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你怎么看?

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还是不信?其中这两句“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字面意思就能懂,还用猜吗?将禅语给卢俊义,公孙胜看了,为啥不问吴用的意见。

《水浒传》加上“楔子”,总共也就七十一回书,所谓的第九十回不是《水浒传》,而是续书《征四寇》中的一回书。

续书的水平非常低劣,与《水浒传》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金圣叹评说《征四寇》乃狗尾续貂,实际上,金先生还算客气的,如果在狗尾后面加上个“草”字,恐怕才能准确的表述续书与《水浒传》之间的差距。

就以题主所问的“宋江五台山参禅”这回来说,简直是莫名其妙,胡言乱语。智真长老赠送给宋江的这则偈语,更是前言不搭后语,根本就没有应验。方外高人智真,被续书作者写成了摆摊卖卦的江湖术士。

谁看得懂宋江的偈子?

续书写道,宋江率领梁山好汉灭了辽国,回师途中经过五台山。于是,宋江在鲁智深的陪同下,到文殊菩萨道场参禅,拜谒智真长老。

智真长老入定归来,见了宋江鲁智深等,先说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然后,效颦施耐庵,分别给宋江、鲁智深赠送了一道佛偈。宋江的这道佛偈是这样的:

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正如题主所言,宋江看了这道偈子,莫名其妙,问智真长老道:“弟子愚蒙,不悟法语,乞吾师明白开解,以释忧疑。”智真长老此时故弄玄虚,装大尾巴鹰,回答道:“此乃禅机隐语,汝宜自参,不可明说。”

别说宋江看不懂,恐怕智真长老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吧。后来,宋江把偈语送给卢俊义、公孙胜看,这两人也是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萧让很聪明,给智真长老找面子,说道:“禅机法语,等闲如何省得?”其实,吴用也看了的,否则,书中不会说“众皆惊讶不已。”这句话。

好在“破大辽”作者放过了吴用一马,没让智多星发言,否则这则解不出不知所以然的偈语,天机星的智商就要受到严重挑战了。

偈语看不看得懂,对读者而言其实很简单,就是从书中找来故事情节来应验。只要有故事来应验,偈语便昭然若揭,根本就不用牵强附会的臆度。相比宋江的偈子,智真长老强制给鲁智深的第二道偈子则平白如话,而且,只要看完征方腊这一段续书,便能一一对上。

但是,翻遍全书,宋江的这条偈语有故事情节照应吗?别说宋江看不懂,卢俊义看不懂,公孙胜看不懂,读者能看懂吗?

续书胡编乱造牛头不对马嘴

然而,宋江偈子的头一句“当风雁影翩”似乎有应验,而且迫不及待的应验了。宋江刚从五台山下来,“宋江等众兄弟,雁行般排著,一对对并辔而行。”果然有“雁影”了。

但是,就是这个“雁影”暴露出宋江的偈子纯属胡编乱造。为何?

关于大雁的事,还在剿王庆之后出现过一次,这回书的回目是“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东京城献俘”。当时,燕青见天上飞来宾鸿大雁,便张弓搭箭射下数十只。宋江于是大发感慨,把大雁比作梁山兄弟,似乎是为后文征方腊梁山好汉战死伏笔。

即便如此,这是“当风雁影翩”吗?

且说《水浒传》被腰斩后,御用文人及书商开始陆续为之续书。据说,《水浒传》最早的版本是《天都外臣序本》,这部书有一百回,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最多的通行本的“母本”。这个本子中有佂辽的故事,也有征方腊的故事,但却没有佂田虎剿王庆的故事。田虎、王庆事是余象斗等人硬生生插进去的。

所以,智真长老送给宋江的偈子也涉嫌被插进了佂辽与佂田虎之间,莫名其妙的出笼了。然而,由于征方腊事早就写完,便不能再改动。于是,便在征王庆故事结束后,横生出燕青射雁这么个事来。

还有一种可能,宋江五台山参禅事是在余象斗等人完成《征四寇》之后,在清初把《征四寇》再次合订到《水浒传》之后,搞出一部《水浒传全传》时,为了衔接故事,又有文人插进了这段情节。

纵观《水浒传》以及“水浒传”中的隐语,都与宋江的这则佛偈不搭调,有的虽然格调很低,但却讲得平白如话,一看后文便能破解。比如,被篡改了的九天玄女隐语“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以及鲁智深所得的第二道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都在续书中得以验证,何独宋江这则就令人莫名其妙呢?

