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王伦不是火并而是背叛,林冲为何能逃过悠悠之口?
火并,就是内部残杀、吞并。林冲杀王伦符合“内部残杀”,但绝不是内部吞并,内部残杀的结果是让外人吞并。晁盖等人当时还没有入伙,本部就不是内部吞并而是一场谋杀。因而,林冲杀王伦就是出卖、就是背叛。
王伦凭什么必须接纳江湖好汉?
林冲上山,王伦不肯收留,且为难他。晁盖上山,王伦同样要打发他另投他处。这有错吗?江湖上有那条规定,占山为王者必须接纳四方来客,是个人来投都必须收留?
当老板的,接不接纳别人,自有自己的章法,凭什么林冲来了就一定得留下了?晁盖来了,也必须乐呵呵的把他们留在山寨?
好比王伦开了家酒店,招不招伙计,王伦说了算。总不能谁去打工,王伦都得收留吧。王伦不收留晁盖,林冲便要杀他,而且,必须得到喝彩。那好,现在的创业者可得小心点了。有人要来当掌柜的,你必须得收留,否则,就是心胸狭窄、就是嫉贤妒能。闹不好,你原来的手下联合外人,把你连你的酒店一锅端了。
这样的“火并”,你干吗?能为之喝彩叫好吗?
王伦不想做大梁山,更不想招惹官府
《水浒传》中,王伦虽然占山为王,有好几百人。但是,他从来就不敢与官府对抗,也不敢到处招事。林冲入伙之后,便干起了“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的毛贼勾当。
阮氏三兄弟对吴用说:“我们有一年多不去那里打鱼,如今泊子里把住了,绝了我们的衣饭,因此一言难尽”,这也只是渔霸的行径,跟现在的黑社会有一拼,根本谈不上造反,只是祸害一方罢了。所以,吴用后来对晁盖说:“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原来,官军只把王伦他们当做盗贼刑事案件,并无大队人马来清剿。
说王伦胸无大志,一点都没错,但说他心胸狭窄就有点过份了。王伦原本就是个不第的秀才,受了鸟气才上的梁山。此人武不能上马厮杀,简直是任人宰割的手无缚鸡之力之辈。文不能赋诗填词,连个功名都考不起,要求他象宋江那样做大梁山,是不靠谱的一厢情愿。
所以,林冲、晁盖来的时候,王伦很是客气,一点都没有拒绝的意思。但是,听到林冲、晁盖这些人杀了官府中人,王伦吓呆了。一则,留这伙人在山上,必定要引来大队官军,梁山就危险了。二者,这伙人个个身怀本事,又杀人不眨眼,留在山上,不仅自己的寨主之位难保,恐怕项上人头也呆不住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转变,好比老板招人,面试的时候了解到应聘者有如此不良的记录,然后将他拒之门外。这样做,有错吗?
王伦是弱者,比林冲还弱,林冲杀他完全是一场谋杀
上文讲到,王伦不过是个不第的秀才。不仅是“不第”,而且是“白衣秀士”,这说明王伦很落魄。正因为落魄,所以,不得已到柴进庄上投奔,得了些资助。梁山之上,也是谨小慎微,不敢做大事,只在梁山附近小打小闹。
王伦不仅本事很低,情商还有问题。不留林冲,完全可以把几个头领召集起来,背着林冲商量个一致性的意见。王伦根本就没这个心计,竟然当着林冲的面,在聚义厅上争论了起来。晁盖来投,也没有戒备,为林冲暗中投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样的一个弱小,林冲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处理。
但是,吴用必定要王伦死,这样,晁盖才能当寨主。所以,吴用挑逗林冲。林冲果然按照吴用的意思,杀了王伦。这岂不是一场结联外人的一场谋杀?
林冲好歹还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一身本事,到哪里混不到饭吃?高俅不敢惹,走投无路便来投奔梁山,王伦凭什么就要收留于他?
