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为何如此蹊跷?
《水浒传》中最大的疑案,就是晁盖之死。施耐庵把这段故事写得隐隐约约,闪烁其词,读来十分的蹊跷。施耐庵如此行文,引发了读者的诸多猜测。梁山谋杀论,史文恭射杀论,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无论如何解读,都难以得出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可谓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实际上,施耐庵写书,在文本上是最讲究逻辑的,不会把这样一个“大人物”的结局写得如此扑朔迷离。因而,假如从文本中细读,就一定会发现晁盖之死并非偶然事件,也绝没有说的那般蹊跷离奇。绿野老道认为,晁盖之死,实际上是“天王归位”,梁山正式开始“妖魔”大聚义。换句话说,一百单八将即将齐聚梁山,道家“妖魔”礼送佛教护法天王归位。
铁天王为何变成了托塔天王《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铁天王晁盖”带领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劫取了生辰纲,上了梁山泺。《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排名最后的一人就是“铁天王晁盖”。而且,有一首赞诗说“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因而,晁盖在蓝本故事中,绰号都是“铁天王”。
《水浒传》“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这回书,晁盖出场,施耐庵把他的绰号改为“托塔天王”。为何这样改,施耐庵在书中做了说明:
当初这西溪村常常有鬼,白日迷人下水在溪里,无可奈何。忽一日,有个僧人经过,村中人备细说知此事,僧人指个去处,教用青石凿个宝塔,放于所在,镇住溪边。其时西溪村的鬼,都赶过东溪村来。那时晁盖得知了,大怒。从这里走将过去,把青石宝塔独自夺了过来东溪村放下,因此人皆称他做“托塔天王”。
细读这段文字,觉得施耐庵写得一点都没有道理,明明是“夺塔天王”,为何就变成了“托塔天王”?原来,这段故事与晁盖的绰号没有多大关系,施耐庵之所以把晁盖写成“托塔天王”,主要依据还是《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晁盖的那首赞诗。龚开说,晁盖是“毗沙天人”,是一尊毗沙门天王的铁铸像。
龚开这样赞晁盖,大约也是依据了《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在这部野史中,宋江上山的时候,晁盖就已经死了。但是,宋江做了寨主后,按照九天玄女天书的指引,聚齐三十六人,在三十六人名单中,晁盖依然在列。宋江及三十六人(实际上只有三十五人)纵横驰骋,转掠州郡,宣称“来时三十六,去后十八双。若还少一个,定是不还乡!”
原本只有三十五人,为何是“十八双”呢?结合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的赞诗,绿野老道推测,宋江有可能铸了一尊晁盖的铁像,带着他转战四方。
龚开说晁盖是“毗沙天人”,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宋江等人带着这尊佛像,一则追思开创梁山事业的晁寨主,二则恐怕也是请晁天王庇佑。
这样的故事被施耐庵采用,在《水浒传》中,晁盖确实是佛教护法天王,揭开了梁山大聚义的序幕,庇佑宋江逃过灾难,打败金国王子,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之义举。
毗沙门天王就是中国的北方多闻天王,也就是“托塔天王”——这就是《水浒传》中晁盖绰号的来历,与夺取西溪村的宝塔没有多少关系。同时,这个绰号也隐伏了晁盖之死,是晁天王曾头市中箭的第一个伏笔。
梁山射雁预伏晁盖之死花荣带着清风山、清风寨好汉投奔梁山,晁天王设宴款待。席间,说起花荣箭术,在对影山射开了吕方、郭盛画戟上的戎绦。晁盖听后,心中不相信。天王不是不服好汉之人,却意外的对花荣的射术表示质疑,口里含糊应道:“直如此射得亲切,改日却看比箭。”晁盖何时与人如此计较,比试过?
