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可以火并王伦,为什么心甘情愿跟着宋江招安,甚至被他毒死?
梁山好汉中,杀王伦的人是林冲,虽然吴用从中怂恿,但却不能说是“梁山好汉”火并了王伦。这次梁山寨主更替并非火并,而是内外勾结的谋杀。同时,即便是“梁山好汉火并王伦”,也与心甘情愿跟着宋江招安没有直接联系,这是两个层面上的事情,不能混为一谈。最后一问说的是李逵被宋江毒死,但“梁山好汉火并王伦”时,黑旋风还在江州做小牢子,王伦之死扯不上李铁牛。
题主这个三段式问题并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但却可以理出一条线索来。按照题主的思路,大概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梁山好汉杀苟安与梁山的王伦,为的是揭竿造反,林冲、李逵等都是坚定的造反派。但是,这些人后来都心甘情愿的追随宋江招安了。李逵不但积极的跟随宋江,而且,被宋江算计毒死也毫无怨言。
不知绿野老道如此理解题主的问题是否正确,假如是正确的,那么,本回答将按照这个思路讲一讲题主的提问是否正确,梁山好汉是不是火并了王伦,为何心甘情愿的追随宋江招安,且被毒死也不怨恨宋江。
林冲杀王伦不是火并所谓火并,必须符合两个要件,第一是内部冲突然后自相残杀。第二,自相残杀后,内部相互吞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有“林冲梁山大火并,晁盖水寨小夺泊”故事,说的就是梁山大火并。但是,从回目来看,这场“火并”并不符合上述两个要件,晁盖当时尚未入伙,最终做了寨主,算不上内部相互吞并。
晁盖如没入伙,施耐庵写得极其清楚。
当初,林冲在朱贵的带领下来到了聚义厅,白衣秀士王伦看过柴大官人的书信,便立即安排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朱贵被挤到第五位。这就表明,王伦当时是接纳了林冲入伙。王伦不仅接纳了林冲,还摆酒席庆贺。酒席之间,王伦才蓦地想起自己本事低微,担心林冲造次,于是反悔,要送林冲下山去别处歇马。
晁盖上山时,王伦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梁山吹吹打打,杀牛宰马,屠猪刈羊,大排筵席。但是,王伦吸取了当初的教训,并没有安排坐席,只是分宾主坐定吃酒席。后来,梁山接纳好汉入伙,都要安排坐席,落座之后才正式成为山寨头领。晁盖等七人没有坐上头领交椅,当然还没有入伙。
因而,林冲杀王伦并非“火并”,而是与吴用暗通款曲,内外勾结杀了山寨之主。回目与内容不符,难道施耐庵又写错了?
水泊梁山一次真正的大火并施耐庵没有写错,而是以这次假火并来写后来的一次真火并。梁山上的真火并就是晁盖之死,宋江接替天王做了寨主。
晁盖究竟是谁杀死的,一直以来颇有争议。绿野老道认为,施耐庵之所以把晁盖之死写得扑朔迷离,原因是晁天王该“归位”了。晁盖是托塔天王,也就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来源于佛教毗沙门天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有四句诗专道晁盖:“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施耐庵以此把晁盖塑造成佛教的护法天王。
晁盖出场时,施耐庵就确定了他的地位,佛教护法天王显然要高于道家“妖魔”。刘唐“醉卧”灵官殿,说的是道家妖魔以道教大护法之名,前去联络佛教护法天王,共同开启梁山聚义。晁盖的“七星之梦”其实并不包括晁盖自己,他只是北斗七星斗柄上的那颗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这是一处伏笔,预告了晁天王在梁山聚义前的结局。
七星聚义时,晁盖忽然举荐了白胜。这个情节是有典故出处的。大唐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率三百神兵击鼓,声震三百余里。此时,有金鼠咬断番兵弓弦。唐军声势大振,一举击溃番兵。
这只金鼠被施耐庵幻化为“白日鼠”,在《水浒传》中再次成为毗沙门天王的得力助手。而在晁天王的七星之梦中,白胜才是七星之一,上应地耗星。地耗星的出现,也隐伏着晁盖将退出梁山大舞台。晁盖归位,意味着道家的“天魁星”就要上位了。梁山原本就是道家妖魔聚义之所,晁盖不在一百单八个星煞之内,天王退位是迟早的事。
