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飞云浦杀掉四人后,可轻松脱身,为何还要“血溅鸳鸯楼”?
仅从文本上解读,武松是为了报栽赃陷害之冤,完成飞云浦反杀之后,挥刀杀回了张都监府,血溅了鸳鸯楼。假如仅是这样的因果关系,那么,这个题目便没有再回答的必要了。
细读“武十回”,我发现,武松在《水浒传》中总共杀了二十二个有明确“记载”的人。这就“摊上大事”了。武松原本可以从飞云浦直接脱身,返回都监府报仇雪恨,恐怕就不仅仅是文本上的寓意,而是大有深意。
那么,武松为何要杀回都监府,“血溅鸳鸯楼”呢?
都监府,武松手刃十五人有一版“血溅鸳鸯楼”故事连环画,编得很有意思,说武松在血洗都监府之前,提着利刃先去了快活林,杀了蒋门神的老婆。
故事编得不错,但施耐庵没有这样写,原因就是武松杀人只能是二十二个,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要凑到这个数。而在这二十二人,有十五个是在都监府解决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却说蒋门神被武松一顿暴打,丢掉了快活林,便投靠了张团练,恐怕是在张团练的策划下,由张都监操作了陷害武松案。
因为,孟州大概是个团练州,属于北宋时期第五等州,团练使才是这个州的最高长官,军政一把抓。张都监不过是州府训练兵马和防务的,与《水浒传》中所有的都监职责相同,只是有等级差别而已。这虽是题外的话,但也说明武松杀人的“级别”很高,朝廷州府的最高长官都死在了武松的刀下。
张都监的计策十分高明,不比吴用水平低。武松进了都监府,便一直被蒙在鼓里。所以,张都监的名字叫“张蒙方”。施耐庵有时写得很俏皮。
中秋节这天,为了更加麻痹武松,张蒙方把武松请到了家宴上,还把同案玉兰许配给了武松。于是,张都监、都监夫人、玉兰便成了武松必杀的三人之一。
席间,张都监还让玉兰唱了一曲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为后来武松杀人埋伏笔。
文本简述到这里,大概就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武松杀回都监府,“血溅鸳鸯楼”,关键问题不在是否要报仇,而是杀了十五个人。
中秋节是八月十五,团圆的节日,武松杀人的数字,恰是代表着团圆的“十五”。
《水浒传》中的节日是何寓意施耐庵在书中写了很多节日,大致有这样几个与节日有关的桥段:
元宵节:清风寨知寨刘高的老婆在腊八节时上坟,引发了元宵节宋江观鳌山灯,然后大闹青州道,与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结怨,为三山聚义打青州,杀掉国舅爷伏线。武松杀知府,宋江杀国舅,梁山好汉造反逐渐升级。
吴用兵打大名府,特别的选在了元宵节。这一仗死伤惨重,民间被杀五千人,官军折却三万余。
端午节: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与蔡夫人商议生辰纲的大事。这一天,引发了智取生辰纲,开启梁山好汉大聚义的故事。而且,蔡京的生日也由《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六月初一,改为六月十五,是道家大护法王灵官的诞辰。端午节,则是宋徽宗的生日。
中元节、盂兰盆节:李逵沧州劈杀小衙内,原本是七月初一,但施耐庵却要这样表述:“盂兰盆大斋之日前半个月”。也就是说,施耐庵是以道家的中元节、佛家的盂兰盆节为背景写了这个故事。这两个佛道节日,都在七月十五这天。
这大概就是《水浒传》中写到的几个节日了。细心的看官应当瞧科了:施耐庵笔下的节日,几乎全部与“五”、“十五”有关。即便是写腊八节,也是要引出元宵节。
武松在景阳冈脚下“三碗不过冈”酒店喝了十五碗酒,有的朋友非得要拿自作聪明的金圣叹来跟我抬杠,说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五”、“十五”这两个数字是施耐庵特地围绕《水浒传》主题,设定了两个特殊数字,施耐庵绝不会个武松喝十八碗酒。因为,景阳冈打虎也与这个数字有关。
