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花和尚鲁智深当了二龙山首领,肯定是可以不还俗的。不但在二龙山可以不还俗,后来上了梁山也不必还俗。假如鲁智深在《水浒传》中还俗了,就是施耐庵乱写了。
这是为什么呢?
鲁智深为何拜了智真长老九拜,又为何去宝珠寺落草?这个小标题,似乎也就回答了题主的问题,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实际上是在宝珠寺里做住持方丈。如此, 鲁智深还会还俗吗?问题是施耐庵为什么这样写,二龙山上为何就有座宝珠寺,鲁智深为何要来这里落草。……等等这些疑问,还得稍微读一读鲁智深上二龙山前的故事。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被智真长老赶出来了山门。然而,智真长老却没有将花和尚逐出佛门,而是把他打发去了东京大相国寺。临行之前,智真长老送给了师弟四句偈子,告诉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鲁智深肯定不明白这四句偈子的意思,“拜了长老九拜”,辞别五台山,跋山涉水,来到了东京大相国寺。
《周礼》说,九拜共有: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规定了不同身份等级之人,在不同场合的礼仪,这些礼节所针对的场合有吉有凶。其中,“振动”是丧礼中最隆重的礼节,吉拜是守孝三年后与丧家见面时所行之礼,凶拜是丧礼期间与守孝期间使用的礼节。
鲁智深对智真长老拜了九拜,这就意味着这对师兄弟之间恐怕再无相见之日了。续书《征四寇》没有读懂鲁智深为何对智真长老拜了九拜,又写了一段“五台山宋江参禅”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尖酸刻薄的山寺野僧形象。因而,续书中鲁智深的结局肯定是不对的。
到了东京大相国寺,智深见了智真,书中写得很清楚,只向智清拜了三拜。这也意味着,鲁智深与智清长老之间还会有故事。
从鲁智深到达东京大相国寺之后的故事看,花和尚变得规矩多了。他按照智真长老的话,一心要谋个职事僧人做,因而,甘心去看菜园子,希望在大相国寺步步升级。
智真长老曾经预言,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说,五台山所有的和尚除了智真而外,正果都不如鲁智深。从鲁智深对两个师兄的不同礼节来看,以及“智深”与智真、智清同辈这个信息来解读,鲁智深将做到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这可是有皇家寺院气象的大去处。
二龙山隐喻是北宋末代两个君主,鲁智深住持东京大相国寺,就是伏笔上二龙山的伏笔。看看智真长老住持的五台山文殊院,周围所有的产业都是寺院的,二龙山宝珠寺的住持鲁智深岂不是“遇山而富”吗?
既然如此,鲁智深还能还俗吗?
鲁智深为何“遇林而起”?又为何“遇州而迁”?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中,第三句有两个版本。容与堂本《水浒传》作“遇水而迁”,“遇州而迁”则出自贯华堂本。从前七十回书的故事看,“遇州而迁”更为准确。
所谓“遇水而迁”,大概指的是梁山泊,这个也讲得通。鲁智深上了梁山泊,然后追随宋江投降招安,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然后才会有“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然而,绿野老道认为,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每一句并不仅指一件事、一个地点或者一个人。比如,“遇林而起”,即可指野猪林,也可以说是指林冲。同时,还可以说是赤松林。施耐庵的文本需要细读,既然智真长老偈语中说到了“林”,则鲁智深的旅程中但凡出现“林”字,就是要“验证”偈语了。
鲁智深在赤松林遇到了史进,是其上二龙山落草的伏笔,因为,“九纹龙”隐伏的是北宋九代君主。更为重要的是,花和尚与九纹龙联手杀掉了崔道成、邱小乙,火烧了瓦罐寺。这座寺庙原本很繁华,但寺院的额匾却几乎废掉了。一个偌大的去处,竟然被一个称姓氏的和尚伙同一个道士糟蹋得不成样子。
瓦罐寺的情况,实际上隐喻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宋徽宗摘掉寺院的牌额,改寺院为观,僧人改称德士,要称俗家姓氏,入道学。宋徽宗“崇道抑佛”,以道教渗透佛教,从而达到禁佛毁佛的目的。所以,崔道成已经被道教异化,与邱小乙在寺院中横行。
鲁智深、史进联手杀掉了这两个佛、道败类,火烧了瓦罐寺,意味着和尚的反叛,鲁智深由大闹五台山毁坏佛门设施,亵渎佛门圣地的“花和尚”,在赤松林“华丽转身”,开启佛门正果之途。
所谓“迁”,就是改变地点、改弦更张的意思,说的是变。既然如此,鲁智深“遇州而迁”就更有改弦更张的含义了。但凡遇到州,鲁智深也将“华丽转身”。
三山聚义打青州,花和尚上了梁山。梁山的晁寨主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与鲁智深是同门同道。但是,不久之后,晁天王就“归位”了。此后,鲁智深就是梁山之上的“第一尊佛”,寄托着施耐庵“佛道合一”的人文思想。
如此,鲁智深就更不能还俗了。
“遇江而止”究竟是何寓意,鲁智深的结局就是坐化了吗?上文讲到,鲁智深将与智真长老再无重逢之日,所以,智真长老肯定不会给鲁智深下第二道佛偈,让他在浙江坐化。坐化算什么正果?难道智真长老要否定自己“汝等皆不及他”的预言吗?
