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要投靠朝廷?
在《水浒传》中,宋江并没有投靠朝廷,而是提出了“替天行道”,等候朝廷招安的口号,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按照这个线索,宋江有可能最终投靠了朝廷,只是《水浒传》被腰斩,梁山好汉是怎样投靠朝廷的,已经不得而知了。
至于续书《征四寇》所讲的宋江摇尾乞怜,哀求朝廷招安,则是为了丑化梁山好汉,美化皇帝这个最高统治者所恶意续写的故事。金圣叹看不下去,对所谓的《水浒全传》再动一刀,斩掉了七十回后的续书。
不管怎样,宋江到底还是投靠了朝廷。那么,他为什么要投靠朝廷,过程和结局又是什么呢?
宋江招安符合梁山集体意愿草寇在任何时代都是草寇,梁山好汉绝大部分都是犯案在身的刑事嫌疑人,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上山落草的。这伙人都抱着一个愿望,就是通过朝廷招安而洗白身份,逃脱法度惩罚。
朝廷降将都是以招安为目的,暂居水泊的。这伙人因为此前职位卑微,一身武艺无处施展,得到剿寇机会便很卖力。然而,梁山势力强大,呼延灼、关胜、韩韬、彭玘、宣赞、郝思文、单廷圭、魏定国、凌振,以及索超、徐宁(被骗上山)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宋江在劝说他们投降时,全部是以招安为条件。所以,朝廷降将的招安愿望十分强烈。宋江若不走招安路线,便无法坐稳梁山头把交椅,梁山也势必内乱而自取灭亡。
江湖豪杰也是心向招安,尤其是犯了弥天大罪无法得到赦免之人,这其中,武松是典型代表。
在孔家庄告别宋江时,武松就说: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武松落草是为了避难,鲁智深与杨志先到二龙山,也是身犯命案,杨志还失落了生辰纲,已经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不得不落草为寇。所以,武松落草为寇的动机与目的是先避难再受招安,这样就可以被赦免重罪了。
以晁盖为代表的梁山元老,更是希望得到朝廷招安。宋江几次以招安劝说朝廷降将,晁盖都参与了,并且在劝说成功后,感到非常高兴,都要安排宴席庆贺。其中,彭玘在劝说凌振投降时就说:“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
招安应当是梁山的最好出路,武松竟然还把招安当做上天的垂怜。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宋江即便是不想招安都办不到,何况,宋江是最主张招安的。
梁山好汉发誓要替天行道梁山好汉排定座次后,宋江准备集体结义,对天盟誓,拜为异性兄弟。众好汉大喜,随同宋江发誓:但愿共存忠义於心,同著功勋於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替天行道是梁山行动纲领,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受朝廷招安,去做“保境安民”的大事。
发誓完毕,众皆同声其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当日歃血誓盟,尽醉方散。
招安,是梁山好汉的共同愿望,他们以对天发誓的形式,表达了为替天行道的终极追求。杨志曾经说,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这种愿望错了吗?没错!北宋当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局之中,边境抗敌正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男儿志向。所以,宋江投靠朝廷虽然并不与杨志的志向完全一样,梁山人等也都各具目的,但最终达到的目的却印证了杨志的话。
据《三朝北盟会编》中说,“招安巨寇”杨志被封为武节郎,在抗金战斗中立了攻,得到抗金大臣李纲的赞许。
杨志的事迹只是梁山好汉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李若水吧“三十六人同拜爵”这句诗可以看出,梁山好汉与杨志一样,都兑现了梁山时的誓言。
梁山是被招降而非投靠续书《征四寇》篡改了梁山故事,歪曲了《水浒传》。在《水浒传》中,宋徽宗是荒淫无道的皇帝,而在续书中却变成了有道明君。宋江为了招安,向这位皇帝摇尾乞怜,极尽丑态。实际上,宋江并非投靠朝廷,而是被招降的。
北宋时期,朝廷失道,民变纷纷。因花石纲事,江南方腊聚众起义。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建德军青溪妖贼方腊反,不断攻克州县,杀死朝廷将官。宣和三年二月,宋徽宗“降诏招抚方腊。”
同月,又有记载“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当时还在做元城尉的李若水也从旁证实“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也就是说,老百姓对朝廷招安宋江、杨江等巨盗议论纷纷,认为不该如此纵容这伙盗贼。但却还是希望朝廷早早的招安他们,免得百姓受战乱之苦。