我的算术绝对是民办体育老师教的,但我多少懂一点术数,这两个数字出自河图洛书,是天地生成之数、大衍之数,说的是“天道循环”。违背天道循环之理,导致战乱的皇帝都是“妖魔”。所以,梁山好汉就要“下界”,天罡地煞联手“替天行道”,降妖除魔。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书中的节日,以及武松喝十五碗酒,杀十五个人,都是为了照应这个主题。
所以,武松必定要杀回都监府,“血溅鸳鸯楼”。
“团圆”被武松“血溅”,与“元宵”一样,《水浒传》中还有深刻的的反元思想。外夷做了中原皇帝,这个“妖魔”大得不得了。
至于续书中的“重阳节”,恐怕是1940年以后续写的故事,与《水浒传》无关,施耐庵不会写与“五”、“十五”无关的节日,正如武松绝不可能在景阳冈下喝十八碗酒。
武松杀二十二人的寓意我是不赞同江湖上“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武松的,这个武松涉嫌滥杀无辜。但是,透过文本故事,施耐庵写这个人物,却是有着深刻的寓意。这里,单讲与“血溅鸳鸯楼”有关的事情。
上文讲到,《水浒传》中有深刻的反元思想,这一点,似乎没有谁能够读得出了,只是有点意会罢了。因为,施耐庵以文本故事掩藏了历史,未必就有人读得出来书中隐藏着北宋兴亡的历史,明朝的“靖难之役”。
以上文所述,“五”、“十五”这两个数字,似乎与宋、元更有关联,但最重要的目的,却是为了隐藏“靖难之役”以及建文帝失踪这个天大的“神机”。但是,这样写又太宽泛,隐喻的针对性不是很强。所以,施耐庵又在“武十回”中,隐藏了“二十二”这个密码。
我们不妨来“清算”一番武松的“血债”:潘金莲、西门庆、飞云浦四人、都监府十五人、飞天蜈蚣王道人。完成这一系列杀人之后,武松便做了行者,忽然顿悟,深责自己“罪犯至重”,产生了强烈的“招安”愿望。
从此,武松当真不再杀人,因而,也不再出战单挑。是不是武松武功不适合军团作战?或者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都不是,后来打曾头市,武松与鲁智深为主将,攻打正东大寨,追杀汉奸苏定。
武松肯定是要去边上搏杀的,他与梁山好汉绝对是令人敬佩的抗金英雄。但是,施耐庵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写武松杀了具体那个人。因为,武松的杀人极限就是“二十二”人。
这是因为,潘金莲是二十二岁。王婆说,潘金莲“生于戊寅年,新年恰好九十三岁”,说的都是“二十二”这个数字(王婆事,烦请去我的另外一个回答查看)。
潘金莲的岁数与武松的杀人数量有关吗?太有关了,其中隐藏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隐秘“神机”。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岁次戊寅,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登基。翻过年来,就是建文元年,朱允炆二十二岁。这一年,朱允炆开始严厉削藩,给燕王起兵以口实。由此,爆发了四年“靖难之役”,“妖魔”出世,天下大乱。
这就是武松在飞云浦杀了四人,可以轻松脱身,但却返回都监府,“血溅鸳鸯楼”的深刻寓意:武松必定要“破元”,一定要为“天道循环”讨个说法,一定要反对削藩。没有削藩,朱棣就没有起兵谋反的借口,即便是朱棣最终夺位,恐怕历史也不会有“靖难之役”。
武松杀了潘金莲,等于是削去了“藩”字头。
武松在飞云浦杀掉四人后,可轻松脱身,为何还要“血溅鸳鸯楼”?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当事人是武松,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人的点背到家了,陷害谁不好,偏偏惹到了人间太岁武松,惊为天人的武二哥。
且看原著:当时武松立于桥上,寻思了半晌,踌躇起来,怨恨冲天:“不杀得张都监,如何出得这口恨气!”便去死尸身边解下腰刀,选好的取把将来跨了,拣条好朴刀提着,再径回孟州城里来。
后面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武松上演了《水浒》中最血腥的一幕——血溅鸳鸯楼,总共杀了十五个人,其中有十一个是无辜者,目测玉兰应该是整件阴谋中的帮凶。
武松为什么要脱身?他若就此收手,让蒋门神一伙奸贼逍遥快活,他还是武松吗?不出了心头的这口恶气,日后的酒还是酒,肉还是肉吗?