花荣见晁盖不信,便在梁山第三关上射落了一只大雁。当时,花荣见一群宾鸿飞来,取过一张泥金鹊画细弓,对好汉们说,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
这一处细节,其实是晁盖之死的最大伏笔。花荣射中雁群中的第三只大雁,而且是射中了头部,正是“晁天王曾头市中箭”的提前预写。花荣为何偏偏只射第三只大雁,而且正中了头部?因为,晁盖就是梁山第三任寨主,曾头市混战时一箭射来,“正中晁盖脸上”。
梁山总共经历了四任寨主,但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梁山只有王伦、晁盖、宋江做过寨主。其实,《水浒传》中强贼落草的梁山是摸着天杜千开创的,杜千才是第一任寨主。
林冲投奔梁山,王伦立即接纳他入伙,安排在第四把交椅上坐定,然后,开宴为林教头接风。席间,王伦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
原来,王伦是“合着”杜千来到梁山的,杜千先上了梁山,王伦后来“因鸟气”投奔了杜千。大概是杜千认为王伦是个不第的秀才,多少有点学问,于是就让位了。书中没有交代王伦上山时的细节,而以“合着”这个词,暗点了杜千是梁山第一人寨主。如此,晁盖就是第三任寨主了。花荣射杀的第三只雁,实际上就是隐写了晁盖之死与花荣有关。
其实,花荣暗夜里的那支箭不足以致死晁盖,从书中的细节看,林冲涉嫌下毒,因为中毒,晁盖才在梁山上“归天”。绿野老道反复分析过晁盖中箭前后的细节,认为那支箭并没有毒。晁盖中箭后,被刘唐、白胜救上马,冲杀了四、五个小时,杀出了重围。假若是一支毒箭,晁盖恐怕早就毒发而“言语不得”了。
晁盖回到大帐,众头领都来看视。看视必定是近距离的,晁盖中箭的部位若呈中毒症状,一定是看得比较真切的。而且,晁盖当时神志应当很清醒,也能够言语。拔箭之后,晁盖这才“血晕倒了”。林冲叫取金枪药敷上,这时,书中才交代“原来却是一枝药箭”。于是,“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
晁天王死后,林冲十分积极的连夜串联公孙胜、吴用,商议立宋江为寨主。这一幕,与当年杀王伦时与吴用暗通款曲,然后做主推晁盖坐头把交椅形成鲜明对写,林冲难以洗脱参与谋杀晁盖的嫌疑。
由于施耐庵在梁山寨主问题上的模糊处理,让花荣梁山射雁这个故事被孤立的看成小李广的才艺展示。失去了这样的前情铺垫,晁盖之死便更加显得扑朔迷离,十分的蹊跷了。
晁盖死了,天王归位了小李广梁山射雁之后,容与堂本《水浒传》有一首赞诗,专道花荣精良的射术,更点明了这个细节的重大意义。这首赞诗的最后两句是这样讲的:天汉雁行惊折断,英雄雁序喜相联。
因为第三只雁被射落,雁行便惊断了。但是,雁行却因此重新排序,重新排序的大雁们不仅没有因为同伴被射落而惊慌失措,万分悲伤,反倒是“喜”相联。赞诗中,把大雁比作“英雄”,十分明显,英雄说的是“梁山英雄”。所以,晁盖之死所带来的效应,是梁山重新排序,梁山好汉“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欢喜,拱听约束。”
一个“喜”字前后照应,画龙点睛,暗写了梁山好汉步入大聚义的“快车道”,山寨正式由道家“天魁星”领头了。
晁盖死了,梁山好汉竟然“喜”了,施耐庵这样写难道不是在骂梁山好汉吗?但施耐庵确实又以诸多伏线,暗中交代了晁盖之死与梁山好汉脱不了关系。如此矛盾,因而,便把晁盖之死写得十分蹊跷,且十分离奇了。
假如是这样的写法,施耐庵的立场又在哪儿呢?难道就赞同宋江这样对待生死之交吗?难道梁山真的有晁宋矛盾吗?