因而,北宋朝廷对待当时的乱民草寇,都是采取的招安政策。这便是宋江以及梁山好汉期待朝廷招安的思想根源,武松把这个政策称作“天可怜见”。
梁山好汉是战败投降《水浒传》把梁山聚义写得轰轰烈烈,战斗力非常之强。在宋江夜打曾头市的时候,总共出动兵力达三万人。且不说施耐庵采用了夸张手法,夸大了梁山的实力,即便是有个三五万兵马,也不可能造反成功,取代赵宋王朝。这一点,正史中便给出了答案。
《宋史·张叔夜传》就讲到: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鉅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施耐庵并没过份夸张,宋江起义时,确实很能打。但是,当他们离开梁山后,在海州被张叔夜以一千死士伏击,副将被擒。宋江曾经在梁山发誓,一百零八人要同生同死,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
为保全副将(是不是卢俊义呢?)的性命,出于义气,宋江便率领梁山全体投降。没过多久,“大书黄纸飞敕来”,原本就要招降宋江的朝廷,便赦免了梁山好汉。
从这场战斗可以看出,宋江的实力远远不足以抗衡朝廷,梁山聚义不过是当时“盗贼蜂拥”中的一小股势力,要推翻北宋王朝几乎不可能。而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朝廷对待宋江之类的乱民以招安政策,所以,更加纵容了这类草寇的行为,盗越捕越多,乃至于李若水等人非常反对这样做法。
战败投降,又出于义气受了招安,宋江的行为真的值得点赞。而续书不顾原著文本,不顾历史真实,为宋徽宗这样的分裂国家、祸害国家的亡国之君涂脂抹粉,丑化梁山好汉,实际上比《荡寇志》还要令人反感。
《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要投靠朝廷?
阅读《水浒传》,如果我们不仔细看不认真思考的话,很容易把宋江当成一个真正的劫富济贫、仁义善良的及时雨来看待。对他带着梁山众兄弟接受朝廷招安,一定还觉着他忠义爱国,终于将众兄弟带上了正道,是个可亲可敬的人。可事实证明,宋江的招安,最终将众兄弟引向了不归路,大部分都不得善终。那么宋江为什么非要带着众兄弟接受朝廷招安呢?
宋江是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宋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修齐治平是他终生的追求。可命运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让他只在郓城县做了个押司的小吏。宋江不甘心啊,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雄心不减的宋押司,不爱金钱女人,只有默默的等待,在等待中,他乐于施贫助人,在人们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被时人称为及时雨宋公明。正是这个好的名声,为宋江进级实现梦想帮了大忙。宋江从骨子里看不上背叛朝廷的人。七星聚义,智夺生辰纲,朝廷查的很紧,宋江为酒友晁盖等人通风报信,让晁盖等人及时逃走,为此晁盖很是感激宋江,把其视为至交亲友。一次宋江路过梁山,晁盖等人苦留他入伙,被宋江以有高亲在堂谢绝;后来宋江怒杀阎婆惜,犯了案,情愿接受冲军发配之刑,也不愿去投梁山入伙;在江州服刑其间,宋江心情郁闷,饮酒浔阳楼,酒后提反诗,被人告发,犯了重罪,依法当斩。梁山好汉们听说后,千里迢迢赶到江州,冒死劫法场,救出了宋江。宋江到了梁山后,晁盖以让出头把交椅苦留宋江,但宋江依然不愿留在梁山反叛朝廷,又离开了梁山。后来被官府通缉的宋江回到家乡藏匿不出门,又被人告发,官府派兵入家捉拿,宋江翻墙逃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投奔梁山落草。宋江压根就不打算长久占山为王。晁盖死后,宋江做了梁山头把交椅,成了梁山之主。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聚义庭为忠义堂,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为了壮大梁山招安派力量,他奴颜屈身,不遗余力地招降朝廷败将;为了确保招安成功,他不顾林冲的感受,不顾高俅是奸臣,三次大败高太尉,又三次奴颜婢膝地恭敬送走高太尉;为了急于得到朝廷招安,他剑走偏锋,不顾名声,到东京拜见名妓李师师,以求能引见皇帝。功夫不负有心人啊,终于,宋江与梁山众好汉得到了朝廷招安,实现了宋江梦寐以求的夙愿。为了讨好朝廷,博得朝廷的晴睐,达到自己升官的目的,他罔顾朝中奸臣们的谗言陷害,带领众兄弟们为朝廷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一百代八将的梁山众好汉,大部分死于非命。南征方腊一战,梁山好汉战死大半,最终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
梁山好汉的惨死沙场,确为宋江换来了高官厚禄,成了楚州宣抚使。但是好景不长,朝廷根本看不起这些土匪出身的梁山好汉,特别是朝中奸佞挡道,岂能让宋江等得志?最终他们以皇帝名义赐毒酒给宋江等,将宋江等毒杀。临死之际,明知毒酒的宋江,似乎被驴踢了脑袋,他自己喝毒酒不说,还把李逵等一齐叫来同饮,说是怕李逵在他死后造反,以死来最后彰显他对大宋的忠心耿耿,真的是让人可叹可恨啊!
