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里面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却打不过南方的方腊呢?

梁山泊里面个个都是武功高强的人,为什么却打不过一个南方人方腊呢?

谢谢悟空邀请。首先,得纠正一下提问。宋江与方腊作战固然伤亡惨重,但最终还是获胜了,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打得过南方的方腊。《水浒传》中,方腊被擒获,他手下的四大元帅以及近百名战将都被梁山好汉全部斩杀。所谓打不过,不过是因为一百单八将阵亡大半,是局部战斗的失利,而非最终结局输给了对手。

那么,自从梁山好汉聚义以来,战无不胜,从未折损一员头领。何以到了方腊这里,就造成了如此重大的伤亡,在很多次战斗中遭到了失败呢?

方腊战将如云,整体实力强于宋江

石宝、邓元觉、厉天闰、司行方这四员大将,是方腊手下的四大元帅,武功高强,各怀绝技,也非常善于临阵用计谋。这四大元帅之外,还有方腊侄子方天杰,在南方将领中武力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手。方腊三弟方貌,与方杰一样,所使兵器也是方天画戟。但凡使用方天画戟的,武力值都不低,方貌的实力也足以能够排进南方猛将行列。

方腊手下斩杀梁山将领最多的是四大元帅,武力也最高。其中,南离元帅石宝,先后斩杀索超、邓飞、燕顺、鲍旭、马麟,是梁山头号仇敌。镇国大将军厉天闰斩杀董平、张清,也是一员令梁山头疼的超级猛将。司行方则将雷横一刀斩杀,实力也是相当了得的。

杭州守将方杰也是武力惊人,曾经与关胜大战十数回合,不分胜败。宋江恐关胜有失,遣花荣上前助阵。方杰力敌梁山两大高手,虽然有点吃亏,但却并没有败阵。宋江见这两员大将尚不能取胜,生恐折了锐气,又派李应、朱仝出战。方杰在四将的夹攻下,才拨转马头逃走。

这种场面简直比三英战吕布都精彩,梁山四员能打之将围攻一员手持方天画戟的方腊猛将,居然不能擒杀,可见方杰的战力要比关胜略高一点。以此衡量,四大元帅与方杰组合,恐怕要稍胜梁山五虎将一筹。

尚书王寅,则是方腊手下非常能打的一员猛将,实力恐怕要高于四大元帅。王寅曾斩杀单廷圭、魏定国、李云、石勇,勇力敌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将,并无惧怯。林冲假如战斗,五将合力才将他杀死。

按照方腊的军事建制,四大元帅均配备了多名统制官,统制官又各自部统多名战将。比如,杭州守将方天定手下的元帅厉天闰,手下有二十四将。

梁山有五虎将,方腊则除了四大元帅外,也有刘赟、张威、徐方、郭世广、邬福、苟正、甄诚、昌盛八员猛将,相当于梁山八骠骑。他们手下也各有战将,军事建制非常整齐,实力非凡。粗略统计,方腊手下能打之将不下五十员,战斗力非常强悍。这也是这股武装起义军纵横江南,所向披靡的原因所在。

梁山能打之将不到半数,整体实力弱于方腊

宋江手下一百零八员将领中,有很多是不能打仗的,战斗力很强的大概不足三十人。自卢俊义以下,李应武功很好,大致相当于八骠骑中游水准。再就是关胜领衔的五虎将,花荣领头的八骠骑。十大步军头领中,戴宗、燕青上阵打仗并不在行,起不了多大作用。

接下来,就是小骠将十六员头领。在他们之中,黄信、孙立的武功稍高一点,往下韩韬、彭玘、宣赞、郝思文战力稍强。单廷圭、魏定国被续书作者写丢了,他们的圣水神火都没有派上用场,这二人的战斗力在征战方腊的战役中,武力值便被打了折扣。武力值稍强的小骠骑还可数得到欧鹏,其他如燕顺、杨林、陈达、杨春等人武艺便不太拿得出手了。