实际上,施耐庵写晁盖之死,深层次隐喻是写“晁天王归位”。
上文讲到,晁盖的真实身份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是《水浒传》中佛教的最高阶代表。但是,梁山是道家紫府北斗七星群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大聚义的地方。书到“晁天王曾头市中箭”时,晁盖已经完成“替天行道”的使命,梁山好汉礼送天王归位了。
所以,引诱晁盖中计的是法华寺的两个和尚,同是佛门中人,似乎是“引渡”天王归位。施耐庵这样写,也是大有寓意的。后来,宋江攻打曾头市,法华寺却变成了郁保四圈马的地方,僧人们不知所踪。而且,宋江也没有去寻找害死晁盖的间接凶手。
早在劫取生辰纲时,施耐庵就把晁天王写成了道家妖魔大聚义的发起人,以及庇护者。赤发鬼刘唐不过是道家紫府的小妖魔,要去见佛教护法天王,身份是不够的。所以,施耐庵让刘唐先去了供奉道家大护法的灵官殿中“醉”卧了一夜。这就意味着佛、道两家大护法联手劫取了生辰纲。因道家灵官只是一尊被供奉的神,所以,文本故事中,庇佑道家妖魔的就是佛家的护法天王了。
晁盖虽然相信了刘唐,但并没有下定决心去劫生辰纲。于是,他做了一个道家紫府的梦,这个梦就是“七星聚义”,七星应当是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晁盖不在七星之列,他是那颗斗柄上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晁盖虽然也明白这个梦预示着劫取生辰纲行动可以成功,但却并不十分清楚这个梦到底意味着什么。于是,便请道家的“天机星”解梦。吴用深知梦中之意,便来到石碣村,明里为劫取生辰纲说三阮撞筹,暗中却详细调查梁山情况,鼓动三阮上梁山。在吴用的暗中策划下,晁盖被“逼”上梁山。
这一处描写,说的也是佛道联手,劫取了生辰纲,晁盖只是名义上的带头大哥,实际指挥者,确实道家的天机星吴用。同时,“七星之梦”也预示着晁天王将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化作白光飞去。
这一处伏笔,同样交代了晁盖之死,梁山大聚义是道家“妖魔”的聚义,佛家护法天王肯定不在其列。从《水浒传》的寓意看,是施耐庵“佛道合一”思想的体现。也因为此,晁盖之死便不蹊跷,更不离奇了。
托塔天王开启了梁山的英雄之路“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一节故事中,彭玘按照晁盖的授意,劝降凌振。当时,彭玘是这样讲的: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
由此可见,晁盖、宋江都主张替天行道,两人的主张是高度一致的,不存在晁宋之争。不过,晁盖主张以招安为途经,实现“替天行道”的目标。宋江则不断的攻打朝廷州府,斩杀朝廷官员,以造反的方式“替天行道”。这一点,绿野老道多次议论过,在“替天行道”的大前提下,晁盖、宋江所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宋江虽然是道家群魔中的“天魁星”,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聚义的当然召集人与领导人,所以,晁天王“归位”是迟早的事情,不存在宋江架空晁盖,阴谋夺权之说。这样讲,至少有三点依据。
第一,佛道联手,相互保护。生辰纲事发,宋江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报信,救了晁盖。而道家的“天满星”前去捉拿晁盖,却是先去了观音庵取齐队伍。这就意味着,佛、道同时出现,保护佛家护法天王脱离危险。
朱仝后来还去宋家村捉宋江,宋江此时躲在了家中佛堂下的地窨子里,这个地窨子实际上是与龙虎山伏魔大殿的地窖是一回事。而在这个地窨子上是供奉佛教三世佛的供床,道家妖魔的魁首却得到了三世佛的保佑。而且,施耐庵认为,佛在道上,所以,晁盖是宋江的哥哥,为头挑起了梁山“妖魔”大聚义,然后,以一种蹊跷的方式让位给宋江。
第二,晁盖知道了道家的最高机密——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是上应天星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因而,归位之后继续庇佑梁山,在大名府显圣救了宋江,也救了梁山。活捉史文恭时,再一次显圣,助了卢俊义一臂之力。
第三,晁盖开启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梁山新主张,为梁山好汉成为“保境安民”的大英雄构画了未来。这一点,其实就是晁盖率兵攻打曾头市。
曾头市是金国人控制的地盘,一向不带兵的晁天王,竟然不顾劝阻去打金国人,等于是带头向金兵开战,开启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梁山英雄之路。
《水浒传》的主题就是“替天行道”,讲的是老子的以天之道替代人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然而,施耐庵笔下的“替天行道”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三个层级的飞跃。这也是晁盖为何死于曾头市之战的原因,托塔天王完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完整过程,为梁山好汉规划了英雄之路。然后,把梁山寨主之位归还“天魁星”。
天王归位,梁山继续高举晁寨主义旗《水浒传》主题“替天行道”前后经历了三个升级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施耐庵以梁山故事讲述了北宋的兴亡历史,书写了梁山英雄的传奇。