《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要投靠朝廷?
宋江为什么要出卖全梁山的兄弟投靠朝庭?
愚以为,用“出卖”这两个字有些欠妥。
宋江一意孤行地进行招安,最终把好端端的水泊梁山闹得凄凄惨惨非死既伤,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收场。自己也落得被人毒死。这等害人害己的勾当,确实应归罪于宋江。因为晁盖若仍是寨主,是可能接受招安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说,用“出卖”梁山兄弟投靠朝庭不妥呢?因为一件事要看站在哪个角度上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不仅不同,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
下面,咱们就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去一一探讨。
一、一上梁山,宋江拒绝落草
宋江,字公明,上梁山之前是郓城县衙的押司。押司是干什么的,就是管抄抄写写的秘书角色。由于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济人贫苦,扶人之危,平日又爱结交江湖好汉,在山东河北一带颇有名声,人称及时雨。当他利有职务之便得知朝庭要捉拿智取生辰纲的晃盖等人时,冒险私自给晁盖送信,使晁盖等人得以逃脱,上了梁山。
为了感谢宋江救命之恩,晃盖委派刘唐下山捎来书信,并带来金银。宋江只留下书信和一锭银两其余皆由刘唐带回。不巧的是,书信被宋江外室阎婆惜看到,向他索要信中所讲的金银,宋江哪里拿得出,在阎婆惜以告官相逼之下,宋江失手杀死了阎婆惜,吃了官司,被发配江州。
晃盖等人在路上劫取宋江上了梁山,再三挽留。但宋江执意不肯,只好任其下山。
这是宋江第一次上山。由此可见,宋江迷恋官职,梦想日后翻身再从旧职。不肯落草为寇。
二、二上梁山,宋江免强入伙
宋江被发配江州后,一日与李逵戴宗在浔阳楼喝酒,酒后感慨抱负难以实现竟沦为囚犯,借酒浇愁,在墙上题写反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从诗中可见,宋江是有满腔抱负,不可能甘愿上山落草为寇的。
但也正因为这次酒后吐真言,宋江再次加刑,被判死罪。多亏晃盖等下山劫取法场,把他救上了梁山。
这二上梁山,宋江是留也得留,不留也得留,因为他已犯了杀头之罪,无路可走了。
通过前后两次上山,完全可以看出,宋江根本就没有落草为寇的意愿,只不过阴差阳错,使他被动地走上了梁山之路。
三、接替寨主,便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
宋江在骨子里是瞧不起梁山好汉这般作为的。他脑子里想的是报效朝庭博取功名,封妻荫子耀祖光宗。时刻想把梁山弟兄弟脱离苦海,摘掉这顶落草落寇的帽子,为大家谋个好的出路。而这条出路只能是接受朝庭招安。所以,当他坐上了寨主宝座后,立刻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从理论基础上就开始进行招安的舆论准备
四、为将招安得以实现,绞尽脑汁不择手段
为了走通招安这条路,宋江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一是走宿太尉的路子,但由于高俅从中作梗,未能得逞。
二是走李师师的路子,希图由李师师给皇帝吹枕边风,因故未能实现。
三是大败高俅,把这个恶贯满盈的大奸臣捉上山,宁可得罪林冲报仇血恨之心,也坚持把高俅放走,梦想从高俅那里求得出路。然而高俅为求活命,表面答应,逃脱后不仅不帮助宋江,反而更加从中作梗,使招安之路再次落空。
四是再走宿太尉和李师师的后门,才得以把招安之意通达皇帝。终于把招安之路走通。
通过以上四点不难看出,宋江由始至终是不安于梁山大业的。他在骨子里就是把在梁山作为一个跳板,幻想通过招安这件事,不仅把自己的罪名洗脱,同时也为梁山兄弟们带出火坑,让他们也摘掉贼人草寇的帽子,走上一条报效朝庭谋取功名扬名后世之路。
所以,从宋江本意上来讲,是不存在出卖梁山兄弟这一道理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这种举措,不能说不是一种善意的选择。
只不过,招安成功后,他立即率军攻打同样是农民起义军的方腊,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成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爪牙帮凶,把自己和梁山弟兄们都推上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由此也把招安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要投靠朝廷?
