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潘金莲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潘金莲是《水浒传》四大淫妇之首,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并非历史真实存在。但是,随着施耐庵身世的不断被揭秘,《水浒传》故事及一些人物也逐渐贴上历史标签。其中,潘金莲这个原本就是虚构的人物,也在朦胧的出现在历史真实中,学者们为她找到了历史原型。这是怎么回事呢?
施耐庵为何写《水浒传》据说,施耐庵曾经参加过元末战争,是吴王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泰州兴化人白驹场人,按照施耐庵籍贯之一的说法,这两人应当是同乡。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聚义十八人起兵反元。至正十四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大周政权。因敬慕同乡施耐庵的韬略文才,张士诚力邀其加入抗元队伍,施耐庵欣然应邀,做了张士诚的幕僚。
张士诚建立政权后,以进士功名封赏了一批文人,施耐庵也在其中。这一年,施耐庵三十四岁,正是年轻力壮,胸怀豪情之时。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兵抗元的事迹,大有可能是《水浒传》三十六天罡的最初灵感。
至正十六年,张士诚转战江苏,定都平江(苏州)。次年,朱元璋进攻平江,张士诚弟弟张士德被俘。朱元璋试图以张士德劝降张士诚,而张士德却暗中送信,让张士诚向元朝投降。于是,张士诚按照兄弟的建议,向元军投降。这很有点像《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投降的情节:擒其副将,江乃降。
宋江是向北宋投降,张士诚则是向元朝投降,这件事情引起了施耐庵的强烈不满,退出了张士诚队伍,潜心著述,完成了《水浒传》的创作,以宋江聚义、招安来隐写张士诚这段历史。但是,张士诚投降后,因向元朝请求封王而没有得到认可,于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自立为吴王,重新竖起反元大旗,迅速占领纵横两千多里的地盘。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常遇春为副将攻打张士诚。一年后,张士诚在突围时遭遇猛将常遇春的截杀,坠落水中差点身亡。这年九月,徐达对平江城发起总攻,城破之后,张士诚自杀未成被俘。在押往应天府途中便开始绝食,到了目的地,张士诚乘人不备,上吊自杀。
梁山的故事与张士诚造反、投降、再造反很有几分相似,《水浒传》的大线索应当就是这个脉络。因而,《水浒传》后七十回书应当有这方面的隐写,宋江带着梁山人马参与到抗金(张士诚反元)战役中,最终被另一个皇帝斩杀。《水浒传》楔子中提到的洪太尉,与第一回书出场的朱武隐写了“朱洪武”,而直接灭亡张士诚的徐达、常遇春则分别是江西龙虎山上的两个妖魔:白额吊睛大虫陈达、雪花白蛇杨春。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寄托了对张士诚起兵抗元、不屈自杀的敬意,也对他投降元朝的行为进行了鞭笞。同时,也深恨朱元璋灭掉了这支抗元义军,预言大明王朝必出妖魔。这便是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动机,也大有可能就是《水浒传》故事的历史原型。
那么,这段历史与潘金莲有关吗?潘金莲难道也会出现在张士诚的历史轨迹之中吗?
武松的原型是施耐庵的好友施耐庵之所以受邀做了张士诚的幕僚,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张士诚部将卞元亨,据说,这两人是表兄弟关系,施耐庵是表哥,卞元亨是表弟。还有一说,施耐庵与卞元亨并非表兄弟,而是交往十分密切的朋友。
《水浒传》中,武松这个形象及其事迹主要来自于卞元亨。据《大明史》说,张士诚当年“十八条扁担反元”中,就有卞元亨其人。但是,《明史》却无卞元亨传记,就连张士诚传也没有提到卞元亨其人。卞元亨的事迹大多出自《盐城县志》、《两淮运司志》、《古盐卞氏宗谱》等地方志和族谱资料,是否可信,存疑。这些资料中记载的卞元亨几件事情,与武松的经历非常相似。
卞元亨居家之时,闻知嫂子与他人有染,怒而杀之。杀人之后,卞元亨不得已前去投奔张士诚,路途之上,踢死了一只老虎。这与《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杀嫂的情节高度相似,只不过前后次序颠倒了而已。施耐庵以此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打虎英雄形象。
志谱中说,卞元亨膂力过人,能举千斤,因而,打虎这件事情是完全可以完成的。武松打虎、杀嫂之后被发配到孟州,在牢城中曾经当众把三五百斤重的石墩砸进地里一尺多深,“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只一掷,掷起去离地一丈来高。武松双手只一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武松天生神力,也与卞元亨其人高度吻合。看来,卞元亨就是武松的原型了。
阴阳乔木暮田庐,山泽谁知有隐儒。 刺虎昔闻林下勇,登龙今访海中居。苔花半蚀前朝剑,芸草幽香累代书。客里相逢又相别,归帆摇飏意何如!