开篇故事中,施耐庵以赵匡胤结束五代战乱,开创“天下太平无事日”为“替天行道”这一主题奠定基调。宋徽宗时代奸佞当道,盗贼蜂拥,朝政失道,因而,梁山好汉揭竿而起,与赵匡胤的太平盛世形成鲜明对比。因而,施耐庵写了一个梁山好汉“还道”的故事,这段故事就是“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细读文本,便不难发现,宋江是到了皇宫,九天玄女实际上就是宋真宗、宋徽宗的合体。在这回书中,最先出现了“替天行道”,这是九天玄女交代宋江的“替天行道,辅国安民”。
梁山兵打高唐州时,公孙胜奉罗真人之命,前往助战。临行前,罗真人授“五雷天罡正法”。施耐庵此处也是在写实,开篇故事中放走妖魔的虚靖天师张继先,就是道家“雷法”的创始人。赵匡胤是天上“霹雳大仙”,乃雷部正神。所以,罗真人交代公孙胜:“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从“辅国”到“保国”,对象发生了变化,梁山好汉不辅佐失道的宋徽宗,而是保家卫国。
梁山大聚义时,宋江带领全伙歃血盟誓,立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北宋遭遇金兵进攻,国将不国,梁山好汉便以“保境”为己任,继续演绎英雄的故事。
晁盖带兵攻打曾头市,其实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义举。曾头市是金国人在北宋境内的榷场,晁盖出兵,就是“保境”。
宋江此后再次带兵攻打曾头市,此时的曾头市与晁盖时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曾长者”变成了“曾长官”,与北宋的青州、凌州是同盟关系,代表着金国的官方势力。这是实写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到重和元年(公元1119年),北宋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相约夹攻辽国的历史。施耐庵认为,宋金海上之盟是导致北宋王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加速器,因而,以梁山好汉打下青州、凌州,荡平曾头市的故事,来抨击北宋徽宗时期的重大决策失误。
晁盖发起曾头市之战,为梁山好汉在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做了铺垫,从历史记载来看,梁山好汉确实参与过抗金战争。其中,照夜玉狮子的主人金国王子,隐写的就是灭掉北宋的元凶之一斡离不(完颜宗望)。“招安巨寇杨志”曾经在种师中手下,于榆次杀熊岭与斡离不交战。
施耐庵的《水浒传》自始至终讲的都是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晁盖、宋江两任寨主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义旗下,完成了各自的英雄传奇。然而,施耐庵依据蓝本故事,设计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因为晁盖在宋江上山前就去世,梁山就成了道家“妖魔”大聚义的场所,佛教护法天王便自然退位归位了。
故事为主题服务,晁天王神秘的归位,是施耐庵宗教思想的体现。文本中的晁盖之死,也因之以蹊跷的方式呈现,这样的笔法,则是《水浒传》“替天行道”主题的深刻寓意。
《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为何如此蹊跷?
说起晁盖之死,突然想起一件事。那就是历史上的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最主要的历史原型素材。
真实的宋江起义,更准确地说,或许应该叫晁盖起义。之所以从晁盖起义变成宋江起义,和宋朝《大宋宣和遗事》以及《东都事略》等著作作者的褒宋(江)贬晁(盖)、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封建忠君思想有很大关系。
《大宋宣和遗事》,为讲史话本,是宋代无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
而《东都事略》是一本纪传体北宋史。南宋孝宗时王称(该作者曾长期被误称“王偁”)撰。因为北宋建都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因此书名曰《东都事略》。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
后来,宋·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中列了宋江起义三十六人姓名,把宋江列为第一人,而把晁盖列为第三十四位:
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赤发鬼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儿火张横,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双鞭呼延灼,混江龙李俊,九纹龙史进,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锋索超,立地太岁阮小五,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双枪将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没遮拦穆弘,拚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晁天王晁盖,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