《征四寇》原本以单行本刊印,为了接续故事,便不断的有人往里插内容。最典型的就是在“柴进簪花入禁院”中,宋徽宗屏风上的所书盗寇名单被不断增加。续书文人你一言我一语,前言不搭后语,竟然把宋江的这则偈子写丢了。

被写丢的隐语还有一处,就是伪造的罗真人给弟子公孙胜的八字嘱托:“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逢幽而止”了吗?所以,金圣叹批书时,毫不犹豫的删掉了这八个字。

因为续书的胡言乱语,前言不搭后语。所以,宋江的偈子所有梁山好汉都看不懂,绿野老道也看不懂。

续书诋毁《水浒传》

绿野老道认为,现在的“容与堂”本《水浒传》也涉嫌作伪,最早的续书肯定没有佂辽的故事,也是后面加上去的。此话怎讲?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97央视版《水浒传》,直接从招安后去打方腊。这应当是有依据的改编,被腰斩后的《水浒传》在明嘉靖年间初刊时,应当没有佂辽、剿田虎、灭王庆这“三寇”的故事,而是在梁山招安后,立即去打方腊。即便是要写佂辽,其故事也应当在打方腊之后。

但是,写方腊故事的作者占了先机,把梁山好汉写死了大半,再去佂辽就是残兵了。于是,便无奈的把破大辽的故事摆在了最前面。余象斗等人不知从何处又弄来了田虎、王庆事,让公孙胜继续参加杀人战斗。这样,罗真人的智商便被侮辱了一把。

宋江的偈语怎么能出自方外高人智真长老之口呢?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是这样写这位高僧的:

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

智真长老入定,真魂出窍,前往调查鲁达的来龙去脉,得知此人上应天星,便力排众议,剃度了这个“形容丑恶,相貌凶顽”的杀人凶身。施耐庵主张佛道一体,智真长老所去之处,一定是道家紫府,查阅了梁山机密,这才能够知晓鲁达的来历,以及他日后的正果。

难道智真长老看错了?难道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那条偈子算错了?续书完全没有搞懂施耐庵的创作意图,把智真长老写成了江湖贩子。一面给鲁智深再下一道偈子自己打脸,一面又故弄玄虚,给宋江的那则偈子不知所云。

不仅宋江的偈子把智真长老写得非常拙劣,鲁智深后一道偈子更是诋毁了《水浒传》。“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讲得通吗?

“潮”便是钱塘潮,“信”则可理解为信息,这两个字连起来解释,应当是钱塘潮尚未到来,便先听到了巨大的声响,续书就是这么写的。但是,“听潮”讲得通,“见信”作何解释?声响能见到吗?

“圆寂”本是佛门的专用名词,本译“涅槃”,能分开为“圆”、“寂”吗?

这不仅是诋毁了《水浒传》,也是对佛门的大不敬。

所以,宋江的那道佛偈也根本讲不通,也难怪宋江看不懂,卢俊义看不懂,公孙胜也看不懂了。

续书为什么这么写

施耐庵做《水浒传》主要蓝本是《大宋宣和遗事》,这部笔记野史讲的是梁山被张叔夜招降后,前往江南征讨方腊,与正史一致。施公作书非常严谨,《水浒传》中有很多细节节点与历史相吻合,可以从《宋史》、《挥塵后录》、《三朝北盟会编》、《东都事略》中找得到依据。

以历史记载的历史真实,征方腊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与金国联盟夹击辽国,则是宣和五年的事情,梁山好汉怎么会提前去打辽国呢?谁派他们去的?如果把《征四寇》也说成是《水浒传》,这岂不是在侮辱施耐庵先生的智商吗?