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语的最后一句,便是鲁智深的大结局——“遇江而止”。
江,绝非钱塘江,而是江苏镇江,也就是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的地方。宋江反诗中有一句“心在山东身在吴”,点明了他所在的江州属于吴地,而不是江西九江。同时,蔡九知府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后来宋徽宗镇江复辟时的镇江留守,蔡京的儿子(应当是老三,三三入九,大抵如此)蔡翛。
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其实是写的预言诗,诗中所说的“血染浔阳江口”、“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将是七十回书之后的伏线。这个伏线隐伏的故事,大概应当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反对宋徽宗复辟,第二次造了这个皇帝的反。
宋江是绝对反对宋徽宗的,《水浒传》的“忠”应当是针对宋钦宗的。所以,江州劫了法场,二十九条好汉在李逵的带领下,前往白龙庙聚义。这个细节非常重大,讲的是宋江等人投降招安后,支持宋钦宗抗金而反对宋徽宗复辟。
因为,宋钦宗赵桓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这一年干支庚辰,就是一条“白龙”。
鲁智深一定是追随宋江到了镇江,然后,在这里完成了英雄的传奇,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当然,“遇江而止”也与宋江有关,按照四句偈子来对应鲁智深,但凡遇到“江”字,肯定也是要有“应验”的。
“止”不一定就是死,简单理解为“坐化”,是续书作者的拙劣。鲁智深完成了英雄故事,肯定要完成智真长老所预言的“正果”,最终成佛。
自始至终,鲁智深都会按照智真长老的预言,完成自己传奇故事。因为他的“正果”是佛门正果,所以,自五台山剃度那天起,花和尚便再也不会还俗了。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真正的“花和尚”,此人成就了功名,享受荣华富贵,却也没有还俗。毕竟这个人是谁,不在本回答之内,今后有机会再讲。
总而言之,鲁智深做了二龙山首领却没有还俗,其中大有深意。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花和尚」鲁智深,堪称水浒人气王,拥趸无数。这么一个好男子,如何不还俗,不回到这个花花世界中来?原因无非如下几个。
(一)深山古寺大家都知有「二龙山」,如何忘了「宝珠寺」?二龙山上的宝珠寺,这也是书中众山头中唯一把寺庙当聚义厅的山头了,自然是为鲁智深量身打造的。
鲁智深一踏上山头,见到宝珠寺时,必然是百感交集。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定是五台山的点点滴滴和恩师的谆谆教诲,此情此景,如何还有还俗的念头?
(二)身份无碍鲁智深为躲避官府追捕,隐身空门之中。虽说与佛有缘,毕竟缘分尚浅。
大家想想鲁智深的英雄事迹,大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双夺二龙山等等。虽然是个和尚,但吃肉喝酒,杀人放火一样都不耽误。
既然尧完全没影响,那还管他做什么?
(三)名震江湖鲁智深落草二龙山时,我们细数与他打过交道且知道他已削发为僧的好汉,包括史进,李忠,周通,林冲,杨志,还有张清,孙二娘,曹正三个开酒店的百事通。
再加上他来回几千里江湖路,可说鲁智深的这幅装扮,手中禅杖已经名满江湖,并且蒸蒸日上,又何必还俗呢?
(四)为佛代言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儒释道」三家,水浒文学也不例外。梁山一百单八将,便是这三种思想的集合。
以宋江为首的讲究「忠孝仁义」,为国为家的,便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终极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
以公孙胜,樊瑞,朱武为代表的便是道家思想。而道家在宋徽宗时期大行其道,十分兴旺。
鲁智深是佛家的代表,而且是唯一的代表,又怎么可能还俗呢?
(五)天孤之星大聚义时,鲁智深排第十三位,号「天孤星」。五台山时,师傅智真长老就已看出鲁智深必成正果,果然,求佛之路,孑然一身,孤独前行。上天注定,又如何能还俗呢?