谢谢邀请!
宋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和荣华富贵!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个可怜而又可恨的人!
说他可怜是因为他满脑子都是个人的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为此不惜对腐败的朝廷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奴颜婢膝,低三下四,没有一点人样。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不像王庆,田虎,方腊那样壮志凌云,胸怀天下,敢于称王称霸,不甘于做朝廷的鹰犬和奴才。
说他可恨是因为他为了他自己那点可怜的野心,为了自己所谓的荣华富贵,可谓机关算尽,费尽心机,什么阴损的事都干过,什么阴损的事都敢干,甚至不惜出卖梁山众兄弟投靠朝廷,把他们当做实现自己野心的垫脚石。
宋江原只不过是一个小地主的儿子,家里有几亩地,有几个小钱,虽然读过书,可惜连一个最起码的秀才都不是,所以应该说他读书是很差劲的,想依靠读书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对宋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这么默默无闻。于是就想方设法,托人花钱,在县衙谋了一个差事,做了一名小吏。
在那个时候,地方干部分两种,一种是官,如:知县,知府,都统,巡抚等,这些人基本身上都有功名或者军功,属于国家干部,由中央统一管理,只要做的好,将来做丞相大将军都有可能。
另一种是吏,就是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自主招聘的干部,由地方统一管理,属于地方干部。由于这些人身上基本都没有功名,所以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只不过是找碗饭吃罢了。比如说宋江,就算他干得再好,也当不了知县,因为他身上没有功名呀!
当了小吏后的宋江依然不甘心,不甘心就这么寄人篱下。他知道,自己要飞黄腾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为朝廷建功立业,只有建立了功勋,才能高官得坐,骏马得骑,荣华富贵,光宗耀祖。
于是他发挥他富于心机,善于与人交往的特点,广交天下朋友,黑白两道通吃,捞了不少黑钱。然后再把捞到的黑钱散出去,获得了“及时雨”的美名,获得了不少人的拥护。
其实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善良,而是他在为自己有朝一日飞黄腾达打基础。所有他帮助过得人,在他眼里都是棋子,都有可能成为他飞黄腾达的垫脚石。
上了梁山以后,当宋江看到聚义厅里黑压压一片英雄好汉时,野心勃勃的宋江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有了结果,自己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收拾了晁盖,自己坐上了大哥的位置。然后又毫不犹豫出卖了梁山兄弟,投靠了朝廷。
再然后,带着梁山兄弟为朝廷南征北战,建立了巨大功勋。
宋江因此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一时荣华富贵,光宗耀祖,风光无限。可梁山众兄弟却因此十死七八,七零八落,惨不忍睹。
可宋江机关算尽太聪明,他怎么也没有算明白,在朝廷眼里,一日为匪,终身为匪,他宋江依然还是一个不被信任的土匪,最后也被朝廷毫不留情地毒死了。荣华富贵也就成了过眼烟云,随风而去。
所以说,宋江出卖梁山兄弟投靠朝廷,完全是为了自己飞黄腾达和荣华富贵。
《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要投靠朝廷?