这首诗题为《赠东海隐士卞元亨》,是明代陆颗所写,收录在《新编颐光先生集》。除了证实了卞元亨打虎而外,还特别提到卞元亨是“隐儒”,也就是说,卞元亨不仅勇力过人,而且很有智谋。这一点又与武松契合。武松在侦破哥哥武大郎死亡案时所展示出来的精细和智谋,也配得上“隐儒”这两个字,勇力是武松的外在,智谋则隐藏其心里。
倘若卞元亨就是武松的原型,那么,卞元亨杀嫂便是武松杀嫂,卞元亨之嫂也就即武松之嫂,潘金莲也就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了。
不过,卞元亨的嫂子是否姓潘,所有的志谱中都查不到。这倒是不影响施耐庵以此为故事原型,改名换姓,给武松的嫂子编了潘金莲这样一个名字。是否是这样的呢?恐怕不完全是。
潘金莲与潘巧云原来大有渊源卞元亨的事迹并不见诸正史,大概是因为要考证施耐庵,才把这个被正史遗忘的人物深加研究,并敷衍了很多传奇故事吧。尤其是卞元亨杀嫂一事,仿佛是按照武松的故事,写在了卞元亨的头上。因而,若是以卞元亨杀嫂来推断潘金莲是历史真实的存在,极不可靠。那么,潘金莲是否还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型呢?
上文讲到,施耐庵曾经参加过张士诚的义军,虽然后来因为张士诚诈降元朝而离开了,但却一直关注着这位曾经的主子。张士诚被徐达、常遇春俘获,不屈而自尽,施耐庵表示出了极大的同情,因而,在《水浒传》中借用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把朱洪武比作放走妖魔之人,让徐达、常遇春化作龙虎山上的毒蛇猛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施耐庵在评议北宋九朝皇帝的同时,也借机评议了明朝的开国之君。
在朱元璋部队的不断攻打中,张士诚节节败退,手下战将纷纷投降。在诸多的投降将领中,有两个人最令施耐庵不满。这两个人都是张士诚的心腹,是“十八条扁担”中的人物,可谓一并举义,创建大周政权的元老。偏巧,这两人姓潘,是两兄弟。这兄弟二人中,弟弟潘元绍(原绍)是张士诚的驸马,手握重兵,官至右丞相。哥哥潘元明(原明)也因此得宠,是杭州守将。
张士诚重新反元,自称吴王后,潘元绍开始骄奢淫逸、日夜歌舞自娱,《明史·张士诚传》这样记载道:
甫至军,所载婢妾乐器踵相接不绝,或大会游谈之士,樗蒲蹴踘,皆不以军务为意。及丧师失地还,士诚概置不问。已,复用为将。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秋,镇守杭州的潘元明向朱元璋大将李文忠献城投降,《国朝献徵录》记载:“上(朱元璋)以原明全城归降,民不受戮授行省平章”。
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军队攻破葑门、阊门,驻守在城门的潘元绍放弃抵抗,举旗投降,苏州城旋即被攻陷,张士诚被俘。
施耐庵深恶潘氏兄弟的不忠,便以《水浒传》的两个姓潘的淫妇来谴责。
如果说张士诚手下的潘氏兄弟就是《水浒传》两个潘姓女子的原型,那么,潘金莲是不是就可以说是历史的真实存在了呢?
