宋江和吴用劝阻,不顾一切也要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可以看出,晁盖这次是真的伤自尊了,打算用武力证明自己。

此举也再次说明他真的不是一个政客,权谋方面不是宋江的对手。而晁盖也很快尝到了被孤立的领导人的痛苦,此时已经兵强马壮人才济济的梁山泊,头部猛将几乎没有人愿意跟随晁盖出战,只有林冲因为地位超然且念及旧情,愿意陪伴出征,其他人连吴用都没出马,梁山主力部队基本上都坐视晁盖出征,这显然是顾及真正大老板宋江的面子。

晁盖一方与宋江一方的争斗基本上是没有硝烟的,且是一面倒的进行着。晁盖的性格和班底决定了,他注定不是精于权谋的宋江的对手,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边缘化,进而坐视其尾大不掉,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曾头市一战,是双方势力,具体说是晁盖本人与宋江势力最后也是最激烈的一次交锋,可惜,晁盖急功近利,中计被毒箭射伤而死。但可以想见的是,就算晁盖这次没有雄起,未来的他,只会越来越沦为吉祥物,其在梁山泊最后的归宿,可能和未来的卢俊义一样。

开会时投赞成票即可,不要反对宋江的任何决定。

综上,晁盖就是不想传位给宋江,而且还是对其不满的一次总爆发。

“谁捉住射死我的那人,便可为梁山泊主”,晁盖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心里压根就没想让宋江接位?

不是不想让宋江当梁山之主,而是晁盖压根就认为射死他的就是宋江这一伙儿人。

晁盖明明说的是“射死我的”,根本没提史文恭,等晁盖一闭眼,宋江却偷换概念变成了“谁抓了史文恭”,似乎也验证了这里面的不寻常。

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第一,梁山和曾头市不是血海深仇,史文恭没有必要下死手,他只是个教头,有功也轮不到他。第二,晁盖死后虽说兄弟们很愤怒,可是攻打曾头市的理由很值得商榷,什么你抢我马等等一些鸡毛蒜皮的烂借口,绝口不提为晁盖报仇这么高大上一听就得死磕到底的理由。第三,曾头市居然不知道晁盖已死,甚至想要和解,如果史文恭真的杀了晁盖会傻到还去和解吗?第四,也是最核心最有说服力的一项,晁盖宋江二人理念不同,路线不同,势必会走上相反的道路。

由此可以推断,晁盖肯定不是史文恭杀的,肯定是自己人下手。晁盖是发觉中了埋伏退走的时候“迎面”中了一箭,那只标记着史文恭Logo的箭有没有毒我们不知道,但是林冲拿金疮药给晁盖敷完以后才知道中了毒,到底是箭有毒还是金疮药有毒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晁盖死后,宋江集团就上位了,既得利益者也是宋江集团,自己想吧,我就说到这。

“谁捉住射死我的那人,便可为梁山泊主”,晁盖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心里压根就没想让宋江接位?

晁盖临死前说的话充分表明了他任人唯贤,并不是不让宋江继位。但从书中可以看出自从宋江上山以后,梁山便形成了两股势力,一是晁盖为首的主战派,以推翻朝庭为目的。另一派则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派,以接受招安封妻萌子为目的。这一点晁盖十分清楚,所以担心自己死后宋江会投靠朝庭,断送了梁山众兄弟的性命,为此他才出此下策,说出这番说,谁捉住史文恭谁继承王位,晁盖心知肚明以宋江的武功是捉不住,从这一点来看,晁盖是没打算让宋江继位。

“谁捉住射死我的那人,便可为梁山泊主”,晁盖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心里压根就没想让宋江接位?

晁盖之死,从他起兵攻打曾头市开始,已经疑点重重。晁天王临终这番话,可以说是他临终对宋江不满和疑问的大爆发。

疑点一:书中并未说明是谁射死了晁盖

我们只知道是晁盖等人黑暗中了伏兵,乱军之中被冷箭射中。且看原文:

“才转得两个弯,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来”

这一彪军马,从哪里来?所属阵营到底是谁?都没有描述。造成梁山之主殒命的一场遭遇战,就让作者这么不明不白的含混过去了。

疑点二:呼延灼与林冲的争执

晁盖中箭后,林冲安排刘唐、三阮、杜迁、宋万等人护送晁盖回山。天王中箭,如此严重的事情,林冲没有派呼延灼、徐宁等身手更好的宋江派系成员护送,而选择了晁盖嫡系,其中深意,细思极恐。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林冲随后下令全军撤回,呼延灼竟然说:

“须等宋公明哥哥将令来,方可回军”

战场指挥,瞬息万变,呼延灼将门之后,怎会不知?竟然还要请示远在梁山的二把手宋江?果然,双方争执不下之时,曾头市发兵突袭,梁山再次受挫。而等宋江的“专用信使”戴宗赶到时,也只带来了“撤兵”的命令,并无兵马接应。反观宋江在“祝家庄”等地败退时,晁盖立刻发兵救援的态度,大家心里应该也能明白些什么了。

疑点三:史文恭的态度

史文恭射杀晁盖最重要的证据,就是那一支刻着“史文恭”三字的毒箭。可整部《水浒传》,暗器高手极多:李应的飞刀、张清夫妻的石子、花荣的箭、石宝的流星锤等等,从未有用毒的。史文恭作为江湖上的顶级高手,他用毒箭大家信吗?