以小骠将最强几位战将衡量,除了孙立外,其他几位的水准大致与杭州二十四将相当,可人家却有二十四人,整体实力可谓碾压水泊梁山十六小骠骑。

如果要与杭州二十四将形成整体抗衡,得加上十七员步军将校。但是,这十七人中大多数也就是充数的,没有什么战斗力。只有鲍旭、李衮协助李逵组成团牌手,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才显得很有战斗力。龚旺、丁得孙军官出身,但并无多少实战能力。李忠、焦挺、杜迁、邹润、邹渊、施恩等人最多就是个百夫长的水平,不能见大阵仗。所以,即便加入小骠骑团队,也难以抵敌杭州二十四将。

水军头领基本上没发挥多大作用,带头大哥张顺便是死在了杭州涌金门。中军四员骁将孔明、孔亮、吕方、郭盛战力一般,不能够对方腊战将形成威胁。

以此统计,宋江手下能打之将算出三十人便不得了,整体实力完全输与方腊,造成局部战斗的实力,每战损兵折将便在所难免了。

顶级战将不相上下,旗鼓相当

方貌守苏州,曾经率领八骠骑与宋江有一场一对一混战。具体是:关胜战刘赟、花荣战徐芳、徐宁战邬福、秦明战张威、朱仝战苟正、黄信战郭世广、孙立战甄诚、郝思文战昌盛。这十六员战将打了三十余回合,其中三对分出了胜负,徐芳与花荣战有点招架不住,郝思文也占得了上风。另外一组则是朱仝,奋力一刀将苟正斩落马下。

因为朱仝得胜,两军同时鸣金,各自分开。虽然朱仝赢了,但刘赟能够抵敌关胜,武力确实也够嚇人的了。这说明,方腊八骠骑前三名战将,能够与梁山五虎将、八骠骑有得一打。既然如此,方腊阵中排名前八的战将岂不是要比梁山战将水平更高吗?

也不尽然。宝光国师与鲁智深在杭州城外一场大战,若不是武松焦躁,以步战实力,宝光国师恐怕久战要输。

卢俊义三十回合斩杀具备五虎将实力的厉天闰,赶杀司行方,迫其坠水而亡。梁山第二高手关胜与方腊战将交手,基本没有败绩。而且,十四五合便斩杀元帅邢政,常州城下奋神威斩杀刀将钱振鹏。 与石宝交战多次,最终将其逼死于乌龙岭。

唯独令人不解的是梁山最能阵战的林冲,在征方腊的战役中鲜有表现。如果林教头与方腊高手作战,梁山的胜绩恐怕会更好一点。

战将整体实力稍弱,宋江为何能战胜方腊

这个原因很简单,宋江是进攻一方,方腊是防守一方。攻方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守方则陷于被动防守,得按照攻方的进攻方向调度兵力,这样就造成了兵力相对分散而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宋江攻打杭州、苏州等城市,宋江血战乌龙嶺,卢俊义夺取昱岭关,都是以团战形式,击破方腊的局部兵力,达到了渐次消耗,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目的。

但是,由于战将水平参差不齐,能战之将整体实力不及方腊,梁山也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这场战役中,梁山好汉吃了大亏,总共阵亡将佐五十九员,占去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正将十四员,偏将四十五员。偏将阵亡人数多,说明梁山战将能打人数不多,整体实力没有方腊均衡。

在梁山好汉看来,损失一将都是失败。对于喜爱梁山好汉的水浒迷,更是不愿意看到他们一个个死在方腊战将手下。如此,读者便会认为,梁山好汉征讨方腊虽胜尤败。

为什么《水浒传》里面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却打不过南方的方腊呢?