潘氏兄弟另有更深寓意考察潘元明、潘元绍兄弟,其身世大有来历。
潘氏兄弟祖上原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弟赵匡美,为宋太祖避讳后改赵光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又避宋太宗讳,改名赵廷美。宋朝灭亡后,赵廷美的后裔为避祸而改姓潘。这二人原来是北宋皇室后裔!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是评议北宋九朝皇帝,揭示这个王朝灭亡的根由的。潘元绍、潘元明兄弟二人在张士诚最为危难之时,背叛了主子,成为下一个王朝的臣子。北宋灭亡之时,汴京城被攻破,宋徽宗、宋钦宗先后到金兵大营求和,继而被拘禁,是不投降的投降。以祖宗的屈辱来痛骂潘元明、潘元绍,施耐庵大有深意。
潘元绍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溢,日夜歌舞自娱。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在《金盘美人歌》序中说:“潘娶美娼凡数十人,内一为苏氏,才色兼美,醉后寻其罪,杀之。以金盘荐其首于宾客,绝类北齐王。”这种荒淫无耻的行为,与宋徽宗在金兵压境之时仍然不忘淫乐是何等的相似。
潘元绍在兵败之际,做了一件最令人不齿的事。兵败乌镇后,张士诚命其镇守苏州,潘元绍丧失斗志,对前途玩完没有信心,认为城破是迟早的事。于是,召集七个美姬,对她们说:“我受国重寄,义不顾家,脱有不宿,诚若等□□引决,毋为人耻也。”其中一个美姬立即跪而向前,表示愿意死在前面,说罢上楼自缢而亡。其他六个美姬也随之自尽。
潘元绍逼死美姬,并非是要杀身成仁,而是担心城破之日美姬遭遇乱兵凌辱,污了自己的名声。美姬尚且杀身成仁,潘氏兄弟却苟且求生,卖主求荣。这等不忠不义之人,比潘金莲、潘巧云更令人不齿。
这件事情被后来的文人记述成文,是为《七姬权厝志》,宋克、赵孟頫等大家分别书丹勒石以志之。
《水浒传》潘金莲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潘金莲和潘巧云是《水浒传》中的两个反面的女性人物,可是您知道潘金莲,潘巧云的名字的由来是谁吗?这两个漂亮的女人是施耐庵的前任女友。
话说施耐庵虽然很有才华,但他却非常贫穷,而两个女友都因为他的贫穷而离开了他。一个女友叫金莲莲,一个叫潘巧巧,这两个女子让施耐庵恨之入骨。因此,施耐庵在写小说时把她俩的名字都加进去,让她们的名字成为后世都唾弃的人物。
另外一个女性角色是顾大嫂,则是他的妻子,一个有着男人性格、且对他很强势的女子。可怜的施耐庵非常有才华,想娶漂亮的媳妇,人家嫌弃他,而不嫌弃他的女人,他心里又不是很满意。施耐庵对漂亮的女性有着爱而不得的心里,所以会充满了仇恨与怨恨。由此可见,潘金莲与潘巧云都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人物无关。
生活中的小事情,
变成美丽的音符,
穿越岁月的长河,
留下经典的记忆。
我把生活变成诗,
你也能做到!
小诗开满园,
在着烦乱的社会中,
找到心灵栖息的地方,
给你轻松,休闲,快乐!
编者茹立文,文学爱好者,喜欢写诗。
愿生活因诗而美、因诗而亮!
图片自网络。
《水浒传》潘金莲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水浒传)中描写的潘金莲,历史上并非有此人,但是,民间确有她和西门大官人的风流情节。
作者根据民间万千的情形,勾勒出历史上男女之邪恶,用潘金莲这个虚构的女性为人称,力求反映历史曾经对男女的不公。
《水浒传》潘金莲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水浒虽然是传奇小说,有文化艺术的虚构,但从最早的版本《金梅瓶》上看,潘金莲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应该存在。只是经过加工和渲染,才使故事生动活泼,有骨有肉,有血有泪,也是经典名著的亮点。
《水浒传》潘金莲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考证潘金莲是否真有其人已无多少实际意义。只是从古至今像潘金莲一样的女人从未绝迹,潘勾搭奸夫媒婆谋害亲夫十恶不赦;只是如此美貌女子如何嫁给丑矮黑的武大郎不得而知,或许他们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人说“最毒妇人心”,又说“无毒不丈夫”,其实,善良与歹毒同性别无关,陈世美便是一例。
《水浒传》潘金莲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潘金莲就是个文学形象。在施耐庵《水浒传》里,潘金莲属于命运可怜,无奈失节的妇女形象,与潘巧云主动寻欢有不一样的地方。在主要讲武松的段落中,潘金莲被西门庆强权勾引,又被王婆贪财设计,水浒这段故事中其实她一直处于被动,所以在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里,把她扶为主角,充分演绎人性的根本,在明朝同时代的三言二拍系列小说里,这样的故事也多着呢。
有人考证出明朝有个武植,得罪小人遭诬蔑连带妻子一起被演义泼污水,并说这就是潘金莲的原型。但宋代也有据说义士武松的说法,今天西湖边上还有武松墓。如果这是些都是真的,那不正好说明武氏兄弟的故事都是小说家言,把各种素材攒在一起,圆故事的始末。潘金莲不过是古时市井道德约束失败的妇女形象,而且下场惨烈,她金瓶梅中也同样没有好下场。
据考证者说法,真实的潘金莲善良贤淑,相夫教子,那既然是这样,更和水浒传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没有一点关系,何况,以武植夫妇的官衔和社会地位,坊间记载也并不一定就是实据考证。
所以,本人认为潘金莲就是一个文学形象,和历史上那个原型像不像,是不是,没有实际意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