这就是武松,一个纯粹干净的人,他的每一个行为,只对自己负责。包括他的残忍嗜杀,滥杀无辜,好勇斗狠,甚至蛮不讲理,都纯粹干净,光明磊落。
就算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中滥杀无辜,杀的血溅画楼,尸横灯影,杀的腰刀缺口,其行为举止依然纯粹干净,君不见白粉壁上八个血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就是武松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武松的纯粹干净,源于他为自己设定了一条从不逾越的底线,而他又从来无视别人的标准。他滥杀无辜,他殴打店主人,你觉得道德吗?确实不道德,直到如今,都一直被人横加指责,可没人觉得他肮脏龌龊。
和武松这样的人打交道,需要事事拎的清,他是一个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人。对于人情世故,武松洞若观火,可他从不做世故之事,一身傲骨,没有丝毫的妥协和退让。监牢行贿,免去一百杀威棒,武松身上有的是银子,举手之劳的事情。
这种事,林冲干过,宋江干过,甚至李逵都被打的连连求饶,可武松偏不给,宁愿挨打,就是因为差拨趾高气昂,甩脸子给他看,如果有话好好说,全都给他也无妨,可以死,但绝不可以妥协。
明知景阳冈有只屡伤人命的老虎,可他偏向虎山行,命可以不要,但绝不可以吃店小二的笑话。像“智取生辰纲”这样的事,武松断然不会做,坑蒙拐骗,玩弄心眼的事,他不会做。
林冲纳投名状,换做武松扭头就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不会像卢俊义和林冲那样,被押解公人百般折磨却忍气吞声,他只会敢来扑伏老爷,没你娘个鸟性,然后送他们见阎王。
武松更不会像杨志那样,被牛二像个提线木偶般的玩弄于股掌之间,明知对方耍赖却依然两次试刀,他只会二话不说,一刀结果了那个泼皮无赖。武松的纯粹干净在于他不会被任何人和事绑架,他只对自己的底线、品味、意志负责,这也是他滥杀无辜却依然拥有大批忠实粉丝的原因所在。
正如金圣叹所言: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这样的武松,在飞云浦杀了四人之后,会逃之夭夭吗?不杀一个回马枪,他死不瞑目。
施耐庵著《水浒》,一个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将人物脸谱化,主线人物的善恶两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不是写慈父圣母,不是写圣人君子,而是活生生的人和现实。
某种意义上来说,《水浒》没有正义可言,只不过一个个不平的故事激起了读者心中的正义感而已。所以,不要妄想在《水浒》当中充当道德判官,有那闲工夫,还是建议你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农民伯伯种庄稼吧。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武松在飞云浦杀掉四人后,可轻松脱身,为何还要“血溅鸳鸯楼”?
武松,金圣叹心中的天人,一些读者心中的好汉,一些读者心中步战无敌的存在,一些读者心中重情重义有仇必报的汉子,却在鸳鸯楼这一章把他本性里的嗜血和残忍暴露无遗。你要问我为什么他飞云浦后不及时脱身?不杀人心不甘呗~!