而且史文恭从未提过晁盖中的这一箭是他射的,直到被卢俊义生擒活捉,破腹剜心,还是只字未提。按理说射杀反贼首脑,可是一件上能朝廷请赏,下能江湖扬名的大好事,史文恭却如此态度,令人生疑。

更可疑的是,曾头市在晁盖死后,还企图求和。你们都把人家带头大哥杀了,求和有可能吗?曾头市众人如此幼稚吗?只能说明他们并不觉得晁盖之死与自己有关。

疑点四:晁盖的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晁盖的遗言: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付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

话说的很明白,并没有明言到底是谁射的他。但是捉人这种事,宋三郎肯定是不擅长的。所以不想让宋江即位之意,再明显不过了。

疑点五:宋江篡改遗言

晁盖死后,宋江几日不理山寨事务,直到众兄弟来劝其即位,才出来说道:

晁天王临死时嘱付: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今骨肉未寒,岂可忘了?又不曾报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

看看,原本晁盖说的是“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到了宋江这,就成了“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从此“杀晁天王者乃史文恭”就再无争议。

疑点六:为晁盖报仇的过程充满了诡异
  1. 宋江在晁盖死后先是悲伤过度,不理山寨事务。诸位兄弟一劝解,立马风风火火,将晁盖的“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忙活完了,该报晁盖之仇了吧?结果吴用跳出来说“居丧不可轻动”、“待百日之后方可举兵“,宋江居然就这么同意了。可百日之内,梁山发兵大名府救卢俊义却半点没含糊。
  2. 宋江为报晁盖之仇,专门等卢俊义上山也是说不过去的。梁山好手如云,林冲、呼延灼等人齐出,公孙胜一旁做法,还搞不定一个史文恭?究其原因,实是如若梁山头领捉了史文恭,晁天王遗言犹在,还真不太好办。只能找个外人,在梁山上毫无根基,这才方便。
  3. 卢俊义上山了,关胜等人也入伙了,梁山实力大增,这下该报晁盖之仇了吧?宋江却好像把这事忘了一样,再不提及。直到段景住买马再一次被曾头市抢了去,宋江这才发作。而宋江所下战书中,也只提了双方夺马之恨,却对晁盖之死只字不提。宋三郎是觉得晁盖性命没有马重要?还是怕双方对峙起来难免露馅呢?

写到这,让我们回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此时再看晁盖的一番遗言,好像不仅仅是不想让宋江即位这么简单了。大家想想,梁山未来的接班人到底是谁,全寨上下谁人不知?晁盖死前还说出如此不利于梁山安定团结的遗言,难道晁盖昏了头?

我觉得晁天王虽然是个耿直之人,却也不至于这么没脑子。

他是对杀他的那人恨极,哪怕自己毕生心血建立的梁山大乱,也要报仇雪恨。如此想来,似乎晁天王对幕后真凶,也猜测出了一二吧。

“谁捉住射死我的那人,便可为梁山泊主”,晁盖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心里压根就没想让宋江接位?

晁盖的遗嘱里有规劝,有警告。晁盖是把梁山当成了世外桃源,和兄弟们“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

宋江则不同,他是把梁山当成了跳板。晁盖想的是继续他的理想。宋江想的是交椅。晁盖认为接位的可以是宋江,但必须是替他报仇,延续他志向的。换句话说,只要能把报仇这件事放在心上,听从他遗嘱的安排,梁山的队形就不会大变,兄弟们的桃花源就还在。能用这种方式把宋江拽回来也不错。

可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宋江是个天生的表演派。

各种表演都是为了把梁山抓到自己手里。晁盖生前,各种手段笼络人心,每次晁盖下山必然是“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救孔家哥俩,救柴进,打青州,打祝家庄。每逢下山,总是把晁盖稳到山上,他带人下山立功,收拢人心,然后宣传他的招安论调。

梁山的老人儿,三阮、刘唐、杜迁、宋万。朱贵、林冲等人,都想着逍遥自在,把梁山当成桃花源,当成天堂。这也是晁盖当初的目的。不单单是梁山,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等等,占山为王,不归皇帝管,逍遥自在,那是何等的快乐!可是宋江就想着把这只队伍当做自己当官的资本。一句遗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尽管如此,晁盖还是很执着,想着把宋江拉回来。

打大名府的时候托梦,想让宋江回头。可是宋江不听。没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卢俊义身上。帮卢俊义生擒史文恭,结果,宋江使手段,吴用使眼色,大家都反对。晁盖的遗愿彻底破灭。

最终是宋江一条道走到黑,一百单八将,全部归天,好好一座梁山,一个桃花源,消失在宋江的招安中。可怜晁天王一片苦心,可怜众英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