从文本中解读,晁盖之死涉嫌梁山好汉的谋杀,嫌疑人除了宋江之外,花荣、林冲也都脱不了干系。究竟是怎么回事,绿野老道写了很多这样的文章,专门解读晁盖之死,此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但是,晁盖死后,林冲的表现却是能够与杀王伦时的假火并对看。
晁天王归天后,林冲积极主动的出头,如当初支持晁盖那样,联络公孙胜、吴用,说服众头领推宋江做寨主。在林冲的主导下,宋江做了临时寨主。于是,梁山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内部自相残杀、相互吞并的大火并。
梁山为何有一次大火并林冲杀苟且于梁山的王伦,除了文本上的意义外,确实还隐藏着林教头不愿意招安的寓意。因为,林冲同样是出自龙虎山伏魔大殿中的“妖魔”,是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一,肯定是要造反的。
而后来的梁山大火并,则是结束梁山佛道之争,真正进入佛道联手的标志。上文讲到,晁盖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虽然与道家的天魁星形同一体,相互救援,但在如何“替天行道”的总目标下,存在“路线”上的分歧。
道家主张造反,因而,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攻城拔寨,不断斩杀朝廷命官。宋江连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都没放过,难道不是坚定的造反派吗?施耐庵在洪太尉误走妖魔之后,归结这回书时写道:“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这一句点明了《水浒传》的一大主题,梁山好汉就是与皇帝作对的造反派。
晁盖是不愿意造反的,上梁山完全是吴用暗中设计,步步将他引到了梁山。上了梁山做寨主,晁盖不愿意杀人,反复告诫下山抢劫客商的好汉“只可善取财物,不可伤害客商性命”。刘唐等人抢了财物回山,晁盖从小喽啰哪里得知没有伤害客商时,大喜,说道:“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
晁盖这么想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原本就是佛家的护法天王。造反必定得杀人,这是道家“妖魔”的行为,晁天王自然是不愿意做的。因而,晁宋二头领都主张“替天行道”,但如何“替天行道”则是有分歧的。正是这样的分歧,施耐庵便依据《大宋宣和遗事》故事(宋江上山时晁盖已死),让晁盖在梁山道家妖魔大聚义前,以“大火并”的方式归位。
梁山谁主张招安 谁又反对招安《水浒传》中第一次提招安的人是行者武松,梁山上第一个说出招安的人是彭玘。而彭玘说招安,则是晁盖“教育”的。
从这两次提到招安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佛”是主张招安的,道家妖魔则大多数反对招安。宋江只是在劝说呼延灼时,提到了招安,其他场合却没有提到这两个字。而呼延灼被擒时,晁盖还是梁山寨主。晁盖死后,宋江却再也没有提到“招安”这两个字。
由此可见,梁山主张招安的人是托塔天王晁盖。武松做了行者,似乎开始自我救赎,因而他率先说出了招安。鲁智深也是赞同招安的,大闹五台山是因“待诏”、狗肉引发的。鲁智深的禅杖重六十二斤,寓意是从嘉佑三年(1058年)到宣和元年(1129)年,中间恰恰是六十二年。宣和元年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禁佛,毁坏佛教设施。鲁智深怀揣狗腿大闹五台山,打坏金刚,实际上是奉“狗”之“诏”对佛教道场的破坏。因为,宋徽宗属狗,铁匠铺的“待招”被施耐庵写成了“待诏”。宋江造宋徽宗的反,鲁智深则帮助宋徽宗毁佛,这也证明了梁山上的佛教徒是主张招安的。
但是,鲁智深、武松又是施耐庵“佛道合一”的两个重要符码,这两人也是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一。因而,上了梁山之后便追随天魁星在灭掉金国榷场曾头市的战斗中充当了主力。
