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一诗,脂砚斋为何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红楼梦》说,贾雨村就是“假语存”,也就是说,这个人物无论做事,讲话,乃至与写诗作文,讲的都是假话。或者换句话说,贾雨村这个形象是掩盖《红楼梦》真相,作者故意引导读者从中勘破真相的这么一个古怪的人物。

但是,贾雨村这首诗,却一定是真话,是作者借这个人物之口,所流露出来的内心真情。此话怎讲呢?

脂砚斋的侧批和眉批

第一回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安排了一个很特别的场景,让贾雨村触景生情,口占了这首七绝。

且说贾雨村落魄,寄居在葫芦庙中。中秋节这天,居住在葫芦庙近边的甄士隐设家宴款待这个落魄的书生。

甄士隐与贾雨村相对饮酒,此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贾雨村喝了八分醉,于是乘着酒兴,口占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脂砚斋在第二句旁侧批道“奸雄心事,不觉露出。”这首诗不过就是写了中秋夜景而已,原本没有太深的意境与含义。即便是最后两句,也是中秋赏月时最普通的场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由于脂砚斋批了这么一句,这首普通的中秋咏叹诗就显得很特别了。

在这句批注前,第一句也有侧批:“是将发之机。”,这一句与第二句连起来读,便是奸雄露出了将发之机。发,有发达之义,可以理解为贾雨村将要遇到发达的机会了。但是,因为是奸雄将发,便有举事的意思了。“奸雄”,与曹操有联系,这个词大概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借过来的。于是,这首诗就不太简单了。

最后一联若接着上面一联来解读,就可以理解为奸雄要捧出一个让万民仰望之人——这才是奸雄心事。

但是,脂砚斋点到为止,侧批的同时还有眉批,试图将上面的两处批注轻轻掩盖。这处眉批讲的是:“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脂砚斋故意透露真语,却又假装欲盖弥彰,眉批与侧批自相矛盾,将奸雄心事又拉回到“欲出雨村”而勉强有了这首诗。又说,借三秋之景来喻三春之事。脂砚斋几乎有点语无伦次了。

文本故事越是自相矛盾处,便越藏着玄机。那么,贾雨村的这首中秋诗加上脂砚斋的评语,到底有什么玄奥呢?

贾雨村口占中秋诗的前情铺垫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显然是有总括全篇的作用。而在贾雨村口占七绝之前,就是甄士隐的故事。

却说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甄士隐在书房闲坐,不知不觉就睡去而进入了梦乡。在梦中,甄士隐听到了一僧一道的对话,知道了通灵宝玉和绛珠仙草的事情。而且,十分奇怪的是,甄士隐又在太虚幻境中见到了“通灵宝玉”。应该讲,《红楼梦》中第一个到太虚幻境的人,就是甄士隐。

然而,作者却说,甄士隐并没有进入太虚幻境,只是在牌坊处想跟随二仙进入。大概是甄士隐不具备入内的资格吧,二仙便没有带他入内了。

这一处描写,肯定是第五回书的预设铺垫,甄士隐肯定与贾宝玉有某种奇怪的联系。

甄士隐不但没有进入到太虚幻境中,还因为“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从梦中惊醒,睁开眼睛之后,甄士隐竟然把梦中之事“忘了对半”——其实,这是在隐藏“真事”。但是,作者分明告诉读者,真事只是隐藏了“对半”而已。所以说,在甄士隐醒来之前,作者来了一句“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认为,读《红楼梦》不一定得像看风月宝鉴那样,完全反过来看,其中有一半的故事讲的是真话。写的是真事。

接下来,便又有一处奇特的情节,讲的是三岁的甄英莲出场。在庚辰本中,这一处写的是“甄英菊”,与“真应怜”一样,这个名字便是“真应局”。这一处,倒是要反过来看,此时的甄英莲应当被当做男孩子来解读。为什么?这就与贾雨村有关系了。

当甄士隐还在回想二仙之时,贾雨村出场了。真事隐、假语存便开始了半真半假的交往,为全书预伏总线。

因而,贾雨村中秋节赋诗,是以甄士隐的故事为铺垫的,其中,涉及到甄家两代人。贾雨村所要捧出的人,也与“甄家”有关。

贾雨村奸雄之心到底是什么

甄士隐没有去成太虚幻境,而且,将与二仙相处的事情忘掉了一半,这一半就是太虚幻境门外的事情被隐去了。

贾宝玉确是去了太虚幻境的,虽然是梦中去的,但却是作者在写一件真实的事情。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见识了很多世间难见之事,尤其是“万艳同杯”、“千红一窟”,等等,明显是三宫六院才有的事情。这里其实写的就是皇宫,正是贾宝玉的“红楼梦”。

在警幻仙子的授意下,秦可卿教授贾宝玉云雨之事。此处,绝对不是写生理上的性关系,而是贾宝玉的血缘关系的揭示。作者暗示,贾宝玉与皇家有相同的血缘。

当警幻仙姑带着贾宝玉来到一群仙子当中时,仙子说,本来是要请绛株来的,为何把这样一个浊物带来了呢?

