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出现“招安”一词,都是宋江背着晁盖说出来的,晁盖不想招安吗?

梁山泊中,大部分好汉是被逼上梁山的。在被逼上梁山的名单上,必定应该有托塔天王晁盖的大名。而且,与林冲的被逼不同,晁天王是被自家兄弟集体设计,走投无路上了梁山。施耐庵在七十一回本(含楔子)中,宋江两次背着晁盖提到了招安。虽然是背着老大谋划招安之事,但晁盖肯定是知道的。晁盖其实并不反对招安,而且,与宋江一样,心理也想着招安的事情,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

先说说晁盖被逼上梁山的事情。这个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叫赤发鬼刘唐的人挑起的,是他向晁盖传递了生辰纲的消息,并撺掇晁盖夺宝的。奇怪的是,梁中书和他老婆密谋的事情,竟然会让一个来历不明的江湖贩子窃取了情报。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情况,就是公孙胜又何以得知生辰纲准确的押运时间和路线呢?所以,生辰纲案件从一开始可能就是一个圈套。吴用积极参与到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中,并以非常拙劣的错漏百出的手段,“智取”了这笔足以犯下杀头之罪的财富。

生辰纲绝对不是智取,而是吴用故意留下蛛丝马迹,让官府破案,逼晁盖上梁山。吴学究在石碣村说服三阮撞筹时,就仔细了解了水泊梁山的情况,心底早就盘算妥了。何涛的弟弟何清在给他哥哥讲述案情时,就提到七个贩枣客中,一眼就能认出其中一人就是东溪村保正晁盖。试想,连一个乡间赌徒都能把案子破了,吴用的计谋得多拙劣。可是,施耐庵偏偏要写成”智取生辰纲“。这便是施公在书中惯用的曲笔。到底吴用计谋有多拙劣,看官们不妨取书细读品味一番。

生辰纲事发后,宋江担着血海关系前往东溪村报信。晁盖依然抱着侥幸心理,赖在庄上不肯按照吴用的预定路线上梁山。宋江报信,大概是巳牌十分,约上午九点多钟。而当朱仝雷横包围晁盖庄园时,已经是第二天一更天气,大约晚上十一点多钟。见官兵真的杀进来捉人了,才发声喊,杀将出来,率众逃命。如此一来,晁盖就算是彻底与官府为敌了。

晁盖劫生辰纲的目的,并不是想造反,而是要为弟兄们谋一套富贵。如果不是吴用挖坑,晁盖不一定会走到上梁山这条道路。在晁盖之前一年,就有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劫走了生辰纲,无法破案。吴用号称”智多星“,且是《水浒传》全书之中最厉害的谋士,如此低能的“智取”,原来是心怀叵测,要逼晁盖上梁山。

既然是被逼上梁山的,晁盖心里当然不情愿了。一心要为弟兄们谋富贵的晁天王,必定会为大家找一条好的出路。这条出路,还得符合梁山弟兄的多数人意愿。

梁山上最早提招安的,正是续书中反对招安最坚决的武松。续书这种写法是否忠实施耐庵的总体创作意图,很难讲,但武松对待招安的态度如此反差,恐怕是续书的破绽了。水浒传是一部被腰斩了的名著,为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后来有不少的续书。其中,最为通行的就是《征四寇》。续书与施公原著的档次差了去了,仔细研读,破绽不少。这是题外的话,但也能证明武松等反对招安,不一定是施公的本意。这一点,腰斩水浒的金圣叹可以作证。金老在批第五十九回晁天王中箭这一回时,讲到”……晁盖虽未死于史文恭之箭,而已死于厅上厅下众人之心非一日也。”简而言之,晁盖已经丧失人心,在梁山好汉的心里早已死了。

金圣叹不一定对,因为晁盖也是要招安的,并不会失去人心。但金老的批点证明梁山众人心向招安,没有后来续书中所讲的武松等人激烈反对的前后矛盾的写法。因为,金圣叹看过了七十一回后的真故事。

武松提招安,是在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当时,在孔太公庄上宋江与武松分手时,武松告诉宋江要去二龙山入伙,并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可见,梁山兄弟上山落草之时,就心存招安之念了。

宋江两次提招安,分别是在五十五回徐宁被骗上山、第五十七回打青州劝降呼延灼的时候。其实,在此之前,宋江还提过一次招安的事情。就是在武松说招安的时候,宋江顺着他的话,希望武松撺掇鲁智深、杨志一并招安。所以,招安并不是宋江藏着掖着的地下活动,众人面前并不隐瞒。

宋江不隐瞒众人,自然也就不会隐瞒晁盖了。第五十四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书中交代,呼延灼副将彭玘先降了梁山,在劝降另一员副将韩韬时,彭玘说道:”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彭玘被俘之后,宋江专门把他送到大寨,教与晁天王相见了。施耐庵故意写这么一笔,无非是在暗示,晁天王也对彭玘说了有关招安的话。否则,彭玘不会信口雌黄,说晁宋二头领都要招安。

可见,晁盖从一开始就不想上梁山。上了山后,仍然在为弟兄们谋出路。宋江的主张恰好符合晁盖的心思,晁天王同样是希望把梁山壮大,积攒条件作为招安朝廷筹码。

两次出现“招安”一词,都是宋江背着晁盖说出来的,晁盖不想招安吗?