受此影响,后来的《水浒传》便只能把晁盖早早地写死了,这就顺应了历史上“宋江起义”的传统说法。
因此,无论说晁盖之死蹊跷也好,还是说晁盖之死正常也罢,我个人觉得,都有道理,但也都没有道理。原因有二。
一,晁盖活着,大家都不满意1,《水浒传》作者不好过
从宋代以来,无论是历史,还是民间的评书话本,都是把这次盘踞在山东水泊梁山的农民起义军称作宋江起义。假如《水浒传》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小说写出来,一定不会受人欢迎。文人写东西,不就是希望越多人看越好吗?恐怕没有一个文人写完东西,希望读者把自己的书称为“狗屎”,一边骂,一边当擦屁股纸。
施耐庵同志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他老人家尽管也清楚水泊梁山这些起义军本来是晁盖领头干的,却不得不昧着良心,把晁盖弄成一个没有多少头脑的“村长”。
而宋江,尽管也不是个官员,但怎么说也是体制内一个吏。至少每天迎来送往,比晁盖一个村长见多识广。这是肯定的。
但这里有一个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这次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宋江是体制内的人,和官府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没有一毛钱关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施耐庵同志如椽之笔之下,这个问题自然容易解决。那就是,把宋江写成“及时雨”、“呼保义”,大家都拥护他;另外还得让晁盖等人和宋江发生点关系。这就有了智取生辰纲,吴用太无用,谋划全是漏洞。只好编一段宋江给晁盖送信的故事,这就使宋江和水泊梁山接上了头。吴用给宋江写回信,让阎婆惜看到,要告发他。宋江杀人逃亡。施耐庵同志或许觉得,宋江杀了人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才又编出宋江题写反诗,无奈之下只能出逃,最后辗转上梁山的故事。
因此,晁盖晁村长必须死。这才能和传统的宋江起义相吻合。
2,朝廷不满意
我们知道,在《水浒传》里,晁盖的绰号是晁天王,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要和官府战斗到底,推翻当时的北宋朝廷。尽管没有这可能,但这种想法本身,不管是哪朝哪代,都是统治者决不容许的事。如果《水浒传》把晁盖写成这次农民起义的主要头领,小说必然会遭到统治者大力封杀,作者自然也会跟着倒霉。
施耐庵同志就是文人一枚,他怎么敢和朝廷作对?既然不敢和朝廷作对,朝廷自然也不会拿他怎么样。朝廷一看小说写的是宋江起义,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乐于见到的。大家相安无事,岂不更好?
3,晁盖不好过
《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人,只有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八个人。上了梁山以后,林冲不满王伦,在吴用唆使下,杀了王伦。这就是最早上梁山的几个人。加上杜迁、宋万、林冲,晁盖满打满算,加上他自己也只有十一个人,是自己的嫡系部队。
而随着后来上梁山的人越来越多,而大部分是宋江的人,加上吴用这个首席军师暗中也倒向了宋江,晁盖怎么控制这些以打家劫舍为职业的“好汉”?到晁盖亲自出马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其实晁盖山寨头领的权力已经被架空了。
看看《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原文: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晕倒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林冲叫取金疮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刘唐、三阮、杜迁、宋万,先送回山寨。其余十四个头领在寨中商议: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来,不想遭这一场,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我等极该收兵,一齐回去。但是必须等公明哥哥将令下来,方可回军,岂可半途撇了曾头市自去?
晁盖中箭,只能让刘唐、三阮、杜迁、宋万把晁盖送回山寨,其余人都不敢回山寨,必须等宋江将令才能回梁山。
这一段文字已经清清楚楚说明,宋江已经彻底控制了山寨大权。
且住!咱们再回头看看《水浒传》第五十九回,晁盖跟前晃悠的这些头领,刘唐、三阮、杜迁、宋万、白胜、林冲,是不是都是晁盖初上梁山时的那几个人?这就充分说明,除了这些人,晁盖其实能够指挥、控制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我们可以想想,晁盖的日子好过吗?他不死,行吗?一百二十回的小说,恰恰等到五十九回,连半数的六十回都等不了,晁盖必须死。小说即将过半,晁盖再不死,施耐庵同志这小说真没法写下去了。
4,宋江不满意
晁盖是水泊梁山寨主,最不好过的,自然是宋江。他本是体制内一个专门管文书档案的小吏,尽管位卑言轻,但毕竟每天挣着白花花的银子,除了在县衙抄抄文件,给县太爷写几个文书,又不用打卡,有事出去办事,没事找几个朋友喝点小酒,悠闲自在。不管谁见着,都是“宋押司、宋押司”地叫着,岂不美哉?