我们不妨屡一下武松“变质”的全过程,之前无论是打虎还是为兄报仇,武松都是一副威武勇敢,恩怨分明的硬汉形象,之后武松被判流放,在流放途中帮施恩夺了快活林,也正是如此,武松得罪了蒋门神、张都监、张团练等一干人。其实看到武松就间接犯了错误了,看过原著的同学都知道施恩是什么货色,也知道快活林是个多么肮脏的地方,而武松帮施恩多会快活林也不就是帮恶霸从另一个恶霸多会他收黑钱的场所罢了,此举并不能说明武松够义气,反之还容易招黑。
当然,好在武松并不知道快活林除了吃饭喝酒外还兼顾收保护费以及克扣风尘女子工钱等事情,他只是觉得自己助人为乐后很畅快罢了,之后在张都监家武松又享受了VIP级别的优待,这一段真是美极了。可谁知那张都监和蒋门神是一丘之貉,武松被陷害,几人本来已经把飞云浦拟定为武松的葬身之地了,可惜那四个杀手实力不济,加之武松无论是力量还是反应均属上乘,这四条汉子的性命就这么没了。这段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生死存亡关头采取防卫也无可厚非,接下来,画风就有点不对了。
假如武松只是手刃了张都监三人组那我还是很敬重他的,可气就气在这一段武松居然有点大暴走的意思,使得不少无辜之人白白丧命,这就不妥了。第一个惨死在武松刀下的是个马夫,这个老实的马夫让武松再次确认了恶霸三人组喝酒的地方,但也难逃一劫。之后跳到厨房二话不说杀了两个无辜的丫鬟,紧接着上楼解决了三个仇人,那么OK,报仇可以说是完毕了。可不巧的是张都监的两个亲随又上了楼,武松看到他们,心里居然很淡定:
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你看,人家武二郎还是理智的,他觉得无论枉杀多少人,用自己这一命也就能抵了,呵呵,随后这俩亲随也难逃一劫。这还没完,之后上楼张都监夫人,玉兰及两个随从也被杀了,就是这么直接,就是这么的没道理,施公为了表现他的残忍还给了一个刀的特写:
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然后吃饱喝足,临走前又杀了三个院内的无辜妇女,这口气才算出了。这武二郎的仇是报了,那些无辜的女子们就算是白死了,可怕的是内心充满仇恨的武松在砍杀这些无辜人士时丝毫没有感到不合适反之还表现的很心满意足,我们在读小说时也可能觉得这一幕就好像平时玩游戏一样,杀的越多觉得越精彩。呵呵,这样的武松,不配好汉二字!
最后,我们不得不佩服施公这厉害的不行不行的写作手法,所以,崇拜武松的人,送你俩字,呵呵~
文/车逻辑的逻辑
请狠狠的喷我~
武松在飞云浦杀掉四人后,可轻松脱身,为何还要“血溅鸳鸯楼”?
武松在飞云浦杀掉四人后,可轻松脱身,为何还要“血溅鸳鸯楼”?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他要出胸中这口恨气。
武松要血溅鸳鸯楼,原著中交待得非常清楚:
立在桥上看了一会,思量道:“虽然杀了四个贼男女,不杀得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如何出得这口恨气!”提着朴刀,踌躇了半晌,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城里来。
这几句话非常有看头,首先是武松“思量”,他思量什么呢?那就是如果不杀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胸中这口恨气就没有办法出,反过来理解就是,只有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心里就畅快多了;其次是“踌躇了半晌”,他有些拿不定主意,思考了很长时间,究竟要不要出胸中这口恨气;第三,是一个“念头”,就因为这个念头,他奔回了孟州城,去了张都监家的后堂鸳鸯楼。
这就是武松在飞云浦杀掉四人后还要血溅鸳鸯楼的原因,这样写符合武松的性格,也为他后来成为行者和最终上梁山早早地埋下了伏笔。他犯下如此重罪,不落草已经不可能了。不管怎么说,这些情节总是叫人荡气回肠,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之流确实该杀。看到这里,我们也觉得出了胸中这口恨气。
武松在飞云浦杀掉四人后,可轻松脱身,为何还要“血溅鸳鸯楼”?
武松是水浒中唯数不多的真正好汉之一,他性烈如火有仇必报,绝不会姑息任何害他的人。
飞云浦的几个杀手固然可恨但不过是别人的狗,杀他们没什么意思,真正的慕后黑手张都监等人还在幕后逍遥快活,不杀这些人怎解武二爷心头之恨。
得罪武松的大都没好结果武松从小就是个爱惹事生非的人,是有名的刺头。一次武松因为酒后和机密争执一拳将对方打的昏死过去,因怕惹上人命官司逃出了家乡。
后来风头过去,武松回乡途中遇到伤人害命的白额猛虎,面对面兽之王武松也会恐惧的,但他没有因此束手待毙反而是勇敢的迎上去击杀猛虎,从此扬名天下。
十字坡想麻翻武松的孙二娘也被武松教训了一番,若非孙二娘和张青及时讨饶,孙二娘怕也没那么容易全身而退。
还有孔家庄附近的店家,他只因给武松上的酒菜不好便被饱以老拳,孔家庄的孔亮出来抱不平也被结结实实的修理了一顿。
武松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着,张都监想害他,武松安能甘休!