所以,宋江的偈子就是胡编乱造的,根本就不是《水浒传》。

写鲁智深偈子也是一样。五台山参禅时,花和尚俗不可耐,竟然“将出一包金银彩缎来,供献本师。”鲁智深为何要给智真长老搞这一套,原因是刚见到师傅时,智真长老便一改对待鲁智深的态度,劈头盖脸的斥责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智真这是在自扇耳光吗?早在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就断定他“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鲁智深的一切,智真长老了如指掌,如何说出这等出尔反尔的话来呢?

而且,智真长老能叫鲁智深“徒弟”吗?施耐庵写得很清楚,因为赵员外与智真以兄弟相称,而赵员外又称鲁达是自己的表弟。所以,智真长老给鲁达赐法名“智深”,这是平辈关系,称“师弟”才合适。

其实,施耐庵所隐藏的深意并非仅是因为赵檀越,鲁智深才与智真平辈,而是智真长老得知花和尚的正果与自己相当。智真长老说鲁智深正果非凡,五台山所有僧众自他以下都不及鲁智深。因而,鲁智深将会做到五台山或者东京大相国寺住持方丈,这才配得上“智”字辈。

续书反转《水浒传》,要为被施耐庵黑掉的皇帝翻案,为亡国祸民的宋徽宗涂脂抹粉,化妆美容。所以,对每一个施耐庵笔下的高人都要进行改写和诋毁。智真长老与赵员外是一对矛盾,施耐庵写这个人物也隐含了对宋徽宗“崇道抑佛”,大肆破坏佛教揭露和批评。在续书这样的立意下,宋江被抹黑,梁山好汉也悉数不能幸免。

比如,打虎英雄武松乃顶天立地的好汉,他最早提出了招安。梁山大聚义时,武松与所有好汉一起,跟着宋江盟誓“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但是,盟誓刚刚完成,武松便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招安。难道武二爷是这等出尔反尔的小人?假如武松反对招安,以他的个性,早就回二龙山继续造反了。

续书反转施耐庵,自然也不会饶过智真长老。通过鲁智深的第二道偈子,让智真打脸。以宋江的偈子,讥讽智真长老不过如此,涉及到朝廷皇帝的事,纵是佛门高僧,也无法预测得准。

《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你怎么看?

第九十回写了宋江和鲁智深一起去五台山智真长老处拜谒参禅:宋江求问长老道:“弟子与鲁智深本欲从师数日,指示愚迷,但以统领大军,不敢久恋。我师语录,实不省悟。今者拜辞还京,某等众弟兄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智真长老命取纸笔,写出四句偈语:“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隻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并接下来写到:众将回到军前,卢俊义、公孙胜等接着宋江众将,都相见了。宋江便对卢俊义等说五台山众人参禅设誓一事。将出禅语与卢俊义、公孙胜看了,皆不晓其意。萧让道:“禅机法语,等闲如何省的!”众皆嗟呀不已。

《水浒传》一书,宋江一共受到三位高人指点,分别是作为神仙的九天玄女娘娘的隐语“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还有公孙胜师傅作为道教高人的罗真人的偈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这两个偈语,宋江看得懂的基本都按照旨意做了,如礼待宿太尉、打到幽州收兵等,可以说这些高人的话一直在指引着他的行动。但作为佛教大师的智真长老的偈语,他却有点难懂,但是到最后,他也是明白的。那么这个偈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这四句话。

当风雁影翩,是说粱山兄弟如雁行翩翩,有征辽之后名声显赫、风头正劲。

东阙不团圆。其实就是说往东走的话,兄弟就会不团圆了,也就是说粱山好汉会有大伤亡!实际上,远征江南方腊,就是过江东,正应在东方上。可以说,智真禅师和罗真人其实都是在暗示为朝廷卖命凶险万分,但宋江还是一心按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外夷消除后在清內患,一心想带领弟兄们建立奇功。

隻眼功劳足,是说他眼里只有功劳,以为捞足功劳,朝廷就会重用,结果四战结束,才封了一个五品的按抚使。而皇帝始终被奸臣蒙蔽。

双林福寿全。最后一句是最难懂的禅语了,怪不得道家根基深厚的公孙胜和朱武都不懂了。而且,宋江他们一经过的地方就是双林镇,燕青遇故友许贯忠,宋江以为应在此人身上,所以还特意请他出山。其实,佛教的双林,其实就是双树或者双木,指的是如来佛祖最后入灭的娑罗双林。而且如来佛祖最后吃了毒蘑菇才圆寂的。我们看佛经记载:

到了南末罗国的波伐城,驻锡铁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献的食物。食后,释迦牟尼中毒腹泻,病情转重。行至离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在两棵沙罗树之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 临终前,他告诫弟子要依法精进修行。又为求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娑罗树成为佛教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象征,也代表着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与一种超然的境界。

所以说,宋江到喝了皇帝送的毒御酒,最后应该是懂得了智真长老的偈语的,所以才派人去请一定会造反的李逵来,让他和自己一同归天,以免坏了粱山一门忠义。

按照佛家精义,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般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也就是我们说的,身体虽然死了,精神不死,名声更大。所以,粱山一门忠义,人虽死如生,最后神聚蓼儿洼,皇帝还要敕赐庙宇,成为真正的好汉: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所以我说,到最后,智真长老的佛语不但分毫不爽,而且宋江自己也真的像鲁智深一样,明白的死了。

我们再看作者最后一回的批语:

满庭芳 罡星起河北,豪杰四方扬。五台山发愿,扫清辽国转名香。奉诏南收方腊,催促渡长江。一自润州破敌,席卷过钱塘。抵清溪,登昱岭,涉高冈。蜂巢剿灭,班师衣锦尽还乡。堪恨当朝谗佞,不识男儿定乱,诳主降遗殃。可怜一场梦,令人泪两行。

可见,宋江等正是在五台山发愿,才渡长江,奔赴王命的。可以说,到最后,宋江应该是感觉弟兄们一身罪孽,以身赎罪,杀身成仁,死而不毁的。

又书中暗表的双林镇许贯忠,向燕青提醒了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燕青辞职,一直暗守在卢俊义身边,结果却是朝廷赐药酒,让燕青防不胜防,所以,也间接的表明了,只有明白道理及早抽身而退,才是避祸之道,防是防不住的。

《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你怎么看?

非也,功名心作祟尔!立德不朽,做不到;立言不朽,做不到;那只有靠立功垂名竹帛,彪炳史册了。

《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你怎么看?

宋江打完辽国侵扰,回朝途中,经五台山,鲁智深提出要参见恩师智真长老,宋江也想一起参拜,带领百余头领上山。

智真一番客套,几担金银以后,宋江询问死生大事,智真长老留下几句偈语。

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这几句话的意思,比送给鲁智深的四句话,简单多,也更好理解。宋江将之传看众人,竟无一人理解。

这真是奇哉怪也!

偈语何意?

简单来看下四句话的意思:

乘借清风,雁影高旋,一旦没了风,那鸿雁必然跌落苍穹。要知道,在平荡王庆之后,燕青学射箭,秋林渡射中的就是大雁。宋江为此,垂泪叹息。正应这句话。

东阙是指东宫,借指朝廷。暗示梁山好汉如果继续在朝为官,最终会损兵折将,再难整齐团圆。

眼前梁山已经驱除辽兵,大功告成,功名显赫,再不是之前的梁山草寇,而且朝廷、国家的有功之臣。劝诫宋江要知足,现在激流勇退,能得好下场,还有好名声。

前方双林镇,有山有水好地方,隐居下来,不负韶华,不负国家。双林镇才是梁山好汉最好的归宿。

这几句偈语简单明了,但众人都看不懂?

为何不懂?
  • 一、鬼迷心窍

梁山虽然多是粗汉,但宋江、吴用、萧让等许多人都是文人墨客。尤其宋江,更是文采斐然,常有诗词佳作。怎么会不懂这浅显简单的偈语呢?

