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如果当时不招安又会如何?

开宗明义,《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招安没有弊只有利,如果当时不招安,梁山好汉必死无疑。这样,金兵大举南进时,少了一群边境之上一刀一枪搏功名的英雄好汉,水泊梁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便半途夭折。

这样开题,似乎有与题主唱对台戏之嫌。其实不然,绿野老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水浒传》就是这样写的。在施耐庵的笔下,梁山好汉肯定是要招安的,也肯定是要参与抗金之战,最终“京国显英雄”、“威镇泰山东”。

但是,现在的“水浒传”却不是这样,梁山好汉在形势一片大好,大有席卷北宋王朝之势的造反高潮中,宋江却屈膝投降了。梁山好汉招安之后,先去打辽国,然后灭掉田虎、王庆,再去征方腊,最终土崩瓦解,宋江等人结局悲惨,被唾弃至今。假如以这样的写法来看,梁山好汉招安肯定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水浒传》与“水浒传”截然相反的故事和寓意,到底哪家说的是真相呢?梁山好汉招安,到底是有弊还是有利呢?

如果是《征四寇》那样的招安 肯定弊大于利

《水浒传》是一部被腰斩的小说,施耐庵的原著到梁山大聚义时就被大明王朝腰斩了。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水浒传》,大致就是容与堂本,也就是刊印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本子。然而,这个号称百回本的《水浒传》母本,也早已被明人判定,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故事都是续书。也就是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只剩下前七十回书了。

既然七十回之后有了续书,自然还会招来续貂者。袁无涯后来又陆续把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塞了进去,据说,佂辽的故事也随之窜入了“水浒传”。至此,“水浒传”变成了一百二十回本,美其名曰“水浒全传”。

繁本系列中,无论容与堂本、贯华堂本,还是其他什么版本的《水浒传》,前七十回书大致是比较一致的。在写到梁山大聚义时,任何版本都对宋江等梁山好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说他们“等贵贱、等贵贱”,无论皇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一律以兄弟相称,一样的喝酒吃肉。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要表达的“替天行道”主题,在梁山大聚义时得以充分展示。

替天行道,讲的就是公平正义,施耐庵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寄托在了水泊梁山。此时的梁山,与“狐狸常睡纸炉中,蝙蝠不离神帐里”的北宋王朝形成鲜明对比。

《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庙隐喻的就是宋徽宗时期的北宋庙堂,宋江进到玄女殿,走过了“龙墀”,上了“月台”,实际上是宋江梦境中到了皇宫。这里,蜘蛛结网、蝼蚁营窠,一片狼藉。假如梁山向这样的朝廷乞求招安,还有什么“利”可言呢?

在前七十回书中,施耐庵以梁山好汉的故事,无处不对宋徽宗及其官吏进行抨击。甚至,以生肖隐喻,说属狗的宋徽宗就是一条“皇狗”或者“狗皇”,下“革佛诏”革佛,对要上二龙山造反的武松狂吠不止。

但是,《征四寇》却在梁山刚刚完成大聚义,施耐庵对梁山好汉大加赞赏之后,不转回目,紧挨着就反转了《水浒传》,把梁山好汉写成了一窝为害四方的强盗草寇。续书说,泊子里的好汉失去约束,肆意下山抢劫,甚至私分赃物,远近无人敢鸣冤叫屈。

而宋徽宗的形象也随之彻底反转,“道君皇帝”被极力美化,变成了梁山好汉的“圣主”,朝廷都是四贼所祸害,爱惜百姓,为国破大辽的宋徽宗竟然浑然不知。

所以,按照续书的逻辑,宋江当然要向这样的好皇帝投降,乞求招安了。

真正反《水浒传》的续书不是《荡寇志》,而是《征四寇》,如此反转施耐庵的主题思想,实在是别有用心。假如宋江及梁山好汉向这样一个朝廷投降,乞求招安,那真的是弊大于利,真的是令人不齿。

然而,宋江及梁山好汉确实是在宋徽宗宣和三年二月投降、被招安了。这是为什么呢?