北宋末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各地发生了多起农民起义,比较著名的有南方方腊,山东宋江,河北田虎,山西王庆,当然这些起义都被宋朝统治者镇压了,至于宋江等人是否被招安,是否也参加了对这些起义的镇压,还需专家们作进一步考证。

《水浒传》正是依据宋江起义作为素材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据说起初宋江起义并没有宋江招安投降一说,当这部小说在社会传阅后,引起了当朝统治者的恐慌,这不是鼓励让下面造反吗?这怎么行!他们就把《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抓进了监狱,要治施耐庵的罪。施耐庵此人也曾在元末起义军张士诚手下做过参谋,何等精明,就与当朝统治者达成妥协,将水浒的后半部写成了宋江接受招安,为朝廷出力,帮朝廷镇压了四方起义。这样的结局一变,就符合当朝统治者的需要了,施耐庵也就无罪释放了。

至于在《水浒传》中,被朝廷招安的一百代八将梁山好汉,那么勇武历害,在为朝廷征北辽,打王庆,扫田虎中,都未折一将,圆满胜利凯旋,但在南征方腊时,却一百代八将竟折损大半,虽最后取得了胜利,却也是惨胜,108将,战死59人,病死11人,最后只剩三十多人回朝,着实让人读了为之感慨。施耐庵为什么要这样布局这样写呢?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得不到朝廷的厚待,士气受到了影响。当其征北扫辽,打王庆田虎时,刚被招安,梁山士气正盛,正一心思想着为朝廷出力报效,博取功名。当人处盛时,举天下豪杰,也难与之争锋。盛气烈烈的梁山军,自然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而在攻打南方方腊时,梁山一百代八将为国取得了那么大的功劳,在朝中奸臣干涉下,却得不到重重封赏,宋江、卢俊义只得了个正副先锋官,连个主帅主将都不是,下边的人就更别说了。这样的封赏,让梁山将士们看透了朝廷的黑暗,看透了自己的舍身卖命,难有多好的结果,一下子就凉了众将士的心,因此在南征方腊中,士气就没那么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士气减半的梁山军,在对抗全力拼搏的方腊军时,难免要付出惨痛代价了。二是施耐庵对北辽及后来的金国有股闷气。这股气就是北辽一直占据幽云十六州,一直打压着大宋,让宋人憋闷,再加后来的金国更是灭了北宋,制造了让宋人倍感耻辱的靖康之耻。施耐庵一直想撒气啊,堂堂大宋,岂能如此受辱北国蛮族?因此他就借写《水浒传》,梁山军北征,大大出了口恶气,将北辽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而梁山一百代八将完好无损。其实北辽比南方方腊实力要强得多,宋江等要真征北辽,恐怕要有去无回了。三是施耐庵内心肯定方腊起义。北宋末年,朝廷昏庸,奸臣挡道,官吏腐败,民不聊生,方腊顺时起义,正应天时地利人和,就应该推翻北宋,建立新朝。但是施耐庵只能心里这样肯定方腊起义,绝对不能说出来写出来,因此他就利用曲笔,梁山军南征惨胜,来暗透内心的思想。其他各次征讨,梁山一百代八将都完好无损,只有南征方腊,梁山好汉损失大半,暗暗点出梁山军不应该征讨方腊,不应该两败俱伤,让朝廷受益,让奸臣好过。梁山军虽南征惨胜,剩下的梁山好汉虽得封赏,但不久也一个个被奸臣害死,再次昭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四是梁山众将终要有个归宿。《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从出场,奔走江湖,被逼上梁山,到受招安,为朝廷出力,最终总该有个结局,战场上战死,马革裹尸,那是很壮烈的,总比都被奸臣害死的好。有生就有死,世人谁也逃脱不了,梁山好汉也是如此。因此南征方腊战死,也是小说结局发展的需要。

李逵曾说过,宋朝姓宋,俺哥哥宋江也姓宋,咋就不能做皇帝了?《水浒传》中,宋江梁山起义,轰轰烈烈,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一个个血性汉子,创下了不平常的故事,让朝廷吃尽了苦头,是多么地令人神往,令人快意恩仇。可惜啊,竟让一个五短身材的黑三郎宋江给祸害了,招安招安,一心投降朝廷,最终达成了心愿,却害了众兄弟,只落得一个个惨死的结局,让人痛惜。我一直不明白宋江为什么一力主张投降,据说宋朝官员薪俸都很优厚,难道宋江投降就为了这个?