贾宝玉其实就是甄士隐见到的通灵宝玉,这块玉被二仙打落凡尘,沾上了凡尘的宝玉当然是“浊物”了。也就是说,贾宝玉身份高贵,只是流落凡尘而已。

贾宝玉其实是“甄宝玉”的对影,甄宝玉便与甄士隐家扯上关系了。当初,甄士隐没能进入太虚幻境之内,原因是他就倒在了此处。这其中涉及到顺治四皇子的隐秘。

据现在红学研究的一些成果来看,绿野老道非常赞同《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是曹頫之说,而这个曹頫便是曹寅兄弟曹宣的儿子。曹宣本身就是一个亟待揭开谜团的神秘人物,不仅我们现在在辨识此人是谁,当年的曹寅也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自己的同胞兄弟,还是隐藏着其他身份。因而,“二十年来辨是谁”指的就是这件事。

大概是曹寅辨出了些门道,便又写诗说谎,搞“甄士隐”那一套。曹寅最大的谎言就是把自己与曹宣说成是双胞胎,“与子坠地同坯胎”是货真价实的谎话。曹家说,曹宣是康熙保母、曹玺的续弦夫人孙氏所生,但是曹寅的母亲却不是孙氏而是顾氏。

曹宣的来历,据考证是出自皇宫,是顺治皇帝与董鄂妃所生的大清皇位继承人和硕荣亲王。因为孝庄与多尔衮的干预,这个四皇子大概被孙氏抱出了皇宫,同时被宣布死亡。不久,顺治也因天花驾崩。但是,却有传说讲顺治出家了。假若以《红楼梦》故事所透露出来的真事来看,恐怕顺治出家就不是民间传闻了。因而,这段历史的隐喻,就在甄家父女身上。

这样,便与甄士隐只在太虚幻境门口见到通灵宝玉的梦境对上号了,而这件事情却被“忘了对半”。被隐去的真事大概是甄士隐在这段故事中指喻曹宣,而曹頫则在后来的太虚幻境中知道了自己的皇室血缘,便十分希望重回“太虚幻境”。于是,便在大观园中做起了《红楼梦》。

红楼就在紫禁城中,因而,“奸雄”发事与太虚幻境有关,所要捧出的人就是曹頫——一个希望重回太虚幻境之人。

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一诗,脂砚斋为何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贾雨村对月寓怀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此诗出现在巜红楼梦》中的第一回。中秋之夜,甄士隐和贾雨村在甄家相对饮酒时,贾雨村乘酒兴,吟出的这首诗。

三五:三五一十五之意,即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满把:形容倾泻的月光充盈的状态。

护玉栏:笼罩着玉石栏杆。

一轮:一轮明月。捧出:形容月亮初升像是被人托起一样。

万姓:千千万万的人。

连起来大意是:每到十五月亮就变得圆了,充沛的光辉笼罩着玉石栏杆,天上明月刚刚从地面像是被人托起,世间千万人一齐抬头仰望。

贾雨村脱口而出就是一首诗。

诗的前两句字意平常,没有什么特色,但后两句却透出了他的气度不凡,抱负很大。

脂砚斋说贾雨村”奸雄心事,不觉露出”恐怕重点落到这两句上。

我的理解是脂砚上有,贾雨村这个贫困落魄的穷书生,一旦有出头之日,就要使”人间万姓仰头看”他的心迹。

此人的野心之大,名利心之强烈昭然而视,有厚颜无耻之意。

客观地讲,当时的甄士隐还看不透他的人品,只是欣赏他的才华矣,所以甄士隐称赞到:”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己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于是,才有在甄士隐资助下,贾雨村进京赶考,果然十分得意,

”会上了进士,选入了外班”,

任了知府,平步向上,一路得意。

这就是我对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一诗和脂砚斋说贾雨村”奸雄心事,不觉露出”的理解。

事实也证明,脂砚斋评的沒错,贾雨村确实是这样,即有大才,也是大奸之人。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一诗,脂砚斋为何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谢谢邀请。这首诗是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出现的。当时的写作背景是,穷困潦倒不得志的贾雨村有感而发,吟了前两句: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兰。



这时,善良的甄士隐邀请他到家过中秋节,贾雨村欣然前往。酒至半酣、明月当空时,“豪情万丈”的贾雨村又吟出了后两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吟咏月亮的绝句,不过更是“贾雨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宣泄,借着酒意表达出了他的“青云志”。

只是,从诗句的格局来说,缺少了大的气度,诗中只有对圆月因美丽而被万众瞩目这种风光的向往,而没有让自己成为“光芒万丈”似的大人物所具备的胸怀与责任,这更加贴合于一个小人物的“抱负”。因此,脂砚斋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会认为“贾雨村”有“奸雄心事”的评语。