《水浒传》里的宋江,开始时职业是郓城县押司。虽他不属官员,但是他很努力,也很有野心,一心想凭能力一步一步走向官场,甚至三十来岁都没成家。他虽喜交结江湖人士,但只图个壮大个人名望,从没想要落草为寇。后来从杀阎婆惜到题反诗,身逢逆境都一直拒绝上梁山入伙。直到处斩时被梁山好汉劫了法场,从此再无归路,不得已上梁山落草,是典型的逼上梁山。他的聪明之处就是当他成了梁山老大后,就以梁山势力为资本,开始寻找一条招安之路。
由此可见,为梁山众人谋出路,为个人恢复身份,谋取功名地位,是宋江要投靠朝廷的根本原因。
本来押司一职其实就是文书类职务,主要负责经办案牍等事,虽不算什么政府官员,但其专业性极强,很多重大案情的陈述,在几句之差,甚至一字之差,都能将案情起很大改变。宋江文笔了得,从他题“反诗"和在李师师处献上的一首《西江月》,即可看出他的文字功底,再加上精通律法,所以是个能在关口上做到让人活也可让人死的角色,以至县城无人不知宋押司。他好江湖结交,仗义疏财,靠薪水肯定不够,其财源肯定与其职业有关,个中原因自不必细说,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快,江湖号称"及时雨"自然不是徒有虚名。
象宋江这种即有才干又能黑白通吃的人,放在任何地方都决非池中之物,仅靠一押司职位起步,就已建立了较大的关系网,如有机遇必定前途无量,他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只可惜机关算尽,黑白两道都要顾及,反遭其累。
晁盖等人劫取了生辰纲,不久为官府侦破,经宋江通风报信他们成功脱逃,不久后建立了梁山根据地。宋江却偏偏不慎,梁山与自己往来的信件被自己包养的小三阎婆获取,她以报官相要挟,并无底线进行敲诈,宋江不得已起杀心,从此宋江获罪开始一步步走厄运,最后由公务人员变成了梁山草寇。
宋江按理再无政治生涯可言,也再无功名富贵可得了。但宋江又走出了另外一条通往仕途之路,不得不承认宋江还真是个能人。
晁盖死他统领了梁山,梁山在他的感召力下不断成长壮大,逐步成了朝廷的心头之患,于是他在走招安路线中也就有了与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功夫不负有心人,宋江终于完成了从草寇到官员的逆袭,彻底洗白了自己,开始进入了一个讨伐草寇的里程。
《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要投靠朝廷?
宋江和梁山第二代大佬的三观不同,晁盖既反贪官又反朝庭,而宋江只反贪官不反朝庭。
晁盖感到来自宋江笼络兄弟、架空自己的压力,在没有十足把握和前期侦察和战争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攻打曾头市,结果中箭而亡。
聚义厅改忠义堂,标志着晁盖大称分金银和大碗吃肉喝酒的治理理念的终结,而宋江反贪官忠于朝庭的新的时代的开始。
这是二三代大佬的分水岭。
宋江迅速填补了巢盖死后的权力真空,从此梁山这条巨轮朝着招安的方向行驶。
宋江青年时科举失利,无奈做了押司。
虽然身微官小,但毕竟进入了体制。宋江并不满足于此。
他用银子开路,结交黑白两道,大施恩惠,极力打造自己及时雨的江湖名头,成为众人敬仰的网红。
他在等待机会。从乱世中脱颖而出,拥有自己可以令江湖人士侧目和皇帝谈判的珐码。
宋江为极力实现自己封妻荫子的崇高理想,想方设法网络人才为自己所用。
在他的努力下,108将相继上梁山,马、步、水军,炮火支援,情报传递,后勤保障全部组建完毕。
他试探性的提出招安想法,只有武松、鲁智深少数人反对。
关胜等全是朝庭变节军官,巴不得早日重回体制。
派出燕青在李师师家里成功和宋徽宗赵佶接上头,从此朝庭承认,宋江率全伙接受招安,并入战斗序列。
宋江为的是兄弟长远利益,进入体制为朝庭效力,既有保障又无限荣光,谁愿意做一辈子强盗不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呢?
这是宋江的初衷和奋斗目标,也是他投靠朝庭的目的。
养虎为患,一家独大,这是赵佶和高俅们所害怕和忌惮的。
调离根据地,分化瓦解,下毒暗算,加上战死病死,有人脱离组织,宋江的梦想随着他的死而破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