为什么《水浒传》里面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却打不过南方的方腊呢?

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需要

为什么《水浒传》里面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却打不过南方的方腊呢?

我是月关略萌,感谢邀请。

梁山好汉招安后便被朝廷派去先后征讨了大辽、田虎和王庆,可谓势如破竹,顺风顺水,一百零八将也没有折损。然而,征讨方腊最终虽然获得胜利,但梁山好汉却折损了一大半。问题来了,方腊为什么那么厉害?我认为主要在于方腊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一、宗教信仰

方腊长期盘踞江南,势力可谓根深蒂固,深受当地百姓拥护。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除了方腊自身的领导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宗教信仰。

方腊利用“摩尼教”传教,吸引了大量的“铁粉”。摩尼教主张“是法平等,无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在政治上彼此平等,不分上下尊卑,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经济上凡钱财物用一概公共享受使用,没有你我之分。这种宗教信仰对比于当时北宋的腐败朝政统治阶级,绝对是百姓的福音,受到拥护是理所当然的。

二、方腊军占据地理优势

《水浒传》原著中有这么一段话。

朱武道:“古人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等皆是中原山东、河北人氏,不曾惯演水战,因此失了地利。须获得本处乡民,指引路径,方得知得他此间山路曲折。”

显然,南方的地形对于梁山大军来说是很不利的。梁山军基本上常年在北方作战,对于南方的地理气候了解甚少。甚至有多位梁山好汉因为水土不服而病倒。即便是熟悉水性的梁山水军都在这里惨败,包括浪里白条张顺在内的水军头领都死在了这里。

三、方腊军顶尖战力不俗

虽说梁山有一百零八位好汉,但纯论武艺方面,称得上高手的也就三分之一左右。而方腊军将领虽然没有那么多,但高手却着实不少。诸如击杀多位梁山好汉的石宝,和鲁智深打成平手的宝光和尚邓远觉,和秦明能斗三十余合的方觉,还有厉天闰,司行方,王尚书王寅等,都是堪比梁山五虎将级别的猛将。因此,两军在顶尖战力上差距并不大,梁山军即便获胜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

四、神医安道全的缺席

神医安道全在征讨方腊前被皇帝召进宫,因而缺席了这次征战。千万不要小看了安道全,在两军对阵时,如果有一位医术高超的神医,作用是巨大的。一些水土不服而病倒的诸如林冲、杨志、雷横、穆弘等大将,再加上后面毒发身亡的徐宁等,如果有安道全在,有极大的概率可以治愈,另外可以将梁山军整体的伤亡降到最低。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以上是我的回答,仅供题主参考,感谢!

为什么《水浒传》里面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却打不过南方的方腊呢?

答:《水浒传》毕竟是小说,大多内容都是作者臆想的结果。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在北宋时期确实有一伙宋江领导的贼寇,而且声势浩大。但是小说提及的108将,天罡地煞却都是假旳。

在《水浒传》的世界中,宋江一伙的层次其实比方腊要低一些。不是说人员少,也不是说兵马的多少。梁山好汉们其实都是些没有远大目标的人,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追求活得洒脱。方腊一行人是彻彻底底的造反派,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一开始就是以推翻宋朝为目的。一个为自己打仗,一个是为以前和自己水火不容的宋朝打仗。所以双方的动力都不一样。

梁山108将们,都是五湖四海拼凑起来的,单纯讲义气。但是兄弟之间也有勾心斗角,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方腊造反派是亲戚、朋友、同们,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然比梁山好汉心齐。

在宋朝内部其实并不待见宋江等人,虽然支持了军饷、粮草等物资。但是,宋朝的意思是让两方互相消耗,所以有意无意的在拖梁山好汉的后腿。由此可见,其实在宋江征讨方腊的过程中并不顺利。梁山好汗折损过半也是有道理的,毕竟方腊也不是无能之辈!

为什么《水浒传》里面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却打不过南方的方腊呢?

很明显、朝廷是公务员、方腊和宋江是自主创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