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这个问题,显然是把大宋的灭亡,尤其是“崖山之后无中国”的罪名安在了赵匡胤的头上。实际上,赵匡胤在位只有十七年时间,在“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的疑案中,一代英主告别历史舞台。
于是,历史在这里拐弯,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承担了北宋王朝的历史责任。我觉得,要说大宋帝王的千古罪人,应当是宋太宗赵光义,而不是宋太祖赵匡胤。
历史对“陈桥兵变”的评价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
这段话是《宋史·太祖本纪》中对赵匡胤的评价,而且,是专门针对“陈桥兵变”作出的历史性结论。这段评述十分客观,赵匡胤发动兵变,当然是“践位”。但是,若是没有“陈桥兵变”这段历史,五代战乱又如何结束呢?
赵匡胤深得藩镇大将的拥戴,迅速荡平五代狼烟。历史给了赵匡胤非常高的评价,“践位”、削平四方列国,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也就是说,《宋史》把赵匡胤当成了神。
虽然《宋史》被称为二十四史最烂的一部历史,,其烂就烂在一股脑的照搬,没有进行精选,所以显得冗长。但却不可否认元代编纂的《宋史》基本上忠于有宋以来的历史史料,是研究两宋历史最可信赖的史籍。而且,对赵匡胤“陈桥兵变”的评价,也应当是相当客观,相当准确的。
自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以来,天下大乱,藩镇割据,外夷入侵,百姓受缧世之厄。赵匡胤顺应历史潮流,结束战乱,建立统一的国家,应当是功在千秋,而绝不是千古罪人。
《宋史》中说,这样的大事,不是凭借人力可以做到的。这不是《宋史》的一家之言,无论野史,还是传闻,都认为赵匡胤扫灭五代狼烟,开创太平之世是“感得天道循环”,“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天道人心都在赵匡胤这边,宋太祖何时成了“千古罪人”呢?
“杯酒释兵权”利在当时赵匡胤夺取了后周皇位,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用了十四年的时间,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然后,对北方用兵,两度攻打北汉未果。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猝死,赵匡胤壮志未酬。
宋太祖一生征战,深知藩镇强大,武将拥兵自重所造成的分裂与战乱的危害。于是,便在赵普的建议下,收回了武将的兵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建隆元年(960年),刚刚做了皇帝的赵匡胤便迎来了第一场平叛之战,对手是后周大将李重进。灭掉李重进之后,赵匡胤十分担忧这样的叛乱恐怕还会不断出现。况且,自己也是这样得到的皇位。于是,赵匡胤向赵普询计。说,为何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十二君,战乱不止,百姓受苦,有什么好的对策,让天下长治久安吗?
赵普答道,这是因为武将拥有兵权,即便是主将不一定愿意造反,但是,他们的部下若有贪图富贵者,便会怂恿主将谋反称帝。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收回武将的兵权。
于是,宋太祖便从取消藩镇开始,逐渐收回了武将的兵权。
赵匡胤的目的非常明确,也十分有针对性。我认为,“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赵普君臣总结历史教训,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选择。北宋从此建立了比较稳固的中央集权,确保了一百余年没有发生内部叛乱,几乎没有危害特别大的内战,确保北宋经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假如我们把后来北宋灭亡,乃至“崖山之后无中国”都归结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之上,是极不公平,也是极不客观的。
赵匡胤解除了武将的兵权,但并没有削弱北宋的武装实力,反倒是军队掌控在国家手中,更利于集中调度指挥。
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南征北讨,两浙、福建先后并入北宋版图。并且,完成了赵匡胤没能完成的消灭北汉的计划,在灭掉北汉的同时,击败了辽国的援兵。
直到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国相互攻打,基本保持均势。澶渊之盟,北宋也是以一场胜仗为大宋赢得了百余年的和平。在后来宋辽贸易往来中,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北宋王朝大占其利。
但是,宋真宗不思进取,没有在赢得和平的局势下,励精图治,壮大军事势力。反倒是疯狂崇道,试图借助神的力量,灭掉契丹。澶渊之盟没有给北宋王朝迎来新的发展,反倒为后来弱化国防力量,起到了极坏的引领作用。
宋真宗酿造的祸端,难道也要归罪于赵匡胤吗?