当时,甄士隐听了,看出雨村是胸有大志之人,于是欣然解囊,要助他一臂之力,让他有机会进京应考。

“甄士隐”的人设是善良而单纯的,他只看出“贾雨村”的抱负,而没有觉察出贾雨村的本质是投机取巧、拍马钻营的最具现实主义的小人。当然,这也是作者曹雪芹为以后的剧情做下的铺垫。日后的“贾雨村”才会攀附上“四大家族”。有了这道护官符,再加上他急于求成的本心,才会发展成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结果。

只不过,脂砚斋对“贾雨村”的“奸雄”一语,但是对他抬举了。因为贾雨村似的人物,还称不上“雄”,他极度缺乏长远的大智慧,只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忘掉了做人应有的善良和正义的根本。

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一诗,脂砚斋为何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贾雨村确确实实是一个奸雄。

贾雨村虽是诗书仕宦之族,但他生于末世,根基已尽,人口衰丧,然而他没有放弃平生的抱负,像他的表字"时飞″一样,寻求时机求得飞黄腾达。

他在一中秋节,思及平生苦未逢时,于是高吟一联 :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不料又被甄士隐听见,笑道 : “雨村兄真抱负不凡也。”在这一联中,雨村还把自己的表字″时飞″嵌入其中。

这一联是他自言自语而成,应该说是他,自己心机的一个充分表露,没有掩饰,就是本真的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椟中玉、奁中钗,并且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要万人敬仰。可见其″雄″了。

就在甄士隐听到贾雨村这一联后,他邀请贾雨村一起饮酒。而当雨村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时,雨村又对月寓怀口占一绝 :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次甄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弟每谓必非久居人下者,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霄之上了,可贺可贺!”这里甄士隐对雨村的诗又做出了评价,这个评价应该说是中肯的。

我们知道甄士隐也不是一个寻常之人,书中写道他 : “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特别是他能够为″好了歌″做注,更是说明他的见解是非常强的。

贾雨村的抱负,已经深入他的骨子里面去了,无论是清醒之时,还是酒醉之时,他都没有忘记,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追名逐利之人。

而当一个人把一切忘记,仅仅视追名逐利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以后他的结果也就必然注定了。这就是甄土隐在"好了歌注″中所写的 :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这又是贾雨村的"奸″所致吧?

难怪脂砚斋称他为奸雄,可算是名至实归了。

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一诗,脂砚斋为何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在脂砚斋评批《红楼梦》一书中,贾村吟咏“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一诗,脂砚斋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因为贾雨村这个人是有所指定。就是说在作者写贾家的经历时,贾雨村这个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贾府当家人贾政,特别信任、欣赏贾雨村,且不遗余力的帮着贾雨村上爬。贾雨村本人是个有才能、心怀大志的人。令贾府想不到的,贾雨村是个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的小人。

只有在贾府大厦倒塌之后,才看到贾雨村等辈的真面目。作者后来写《红楼梦》,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事件,真实性大于虚构。书中的人物,也多是真实面貌。贾雨村,也是事后他们才看清他真实的嘴脸,贾家早已落魄衰败。

脂砚斋如此评论贾雨村,应该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1、贾府当时太信任贾雨村,把他当作族中人,一家人相待。

2、年轻时的贾雨村,的确有才干,胸怀大志。

3、贾雨村虽然没什么背景,不过靠贾府帮衬、推荐,贾雨村本人也有胆量气魄,敢于做事。

4、贾雨村骨子里对权势的贪欲,只有作者家破人亡之后,才看得更清楚。

总之,就像民间俗话说的“事后诸葛亮”,脂砚斋这句评语,多少有点气恨,事后诸葛亮的嫌疑。

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一诗,脂砚斋为何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这两句诗出自贾雨村的: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仰头看。

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复杂:每逢月半之时,月亮又亮又圆,月亮把明亮的光辉遍洒在玉栏杆上,好像要护着它似的。天上的一轮月亮刚刚出现,人间百姓已经仰头观看。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贾雨村在甄士隐家过中秋,看见一轮圆月,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

雨村吟前联时,正值甄士隐走来;邀他到家中饮酒赏月。明月当头时,雨村“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甄士隐听了,以为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便赠以衣服路费,让他赴京应考。

寓怀:寄托自己的胸怀抱负。口号:做诗不起草稿,随口吟诵而成。

贾雨村的所谓“抱负”,就是一旦时机成熟,踏进封建官场,可以声威赫赫,高踞于广千万人之上。在这首诗中,他的政冶野心于此暴露无遗。

甄士隐的先兆说法,带有点儿神秘色彩。

其实,仔细分析起来,也许可以说明贾雨村以后攀附“四大家族”作为“护官符”,拍马钻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种种罪恶活动、恶劣行为,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

在人的思想意识中隐藏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总会以某种方式,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

正是贾雨村的这首诗,让甄士隐能够预感到贾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但他却没能料到贾雨村的野心,最终也使贾雨村自已,走上了带枷锁、招严惩的可耻下场。

贾雨村酒后,逸兴飞扬,诗于狂态中而透露出其的心事与本性。被《红楼梦》的作者临摹的相当逼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