既然上了山,山寨里大多数好汉都是他的铁杆兄弟,都曾受过他的恩惠。这人一旦有了权,心也就大了。就想得到更大的权。有了权干什么呢?按宋江的话说就是:“总得给兄弟们找个好前途。”这前途,就是把梁山声势搞得大大的,有了本钱,然后接受朝廷招安。自己以后再也不是郓城县那个小小的押司了。
但是,自己只是个山寨副寨主,上面还有个寨主晁盖。这让宋江越来越不舒服。尽管他很快就把山寨大多数重要人物都花钱买通了,但毕竟有晁盖在上面压着,什么事只要晁盖不同意,他就没办法。
因此,晁盖死了,自己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4,梁山好汉们不满意
梁山好汉们大多数都受过宋江的恩惠,有的拿过宋江十两银子,有的受过宋江五两银子,有的被宋江收留过,有的犯了事,宋江给通过风、报过信……而这些好汉们,大多数以前跟晁盖没有打过交道。和晁盖一点感情都没有,因此,他们急等着晁盖赶紧消失,以便宋江尽快上位。
因此,晁盖必须死。
二,晁盖死了,大家都满意1,《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满意
只有把晁盖尽快写死了,施耐庵同志才能让宋江接受朝廷招安。晁盖要做晁天王,晁盖不死,这水泊梁山假如真的做大做强了,尽管撼动不了北宋王朝,但备不住晁盖一时头脑发热,来个自封“梁山王”,那可就麻烦了。
因此,晁盖一死,施耐庵同志就可以笔锋一转,按照现在我们看到的小说《水浒传》那样,让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然后,顺顺利利接受朝廷招安,一切齐活!
2,朝廷满意
朝廷看到《水浒传》前半部分,一定非常生气,但看到小说过半,晁盖终于死了,也就松了一口气,“好!这个施耐庵同志,还是识时务的。锦衣卫的狗崽子们,你们也歇了吧!这个施耐庵同志的住处,以后就不用再监视了。”
3,宋江满意
宋江本来就是个心思非常复杂、混乱的人。他在上山之前,尽管资助过山上不少人,收获了大量人缘、人脉,但其实他打心眼里看不上山上这帮“贼寇”。在他因为受梁山“贼寇”牵连而杀了阎婆惜时,仍然从没有想过上梁山,而是先后在柴进、刘家庄、清风寨躲了一年多时间。后来是因为官府要杀他,才被梁山这帮“贼寇”从法场救出来。不上山不行了。否则,宋江是绝对不会主动上山的。这从宋江那首反诗里就可以看出来,他不甘心久居于人下。
晁盖死了,尽管在死前说过“谁抓获史文恭,谁就是梁山寨主。”但这句话说了和没说一样。你晁盖又不是驾崩的皇上,金口玉言,谁还理你这些胡言乱语?
其实宋江心里清楚,只要晁盖一死,除了他宋江,谁都没资格做山寨之主。
这下,他宋江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实施他的招安计划了。
4,梁山好汉们满意
看看《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原文:宋江见晁盖已死,放声大哭,如丧考妣。众头领扶策宋江出来主事。
晁盖死了,除了宋江假仁假义的放声大哭,其他人没有丝毫表示,而是急急忙忙扶策宋江出来主事。
主什么事?不就是实际上拥戴宋江赶紧就位梁山之主吗?
说实话,看小说《水浒传》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每次看到这里,我总是有一丝疑惑:作为山寨之主,晁盖除了在小说里智商不太高以外,其实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但为什么山寨的人就那么希望他死,而希望宋江赶紧上位呢?看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了。
原来,山寨这帮所谓的好汉,其实大多数都属于人渣。晁盖这人心地善良,只要在交战时伤及无辜,他就心疼。但也就是他的善良,失去了人心和威望。
看看后面吴用出的那些馊主意,以及断子绝孙的下三滥招数,还有梁山好汉的几次屠村,就知道,除了宋江的人脉太广以外,那么多人“为什么都希望晁盖赶紧死掉”的原因了。
原来,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宋江,而是因为:晁盖规矩太多,特别是不容许梁山这些大多数人渣为非作歹。
综上所述,晁盖之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题主非要说这里有蹊跷,也可以;能说得通。要说没有蹊跷,也有道理;从文字缝隙里找嫌疑,这本来就是我们这些文人的拿手好戏。但这蹊跷绝不是宋江一个人造成的。
总之,只有晁盖死了,这部小说才能写下去,否则,《水浒传》能流传下来吗?