很简单,因为此时宋江平寇成功,志得意满,满脑子都是尽忠报国、光耀门楣、功名利禄、衣锦还乡的美事,从未想过自己的忠心会被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被妒忌,自己的兄弟会惹祸事。

当宋江满怀希望的憧憬未来时,很自然的就屏蔽掉一切与功名无关的下场,所以才会对偈语的理解南辕北辙,越看越费解。

  • 二、不以为然

虽然智真长老的活佛名声,远近驰名,留下四句偈语,简约隐秘。但宋江只关心自己的生死之事,对于其他兄弟的情况,没那么重视、在意。

而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语,反复读来,都是劝解宋江适可而止,不要贪心不足,这些劝诫对宋江来说,那都是自己当官之路的绊脚石,是不愿相信的。

宋江盲目自信自己只要常怀忠心,就一定封妻荫子,福寿双全。所以信自己大过信智真。

  • 三、懂而不懂

以宋江的才识看懂这些偈语,简直易如反掌、小菜一碟。但不能泄露真意。

若其他梁山众人明白偈语真意,自然多有去心,这等动摇军心之举,宋江绝不会做。

早知道,征方腊之前,水军头领众人,已有去意,曾找吴用商议,被宋江闻悉后,以死相逼。众人才留下来。

众人一去,宋江光杆司令,单凭自身力量来达成飞黄腾达之梦,只怕再无希望,所以他只能假装不懂。

装作没懂,若无其事,继续为朝廷效力,众人的功劳也就是宋江的功劳,真的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宋江的名声与战绩,也就备受关注,封赏便多,官职更高。

这一点的原因,应该是宋江内心的真实想法。

结语

宋江为了一己之私,垒梁山好汉的白骨为登天的台阶,早在梁山聚义时,便已打定主意。

得天下忠义名声,晋庙堂高阶职位,即便死了,宋江为欣然接受。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宋江要的是青史留名,能舍兄弟之情义,也能舍自身之性命。

宋江的追求,至死不渝,为达目的,不惜各种手段。一个隐瞒不说,再平常不过,他的心机深沉,尤其是梁山这些天真又直爽的汉子所能理解的。

《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你怎么看?

谢邀!宋江自诩刀笔精通,对于偈语,宋江肯定参出其含义。《水浒》第九十章,宋江与五台山智真长老一见面,就非常虔诚参禅。然而,智真长却老告诫宋江,说宋江已经被欲望牵缠很久了,不过也只是泥沙堆里频哮吼。但是,宋江还是有点不死心。想让智真长老再明彰点化。智真长老只好写了四句偈语:当风雁影翩,东厥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宋江离开五台山不久,到了一个地名为双林镇。遇见了许贯忠,似乎是上苍暗示宋江在此“贯终”。双林镇,山峰峦秀拔,溪涧澄清。实际应该是宋江在此隐居,最好的归宿。但是,宋江还是放不下名和利。最后被落了个被用毒酒赐死的结局。

《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你怎么看?

“宋公明亦是素有善心,因此要同鲁智深来参智真长老”,鲁智深知道自己的恩师是得道高僧,诚心去求问自己的归宿,宋江只是听说了智真长老的大名,此行一为拜佛,其二也想问问前程。

焚香已毕,宋江先是问自己的“生死”和命运,智真长老偈语中说: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宋江此时得胜归来,志得意满,心里肯定不乐意听到这样的话,听了也不会信,说不定还会蔑视智真长老。

宋江不死心,也可能是想确认一下智真长老是不是在故弄玄虚,饭后闲谈,宋江直截了当地问弟兄们的前程如何,智真长老也不含糊,命取纸笔,写了四句偈语: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智真长老让宋江“秘藏”偈语,久后必应验,可宋江下山后便将偈语给卢俊义和公孙胜等将领传看了,说明他打心底是不信的。鲁智深呢,“拜受偈语,读了数遍,藏在身边”,这才有了后来的六合寺顿悟。

很快就到了双林镇,可惜没有人记得智真长老的偈语。许贯忠是个高明的隐士,可宋江还想让对方跟自己走,可谓执迷不悟。即便征讨方腊归来,弟兄们死伤殆尽,宋江仍没有醒悟,依旧在沙堆里“哮吼”。

宋江没有拿偈语给吴用看,萧让的一句话了结了偈语之事,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智真的偈语,宋江可能不相信,也可能不在乎,还可能相信了也不在乎,更不能对大伙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宋江太看重功名,太相信自己的忠心和赤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