断金亭上,“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来,搦的火杂杂。”见此凶状,王伦竟然一毫抵抗的本事都没有,口里叫道:“我的心腹都在那里?”即便王伦有心腹,能干得过林冲吗?
强弱对比如此分明,林冲有必要杀他吗?这个时候,林冲倒显出能了,一刀就把王伦干掉了。
请注意了,若是哪位老板见到林冲这类人,请尽早将他开除!
同情林冲,是因为他受了高俅的欺负。这样的事情确实没办法明着跟高俅干,鲁智深也不敢,虽然在董超薛霸面前扬言,要高俅吃三百禅杖。但是,高俅前来捉人时,鲁智深也只有逃跑的份。
同情林冲没错,但谁又同情弱者王伦呢?这是非常典型的双重标准。现在,职场之中,象王伦这样的小老板,或者小经理不在少数,他们在打拼自己的事业时,也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若是鼓励林冲这样的员工,那就太糟糕了。
王伦心胸并不狭窄,反倒很有些风度
林冲来投,王伦开始很客气,很讲礼。先是在聚义厅上接待了林冲,讲些江湖的事情,问候柴大官人情况,还安排了宴席为林冲接风洗尘。酒席之上,听得林冲犯下如此大罪,有这般本事,心中便犯嘀咕了。
出于自保,王伦要打发林冲走人。面试不过关,林冲不符合王伦的用人条件,不录用很正常。但是,王伦并不是很粗暴的要赶林冲走,而是“叫小喽罗把一个盘子,托出五十两白银,两匹纻丝来。”
五十两白银不算多,跟一千贯买把刀相比,确实不入林冲之眼。但是,山寨也并不富裕,只靠打劫过往客商,还有柴进资助讨生活,五十两银子,两匹纻丝也不少了。
听说晁盖等人要来投奔,王伦敲锣打鼓,派出船只到朱贵酒店迎接。船到金沙滩上岸,“王伦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这是要拒绝晁盖吗?请晁盖他们走人时,“只见一人捧个大盘子,里放着五锭大银。”这便是二百五十两银子。
试问,哪位应聘者在面试被刷掉后,招人单位给你补贴的?
《水浒传》中,还有一个不接纳好汉入伙的寨主,就是二龙山的邓龙。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中,鲁智深这样告诉杨志投奔二龙山时的情况:
这里二龙山宝珠寺可以安身,洒家特地来奔那邓龙入伙,叵耐那厮不肯安着洒家在这山上。和俺厮并,又敌洒家不过,只把这山下三座关,牢牢地拴住。又没别路上去,那撮鸟由你叫骂,只是不下来厮杀,气得洒家正苦在这里没个委结。
跟邓龙比,王伦的心胸便不算狭窄,还是能够容天下好汉的。只是王伦不想做大梁山,不愿意招惹官府。偏安于梁山,不过是为了一口鸟气。
林冲是绝对的小人,抱了大腿,杀了老板
林冲杀王伦,简直是小人透顶的出卖与背叛。如果你恨王伦处处为难你,干嘛不学鲁智深一刀杀了他?有人说,林冲隐忍,那晁盖来了就不隐忍了吗?
如果林冲当时就杀了王伦,杜迁、宋万、朱贵,再加上十个这样的人都奈何不了林冲。但是,王伦教林冲杀人纳投名状,林冲二话没说,提刀就干。林冲隐忍吗?
林冲取投名状时三番两次的出言相伤,林冲不是闷闷不乐,就是讨些饭吃睡了,第三日便要准备投奔他处。能不能借鲁智深半个胆子,跟王伦硬一回啊!
林冲这种隐忍,正说明他心底里的偏私狭隘。此人非常怂,不敢当老板,不敢直接面对官府,不敢跟朝廷叫板。整天跟着王伦,在水泊梁山欺负过往客商,欺负石碣村的渔民。但是,王伦做不了大事,梁山实力得不到壮大,万一官军大队前来缉捕,林冲岂不是要跟着倒霉?