《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为何如此蹊跷?
这件事情是宋江和吴用精心策划的:杀害晁盖,夺取梁山大位,进而改旗易帜,通过招安,谋求大宋高官,实现自己的封建官僚主义的私心私欲。
《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为何如此蹊跷?
《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因,猜测很多,也都认为有些蹊跷。但是从《水浒传》的中心思想来分析,晁盖死的並不蹊跷,也是合乎情理的。
《水浒传》主要宣扬的是忠君思想,把接受招安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塑造成一百零八颗星宿的正面形象加以颂扬,而把方腊,田虎,王庆坚定反叛朝庭的人做为反面人物去丑化
晁盖从书中的出现是以杀富济贫,主张正义的正面人物出场的。由于晁盖领导的梁山集团没有接受招安的打算,就与方腊等人划了等号。显然他的存在就与本书的宗旨是十分矛盾的。
《水浒传》中晁盖的死,实际是很清楚的。两军混战在黑夜之中,梁山人马又中了埋伏。对方乱箭射来时,偏巧一枝刻有史文恭名字的箭就射中了晁盖。其实是不是史文恭射的都无关紧要,晁盖此时必死倒是一定的。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把晁盖排除出一百零八位星宿了。作者有意安排下这样一个节点,使往下的情节更具有悬疑生,也是梁山去向的一个转折点。
晁盖的死,其实与宋江当不当一把手也没有必然连系。晁盖临死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晁盖不直接交班给宋江,是将了宋江一军,意思是,别看现在你是撑控梁山的二把手,你若斗不过史文恭,当一把手你是不够格的。所以才加了句“莫怪我说”。
宋江后来的上位,完全是靠个人的运作。捉住与捉不住史文恭,都不会影响宋江当上梁山的一把手,让芦俊义捉了史文恭,只是晁盖这一段故事的终结。
所以《水浒传》中晁盖的死,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並没有过多的秘密可言。
《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为何如此蹊跷?
晁盖之死,死的蹊跷,令人难以捉摸。
自打宋江上了山之后,晁盖越来越不自在了,因为昔日的心腹个个变心了:军师吴用倒向了宋江这边,林冲对宋江挤眉弄眼,公孙胜主动回老家了,还剩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阮氏三兄弟、白胜等少数几个了。
还是公孙胜最聪明,见势不妙,撒腿就跑,宋江刚刚上山,公孙胜便告辞了,理由是:老娘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师父多年未见了,我很想他!
事实上,公孙胜老娘早死了,他也不想师父,所以,看望老娘和师父为假,离开是非之地,不忍看见晁盖惨死才是真。
公孙胜早看出来了,晁盖太仁慈,太善良了,做不了梁山之主,每次打仗晁盖总少不了那句话“不要伤及无辜”,而宋江呢,虽然嘴上整天喊替天行道,可暗地里却干了坏事,为了赚秦明上山,居然打着秦明旗号到处烧杀淫掠,灭了一个村子,害死不少无辜百姓。
死了几百个百姓,只为逼秦明上山,秦明上了梁山之后,气急败坏,忍不住破口大骂:“是哪个人渣干的坏事?”
宋江脸都绿了,但一声不敢吭,因为他就是那个人渣!为了前程,为了大业,做回人渣又何妨?如此看来,傻白甜的晁盖怎么会是腹黑宋江的对手呢?
等公孙胜再次回到梁山,晁盖已经死了,宋江成了老大,一切果然不出老道预料。
说了这么多,晁盖到底怎么死的?他的死有哪些蹊跷之处呢?蹊跷一,晁盖中箭那晚是在夜里,黑灯瞎火的,啥都看不清楚,只有火把照着四处影影绰绰的,视线很不好,不利于射箭,可史文恭却能在几里之外,嗖的一箭,射中了晁盖额头,太神了!
蹊跷二,射中晁盖的那支箭为何刻着史文恭的名字,难道是故意炫技呢?问题是,史文恭射死晁盖之后,既没到处炫耀,也没向领导邀功,表现的超级低调。
蹊跷三,书中记载:
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
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身体中箭千万不要拔出来,而应该带着箭,去找专业的医生来处理,可不知哪个冒失鬼,猛的一下拔出了箭来,晁盖额头的血汩汩而出,好汉们又不知如何处理,不多会儿,晁盖因为失血过多,晕倒了!