谢谢邀请,不请自来!

(一)晁盖当然不愿意招安了,好端端的晁盖干嘛要招安呢?!晁盖原本就是东溪村的“保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然后晁盖主动地伙同吴用等七人劫取了“生辰纲”,晁盖的“革命”积极性那么高“革命”那么彻底,怎么会想着招安呢?!

(二)晁盖当然不愿意招安了,好端端的晁盖干嘛要招安呢?!晁盖一伙人上了梁山之后,林冲就火併了王伦然后又拥戴晁盖当了梁山的大头领,晁盖顺理成章地成了第二任梁山泊之主。假如晁盖选择招安的话,北宋朝廷能给晁盖多大的官儿来当呢?!

(三)晁盖当然不愿意招安了。在《水浒传》原著小说的前三十六回目里,已经是梁山泊老大的晁盖立马就把,梁山的议事大厅命名为“聚义厅”(后来宋江改为了“忠义堂”)。我们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得出来,晁盖与宋江对待朝廷对待招安的态度上明显是截然不同的!

(四)用现在的话来说,晁盖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就是“老婆、孩子和热炕头了”。上了梁山之后,每天能与众兄弟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晁盖就已经很满足了,什么忠君报国呀完全与晁盖不相干的。估计正因为是这样,《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先生才故意安排,晁盖在率军攻打曾头市的时候中箭身亡了!

所以说 ,宋江两次说出“招安”一词都是瞒着晁盖的。因为晁盖根本就不愿意接受招安,并且是强烈反对招安的。

两次出现“招安”一词,都是宋江背着晁盖说出来的,晁盖不想招安吗?

首先说一下啥叫招安。招安就是招降安抚的意思。大宋朝匪患不断,朝廷第一步当然是剿匪,如果是小股土匪,一剿即灭,当然不用招安,如果是大股土匪,朝廷就要有个衡量,是剿匪合算还是招安合算。招安无非是给朝廷安排几个官,但是却能带来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康,避免因为剿匪带来的各种负面连锁效应,因此在发动大规模战争和招安之间,朝廷还是首选招安的。

梁山泊在晁盖时代,只是和清风山二龙山桃花山一样的小股土匪,仗着八百里水泊,抢劫过往客商,动静并不大,也没有冲州撞府,因此朝廷对他们的政策就是剿灭,晁盖也没有接受招安的思想。



宋江上了梁山,合并了各路山头,冲州撞府,闹得很大,连宋徽宗都知道了,把梁山列为和方腊齐名的四大寇,此时朝廷对梁山泊的政策就有了招安和剿灭两个方案,高俅是鹰派,主张剿灭,但是宿太尉是鸽派,主张招安。

同样在梁山泊方面,也有两个方案应对,就是接受招安还是顽抗到底。晁盖是主张顽抗的,但是属于少数派,宋江是主张招安的,属于多数派。因为除了李逵武松鲁智深阮小二这样的没脑子货,只要有点脑筋的都知道,接受招安才是梁山的出路,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



其实宋江何尝不想顽抗到底黄袍加身开邦立国,可是他权衡形势,做出了招安的战略,知道靠着这帮面和心不和的乌合之众跟朝廷对抗,只有死路一条。

晁盖想招安吗。不知道。想顽抗到底吗。不知道。晁盖就是个草莽英雄,风云际会坐上了梁山泊第一把交椅,其实和隋唐时期瓦岗寨的翟让是一样的,没有目标纲领,只知道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过了一天是一天,死了鸟朝天。

李密跟翟让说,我们先打洛阳,后打长安,传檄天下,你当皇帝,我当宰相。翟让说,我出身编伍,能吃口饱饭就不错了,没那么大志向。



晁盖就是翟让。

两次出现“招安”一词,都是宋江背着晁盖说出来的,晁盖不想招安吗?

晁盖不可能接受招安。理由是,第一是劫取生辰纲时是团队的老大,与朝廷势不两立;第二,没有相关的经历和经验;第三,没有当官的背景和人脉;第四,没有当官的理想和抱负;第四,为人爽直,行侠仗义,做一位绿林好汉是最适合的。

两次出现“招安”一词,都是宋江背着晁盖说出来的,晁盖不想招安吗?

晁天王豪爽义气,没有阴谋诡计,也没有什么抱负目标,他的简单愿望就是弟兄们守在梁山打家劫舍,杀贪官污吏,劫富济贫,大碗吃肉,大口喝酒,永远都是兄弟,不管什么忠君爱国,也不管什么封妻荫子,生前死后名!他跟朝廷是没什么感情的,只知道你来围剿我就带弟兄死命跟你干,你不来围剿也可相安无事,也没说要打进东京夺皇帝鸟位,他想都没想过“招安”。宋江就不同,他从小读书,老师父亲教育都是忠君爱国,封妻荫子,报效朝廷,只是仕途不顺,他怀才不遇,又失手杀人,被人陷害,逼上梁山,从一开始他就想好了自己的未来,也想好了梁山的未来,一步一步的实现他的理想,带领弟兄招安,为国出力,哪怕是死也是朝廷的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