武松杀张都监是为报仇,暴力是武松的最好武器当初武松的哥哥被害,报官无门的情况下武松选择了暴力,他亲自手刃仇人以慰大哥在天之灵。
可这次被张都监陷害他连报官都无门,张都监实在太老谋深算,做事近乎滴水不漏,自己又无权无势,即便去告官凭张都监上下打点一番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张都监委实可恨,利用武松江湖好汉吃软的特点先将其捧起来,然后重重的摔下来,这种强烈的落差感使武松受到了极大的羞辱。
武松受到欺骗后是愤怒,悔恨,恨自己聪明一世竟然上了狗官张都监的当,他一定要出去亲手杀了张都监一干人等方解心头之恨,他要让人知道打虎武松不是好惹的。
武松杀人留字是为了和过去的自己割裂开,打响名头武松在被张都监陷害之前对官场是报有幻想的,做事也留有一丝余地。
当县官包庇西门庆时,武松没有鲁莽的去杀奸夫淫妇,他小心翼翼的收集证据而后才出击,最后杀了人反而落下美名。
十字坡上张青提议武松杀了官差然后上山当强盗一了百了,武松委婉的拒绝了张青,因为武松重义,他觉得官差对他不错,二来凭他的本事他觉得在牢里也不会吃亏。
面对孟州牢城营中张都监的虚情假意武松更是无法抵抗,他有恩必报,张都监如此抬爱他自愿效犬马之劳。
直到公堂上板子劈头盖脸的打将下来时武松才如梦方醒,自己是被人家给耍了,人证物证俱在武松只好先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假作认了,留下有用之躯慢慢报仇。
那一刻他的心已经冷了,不对官场报有什么幻想,与其唯唯诺诺的给别人当孙子还不如上山当强盗,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来的痛快。
所以他杀人后不再遮掩,而是用鲜血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几个振聋发聩的大字,他要告诉官府这事就是武爷爷做的,看你等怎样,也是要告诉江湖好汉,我武松敢做敢当,是响当当的汉子。
张都监先将武松玩弄股掌之间而后除之,这是精明强干的武松绝不能容忍的事,没有人可以在戏耍了打虎武松后还能安然离去,等待他的将是铁拳和利刃。
武松在飞云浦杀掉四人后,可轻松脱身,为何还要“血溅鸳鸯楼”?
飞云浦是武松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是英雄,在此之后,他是杀神。为何要返回城里血溅鸳鸯楼?因为咽不下那口怨气。
很多人将武松惊为天人,确实,他不是普通人,这样的人,是招惹不得的,如果招惹了,下场就是景阳冈那老虎。
武松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有点像鲁智深,他不比林冲、杨志,因为放不下,变得窝囊。
他是个很直接的人,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正儿八经的江湖人士,快意恩仇。斗杀西门庆那一回,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
西门庆、潘金莲谋害了他的哥哥武大,他便要报仇,正规程序走不通,他便走私刑,总之就是一句话,非报仇不可。
因为帮施恩争夺“快活林”,武松被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几个谋害,二次发配,并且在途中埋伏下杀手,要将其斩草除根。
仗着高强的本领,武松轻松化解了飞云浦危难,杀了两名押送公人和蒋门神的两位弟子。此时武松自然可以轻易脱身,但以他的性格,并不会一走了之。
因为此时武松已经被逼上绝路了,他本就是重刑犯,现在有杀了押送的公人,已经无路可走,只能成为逃犯,而害他之人,还在家里喝酒吃肉。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反正横竖都是要当逃犯,既然已经犯下重罪,何不杀了仇人,出口恶气呢?
武松并不是婆婆妈妈的人,想到做到,他吃饱喝足,拿着武器便直奔张都监家里,将蒋门神、张团练二人,以及张都监全家老小一并杀了,并且留下了打虎英雄武松的字样。
从当时的处境来看,武松已经被逼到绝境,也不在乎再杀了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等人,总之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从武松的性格来看,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谋害了他的仇人,在有把握的情况下,他再度返回城中,杀了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等人,出口恶气,也是在意料之中。
总之,武松这人惹不得,不论是以他当时的处境来看,还是以他的性格来看,他在飞云浦杀了四人后,必然是要返回城中杀了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等人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卓尔不群黄老邪,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