如果不是失血过多,晁盖应该还有救,这个拔箭的人,极有可能是林冲,因为林冲一直跟在晁盖身边。
蹊跷四,众人把晁盖抬到了梁山,宋江只知呆呆望着奄奄一息的晁盖,痛哭不止,却忘了找医生,不光宋江忘了,吴用也忘了,大家都忘了,因为宋江定了调子,“大哥活不了了”,所以大家就干等着了,等晁盖死!
蹊跷五,晁盖死了之后,林冲和吴用立马站了出来,说梁山不可一日无主,要请宋江做梁山之主,林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杀王伦,他很积极,现在晁盖死了,梁山又换主人了,林冲仍然很积极,不免令人心生怀疑,这晁盖,是不是林冲害死的呢?
极有可能,毕竟他有案底!
《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为何如此蹊跷?
引言
对于这个问题,小编准备开篇给出答案,之后在为大家分析。
晁盖之死并不蹊跷,的确就是史文恭所杀。这符合水浒的前后作战逻辑,也符合施耐庵的构思,同时也能合上历史。
分析自从金圣叹老先生独恶宋江之后,晁盖之死在一些人那里就成了谜团。
到底晁盖之死是不是宋江谋划的,和宋江有没有关系呢?在这里我可以肯定的给出一个答案,毫无关系。
- 从史文恭被抓说起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应该都记得史文恭是如何被卢俊义所擒拿的。
咱们现在就再来看一下,书中对这段的描写:
史文恭正走之间。只见阴云冉冉,冷气飕飕,黑雾漫漫,狂风飒飒,虚空之中,四边都是晁盖阴魂缠住。史文恭再回旧路,却撞著浪子燕青;又转过玉麒麟卢俊义来,喝一声:"强贼!待走那里去!"腿股上只一朴刀搠下马来,便把绳索绑了,解投曾头市来。
在书里,很明确的说了,史文恭要逃跑,是晁盖的阴魂把他缠住。晁盖为什么缠住史文恭,那自然因为史文恭是自己的仇人。晁盖要给自己报仇,所以不能让史文恭逃跑。
晁盖人已经变成了鬼,他不会找错自己的仇人吧。如果晁盖死了都是个糊涂鬼,都没找到报仇对象,那他就不是冤死的,而是蠢死的了。
- 要和历史吻合
《水浒传》虽然是小说,但是附着在一定历史背景之上的小说。
施耐庵可以对水泊梁山的细节进行细化,把人物变得更加饱满,内容写得更加充实。
但那个时候还真没有什么历史架空小说。施耐庵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历史的。
梁山泊起义本身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头脑人物就是宋江。这一点在《宋史》上都有明确记载: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所以,宋江是注定的梁山泊之主,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 《水浒传》并无阴谋论
《水浒传》本身并不是一部具有阴谋论的作品。研究水浒的学者,也没有从“阴谋论”的角度去解读水浒的。
一般解读水浒,基本上是以这么几个方面去品读:水浒的人物形象;水浒的语言风格;水浒中所涉及的风俗人情;水浒的地理叙述。
金批水浒虽然独“恶”宋江,但金批本并不是对水浒的解读,而是对水浒的再造。他厉害的地方并非是对水浒细节的分析,而是以自己的喜好、个性把水浒进行了符合自己心理的改造。
我一直认同一个观点,一个伟大的作品,往往是最朴实、简单的。
品读水浒,可以探究其文字本身的艺术,和作品中最直面、直接透露给大家的思想。大可不必站在阴谋论的角度上去理解。
以施耐庵的行文逻辑,和对他所创作出的众多人物形象的特点。他还是要突出义气这个字的。
如果天魁星宋江是谋害晁盖的凶手,为了夺取梁山一把手的位置而不择手段,那整个水浒的世界观就完全崩塌了。
结语其实,晁盖的死并无蹊跷之处。
水浒的开始,已经就注定了108将人选中没有晁盖这个人。
水浒毕竟是一部小说,并非是历史。我们读水浒,应该把握的是《水浒传》直观上给我们的那些东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