晁盖一来,好家伙,找到顶缸傻大个了。此时,掣出刀来杀老板,帮助外人吞并了梁山。
后来,林冲又做了一次相同的事情,非常积极的帮助宋江当了寨主。读者若有兴趣,可以看看原著的“芒砀山公孙胜降魔,曾头市晁天王中箭”这一回。晁盖死后,林冲一如杀王伦力推晁盖时那样,也是连夜跑到吴用那里串联。第二天一大早,就带头领着吴用等人,劝宋江当寨主。
施耐庵如此强烈的对写,无非是又在揭发林冲抱上了更粗的大腿。林冲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他要紧跟宋江招安。原著中写得清清楚楚,林冲是非常积极赞同招安的。“吴用使时迁偷甲,汤隆赚徐宁上山”这回书,就讲了林冲支持宋江招安的事情。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赘述。
退一万步讲,林冲不该杀王伦,以武力威胁同样 可以达到留下晁盖等人的目的。但是,他要在新老板面前积极表现,于是,便对一个弱者、自己的老板痛下杀手,非常主动的弄到了一个“投名状”:老板王伦和整个梁山!
遗憾的是,这样的行为却被电视剧、戏剧美化,林冲不但没有到谴责,反倒赢得了喝彩,轻而易举的逃脱了悠悠之口。
杀王伦不是火并而是背叛,林冲为何能逃过悠悠之口?
杀王伦,理论上讲,是背叛,因为林冲雪夜上梁山之后,王伦并没有马上答应他入伙,主要担心自己的头把交椅坐不稳,因为林冲是东京八百万禁军教头,武艺在王伦,宋万,杜迁等人之上,纳投名状只是借口,杨志押送花石纲黄河翻了船,这次梁山路过,准备去东京谋求复职,才遇上林冲纳投名状,二人武不相上下,斗得你死我活,王伦在山上观战,叫停二人不打了,又请杨志上山,劝说杨志入伙,万分挽留,杨志功名心切,就是不肯,目的一个,留下杨志好日后制约林冲,林冲心里不悦,这已埋下日后隐患,智取生辰纲之后,晁盖,吴用妧氏兄弟等人上山避难,王伦不肯收留,如法炮制,这才引爆林冲的杀机,事情的发生必有因果,王伦的不仁,引来林冲的不义。
杀王伦不是火并而是背叛,林冲为何能逃过悠悠之口?
林冲火并王伦,遵循的是江湖上通行的道义,即:遵贤、尚义、公平。
王伦这个形象,处处是按反面标准来塑造的。他的角色特征注定了他要为梁山的价值观当祭品。
第一,王伦嫉贤妒忌能。容不下林冲在先,又撵晁盖在后。江湖规矩讲究的是能者上、庸者下。
第二,王伦心地险恶。林冲来投奔时就已经是走投无路,晁盖来投奔仍然如此。江湖好汉历来需要救人于水火,王伦却要把人往火坑里推,这使得他成了好汉们的公敌。
第三,王伦违反了江湖好汉的暴力原则。谁有力量,谁强悍,谁就当老大。晁盖一伙人实力远远超出王伦,以大吃小,以强吃弱,这本身就是失去官方控制的江湖生态环境的特点。鲁智深、杨智夺二龙山宝珠寺,史进当少华山老大,二龙山归并于梁山,原则都是如此。王伦试图破坏这样的规则,他必死无疑。
所以,王伦是否被林冲杀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人物定位,就是要被人兼并的。
杀王伦不是火并而是背叛,林冲为何能逃过悠悠之口?