佛家主张招安,道家妖魔,包括宋江、吴用、林冲等人则是坚决要与朝廷对抗的造反派。尽管晁宋之间有此分歧,但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彭玘所说的:“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替天行道既是《水浒传》的主题,也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主张。
梁山大聚义时,宋江要建罗天大醮报答天地之恩,禳谢涂炭生灵,此时,确实表达了“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的招安意愿。但是,此时的招安目的却上升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一变化是因为梁山与曾头市又打了一仗,宋江率兵荡平了曾头市这个金国人的官方榷场。在民族矛盾陡然上升,北宋面临金国人威胁的时候,宋江才表达了招安愿望。
但是,绿野老道仍然质疑《水浒传》的文本,宋江忽然在大聚义时表达招安愿望,与前面的文本对不上,没有文本上的逻辑关系。虽然宋江后来确实招安了,但却不会主动投降招安,也不会“惟愿朝廷早降恩光”,乞求赦免逆天大罪。因为,施耐庵在“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一节故事中,早就隐写了梁山好汉战败,“副贼”被擒而被迫投降招安的真实历史。
施耐庵的《水浒传》依据了正史、野史,无论那种史料,都证明宋江是被张叔夜打败,为救“副贼”而率众投降招安的。因而,这一处文本当为为续书作者所篡改。宋江自三打祝家以来,不断与朝廷作战,还把战火烧到了宋徽宗的卧榻之侧,这样的人怎么会在刚刚打完朝廷两座州府之后,立即表达招安愿望呢?
宋江因战败而屈服,因救兄弟而投降,投降之后再被招安,如此义气,难道以“义气”聚义的梁山好汉会反对?所以,宋江无奈招安,梁山好汉虽然同样无奈,但却心甘情愿的跟着宋江一并投降了。
梁山好汉的结局怎样《水浒传》只有七十回书,写到梁山大聚义排定座次后,便早早的被腰斩。据说,嘉靖年间刊行过一次,但却只剩下五卷残书。现在看到的通行本是一百二十回,则是在容与堂本百回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而据“水浒传”版本源流,还有人认为佂辽的故事是在田虎、王庆事之后才插进来的。不管怎样,施耐庵的《水浒传》千真万确只有七十回。
因为梁山大聚义之后就不是原著故事了,所以,梁山好汉的结局肯定就不是续书说的那样,做了朝廷的鹰犬而下场悲惨。若以《水浒传》的伏线,宋江等人还会二次造反,“血染浔阳江口”。因而,梁山好汉践行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诺言,绝对不会是续书写的那样,结局可悲。这其中,黑旋风李逵肯定不是被宋江毒死的。
按照前七十回书的伏线来探轶后面的故事,施耐庵应当写到了靖康之难。这条伏线之一,就是九天玄女庙故事中的“二龙相戏”、“二龙戏水”。二龙指的是宋徽宗、宋钦宗,“相戏”说的是宋徽宗镇江复辟,分裂朝廷与宋钦宗争夺帝权。“戏水”则隐写的是靖康之难后,“二圣”北拘,在五国城坐井观天。因而,这个时候的宋江等梁山好汉基本上还活着。
续书写宋江被毒死是在宣和六年,显然与施耐庵的故事不搭调,是《征四寇》作者瞎编的。既然宋江不是被毒死的,那么,李逵也不会因此而被宋江毒杀。同时,梁山好汉也绝不是续书写的那样,因为招安而落得了悲惨的下场。在施耐庵的笔下,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将以英雄般的故事结束梁山传奇。
至于梁山好汉们的结局究竟如何,绿野老道在别的文章中有探轶,此处不再赘述。总而言之,梁山好汉跟随宋江“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应当是心甘情愿的。
梁山大聚义时,宋江带领全体好汉歃血盟誓,众人同声发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间阻,有如今日!”
梁山好汉不仅无一人反对宋江,而且,期待生生世世有如今日。如此梁山好汉,肯定都会义无反顾的追随宋江“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成为施耐庵笔下的英雄好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