梁山好汉“义”字当先 招安利大于弊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三十六人)犯淮阳军,宋徽宗派遣将领征讨,但却没能阻止这伙人继续劫掠州府。宋江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今连云港)等地,宋徽宗无奈,只得下诏,“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徽宗本纪》写得十分明白,是宋徽宗迫于无奈,由“讨捕”改为“招降”,绝对不是《征四寇》中说的,是宋江主动向宋徽宗摇尾乞怜,跪求招安。

宋徽宗下诏招降宋江,宋江接受了吗?没有。

海州知府张叔夜接到宋徽宗诏令后,在宋江尚未到达海州治所之前,恐怕就去招降宋江了。宋江与方腊一样,拒不接受招降,继续向海州挺进。而且,还“声言将至”,先向张叔夜发出了挑战书。

梁山好汉的不屈服,张叔夜只得应战,于海州招募死士千人,在城边设伏。宋江到达后,张叔夜派出轻骑在海边诱敌,而将精壮士卒埋伏在海边,双方一交兵,张叔夜手下: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张叔夜传》如此详细的记载了宋江及梁山好汉转战各地,不向朝廷投降,最终因战败而被迫向张叔夜缴械。施耐庵忠于历史,没有像续书《征四寇》那样,肆意涂抹、歪曲历史记载,宋江投降了就是投降了。因而,《水浒传》第一回就把梁山好汉的投降招安交代清楚了。

却说少华山副寨主轻视九纹龙史进,要借道史家村去华阴县抢钱粮。而史大郎料到少华山强人早晚要来骚扰,便杀了两头黄牛,聚集村民组建护村队,时刻准备迎击强人。陈达到来之后,身怀十八般武艺的史进,将少华山的副寨主擒获。

大寨主神机军师朱武听说陈达被擒,立即率领杨春解除武装,步行到史家村向史进投降。

这段故事,与宋江“声言将至”,张叔夜招募死士,然后因为“副贼”被擒而投降,在细节上是何其相似。而且,“九纹龙”隐写的就是北宋九代皇帝,也就意味着张叔夜是奉旨招降宋江。

《水浒传》通篇贯穿“义”字,为了义气,朱武不惜屈膝投降,救“副贼”陈达。《宋史·张叔夜传》中虽然没有交代梁山的“副贼”是谁,但宋江为了救他,也向张叔夜投降了。

宋江等梁山好汉不惜自己的声名,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救人,也为了同生共死,向张叔夜投降,是不是应当得到超级点赞呢?《水浒传》在梁山大聚义时,众好汉对天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患难相扶。必定要兑现这个诺言,宋江投降,是其一贯所坚守的义气所致。

梁山好汉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彰显了《水浒传》所赞扬的义气,这样的招安肯定是利大于弊。假如宋江弃副寨主于不顾,自己战死,梁山好汉将有可能遭遇团灭。假如逃跑,恐怕的没有《水浒传》了。面对如此清楚的局势,宋江选择投降,应当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而且,梁山好汉全体支持宋江的投降。

宋江投降的真故事被金圣叹采信,因而,在斩掉续书之后,为了收束全书,便依据《宋史·张叔夜传》续写了一段宋江投降的故事。但是,金圣叹却在故事中借张叔夜之口大骂梁山好汉,并将一百单八将全部斩杀。

假如按照金圣叹的写法,梁山好汉即便是投降了,也没有被招安。而且,这样的投降也得不偿失,枉送了全体好汉的性命。然而,金圣叹这样写,也是别有用心,完全抹杀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的价值,也歪曲了施耐庵的本义。

梁山好汉“保境安民” 招安利益被最大化

张叔夜绝对不会斩杀梁山好汉,因为,宋徽宗早有诏令,宋江已经投降,皇帝所下达的任务已经完成。假如张叔夜如金圣叹所说的那样,将梁山好汉全部斩首,岂不是抗旨不尊吗?《宋史·张叔夜传》中这样记载道:“加直学士,徙济南府。”因为圆满的完成了皇帝招降宋江等人的任务,张叔夜很快就升了官。

宋江等人没有被斩杀,这件事情在其他史料中也能查得到。比较直接的证据,就是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说的:“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李若水的诗与《宋史·张叔夜传》能够相互印证,张叔夜擒获了宋江等人后,皇帝便下诏赦免了宋江,而且,还给三十六封了官。

按照李若水的诗来看梁山的招安,也不是宋江主动向宋徽宗跪求来的,而是投降之后,宋徽宗主动下诏招安了梁山好汉。

宣和三年四月,宋江招安后随宋军去攻打方腊。在征方腊的战斗中,宋江献计帮助宋将辛兴宗攻破了上苑洞,完成对方腊的最后一击。这件事情在《皇宋十朝纲要》中有详细的记载,想必史料不会造假。