“重文轻武”后代积弊而自熙宁新法之后,北宋朝廷开始与民争利,与地方争利,造成了国富民弱,朝廷富有而地方不足的国情国势。
尤其是将国防任务层层摊派,压缩主要国防力量禁军,扩大厢军。在降低军费开支的同时,让地方承担了十分繁重的兵役负担和防务责任。
因而,北宋在西面抵御西夏,北面面临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及金国崛起的严峻局势下,未能审时度势,反倒削弱国防实力,那就不是因为“重文轻武”所导致的危险局面了。
由于军事制度的改变,朝廷所掌握的禁军被大量压缩,地方武装反倒悄然崛起,长期带兵打仗的权臣,开始拥有自己的私家部队。这其中,最大的一股军事力量,便是童贯的“胜捷军”。
童贯原本是很有军事才华的,在“宋金海上之盟”的历史机遇面前,童贯原本有可能与金兵夹击辽国,建立不世之功。但是,这个时候,朝廷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宋金海上之盟”变成了北宋王朝的一道催命符。
熙宁新法以来,北宋朝廷陷入了无休止的党争,并且愈演愈烈。在“复燕”计划中,大臣们争执不休,相互掣肘。宋徽宗好大喜功,急于收复燕云十六州,反复催促屯兵雄州,静观其变,以守为攻的童贯尽快进兵。童贯便于宣和四年(1122年)向幽州发起进攻,结果,两度被辽军反杀追击,童贯不得不“退保雄州”。
宋徽宗仍然不死心,竟然出重金请金国打下了幽州。于是,金国人发现北宋十分好勒索,还十分好欺负,便发动了灭宋之战。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北宋灭亡。
其实,北宋完全可以不在靖康二年时就灭亡了。宋徽宗若是敢于承担历史责任,不把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桓,以其权威可以更好的组织军队抵御金兵南进。至少,童贯不会从雄州逃回汴京。
宋钦宗继位后,宋徽宗仍然以太上皇的身份,干预朝政。勤王部队很难被组织起来,实施有效的反击。
宋钦宗任命童贯为汴京留守,自己则准备效仿先祖御驾亲征。《宋史》评价:“金人闻帝内禅,将有卷甲北旆之意矣”。
但是,童贯依仗宋徽宗之势,拒绝为宋钦宗效命,而是与蔡京之子蔡攸带着宋徽宗南渡,到镇江复辟。童贯这一走,竟然带领好几万“胜捷军”,还命高俅率领三千禁军一同南逃。汴京防务空虚,金国在北撤之后,再度进兵。
宋徽宗到了江苏镇江,立即下诏,截断与北方的通讯,截留北运的粮草,阻止北上勤王的部队。
党争上升为帝争,北宋不灭亡,可谓天理不容。
这些,能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吗?
结语:北宋灭亡的历史责任无论如何都不应当让赵匡胤承担如赵匡胤这类历史人物,以一篇短文评价其功过,显然是很难做到的。北宋从兴起到灭亡,是历史规律的必然结局。一百多年前的赵匡胤,即便是“霹雳大仙”下界,他也无法庇佑他的子孙们万代千秋。“天道循环”,必然也将在赵宋王朝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说的也是“天道循环”。
何况,把北宋王朝推向深渊的,是赵匡胤的子孙吗?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以极其巧妙的笔法,阐明了自己对北宋王朝的评述。他认为,北宋王朝走向灭亡,是因为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导致了“天道人心”的偏离,“杜迁”就是妖魔。因而,他不认可宋真宗赵恒这代皇帝,在书中这样写道:
(太祖)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施耐庵说,宋太宗传位与太子即位,这个太子不是赵恒,而是宋仁宗赵祯。赵祯自小喜欢光着脚在宫里行走,所以,得名“赤脚小仙人”。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是赤脚离开人世的。
所以说,导致北宋王朝灭亡的不是太祖系,不是赵匡胤的子孙,而是赵光义的后人。如此,北宋灭亡的历史责任还能让赵匡胤承担吗?何况,后来的皇帝们,尤其是北宋王朝的一次极端错误的决策,让一个“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的赵佶掌天下,焉有不亡之理。
所以,脱脱这样评价宋徽宗:
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
这些,又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有多大的关系呢?
北宋既亡,南宋偏安一隅。赵构或是心灰意冷,或是良心发现,或是惧遭“天谴”,这才把皇位归还给太祖的七世孙赵昚。此时,距离“金匮之盟”,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了。
宋孝宗时期,南宋王朝虽然有过短暂的中兴。但是,这个王朝已经被太宗系折腾得所剩无几,崖山之难爆发,便是这个王朝积弊已久的大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