林冲是被逼无奈嘛,不杀王伦,他就会死。
林冲这个人物的特点,就是灵魂跪了一辈子,不到威胁自己性命的时候就一直窝窝囊囊。
王伦并非嫉贤妒能,而是担心收留重大案犯会招惹得官兵讨伐,所以他一开始不愿收留林冲,之后又不愿收留晁盖、吴用等人。王伦懦弱、自私、胸无大志,只想安安稳稳混日子。
可是,如果这次被王伦把晁盖等人赶跑了,下一次赶走的就会是林冲。
林冲深知自己离不开梁山,离山必死。林冲的懦弱甚至比王伦更深刻,已经刻在他的骨头上了。
为此,林冲才要杀王伦,只为有个存身之地,苟全性命。
林冲这个窝囊废,仅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才火并掉了王伦。所以从本质上看,这与背叛扯不上关系,若说背叛,也是王伦背叛了江湖道义,威胁到了其他人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林冲为了自己生存而杀掉王伦,被逼无奈才杀了王伦,凭什么挨骂?更何况王伦那个家伙也实在不怎么样,杀了也就杀了。
悠悠之口也是讲理的,哪像现在的喷子完全不讲道理。
杀王伦不是火并而是背叛,林冲为何能逃过悠悠之口?
杀王伦是不是背叛
王伦的悲剧就在于,当时代已经变革,而他却丝毫没有察觉,依然以老旧的方略来执掌梁山。林冲的落草是一个时代开启的标志。当这种级别的公务员,这种本事的武官都开始落草的时候,恰如一叶知秋,本应当作为一个时代变化的标志。而王伦的做法是对此视而不见,当青面兽杨志出现的时候,无疑又给了王伦一次提醒,但王伦依然没有警觉。他不曾想过,为何一时之间那么多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都走投无路了呢?这个问题他没有去思考,依然徒劳地试图维护梁山与官府的微妙平衡。以革命的时期来看,这是XX合作时期,而领袖的政治方略则是软弱的,绥靖的,并且对自身力量不信任的。毫无疑问,这样的领导人在时代变化来临时是不称职的,因而他被取代则只是时间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他究竟要如何被取代。
当然,历史上有一种伟大的领导人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拥抱新的时代。但王伦显然不是这种大才,他以一己之力拒绝着时代的变革,最终不可避免地被时代碾碎。林冲就算不火并了王伦,或者王伦就算成功地把林冲赶走,是不是他就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不是!到时候晁盖等人照样会把王伦给干掉,他们既有这个能力,又有这个胆量,还有这个智谋。可以这么说,当王伦打算继续维持官匪平衡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死路一条了。所不同者只不过是死在谁的手上。
至于仁义。都已经落草了还谈什么仁义呢?按照孔夫子和孟子的说法,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梁山泊的这一众人等有哪一个做到了?按照三纲五常的这一套规则,林冲早就该乖乖自裁,哪里还有命上梁山呢?如果按照绿林的“仁义”,干掉王伦这么个不长眼睛的挫鸟算个什么?鲁智深打死的镇关西也是罪不当死,但是大和尚哪次说起“洒家正是那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提辖”不是得意洋洋?武松跟张青描述他把张家灭门,男女老幼无辜人等统统杀绝,留下“杀人者武松是也”的时候,张青的反应是啥?“兄弟真乃神人也!”
所以林冲火并王伦这事情,放在绿林里,江湖上根本就不是什么“不仁不义”的丑事,相反这是英雄豪杰的光辉事迹,随时都可以拿来吹吹牛的。因为在江湖上混,大家都是刀头舔血,保不准谁就要落难,谁就要用到谁,你武功稀松,待人不真诚,对上门来的同道不尽力相助,这就是江湖上最大的大奸大恶,也就是跟整个江湖为敌。这种人除掉他,自然是大快人心。若无王伦拒绝晁盖等人上梁山,林冲造次可谓是“不仁不义”但王伦坏了江湖义气在先,林冲火并王伦在后,等于说是王伦作恶多端在前而林冲惩凶除恶在后,这哪里算“不仁不义”了。
《水浒》这本书是一部以暴制暴的教科书。太平盛世自然用不到,但天下大乱,规则崩坏之时,却是宝典。其中,何谓绿林当中的“仁义”是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即是,就算礼乐崩坏,总还是有规则的,这也算是黑暗中的荧光。
杀王伦不是火并而是背叛,林冲为何能逃过悠悠之口?
应该是明哲保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