打完方腊后,宋江继续随军北上攻打幽州。时任元城尉的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同样记载了梁山军马过大名府时的情况。元城就在大名府附近,李若水大概是听说,甚至有可能亲眼见到了梁山军马途经大名府的情况。所以,李若水说:“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梁山好汉纵横河朔,转略州郡,名声很大,因而,北上途经大名府,在当地引起了关注。《水浒传》中反复写大名府的故事,一定是有意图的,或者也是有史料支持的。所以,李若水的《捕盗偶成》绝非如有的专家所言,是一首伪托的诗。

攻打幽州,实际上是宋徽宗招致北宋速亡的亡国之战。续书《征四寇》却为了美化宋徽宗,罔顾历史,颠倒历史顺序,颠倒历史黑白,写了一个“破大辽”的神剧。

北宋攻打幽州失败后,便许以重金,请金兵攻城。然后,宋徽宗以重金收购了被金兵劫掠一空的幽州城,宋徽宗于以花石纲砌成的万岁山上勒石以表“复燕”奇功。

然而,金兵经幽州之战,看破北宋的孱弱,于宣和五年发起灭宋战争。当年北宋攻打幽州的部队立即就地转而抗击金兵。按照历史记载,“招安巨寇杨志”在种师中、刘韐手下,以先锋敢死队队长的身份,参加了抗金之战。

这一段历史,在《水浒传》中也有隐写,梁山对曾头市之战,就是梁山招安后,攻打幽州与抗金的大伏笔。施耐庵把这段历史高度的浓缩在两次攻打曾头市的故事之中,所表达的主题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梁山好汉从“妖魔”而“还道”,最终“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是施耐庵笔下的侠之大者,抵御外寇的大英雄。

当北宋的社会矛盾上升为抗击外侮,保家卫国这个层级后,被迫招安的梁山好汉投入到抗金之战,难道不是利益最大化了吗?按照林冲在朱贵酒店题诗“京国显英雄”的预言,梁山好汉在北宋即将灭亡之际,还有可能投入到了汴京保卫战之战,战斗到了北宋灭亡的那一刻。

林冲的题诗,施耐庵也不是一笔带过,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预见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二龙相戏”写的是宋徽宗、宋钦宗在五国城坐井观天。也就是说,《水浒传》的故事将写到靖康之难之后,林冲的“京国显英雄”肯定是要实现的。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水浒传》前七十回书的故事伏线,以及施耐庵的主题思想,梁山好汉招安的目的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宋江等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边上一刀一枪搏出了功名,招安当然是弊大于利。且从最终的结果看,有百利而无一弊。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如果当时不招安又会如何?

如果梁山泊不接受朝庭招安,产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逃脱不了被山寨被烧为白地,弟兄四散的宿命。

首先如果梁山众好汉拒绝朝庭的招安,依旧占据水泊,打家劫舍,抗拒官府。凭梁山的实力和物力,不足以始终保持鼎盛。如果开疆拓土,实力必至分散,有被官方各个击破的危险。

方腊无疑是最好的镜子,方腊战将千员,雄兵百万,占据江南六州五十多县,浙江全境,江苏、安徽、江西局部。实力不可说不强劲。但由于地域广阔,分兵把守,终导致覆灭。朝庭全力围剿,只是因为方腊动摇了朝庭根本,誓必除之而后快。

反观梁山,虽然是占据一洼水泊,实力却很强劲,己引起了朝庭的注意,才发生了二败童贯,三败高俅的战役。尽管朝庭一败再败,梁山一胜再胜,引得梁山士气高涨,引得李逵等欲“杀上东京,夺了鸟位"。但只是取得了局部战斗的胜利。

宋江、吴用等人审时度势,知道梁山没有战略纵深,只有一洼水泊而已,胜利可以,却经不起一败。在引起朝庭重视的情况下,偕三败高俅的余威,增添了谈判的筹码,顺势接受招安,无论如何都是聪明之举。由于时代的局限,图一个为国效力,搏得封妻荫子也是正确的。

因此可以说,招安还可以落个忠义之名。如果不顺天应人,继续占据水泊,肯定会招来覆灭的命运。那时兄弟死的死、散的散,流落四方,命运只会比招安更惨。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如果当时不招安又会如何?