鲁智深圆寂前,曾留下数句言语,末两句是「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是梁山好汉,是豪杰,是真男子,是鲁达,是鲁提辖?此刻都不是,他,俗家姓鲁,法号「智深」。
平阳狐狸说水浒期待交流与关注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水浒鲁智深是真和尚
五台山上出家的僧人里面,说鲁智深最优秀,怕是山上的众僧人谁也不信。为何,这鲁智深身为和尚,却接连做下以下大事,让人匪夷所思。估计当时和尚里面对他产生好感的不多。
其一,坏毛病特多,不知道体谅别人。鲁达睡觉,鼾声如雷,妨碍了他人休息。当然这也是性格所在。
其二,喜欢夜半起来撒尿。还好,佛门没有女眷,否则,必定会遭到妇女的责骂。不过,佛门是清净之地,如此行为,也与众人的身份不符。
其三,喜欢打架斗狠。鲁达虽身已遁入空门,可是心却仍在红尘乱世中。仍然侠骨柔肠,喜欢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勇猛。
第四,好酗酒。鲁达饮酒,务求畅快。那鲁达一连吃了十来碗酒。吃得口滑,只顾要吃,那里肯住。庄家倒都呆了。结果吃醉酒以后,做下特别恶劣的举动,让人懊恼。
第五,喜欢吃肉。和尚这是要忌口的,唯有智深,猪牛羊肉皆不忌口,喝起酒来如饮百川。自求潇洒。
不过长老为何字要收留,我却不明白。悟了半晌,方才知晓,这鲁达其实有点真佛的样子。
佛家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凡事总要颠倒看,如果按照另外一种观点,鲁达自有天大的优点:
其一,毛病多,说明鲁达心底无私,做事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会做偷鸡摸狗的小人之事。当时和尚中时有不检点的行为发生。
其二,夜半起来不去上厕所,说明鲁达不拘小节,同时说明他的内心原本不希望有所羁绊,追求自由的生活。
其三,喜欢打架斗狠。说明鲁达心里有火一样的心肠。不是因为遁入空门,就清心寡欲,无所事事,而是渴望有新的用武之处。
其四,喜欢喝酒吃肉,说明鲁达内心有真佛,常言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世间自有一些奇男子总是不受清规戒律的羁绊,往往成为众僧的楷模。比如宋朝的济公、民国时期的苏曼殊都是这样的人物。
鲁达,尽管在五台山上剃发修行,却是尘缘未了,无论是醉酒吃肉,还是醉打山门,都给人频添一种豪气。正是有了上文的铺垫,才有了今后一系列精彩故事的发生。
因为艺高胆大,所以才倒拔垂杨柳;因为嫉恶如仇,大家斗狠,所以才有了下文解救林冲的举动。五台山上和尚众多,可是要找个像鲁达这样真性情的人,还确实难找。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给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豪气大方,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武艺高强,光明磊落,纵观梁山108位好汉,真正称得上好汉的,笔者一直认为只有鲁智深一个人。
鲁智深行侠仗义的过程中,势必会得罪人,会让自己遇到不少困难,所以他丢了公职,浪迹江湖,后来干脆去当和尚。原著中提到。鲁达寻思:“如今便要去时,那里投奔人,不如就了这条路罢。”
此时的鲁智深,应该没有更好的路可走,所以他打算选择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但是,对鲁智深来说,五台山不是修行之所,而是单纯的容身之地。此时的他,外表和尚之身,内在仍是军官、豪杰。
在寺庙中,有些和尚杂念太重,并不是全心修行,他们认为鲁智深不是好人,不是当和尚的料。这些和尚心中满是执念、怨念,他们自己成不了真佛,还试图堵死别人的路,鲁智深被他们厌恶、阻止,从某种角度来说,反而是一件幸事。
因为智真长老看出了鲁智深与修行有缘,只不过暂时还没到火候,鲁智深的尘缘未了,所以在五台山,一直在帮助鲁智深。后来鲁智深短暂离开了五台山,当上了
二龙山首领,而此时的鲁智深依然是和尚的身份,为什么此时他不还俗呢?他可以摆脱那些有杂念的和尚摆脱。
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他不想欺师灭祖;二是他相信了恩师的话,认为自己与佛有缘;三是“花和尚”已经是响当当的江湖人物,没必要自反;四是吃肉、喝酒、杀生,他没当和尚时是这样,之前当和尚时也是这样,如今依然可以如此,不必更改。
事实证明,鲁智深不还俗是对的,因为在征伐方腊结束后,鲁智深又重新当了和尚,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直到圆寂。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鲁智深绰号花和尚,因为这个花字,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是一个好色且花心的和尚。鲁智深到底色不色呢?答案是否定的,他被称为花和尚只是因为身上的纹身罢了。他对女色毫不上心,那就少了一个还俗的理由。鲁智深的性格更多的是表现在智深上面,而非那个花字上面,他做和尚一直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
在众多梁山好汉中,鲁智深被逼上梁山都是为了别人,他可以路见不平、也能仗义相助,他是梁山中少有的真好汉👍
他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不还俗,在我看来他没什么还俗的理由,他对女色无所求,酒肉他也没戒过,我想如果当和尚能约束他不喝酒吃肉,想必早还俗了。
在武台山出家时,那里的方丈是有些道行,他一眼就认定鲁智深是有慧根的,所以他对鲁智深一直很宽容,最终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圆寂,也算成佛了。
象鲁智深、武松的结局大概是作者给予忠义之人的一丝慈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