水泊梁山如果不招安,前途只能有两种:

1、短时期兴旺发达。

2、很快被朝廷剿灭。

熟读《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梁山被招安之前,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小的战役抛开不谈,仅仅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就已经到了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程度。

一、只有梁山兴旺发达,才正是招安的前提条件。

既然朝廷派来的大军都剿灭不成,那么,梁山兴旺发达也就成了必然趋势。一段时间之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快活日子的目标,已经达到了顶峰。晁盖领导的团队打出了聚义厅的招牌,已经再明白不过地阐明了这个理念。可以说,他的这个政治理念在短期内确实实现了。

其实也正因如此,才能具备招安的条件。否则,一个没啥实力的水洼山寨,朝廷根本就瞧不上眼儿,出兵剿灭就是了,还招什么安,招来也没啥用。

、梁山的兴旺发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衰败。

水泊梁山虽然也是农民起义军,但他们的政治纲领并不是占领地盘建立政权改朝换代。他们只不过是要过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快活日子。

但是宋江的胸怀不是这样,包括那些朝廷降将也不是这样,因为他们知道,这种快活日子是不可能长久的。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可能容许他们长期存在。所以当宋江掌权后,马上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忠于谁呢?当然是忠于皇帝,忠于这个国家。这与晁盖的政治理念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再有,相对看,梁山现有的战斗力只是暂时的,而朝廷却是强大又长久的。随着梁山好汉们的年龄增长和战斗力的减弱,他们的好日子也就过到头了。到那时再想招安,门儿都没有,想都不用想,就伸长脖子等着挨刀吧。

、梁山招安之后的结局,已验证了这个必然的结果。

其实,不管是否招安,梁山都不会有好的结局,这从招安后的结果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因为他们已经犯下了滔天大罪,已经是罪不容赦了。朝廷之所以招安了他们,一是短时期难以剿灭,二是招安后可以用来当炮灰去攻打其它起义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论证,梁山即使不被招安,他们的结果也只能是被剿灭,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罢了。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如果当时不招安又会如何?

先说招安的好处。

招安的好处在朱仝、戴宗、安道全、乐和、萧让等人身上已经体现了出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一技之长就能无忧,你要知道在生活实际中有特长的人遭陷害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因为嫉妒的同行很嚣张)

而在《水浒》书中,这些人很幸运,要么官运亨通,一生平安善终,要么有一技之长被招入宫中府中。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之前凡是曾在宋朝政府任职的,之后有一部分可以善终,凡是有一技之长并对朝廷没有威胁的,也可以善终。

再说招安的弊端。在宋江、卢俊义、吴用、李逵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朝廷杀这批人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严惩首恶”,即便宋江等人为了大宋江山立下赫赫功劳,但是一旦落入宋朝君臣手中,还是免不了秋后算账。

无论是皇帝默许,但是权力斗争倾轧,宋江卢俊义吴用这几个“带头大哥”总免不了一死。

真正看透问题的如燕青、李俊、阮小七等人,拒绝接受宋朝安排的工作,自谋生路,都落得逍遥快活。

至于公孙胜、武松、鲁智深等出家人,则更加逍遥痛快。

假如宋江等人不接受招安,这些人的结局可能比受招安好不了多少,但是他们一旦成功,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梁山一百零八将,仅死于战场和伤病的就有73人,换言之,假如梁山好汉继续造反,最后的结果多半也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但是,如果宋江能带领梁山好汉打出推翻宋朝的旗号,甚至能与方腊联手,则这批人很有可能推翻腐朽的宋王朝。因为宋江死后的第三年,北宋就被新崛起的金国灭亡了,那时候若是宋江联手方腊,则天下局势未可知。

《水浒传》“好就好在投降”,就是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向封建统治者妥协换不来和平幸福,倒不如奋力一搏,说不定可以换来一片新天地(老不看三国)。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如果当时不招安又会如何?

梁山众兄弟在一起,为了生存,他们抱团取暖。与朝廷作对,他们是被逼的,万般无奈才逃到这里。

一:如果梁山兄弟不被招安,他们的结局也许比这更惨。在当时的社会,随着边境治安慢慢的好转,辽国被打败以后。

稳定了边境的局势宋朝政府,腾出手来,指挥全国兵力一起打击方腊。

方腊起义军都是农民,他们没有战术素养,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对付普通的民众,他们还是有一战,而对付正规的官兵,农民起义军是鸡蛋碰石头,必败无疑。

等到宋朝政府灭了方腊,回过头来收拾水泊梁山,那是轻而易举。

到时候,梁山那就是忠义大旗落地,个个梁山英雄死无葬身之地,还落了个贼寇的恶名。

二: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英雄,没有一个政党,这些好汉们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

他们只是在混日子,如果梁山众将领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坚决跟朝廷抗到底,才能取得了更好的结果。

建立一个政党,发动号召农民起义,为农民分地分粮,使农民看到希望。

农民才愿意跟着梁山好汉,冲锋陷阵,打击政府官兵,才能取得夺取政权的最后胜利。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如果当时不招安又会如何?

梁山好汉只有招安一条路,不招安,他们就是方腊,不仅会被一网打尽,还会被挂上逆贼的骂名,什么都得不到。

有人说,按照当时的发展,宋江自立为王,推翻宋朝统治不行吗。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宋江起义是一个很小的起义,简直就不值一提,哪怕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方腊起义,也被宋朝很快就消灭了,所以这样写不符合历史,不能成立。不过,哪怕是抛开历史,单从文化小说角度去看,从《水浒传》中描绘出来的种种,就会发现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造反的土壤。

有句话叫逼上梁山,但是实际上看看那些梁山好汉,有哪个真的是因为吃不上饭了才被逼上梁山呢,一个都没有。比如像晁盖他们一伙人,纯粹是自己没事找事,劫了生辰纲。阮家三兄弟倒是暂时没了生计,但是他们没有生计恰恰是因为王伦一伙人在梁上做强盗。林冲算是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但是他也不是吃不上饭,而是因为他媳妇的原因得罪了高太尉。到了后期,梁山好汉很多逼上梁山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宋江他们算计陷害,不得不放弃安逸的生活,到梁山上面做强盗。

实际上,不仅是这些梁山好汉在上梁山前生活不错,就算是普通老百姓,物质生活也可以得到满足,一个典型就是武大郎。武大郎是武松哥哥,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是他会做炊饼,就凭借这个手艺,他不仅将武松养得膀阔腰圆,高大威猛,后来还娶美妻潘金莲,租了个小楼房,小日子说得过去。如果不是潘金莲红杏出墙,他其实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可以说,武大郎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下限了,其他人再差劲,生活技能也不会弱于武大郎。连武大郎都可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其他人只要不是有重疾或者残疾,总归可以过得去。那些主动落草为寇的不是因为真的生活过不下去,主要还是因为好逸恶劳,不愿意辛勤劳动,再加上生性狠辣残暴,好勇斗狠,比如王英、周通之流。

如果看一下历代造反运动,往往都是因为朝廷腐败,然后又遇到大灾难,比如旱灾,洪灾,蝗灾等等,导致民不聊生,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了,这才会揭竿而起。当然,一般来说,这种造反最后得利的往往不是最初吃不上饭的暴民,而是后期利用他们的豪强军阀,真正饥民造反成功的,也就是朱元璋一人。其他人成功主要是利用饥荒造成的社会动荡,而无论是多么厉害的人物,哪怕是李世民这样的大能,如果不是社会大动荡,他们李家也没法建立李唐王朝。

而看一下水浒里描述的环境,整个社会虽然各种矛盾不断,但是最根本的矛盾却不明显,人们吃得饱穿得暖,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任何造反基础的。普通老百姓但凡有口吃的,都不会提溜着脑袋玩命的。

而且看一下水浒世界中的矛盾,高俅那样的当然是坏蛋,可是宋江一伙就是善茬吗,显然不是,一个个杀人放火,不能说无恶不作吧,但绝非好人,干了不少恶事。而且从阶层来看,宋江他们显然也不是社会底层,很多人本来就是统治阶层的人。水浒里的矛盾,甚至主要可以说是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梁山好汉被招安就是最好的结局。实际上,由于方腊起义规模比较大,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而且确实被宋朝镇压了,所以方腊一方是无法被写成招安派的。宋江一伙人在历史上就是点到为止,正史都没有记载,所以他们更好写,更容易发挥想象空间。

如果宋江一派不被招安,下面的故事其实很难写了,写什么呢,难道写他们跟方腊、田虎、王庆三方势力结合,共同对抗朝廷吗?还是写他们各自为政,在山头逍遥快活?无论怎么写,都摆脱不了被消灭的结局。

而宋江被招安,那下面的故事就比较好写了。包括宋江在内的很多梁山好汉其实都是希望被招安的,甚至宋江直接目的就是将梁山做大,以后可以有更多跟朝廷谈判的筹码。而被朝廷招安以后,他们不仅可以可以完成愿望,还能够间接的保家卫国,也算是做点好事了。

其实熟悉水浒的朋友都知道,梁山好汉里不少人都是恶棍,杀人不说,吃人也是司空见惯。梁山如此,方腊他们想必也差不多,都不是什么好人。朝廷招安梁山,其实就是让他们彼此消耗了,最后宋江他们也死得死伤的伤,未尝不是一个好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